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耳机模组的制作方法

2022-06-18 12:11:3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传声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耳机模组。


背景技术:

2.传统的耳机多为单单元耳机,而单元耳机中的单动圈单元由于不能有效的兼顾低频及中高频的性能,已经无法满足听众对音质的需求,因此,多单元耳机正在渐渐普及。在现有技术中,多单元耳机主要以双动圈单元耳机为主,但其结构复杂、集成度差,因而组装难度大,并且需要额外设置声学设计导致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耳机模组,具有较好的集成度,结构紧凑、工艺简单。
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耳机模组包括:
5.壳体;以及
6.声传导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所述声传导组件包括扬声器单元、动铁单元以及麦克风单元,所述扬声器单元、动铁单元以及麦克风单元设置于同一平面,彼此之间通过柔性电路板电连接;
7.其中,所述壳体包括扬声器声通道以及动铁声通道;
8.所述扬声器声通道形成为一端朝向所述扬声器单元、另一端朝向所述壳体外部的曲折延伸的通道,以过滤所述扬声器单元传播的高频信号;
9.所述动铁声通道形成为位置与所述动铁单元相对应的通孔,以向外传导所述动铁单元传播的高频信号。
10.可选地,所述扬声器单元形成为矩形块;
11.动铁单元以及麦克风单元设置于所述扬声器单元的两侧。
12.可选地,所述扬声器单元与所述麦克风单元在水平方向上具有一定夹角。
13.可选地,所述柔性电路板形成为弯回的形状包围所述扬声器单元。
14.可选地,所述柔性电路板在所述动铁单元的两侧以及所述麦克风单元的两侧具有第一固定部。
15.可选地,所述耳机模组包括支架,所述支架具有与所述第一固定部相对应的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以及第二固定部相组合,被配置为固定所述柔性电路板的位置。
16.可选地,所述柔性电路板包括承托部,所述承托部被配置为承托所述动铁单元以及所述麦克风单元。
17.可选地,所述支架具有安装所述声传导组件的安装孔。
18.可选地,设置有所述声传导组件的所述平面与所述支架具有安装孔的一面平齐。
19.可选地,所述壳体具有所述扬声器声通道以及动铁声通道的一面与所述支架具有安装孔的一面相对。
2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耳机模组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壳体内的声传导组件,声传导组件包括设置于同一平面的扬声器单元、动铁单元以及麦克风单元,三者之间通过柔性电路板电连接。其中,壳体包括扬声器声通道以及动铁声通道,扬声器声通道形成为一端朝向扬声器单元、另一端朝向壳体外部的曲折延伸的通道,以过滤扬声器单元传播的高频信号,动铁声通道形成为位置与动铁单元相对应的通孔,以向外传导动铁单元传播的高频信号。由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声通道的设置能够实现物理分频,从而优化听感,满足用户对耳机音质的需求,并且能够简化耳机的组装工艺,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21.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在附图中:
22.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耳机模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耳机模组的爆炸示意图;
24.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耳机模组的内部结构的俯视图以及仰视图;
25.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耳机模组的沿a-a平面的剖视图;
26.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耳机模组的沿b-b平面的剖视图;
27.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耳机模组的声传导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28.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耳机模组的柔性电路板的示意图;
29.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耳机模组的支架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30.附图标记说明:
31.1-壳体;11-扬声器声通道;12-动铁声通道;2-声传导组件;21-扬声器单元;22-动铁单元;23-麦克风单元;3-柔性电路板;31-第一固定部;32-承托部;33-悬臂;4-支架;41-第二固定部;42-安装孔;
32.声传导组件所在平面-i。
具体实施方式
