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风道结构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2022-06-18 05:51:4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风道结构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发展,用户为了改善生活环境,大多在活动区域配置了空调器,以通过空调器提高活动区域的空气质量,从而提高用户在活动区域中活动的舒适度。
3.在现有技术中,空调器一般采用贯流风道或离心风道,一般送风距离不足,室内吹风距离短,室内空气流动慢,房间降温效果差,制冷初期室内温度不均,用户体验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改善现有技术中空调器的出风距离短的技术问题。
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风道结构,应用于空调器,所述风道结构包括主风道结构和副风道结构;
6.所述主风道结构包括第一风机和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围成用于出风的第一风道,所述第一风机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以向所述第一风道内导入气流;
7.所述副风道结构包括第二风机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围绕所述第一壳体设置,且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的外侧共同围成第二风道,所述第二风道围绕所述第一风道设置;所述第二风机设置于所述第二风道以向所述第二风道内导入气流。
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风道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包括:
9.该风道结构启动处于出风的状态下,第一风机可以从主风道中导出气流,第二风机则可以从第二风道中导出气流,从第二风道中导出的气流围绕第一风道中导出的气流流动,在第二风道导出的气流的加强作用下,可以使得第一风道中导出的气流被加强,由此可以提高第一风道中导出的气流的流动距离,从而延长出风距离,实现吹风距离远的目的。在该风道结构应用于空调器中的情况下,便能改善现有技术中空调器的出风距离短的技术问题。
10.可选地,所述第二风道在沿出风方向的方向上口径逐渐减小。由于第二风道在出风方向上口径逐渐减小,可以使得第二风道中气流朝向出风口流动的过程中气压不断增加,在气流从第二风道中导出的情况下便形成高压高速的气流,由此可以提高第二风道中导出气流对第一风道中导出气流的加强作用,从而可以提高第一风道中导出气流的流动距离。
11.可选地,所述第二壳体相对所述第一风道的出风方向所在直线倾斜设置,以使所述第二风道的口径逐渐减小。
12.可选地,所述第二壳体相对所述第一风道的出风方向所在直线倾斜的角度范围为0
°‑
15
°

13.为了使得第二风道中导出的气流能直接作用于第一风道中导出的气流,可选地,所述第一风道的出风口所在平面和所述第二风道的出风口所在平面共面。
14.可选地,所述第二风道的出风口的宽度为0.5mm-3mm。
15.为了防止第二风道的吸气作用影响第一风道的吸气,从而确保第一风道的风量,可选地,所述第一壳体上形成蜗舌,所述蜗舌位于所述第一风道内部;所述第二壳体上开设有连通所述第二风道的进风口,所述进风口与所述蜗舌之间的距离大于50mm。
16.为了增大第二风道导出的气流的流速可选地,所述第二风机采用轴流风机。
17.一种空调器,包括风道结构。所述风道结构包括主风道结构和副风道结构;
18.所述主风道结构包括第一风机和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围成用于出风的第一风道,所述第一风机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以向所述第一风道内导入气流;
19.所述副风道结构包括第二风机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围绕所述第一壳体设置,且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的外侧共同围成第二风道,所述第二风道围绕所述第一风道设置;所述第二风机设置于所述第二风道以向所述第二风道内导入气流。
