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可移动式的学生课椅的制作方法

2022-06-16 01:37:3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学生课椅,尤其涉及一种可移动式的学生课椅。


背景技术:

2.课椅顾名思义就是学校内上课所使用的椅子,在校内经常会组织演讲或者表演,这时就需要学生将笨重的凳子搬至操场,为了便于学生使用,所以需要用到可移动式的学生课椅。
3.申请号为cn201720298471.4的专利,公开了一种课椅,包括支撑脚、座板和椅背,所述支撑脚包括与地面接触且呈半包围状的撑脚;所述撑脚其两端一体制成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内侧设置有活动杆;所述固定杆和活动杆通过梅花螺栓固定;所述活动杆顶部一体制成有底面平行于撑脚的椅背杆;所述椅背安装于椅背杆上;所述椅背杆底面后侧焊接有下杆;所述活动杆与椅背杆连接处,及椅背杆转角前侧开设有凳脚嵌口;两所述活动杆顶部边侧通过横梁固定;所述座板包括板体;所述板体四角设置有凳脚;根据操场讲话无需看黑板和不需要持续很长时间特点,能够将课椅一分为二,教室使用时,能够形成升降课椅和使用椅背,操场集会时,使用凳子,其质量轻搬运方便。但是该课椅不具备对书籍储存的功能,不便于学生进行使用。
4.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备储存功能,方便使用的可移动式的学生课椅。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克服现有的课椅不具备对书籍储存的功能,不便于学生进行使用的缺点,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具备储存功能,方便使用的可移动式的学生课椅。
6.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途径实现:一种可移动式的学生课椅,包括有底座、滑套、滑动杆、坐板、储物组件、折叠组件和滚轮组件,底座顶部后侧左右对称设置有滑套,两个滑套内均滑动式设置有滑动杆,两个滑动杆上部均设置有坐板,两个滑套之间设置有便于学生储存物品的储物组件,坐板底部设置有便于学生靠背的折叠组件,储物组件上设置有滚轮组件。
7.可选地,储物组件包括有储物箱、滑轨、隔栏板、第一插杆、第一弹簧、压杆、第一推板和第二弹簧,两个滑套之间设置有便于学生储存物品的储物箱,储物箱底部与底座顶部连接,储物箱内前后对称设置有滑轨,滑轨上均开有九个方形通孔,两个滑轨之间滑动式设置有能够便于学生放置不同大小书籍的隔栏板,隔栏板内前后对称滑动式设置有第一插杆,第一插杆插入相近的方形通孔内,两个第一插杆与隔栏板之间均连接有第一弹簧,第一弹簧初始状态为拉伸状态,隔栏板中部滑动式设置有压杆,压杆下部设置有第一推板,第一推板位于隔栏板内,第一推板与第一插杆接触,第一推板底部与隔栏板内连接有第二弹簧。
8.可选地,折叠组件包括有第一支撑架、第一转动杆、第一转动架、第一扭簧和靠板,坐板底部后侧设置有第一支撑架,第一支撑架上转动式设置有第一转动杆,第一转动杆上
设置有第一转动架,第一转动架下部与第一支撑架左右两侧之间均绕接有第一扭簧,第一转动架上部设置有便于学生靠背的靠板。
9.可选地,滚轮组件包括有防护架、第二导杆、第二活动架、第五弹簧、第二推板、第三导杆、第二接触杆、第六弹簧、第二转动杆、第三接触杆、第二扭簧、第二转动架和万向轮,储物箱左右两侧均设置有防护架,储物箱内左右两侧均前后对称设置有第二导杆,相近的两个第二导杆上均滑动式设置有第二活动架,坐板向下移动会与第二活动架接触,第二活动架底部与相近的第二导杆下部之间绕接有第五弹簧,第二活动架下部均设置有第二推板,储物箱内下部左右对称设置有第三导杆,两个第三导杆上均前后对称滑动式设置有第二接触杆,第二推板向下滑动会与第二接触杆接触,第二接触杆外侧与相近的第三导杆之间绕接有第六弹簧,防护架前后对称转动式设置有第二转动杆,四个第二转动杆内端均设置有第三接触杆,第二接触杆向外滑动会与第三接触杆接触,四个第二转动杆上均设置有第二转动架,第二转动架左右两侧与相近的防护架内壁之间绕接有第二扭簧,四个第二转动架上部均转动式设置有万向轮。