33.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仅仅限于这些实施例。在下文对本实用新型的细节描述中,详尽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细节部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没有这些细节部分的描述也可以完全理解本实用新型。为了避免混淆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公知的方法、过程、流程、元件和电路并没有详细叙述。
34.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提供的附图都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且附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
35.除非上下文明确要求,否则整个申请文件中的“包括”、“包含”等类似词语应当解释为包含的含义而不是排他或穷举的含义;也就是说,是“包括但不限于”的含义。
3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37.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
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8.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39.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耳机模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耳机模组的爆炸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耳机模组的内部结构的俯视图以及仰视图。如图1、图2以及图3所示,所述耳机模组包括壳体1以及声传导组件2。声传导组件2设置于壳体1内部,包括扬声器单元21、动铁单元22以及麦克风单元23,三者设置于同一平面i,彼此之间通过柔性电路板3电连接。也即是说,为实现所述耳机模组的集成化,将声传导组件2设置于同一平面i能够实现简单紧凑的结构,减少非必要的支撑结构。
40.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形成为圆形,扬声器单元21形成为矩形块状,动铁单元22以及麦克风单元23设置于扬声器单元21的两侧,也即设置于扬声器单元21与壳体1之间的空隙中。其中,形成为矩形的扬声器单元21,在使用了如复合材料振膜的优化振膜的情况下,能够达到与更大尺寸圆形扬声器相同的性能。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矩形扬声器单元21在具有较小的体积的同时,可以保证较好的声音传播效果,因而能够提升所述耳机模组的内部结构的紧凑度,实现声传导组件2的集成。
41.进一步地,麦克风单元23被配置为采集耳机内部的环境噪声信号,扬声器单元21则被配置为根据该噪声信号播放噪声信号的反相位信号,以实现所述耳机模组的降噪功能。在传统设计中,麦克风单元23与扬声器单元21常采取彼此垂直的结构,因此需要另行设计麦克风单元23的出音通道,导致耳机模组结构复杂化。而在本实施例中,扬声器单元21与麦克风单元23位于同一平面i,彼此平行放置,在实现降噪效果的同时,使得耳机模组结构更加简单,并且能够降低生产难度。可选地,扬声器单元21与麦克风单元23可以具有其它的位置关系,例如,在水平方向上具有一定夹角,也可以实现相同的降噪效果。
42.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耳机模组的沿a-a平面的剖视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耳机模组的沿b-b平面的剖视图。如图4以及图5所示,壳体1包括扬声器声通道11以及动铁声通道12。扬声器声通道11形成为一端朝向扬声器单元21、另一端朝向壳体1外部的曲折延伸的通道,动铁声通道12则形成为位置与动铁单元22相对应的通孔,扬声器声通道11以及动铁声通道12两者能够实现物理分频的作用。
43.在本实施例中,扬声器单元21作为中低频单元,扬声器声通道11形成为于壳体1内部延伸的通道,在由扬声器单元21通向壳体1外部的过程中发生两次弯折。其中,扬声器声通道11的直径较小,狭长曲折的结构可以将声音信号中的高频成分滤除。这一功能是通过亥姆霍兹共振原理实现的,亥姆霍兹共振原理指的是一种空气在腔内发生共振的现象,也即通过设定共振腔的直径和长度等参数调整腔内的谐振波长,从而形成吸声效果,将特定的波长的声音信号滤除。而与使用电路元件进行分频的方法相比,这种方法可以降低电路中因元件性质等问题带来的相位失真,进一步优化听感。也即是说,在本实施例中,扬声器声通道11通过设定特定的形状,形成为对应谐振波长的共振腔,从而将声音信号中的高频信号滤除,实现物理分频。可选地,可以对扬声器声通道11所形成的的共振腔做调整,从而适配耳机模组的性能要求。
44.在本实施例中,动铁单元22作为高频单元,动铁声通道12形成为与动铁单元22相
对应的笔直延伸的通孔,并且,动铁声通道12的直径较大,能够使得高频声音信号尽量不受损失地向外传播,从而对高频信号起到保护作用。
45.声通道的设计使得耳机模组已经具备了有效的声学结构,因此可以直接应用于耳机,能够简化耳机的组装工艺,提高耳机组装的效率和良率,并且使得用户在后续生产过程中,不必再在耳机外壳做其它声学设计,避免声音信号在耳机外壳的声腔中产生泄露。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分为上壳以及下壳,其中,上壳具有扬声器声通道11以及动铁声通道12,形成为一体化声腔,下壳则起到密封的效果。可选地,下壳可以形成为具有通气孔的板状,内部贴附有密封网布,以起到密封效果。
