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静音式承重型滚珠线性导轨的制作方法

2022-06-18 11:35:4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滚珠式导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静音式承重型滚珠线性导轨。


背景技术:

2.滚珠式导轨分轻型钢珠滑轨和重型钢珠滑轨,是供运动部件在其上滑动的轨道,一般为槽形,运动部件端部固定有滚轮、滚珠或滑块,将滑块、滚轮或滚珠卡进轨道沟槽内,即可在沟槽内滑动,使运动部件在滑轨上移动;目前,现有的滚珠线性导轨并且不具有储油组件,运转时噪音较大,运转平顺性和润滑性不足,导轨设备使用寿命较短,并且在负荷增大的情况下,相互摩擦更加严重,设备损耗更大,鉴于此,我们提出了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静音式承重型滚珠线性导轨。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静音式承重型滚珠线性导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不具有储油组件、运转噪音大和磨损严重的问题,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静音式承重型滚珠线性导轨,其能够在导轨运行时通过储油腔等组件的配合给滑块提供持续性的润滑油供应,使得滑块能够平顺运行,并减少金属磨损,同时还可对挤出的润滑油进行回流进而重复循环。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静音式承重型滚珠线性导轨,其包括:
5.导轨,其外壁两侧设置有轨槽,所述导轨的内部沿其长度方向等距设置有储油腔,所述储油腔的内部上方设置有贯穿于所述导轨顶部的供油辊;
6.滑块,滑动于所述导轨的上端及两侧,所述滑块的内侧设置有与所述轨槽相配合的抱轨,所述抱轨的两侧下端设置有与所述轨槽形成滑动抵贴的主滚珠,所述抱轨的侧顶部设置有与所述供油辊构成弹性抵贴的推块。
7.优选的,所述供油辊的两侧设置有与所述导轨构成铰接连接的转轴,所述供油辊的外壁一圈以及所述推块的底部设置有相互啮合的齿条,所述导轨的上壁两侧同时位于所述供油辊的顶部两侧开设有导油槽,且导油槽的末端延伸至所述轨槽的上部。
8.优选的,所述轨槽的底部两侧同时位于所述主滚珠的下方设置有沉积槽,所述沉积槽的槽底设置有与所述储油腔相连通的导油腔,且导油腔向储油腔的方向呈向下倾斜。
9.优选的,所述抱轨的内侧顶部设置有可容纳推块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内部顶端设置有与推块相连接的弹簧,且推块通过弹簧与安装槽之间构成弹性连接。
10.优选的,所述抱轨的两侧同时位于所述主滚珠的上部设置有辅助滚珠,所述辅助滚珠滑动抵贴于所述轨槽的内壁,所述导轨通过抱轨中的主滚珠和辅助滚珠与所述滑块之间构成滑动结构。
11.优选的,所述滑块的前后两端设置有沿所述抱轨边缘一圈环绕的刮油片,所述刮油片的内侧边缘与所述导轨外壁互不接触。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3.(一)通过储油腔、供油辊和导油槽等组件的设置,当滑块在移动时会带动推块同步前行,而推块则可通过齿条带动供油辊形成啮合旋转,供油辊在旋转过程中其底部与储油腔接触并将腔室中的润滑油持续的翻转上来,润滑油在受到挤压后会通过导油槽流向轨槽,并给主滚珠和辅助滚珠提供润滑接触,润滑油的持续供应不仅会减少设备的运转噪音,还会增加滑块移动的平顺性,在减少摩擦力的同时还会进一步增加轨道的使用寿命。
14.(二)通过沉积槽和导油腔的设置,由于储油腔内的润滑油在供油辊的作用下会持续减少,在减少的同时其腔室还会形成一定的负压吸力,并通过导油腔将聚集在沉积槽中的润润滑重新导入储油腔进行二次循环,润滑油在持续供应的同时会进行反复循环,大幅减少了油的消耗和后期维护频率。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整体侧视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供油辊正视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导轨外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中:100、导轨;110、轨槽;120、储油腔;130、供油辊;140、齿条;150、沉积槽;160、导油腔;170、导油槽;200、滑块;210、抱轨;2101、主滚珠;2102、辅助滚珠;220、推块;230、弹簧;240、安装槽;250、刮油片。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21.其次,本实用新型结合示意图进行详细描述,在详述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时,为便于说明,表示器件结构的剖面图会不依一般比例作局部放大,而且所述示意图只是示例,其在此不应限制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此外,在实际制作中应包含长度、宽度及深度的三维空间尺寸。