10.可选地,还包括有能够对坐板高度进行调节的调节组件,调节组件包括有第二支撑架、第一齿条、连接架、滑槽杆、第一接触杆、第二齿条和第三弹簧,储物箱后侧左右对称设置有第二支撑架,两个第二支撑架内均设置有第一齿条,坐板底部后侧设置有连接架,连接架后侧设置有滑槽杆,滑槽杆与第二支撑架滑动式连接,滑槽杆内左右对称滑动式设置有第一接触杆,第一转动架与第一接触杆接触,滑槽杆下部左右对称滑动式设置有第二齿条,第二齿条与相近的第一齿条啮合,第一接触杆下部与相近的第二齿条顶部连接,两个第二齿条之间连接有第三弹簧,第三弹簧初始状态为拉伸状态。
11.可选地,还包括有能够对第一转动杆进行限位的固定组件,固定组件包括有第一导杆、第一活动架、第二插杆和第四弹簧,第二支撑架内底部左右对称设置有第一导杆,两个第一导杆之间滑动式设置有第一活动架,第一活动架顶部左右对称设置有第二插杆,第二插杆插入第一转动杆内,第一活动架底部与第二支撑架内部之间左右对称绕接有第四弹簧。
12.可选地,还包括有能够对坐板进行限位的锁定组件,锁定组件包括有第三插杆、第三活动架、第七弹簧和卡杆,坐板底部前侧设置有第三插杆,储物箱上部前侧滑动式设置有第三活动架,第三活动架后部左右两侧与储物箱之间均绕接有第七弹簧,第三活动架中部设置有卡杆,第三插杆向下移动会与卡杆接触。
13.可选地,隔栏板上部前后对称设置有把手。
14.采用了上述对本发明结构的描述可知,本发明的设计出发点、理念及优点是:1、学生推动压杆向下滑动带动第一推板向下滑动,进而使得第一插杆相向滑动不再插入方形通孔内,这时,学生推动把手带动隔栏板左右滑动,进而使得储物箱内的空间进行改变,方便学生储存大小不一的书籍。
15.2、第一转动架向下转动不再挤压第一接触杆,使得第二齿条相向滑动不再与第一齿条啮合,这时,学生可推动坐板上下移动对高度进行调节。
16.3、第一活动架向上滑动带动第二插杆向上移动插入第一转动杆内,进而对第一转动杆进行限位,从而不再需要学生使用工具进行限位。
17.4、坐板向下移动挤压第二活动架向下滑动,使得第二转动架向外转动90度带动万
向轮与地面接触,学生推动储物箱带动万向轮在地面滚动,进而实现对本装置进行移动。
18.5、第三活动架向后滑动带动卡杆向后移动复位卡住第三插杆,进而实现了对坐板进行限位,避免在移动本装置的过程中,坐板向上移动不再挤压第二活动架,导致万向轮与地面脱离接触。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发明的第二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发明的第一种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本发明的第二种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5为本发明的第三种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24.图6为本发明储物组件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25.图7为本发明储物组件的部分剖视结构示意图。
26.图8为本发明折叠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7.图9为本发明a部分的放大图。
28.图10为本发明调节组件的第一种部分剖视结构示意图。
29.图11为本发明b部分的放大图。
30.图12为本发明调节组件的第二种部分剖视结构示意图。
31.图13为本发明固定组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32.图14为本发明c部分的放大图。
33.图15为本发明滚轮组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34.图16为本发明d部分的放大图。