46.进一步地,耳机模组还包括支架4。支架4具有安装声传导组件2的安装孔42。设置有声传导组件2的平面i与支架4具有安装孔42的一面平齐。并且,壳体1具有扬声器声通道11以及动铁声通道12的一面与支架4具有安装孔42的一面相对。也即是说,声传导组件2设置于安装孔42中,并朝向具有扬声器声通道11以及动铁声通道12的壳体1。应理解,声音的传播具有方向,因此,声传导组件2的声音信号是向其所对的一面传播的。当声传导组件2朝向壳体1具有扬声器声通道11以及动铁声通道12的一面、而从安装孔42内露出时,即能够使得扬声器声通道11以及动铁声通道12最大限度地接收其所传播的声音信号,从而保证声音信号的传播效果。另外,声传导组件2所设置的平面i平行于支架4具有安装孔42的一面,可以使得声传导组件2不受到支架4的遮挡,声音信号可以从安装孔42内直接地向外传播而不由于碰撞产生损失,从而使得所述耳机模组具有更好的声音品质。
47.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具有上壳以及下壳,支架4位于上壳以及下壳之间,朝向上壳的一面具有安装孔42。支架4与壳体1的上壳以及下壳可以通过在边缘处设置相对应的结构直接连接。声传导组件2则可以通过硅胶固定于安装孔42中。也即是说,支架4与壳体1之间通过边缘处相对应的结构产生密封效果,防止声音信号从壳体1的边缘发生泄露。声传导组件2则通过硅胶密封与支架4之间产生密封效果,使得声音完全向壳体1的上壳传播。可选地,支架4与壳体1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发生变化,支架4也可以具有其它结构,例如,形成为位于壳体1内部的支板,而与壳体1的内壁之间使用例如硅胶的材料进行固定以实现密封效果。可选地,声传导组件2也可以通过其它能够起到密封效果的材料固定于安装孔42中,本技术在此不作限制。
48.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耳机模组的声传导组件的爆炸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耳机模组的柔性电路板的示意图。如图6以及图7所示,柔性电路板3形成为弯回的形状包围扬声器单元21。柔性电路板3在动铁单元22的两侧以及麦克风单元23的两侧具有第一固定部31。
49.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耳机模组的支架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如图8所示,支架4具有与第一固定部31相对应的第二固定部41,第一固定部31以及第二固定部41相组合,被配置为固定柔性电路板3的位置。
50.进一步地,柔性电路板3包括承托部32,被配置为承托动铁单元22以及麦克风单元23。由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扬声器单元21在传播声音信号时会产生一定的振动,可能导致动铁单元22以及麦克风单元23随之一起发生振动,从而影响声音信号传播的效果。而柔性电路板3的基材具有较好的弯折度,能够产生一定的弹性形变,因此,在柔性电路板3与动铁单元22以及麦克风单元23对应的位置设置承托两者的承托部32,能够将两者弹性地悬挂
于壳体1内,避免扬声器单元21的振动对动铁单元22以及麦克风单元23产生影响,从而有效地提高产品的可靠性,提升元件的寿命。
51.也即是说,柔性电路板3在第一固定部31处通过第二固定部41固定于支架4,而位于两个第一固定部31之间的承托部32则近似为自由状态,承托动铁单元22以及麦克风单元23,以抵消扬声器单元21带来的振动。可选地,这一悬挂式结构可以通过其它结构实现,例如,通过具有一定弹性的软胶将动铁单元22以及麦克风单元23固定于支架4,也可以起到抵消振动的效果,本技术在此不做限制。
52.进一步地,柔性电路板3还包括悬臂33,悬臂33位于第一固定部31与承托部32之间,使得承托部32形成为悬挂效果。在本实施例中,四个悬臂33皆形成为近似于波浪的曲折的形状,在动铁单元22以及麦克风单元23产生振动时,可以在第一固定部31与承托部32之间产生伸缩形变,从而起到减震效果,增强系统的可靠性。可选地,悬臂33的形状可以变化,例如,形成为菱形的连接结构,也可以在振动时产生伸缩形变。四个悬臂33也可以彼此形成为不同的形状,例如,动铁单元22两侧的悬臂33以及麦克风单元23两侧的悬臂33可以采用非对称的结构,也能够实现减弱振动的效果。
53.综上所述,所述耳机模组可以单独地作为产品使用,也可以用于耳机产品内部,作为耳机的元件、而与其它元件电连接,亦可以用于其它电子设备。
5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耳机模组,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壳体内的声传导组件,声传导组件包括设置于同一平面的扬声器单元、动铁单元以及麦克风单元,三者之间通过柔性电路板电连接。其中,壳体包括扬声器声通道以及动铁声通道,扬声器声通道形成为一端朝向扬声器单元、另一端朝向壳体外部的曲折延伸的通道,以过滤扬声器单元传播的高频信号,动铁声通道形成为位置与动铁单元相对应的通孔,以向外传导动铁单元传播的高频信号。由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声通道的设置能够实现物理分频,从而优化听感。
5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改动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