20.可选地,所述空调器还包括换热器,所述第一壳体连接于所述换热器,且所述第一壳体上还形成与所述第一风道连通的吸风口,所述吸风口朝向所述换热器设置;所述第一风机设置于所述吸风口;所述第二风机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换热器之间;且所述第二壳体上形成与所述第二风道连通的进风口,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换热器之间。
2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与上述提供的风道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空调器局部的爆炸视图;
23.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空调器局部的剖视图;
24.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5.图4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空调器局部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6.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空调器局部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7.附图标记说明:
28.10-空调器;11-风道结构;12-换热器;100-主风道结构;101-第一风道;110-第一壳体;111-吸风口;112-蜗舌;120-第一风机;200-副风道结构;201-第二风道;210-第二壳体;211-进风口;220-第二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30.请参阅图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空调器10,该空调器10用于安装在指定区域,且向指定区域中导入气流,以对指定区域提供空气调节作用,从而达到改善指定区域中空气质量的目的。其中,上述空气调节作用包括但不限于温度调节作用、湿度调节作用、新风作用、除尘杀菌作用以及气流流速调节作用。
31.其中,请结合参阅图1和图2,为了方便向指定区域导出气流,空调器10可以包括风道结构11,风道结构11用于从指定区域中吸入气流,以使得气流能穿过空调器10中的换热
器12,以使得气流与换热器12进行热交换。在气流和换热器12进行热交换之后,气流被风道结构11导出,以使得气流流动至指定区域。由风道结构11导出的气流便能对指定区域进行空气调节。
32.为了改善现有技术中空调器10的出风距离较短的技术问题,提供了本技术的风道结构11,以及采用本技术的风道结构11的空调器10。
33.该风道结构11包括主风道结构100和副风道结构200。其中,主风道结构100用于向指定区域中导入气流,以确保具有足够的气流流入至指定区域,从而确保有效地进行空气调节作用;副风道结构200同样用于向指定区域中导入气流,且该副风道结构200用于向主风道结构100导出的气流提供加强作用,以使得主风道结构100导出的气流能延长流动距离,从而改善现有技术中空调器10的出风距离较短的技术问题。
34.其中,主风道结构100包括第一风机120和第一壳体110;第一壳体110围成用于出风的第一风道101,第一风机120设置于第一风道101以向第一风道101内导入气流。在第一风机120运行的过程中,第一风机120可以从指定区域吸入气流,然后将气流从第一风道101中导出至指定区域。副风道结构200包括第二风机220和第二壳体210;第二壳体210围绕第一壳体110设置,且第二壳体210与第一壳体110的外侧共同围成第二风道201,第二风道201围绕第一风道101设置;第二风机220设置于第二风道201以向第二风道201内导入气流。第二风机220在运行的过程中,第二风机220从指定区域中吸入气流,然后将气流从第二风道201中导出至指定区域。由于第二风道201围绕第一风道101设置,由此使得第二风道201中导出的气流呈围绕第一风道101中导出的气流的状态,便能通过第二风道201中导出的气流向第一风道101中导出的气流提供加强作用,从而使得第一风道101中导出的气流能延长流动距离,达到长距离送风的目的。
35.以上所述,该风道结构11启动处于出风的状态下,第一风机120可以从主风道中导出气流,第二风机220则可以从第二风道201中导出气流,从第二风道201中导出的气流围绕第一风道101中导出的气流流动,在第二风道201导出的气流的加强作用下,可以使得第一风道101中导出的气流被加强,由此可以提高第一风道101中导出的气流的流动距离,从而延长出风距离,实现吹风距离远的目的。在该风道结构11应用于空调器10中的情况下,便能改善现有技术中空调器10的出风距离短的技术问题。