35.图17为本发明滚轮组件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36.图18为本发明锁定组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37.图19为本发明e部分的放大图。
38.附图中各零部件的标记如下:1、底座,2、滑套,3、滑动杆,4、坐板,5、储物组件,501、储物箱,502、滑轨,503、隔栏板,504、第一插杆,505、第一弹簧,506、压杆,507、第一推板,508、第二弹簧,6、折叠组件,601、第一支撑架,602、第一转动杆,603、第一转动架,604、第一扭簧,605、靠板,7、调节组件,701、第二支撑架,702、第一齿条,703、连接架,704、滑槽杆,705、第一接触杆,706、第二齿条,707、第三弹簧,8、固定组件,801、第一导杆,802、第一活动架,803、第二插杆,804、第四弹簧,9、滚轮组件,901、防护架,902、第二导杆,903、第二活动架,904、第五弹簧,905、第二推板,906、第三导杆,907、第二接触杆,908、第六弹簧,909、第二转动杆,910、第三接触杆,911、第二扭簧,912、第二转动架,913、万向轮,10、锁定组件,1001、第三插杆,1002、第三活动架,1003、第七弹簧,1004、卡杆。
具体实施方式
39.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需要注意的是:本文中所说的上、下、左、右等指示方位的字词仅是针对所示结构在对应附图中位置而言。本文中为零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
义。而本技术所说如: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
40.实施例1
41.请参阅图1-图5所示,一种可移动式的学生课椅,包括有底座1、滑套2、滑动杆3、坐板4、储物组件5、折叠组件6和滚轮组件9,底座1顶部后侧左右对称连接有滑套2,两个滑套2内均滑动式设置有滑动杆3,两个滑动杆3上部均设置有坐板4,两个滑套2之间设置有储物组件5,储物组件5便于学生储存物品,坐板4底部设置有折叠组件6,折叠组件6便于学生靠背,储物组件5上设置有滚轮组件9。
42.请参阅图6-图7所示,储物组件5包括有储物箱501、滑轨502、隔栏板503、第一插杆504、第一弹簧505、压杆506、第一推板507和第二弹簧508,两个滑套2之间设置有储物箱501,储物箱501便于学生储存物品,储物箱501底部与底座1顶部连接,储物箱501内前后对称连接有滑轨502,滑轨502上均开有九个方形通孔,两个滑轨502之间滑动式设置有隔栏板503,隔栏板503便于学生放置不同大小书籍,隔栏板503上部前后对称设置有把手,隔栏板503内前后对称滑动式设置有第一插杆504,第一插杆504插入相近的方形通孔内,两个第一插杆504与隔栏板503之间均连接有第一弹簧505,第一弹簧505初始状态为拉伸状态,隔栏板503中部滑动式设置有压杆506,压杆506下部连接有第一推板507,第一推板507位于隔栏板503内,第一推板507与第一插杆504接触,第一推板507底部与隔栏板503内连接有第二弹簧508。
43.请参阅图8-图9所示,折叠组件6包括有第一支撑架601、第一转动杆602、第一转动架603、第一扭簧604和靠板605,坐板4底部后侧连接有第一支撑架601,第一支撑架601上转动式设置有第一转动杆602,第一转动杆602上设置有第一转动架603,第一转动架603下部与第一支撑架601左右两侧之间均绕接有第一扭簧604,第一转动架603上部设置有靠板605,靠板605便于学生靠背。