22.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2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静音式承重型滚珠线性导轨,其能够在导轨运行时通过储油腔等组件的配合给滑块提供持续性的润滑油供应,使得滑块能够平顺运行,并减少金属磨损,同时还可对挤出的润滑油进行回流进而重复循环。
24.图1-图4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静音式承重型滚珠线性导轨的全部结构示意图,请参阅图1-图4,本实施方式的一种静音式承重型滚珠线性导轨,其主体部分包括导轨100和滑块。
25.导轨100,其外壁两侧设置有轨槽110,导轨100的内部沿其长度方向等距设置有储油腔120,储油腔120的内部上方设置有贯穿于导轨100顶部的供油辊130,供油辊130的两侧设置有与导轨100构成铰接连接的转轴,供油辊130的外壁一圈以及推块220的底部设置有相互啮合的齿条140,导轨100的上壁两侧同时位于供油辊130的顶部两侧开设有导油槽
170,且导油槽170的末端延伸至轨槽110的上部,当滑块200在移动时会带动推块220同步前行,而推块220则可通过齿条140带动供油辊130形成啮合旋转,供油辊130在旋转过程中其底部与储油腔120接触并将腔室中的润滑油持续的翻转上来,润滑油在受到挤压后会通过导油槽170流向轨槽110,并给主滚珠2101和辅助滚珠2102提供润滑接触,润滑油的持续供应不仅会减少设备的运转噪音,还会增加滑块200移动的平顺性,在减少摩擦力的同时还会进一步增加轨道的使用寿命,轨槽110的底部两侧同时位于主滚珠2101的下方设置有沉积槽150,沉积槽150的槽底设置有与储油腔120相连通的导油腔160,且导油腔160向储油腔120的方向呈向下倾斜,进入至轨槽110的润滑油会逐渐的流向至沉积槽150中,由于储油腔120内的润滑油在供油辊130的作用下会持续减少,在减少的同时其腔室还会形成一定的负压吸力,并通过导油腔160将聚集在沉积槽150中的润润滑重新导入储油腔120进行二次循环,润滑油在持续供应的同时会进行反复循环,大幅减少了油的消耗和后期维护频率。
26.滑块200,滑动于导轨100的上端及两侧,滑块200的内侧设置有与轨槽110相配合的抱轨210,抱轨210的两侧下端设置有与轨槽110形成滑动抵贴的主滚珠2101,抱轨210的侧顶部设置有与供油辊130构成弹性抵贴的推块220,抱轨210的内侧顶部设置有可容纳推块220的安装槽240,安装槽240的内部顶端设置有与推块220相连接的弹簧230,且推块220通过弹簧230与安装槽240之间构成弹性连接,在弹簧230的推动下使得推块220与供油辊130之间形成弹性接触,从而减少了推块220与供油辊130之间硬接触导致的摩擦损耗,抱轨210的两侧同时位于主滚珠2101的上部设置有辅助滚珠2102,辅助滚珠2102滑动抵贴于轨槽110的内壁,导轨100通过抱轨210中的主滚珠2101和辅助滚珠2102与滑块200之间构成滑动结构,抱轨210在主滚珠2101的配合下可使得导轨100对滑块200形成水平滑动承载,且主滚珠2101相对于滚珠球其接触面积更大、受压力更小,从而减少了金属面之间的磨损,辅助滚珠2102则可对导轨100与滑块200之间形成侧向支撑力,使其在运行时更加稳定,滑块200的前后两端设置有沿抱轨210边缘一圈环绕的刮油片250,刮油片250的内侧边缘与导轨100外壁互不接触,刮油片250可将由轨槽110溢出的润滑油反推至轨槽110内侧,润滑油在受到挤压后会加速从沉积槽150中进入导油腔160,并形成回流,从而进一步减少了油的外溢损耗。
27.综上,本实施方式的一种静音式承重型滚珠线性导轨,首先,当滑块200在移动时会带动推块220同步前行,而推块220则可通过齿条140带动供油辊130形成啮合旋转,供油辊130在旋转过程中其底部与储油腔120接触并将腔室中的润滑油持续的翻转上来,润滑油在受到挤压后会通过导油槽170流向轨槽110,并给主滚珠2101和辅助滚珠2102提供润滑接触,润滑油的持续供应不仅会减少设备的运转噪音,还会增加滑块200移动的平顺性,与此同时,进入至轨槽110的润滑油会逐渐的流向至沉积槽150中,由于储油腔120内的润滑油在供油辊130的作用下会持续减少,在减少的同时其腔室还会形成一定的负压吸力,并通过导油腔160将聚集在沉积槽150中的润润滑重新导入储油腔120进行二次循环,润滑油在持续供应的同时会进行反复循环,大幅减少了油的消耗和后期维护频率。
28.虽然在上文中已经参考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然而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本实用新型所披露的实施方式中的各项特征均可通过任意方式相互结合起来使用,在本说明书中未对这些组合的情况进行穷举性的描述仅仅是出于省略篇幅
和节约资源的考虑。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方式,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