36.值得说明的是,第二风道201围绕第一风道101设置表示,如图4,第二风道201的出风口形成环形,而第二风道201的环形出风口环绕第一风道101设置;在第二风道201出风的过程中,第二风道201从环形的出风口出风,由此使得第二风道201导出的气流呈筒状,而第一风道101导出的气流则位于该筒状的气流内部,即,第二风道201导出的气流环绕第一风道101导出的气流,便能向第一风道101导出的气流提供加强作用,以达到延长第一风道101导出气流的流动距离的目的。
37.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由第二风机220吸入的气流同样穿过空调器10的换热器12,由此使得第二风道201导出的气流同样具有空气调节的功能。基于此,在第一风道101导出的风量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设置第二风道201,以通过第二风道201向指定区域导入气流,便能提高导入指定区域中风量的目的,进而可以提升对于指定区域的空气调节效率。并且,由于第一风道101导出的气流的流动距离得到延长,可以实现长距离出风,使得用于空气调节的气流能快速的达到指定区域的任意位置,便能快速地对指定区域的全区
域进行空气调节,进一步提升空气调节的效率。
38.为了提高第二风道201导出气流向第一风道101导出气流提供的加强作用,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风道201在沿出风方向的方向上口径逐渐减小。基于此,使得第二风道201中气流朝向出风口流动的过程中气压不断增加,在气流从第二风道201中导出的情况下便形成高压高速的气流,高速高压的气流可以与第一风道101导出的气流形成风压差,便可以提高第二风道201中导出气流对第一风道101中导出气流的加强作用,使得高速高压的气流带动第一风道101导出的气流流向更远的位置,从而可以提高第一风道101中导出气流的流动距离。
39.当然,由于第二风道201环绕第一风道101设置,由此使得部分第二风道201导出的气流还可以混入至第一风道101的气流中,由此直接地提升第一风道101导出气流的流动速度,进而使得第一风道101导出气流能快速地流动,从而可以提高第一风道101导出气流的流动距离,实现延长送风距离的目的。
40.应当理解,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实现对第二风道201的气流提供加压作用。例如,将第二风机220设置为产生高压高速气流的风机,从而可以在第二风道201的口径不变的情况下向第一风道101导出的气流提供加强作用。
4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使得第二风道201的口径逐渐减小,可选地,第二壳体210相对第一风道101的出风方向所在直线倾斜设置,以使第二风道201的口径逐渐减小。由于第二风道201由第一壳体110的外侧和第二壳体210的内侧共同围成,基于此,第二壳体210的倾斜设置可以使得,第二壳体210与第一壳体110之间的距离在沿第一风道101的出风方向上逐渐减小,便使得第二风道201的口径呈逐渐减小的趋势。
42.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将第二壳体210以倾斜的状态设置,不仅为了使得第二风道201的口径逐渐减小,还可以向第二风道201导出的气流提供导向作用,以使第二风道201导出的气流呈向第一风道101导出气流汇聚的形式。由此,使得第二风道201导出的气流可以直接地作用于第一风道101中导出的气流,提升对于第一风道101的加强作用。
43.可选地,为了在确保第二风道201导出的气流能向第一风道101导出的气流提供足够的加强作用,且同时防止第二风道201导出的气流对第一风道101导出的气流造成紊乱而导致气流失速的情况,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壳体210相对第一风道101的出风方向所在直线倾斜的角度范围为0
°‑
15
°

44.其中,在第二壳体210相对于第一风道101的出风方向过大的情况下,使得第二风道201中导出的气流直接插入至第一风道101导出的气流中,从而使得第一风道101导出的气流造成紊乱,便会导致气流的失速,进而使得气流的流动距离骤降;基于此,需要将第二壳体210相对于第一风道101的出风方向所在直线倾斜的角度控制在不超过15
°
的状态,由此可以确保有效的出风。
45.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壳体210相对于第一风道101的出风方向所在直线倾斜的角度指代的是,以第一风道101的出风方向所在直线为基准,第二壳体210的侧壁与该直线之间形成的夹角,即如图3中的α角。其中,图3的视图为空调器10上平行于第一风道101的出风方向所在直线的截面。其中,图中的两个虚线中,沿第二壳体210延伸出的虚线表示第二壳体210的延伸线,另一条虚线表示第一风道101出风方向所在直线。
46.可选地,第二壳体210相对于第一风道101的出风方向所在直线倾斜的角度可以取值为0度、1度、2度、3度、4度、5度、6度、7度、8度、9度、10度、11度、12度、13度、14度或者15度。