44.在使用本装置时,学生坐在坐板4上,背部靠在靠板605上,在重力的作用下坐板4随之向下移动,坐板4向下移动带动滑动杆3向下滑动,坐板4向下移动将储物箱501关闭,当学生需要对书籍进行储存时,学生起身离开坐板4,随后学生推动坐板4向上移动复位,坐板4向上移动带动滑动杆3向上滑动复位,坐板4向上移动将储物箱501打开,这时,学生推动压杆506向下滑动,压杆506向下滑动带动第一推板507向下滑动,第二弹簧508随之被压缩,第一推板507向下滑动不再挤压第一插杆504,第一弹簧505随之复位带动第一插杆504相向滑动不再插入方形通孔内,这时,学生推动把手带动隔栏板503左右滑动,进而使得储物箱501内的空间进行改变,完成后,学生松开压杆506,第二弹簧508随之复位带动第一推板507向上滑动复位,第一推板507向上滑动带动压杆506向上滑动复位,第一推板507向上滑动挤压第一插杆504背向滑动,第一弹簧505随之被拉伸,第一插杆504背向滑动插入方形通孔内对隔栏板503进行限位,随后学生将需要储存的书籍放入至储物箱501进行储存,当需要将整个装置进行移动时,学生推动靠板605向下转动,靠板605向下转动带动第一转动架603向下转动,第一扭簧604随之发生形变,第一转动架603向下转动带动第一转动杆602转动,这时,学生使用工具对第一转动杆602进行限位,此时靠板605与坐板4贴合进行折叠,从而便于学生将整个装置推动至合适位置,完成后,学生将工具取下,第一扭簧604随之复位带动第一转动架603向上转动复位,第一转动杆602随之反转复位,第一转动架603向上转动带动靠板605向上转动复位供学生靠背。
45.请参阅图15、图16和图17所示,还包括有滚轮组件9,滚轮组件9便于移动,滚轮组件9包括有防护架901、第二导杆902、第二活动架903、第五弹簧904、第二推板905、第三导杆906、第二接触杆907、第六弹簧908、第二转动杆909、第三接触杆910、第二扭簧911、第二转动架912和万向轮913,储物箱501左右两侧均连接有防护架901,储物箱501内左右两侧均前后对称设置有第二导杆902,相近的两个第二导杆902上均滑动式设置有第二活动架903,坐板4向下移动会与第二活动架903接触,第二活动架903底部与相近的第二导杆902下部之间绕接有第五弹簧904,第二活动架903下部均设置有第二推板905,储物箱501内下部左右对称连接有第三导杆906,两个第三导杆906上均前后对称滑动式设置有第二接触杆907,第二推板905向下滑动会与第二接触杆907接触,第二接触杆907外侧与相近的第三导杆906之间绕接有第六弹簧908,防护架901前后对称转动式设置有第二转动杆909,四个第二转动杆909内端均连接有第三接触杆910,第二接触杆907向外滑动会与第三接触杆910接触,四个第二转动杆909上均设置有第二转动架912,第二转动架912左右两侧与相近的防护架901内壁之间绕接有第二扭簧911,四个第二转动架912上部均转动式设置有万向轮913。
46.当需要对本装置进行移动时,学生将坐板4向下调节至与储物箱501接触,坐板4向下移动挤压第二活动架903向下滑动,第五弹簧904随之被压缩,第二活动架903向下滑动带动第二推板905向下移动挤压第二接触杆907背向滑动,第六弹簧908随之被压缩,第二接触杆907背向滑动挤压第三接触杆910带动第二转动杆909转动,第二转动杆909转动带动第二转动架912向外转动90度,第二扭簧911随之发生形变,第二转动架912向外转动90度带动万向轮913与地面接触,这时,学生推动储物箱501带动万向轮913在地面滚动,进而实现对本装置进行移动,待本装置移动至合适位置时,学生将坐板4向上调节至与储物箱501脱离接触,坐板4向上移动不再挤压第二活动架903,第五弹簧904随之复位带动第二活动架903向上滑动复位,第二活动架903向上滑动带动第二推板905向上移动复位不再挤压第二接触杆907,第六弹簧908随之复位带动第二接触杆907相向滑动复位不再挤压第三接触杆910,第二扭簧911随之复位带动第二转动架912向内转动90度复位,第二转动架912向内转动90度带动第二转动杆909反转复位,第二转动架912向内转动90度带动万向轮913与地面脱离接触。
47.实施例2