47.为了使得第一风道101中导出的气流能直接地被第二风道201导出的气流加强,可选地,第一风道101的出风口所在平面和第二风道201的出风口所在平面共面。其中,在第二风道201的气流从第二风道201中导出之后,便立刻与第一风道101导出的气流汇集,由此可以直接地向第一风道101导出的气流进行加强,从而增强对于第一风道101导出气流的加强作用。
48.应当理解,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风道201的设置方式也可以呈其他方式。例如,第二壳体210在第一风道101的出风方向上略微地凸出设置,由此使得第一风道101的出风口位于第二风道201的内侧,此时可以将第二风道201导出的气流直接注入至第一风道101导出的气流中,由此对第一风道101导出的气流提供加强作用。
49.可选地,第二风道201的出风口的宽度为0.5mm-3mm。换言之,第二风道201的出风口的宽度可以取值为0.5mm、0.6mm、0.7mm、0.8mm、0.9mm、1mm、1.1mm、1.2mm、1.3mm、1.4mm、1.5mm、1.6mm、1.7mm、1.8mm、1.9mm、2mm、2.1mm、2.2mm、2.3mm、2.4mm、2.5mm、2.6mm、2.7mm、2.8mm、2.9mm或者3mm等。将出风口的宽度设置为0.5mm-3mm,不仅能使得第二风道201的出风口较窄以达到将第二风道201导出的气流提升至足够的气压和流速,同时还能确保第二风道201能有足够的出风风量,以足以向第一风道101导出的气流提供有效的加强作用。
50.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防止第二风道201的吸气作用影响第一风道101的吸气,从而确保第一风道101的风量,第一壳体110上形成蜗舌112,蜗舌112位于第一风道101内部。第二壳体210上开设有连通第二风道201的进风口211,进风口211与蜗舌112之间的距离大于50mm。由于第一风道101的吸风口111与第一壳体110上形成的蜗舌112距离较近,由此在蜗舌112和第二风道201的进风口211之间的距离大于50mm的情况下,第一风道101的吸风口111与第二风道201的进风口211之间的距离同样大于50mm,由此使得第二风道201在进行吸入气流的过程中,不会影响第一风道101的吸风口111进行吸入气流,由此可以确保第一风道101和第二风道201均能吸入足够的气流,在确保加强第一风道101导出的气流的情况下,还能确保风量得到有效的提升。
51.并且,由于第二风道201的进风口211与第一风道101的吸风口111距离较远,第二风道201的吸风口111进行吸入气流的情况下,还能避免对第一风道101吸风口111处的风场造成影响,由此使得第一风道101能通过吸风口111进行有效的吸入气流。
52.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风机220采用轴流风机。由于轴流风机可以产生较强的风压,由此方便使得第二风道201中形成高压高速的气流。
53.另外,请结合参阅图2和图5,在本技术提供的空调器10中,第一壳体110连接于换热器12,且第一壳体110上还形成与第一风道101连通的吸风口111,吸风口111朝向换热器12设置。换言之,由于第一壳体110连接于换热器12,可以使得第一风道101的吸风口111一侧可以大致包裹换热器12,使得吸风口111吸入的气流均穿过换热器12。第一风机120设置于吸风口111;以从指定区域吸入气流。第二风机220设置于第一壳体110和换热器12之间,以方便第二风机220从指定区域吸入气流的过程中能使得气流穿过换热器12;且第二壳体210上形成与第二风道201连通的进风口211,进风口211位于第一壳体110和换热器12之间。
54.其中,由于进风口211设置在换热器12和第一壳体110之间,不仅可以使得进风口
211从换热器12和第一壳体110之间进行吸入气流,确保进风口211吸入的气流能穿过换热器12;还能使得进风口211从第一风道101的负压位置进行吸风,由此可以增大风道结构11整体的吸入风量,提升风道结构11整体的出风风量。
55.综上所述,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风道结构11及空调器10处于出风的状态下,第一风机120可以从主风道中导出气流,第二风机220则可以从第二风道201中导出气流,从第二风道201中导出的气流围绕第一风道101中导出的气流流动,在第二风道201导出的气流的加强作用下,可以使得第一风道101中导出的气流被加强,由此可以提高第一风道101中导出的气流的流动距离,从而延长出风距离,实现吹风距离远的目的。在该风道结构11应用于空调器10中的情况下,便能改善现有技术中空调器10的出风距离短的技术问题。
56.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