48.请参阅图1、图2、图4、图10、图11和图12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之上,还包括有调节组件7,调节组件7能够对坐板4高度进行调节,调节组件7包括有第二支撑架701、第一齿条702、连接架703、滑槽杆704、第一接触杆705、第二齿条706和第三弹簧707,储物箱501后侧左右对称连接有第二支撑架701,两个第二支撑架701内均设置有第一齿条702,坐板4底部后侧设置有连接架703,连接架703后侧设置有滑槽杆704,滑槽杆704与第二支撑架701滑动式连接,滑槽杆704内左右对称滑动式设置有第一接触杆705,第一转动架603与第一接触杆705接触,滑槽杆704下部左右对称滑动式设置有第二齿条706,第二齿条706与相近的第一齿条702啮合,第一接触杆705下部与相近的第二齿条706顶部连接,两个第二齿条706之间连接有第三弹簧707,第三弹簧707初始状态为拉伸状态。
49.第一转动架603向下转动不再挤压第一接触杆705,第三弹簧707随之复位带动第二齿条706相向滑动不再与第一齿条702啮合,第二齿条706相向滑动带动第一接触杆705相向滑动,这时,学生推动坐板4上下移动对高度进行调节,坐板4上下移动通过连接架703带
动滑槽杆704上下滑动,待坐板4调节至合适高度时,学生将限位第一转动杆602的工具取下,进而使得第一转动架603向上转动,第一转动架603向上转动挤压第一接触杆705背向滑动复位,第一接触杆705背向滑动带动第二齿条706背向滑动复位,第三弹簧707随之被拉伸,第二齿条706背向滑动与第一齿条702啮合对滑槽杆704进行限位,进而实现对坐板4的高度进行限位。
50.请参阅图2、图4、图13和图14所示,还包括有固定组件8,固定组件8能够对第一转动杆602进行限位,固定组件8包括有第一导杆801、第一活动架802、第二插杆803和第四弹簧804,第二支撑架701内底部左右对称连接有第一导杆801,两个第一导杆801之间滑动式设置有第一活动架802,第一活动架802顶部左右对称设置有第二插杆803,第二插杆803插入第一转动杆602内,第一活动架802底部与第二支撑架701内部之间左右对称绕接有第四弹簧804。
51.第一转动杆602转动挤压第二插杆803带动第一活动架802向下滑动,第四弹簧804随之被压缩,待第一转动杆602转动至合适位置时,第四弹簧804随之复位带动第一活动架802向上滑动复位,第一活动架802向上滑动带动第二插杆803向上移动插入第一转动杆602内,进而对第一转动杆602进行限位,从而不再需要学生使用工具进行限位,第一转动杆602反转再次挤压第二插杆803带动第一活动架802向下滑动,第四弹簧804随之被压缩,待第一转动杆602反转至合适位置时,第四弹簧804随之复位带动第一活动架802向上滑动复位,第一活动架802向上滑动带动第二插杆803向上移动插入第一转动杆602内,进而对第一转动杆602进行限位。
52.请参阅图1、图2、图3、图18和图19所示,还包括有锁定组件10,锁定组件10能够对坐板4进行限位,锁定组件10包括有第三插杆1001、第三活动架1002、第七弹簧1003和卡杆1004,坐板4底部前侧连接有第三插杆1001,储物箱501上部前侧滑动式设置有第三活动架1002,第三活动架1002后部左右两侧与储物箱501之间均绕接有第七弹簧1003,第三活动架1002中部设置有卡杆1004,第三插杆1001向下移动会与卡杆1004接触。
53.坐板4向下移动带动第三插杆1001向下移动挤压卡杆1004向前移动,卡杆1004向前移动带动第三活动架1002向前滑动,第七弹簧1003随之被压缩,待第三插杆1001向下移动不再挤压卡杆1004时,第七弹簧1003随之复位带动第三活动架1002向后滑动复位,第三活动架1002向后滑动带动卡杆1004向后移动复位卡住第三插杆1001,进而实现了对坐板4进行限位,避免在移动本装置的过程中,坐板4向上移动不再挤压第二活动架903,导致万向轮913与地面脱离接触,使用完成后,学生拉动第三活动架1002向前滑动,第七弹簧1003随之被压缩,第三活动架1002向前滑动带动卡杆1004向前移动不再卡住第三插杆1001,学生将坐板4向上调节至与储物箱501脱离接触,坐板4向上移动带动第三插杆1001向上移动复位,这时,学生松开第三活动架1002,第七弹簧1003随之复位带动第三活动架1002向后滑动复位,第三活动架1002向后滑动带动卡杆1004向后移动复位。
54.最后所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