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电动车鞍座滑道的制作方法

2022-06-15 06:26:0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车配件领域,具体涉及电动车鞍座滑道。


背景技术:

2.电动车在骑行过程中,鞍座与电动车车把之间的距离是影响电动车骑行舒适度的一个重要因素,鞍座与车把之间的距离过长或过短,都不利于骑行。传统的电动车不能调节鞍座与车把之间的距离,使得这种电动车不能满足不同身高人群的需要,且现有的电动车后座(后衣架)空间有限,有时不能满足载物或载人需求,为此设计一种能够调节鞍座与车把之间的距离的电动车鞍座滑道对于提升电动车的骑行舒适度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3.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电动车鞍座滑道,能够对电动车鞍座位置进行调节。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5.电动车鞍座滑道,包括调节螺柱、限位螺丝、调节压块、限位压块、上滑道、下滑道;
6.所述上滑道安装于下滑道上方,所述上滑道开设有调节槽和限位槽;
7.所述调节压块和下滑道对应位置分别开设一个螺纹孔,所述调节螺柱由上至下依次穿过调节压块的螺纹孔、上滑道的调节槽及下滑道的螺纹孔;
8.所述限位压块和下滑道对应位置分别开设一个通孔,所述限位螺丝由上至下依次穿过限位压块的通孔、上滑道的限位槽及下滑道的通孔。
9.进一步的,所述调节螺柱由上至下依次安装有调节螺母、螺丝扣及旋转手柄,所述调节螺母位于调节压块上方,所述螺丝扣位于下滑道下方,所述旋转手柄位于调节螺柱底部端部。
10.进一步的,所述限位螺丝底部安装限位螺母,所述限位螺母顶部与下滑道之间存在间隙。
11.进一步的,所述上滑道中部沿长度方向向下冲压形成凹槽,所述下滑道中部沿长度方向向上翻折形成u形槽,所述下滑道的u形槽与上滑道的凹槽相互贴合。
12.进一步的,所述上滑道长度方向的两侧向下弯折分别与凹槽侧壁形成倒u形结构,所述倒u形结构的顶部四角分别开设有安装孔。
13.进一步的,所述调节压块、限位压块均呈u形结构,所述调节压块、限位压块的长度方向分别垂直于凹槽的长度方向,且所述调节压块、限位压块的长度与凹槽的宽度相配合。
14.进一步的,所述下滑道底部中心开设有焊接孔,所述焊接孔底部一体成型有焊接连接件。
15.进一步的,所述上滑道靠近限位压块的一侧安装有连接板。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动车鞍座滑道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7.本实用新型利用调节螺柱、调节压块和调节槽,可以调节鞍座的位置,从而适应不
同的骑车人对鞍座与车把之间距离的需求,提升骑行人的骑行舒适度,同时通过调节鞍座的位置,能够调节后座的空间,提升后座的载物能力。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仰视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22.图中标注说明:1.调节螺柱,2.限位螺丝,3.调节压块,4.限位压块,5.上滑道,6.下滑道,7.调节槽,8.限位槽,9.调节螺母,10.螺丝扣,11.旋转手柄,12.限位螺母,13.凹槽,14.u形槽,15.倒u形结构,16.安装孔,17.焊接孔,18.焊接连接件,19.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了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

技术实现要素: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详细阐述本实用新型。
24.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动车鞍座滑道,包括调节螺柱1、限位螺丝2、调节压块3、限位压块4、上滑道5、下滑道6;上滑道5与电动车鞍座的底板连接,下滑道6与电动车车架焊接;
25.所述上滑道5安装于下滑道6上方,所述上滑道5开设有调节槽7和限位槽8;调节槽7和限位槽8为沿上滑道5长度方向开设的长圆孔,且调节槽7与限位槽8均开设在上滑道5的中轴线上,调节槽7的长圆孔的宽度稍大于调节螺柱1的外径,使得调节螺柱1可以在调节槽7内移动但不至于移动幅度过大,限位槽8的长圆孔的宽度稍大于限位螺丝2的外径,使得限位螺丝2可以在限位槽8内移动但不至于移动幅度过大,具体调节槽7的长圆孔宽度、调节螺柱1的外径、限位槽8的长圆孔的宽度、限位螺丝2的外径大小可以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在此不做限定;
26.所述调节压块3和下滑道6对应位置分别开设一个螺纹孔,所述调节螺柱1由上至下依次穿过调节压块3的螺纹孔、上滑道5的调节槽7及下滑道6的螺纹孔;调节螺柱1、调节压块3和调节槽7用于调节鞍座的位置,需要对鞍座位置进行调节时,拧松调节螺柱1,使得调节压块3、下滑道6与上滑道5之间出现间隙而不再压紧,由于调节螺柱1上方及下方分别与调节压块3的螺纹孔、下滑道6的螺纹孔螺纹连接,因此调节螺柱1、调节压块3及下滑道6保持不动,推动上滑道5,使得上滑道5通过其上的调节槽7进行前后移动,移动到合适位置后,拧紧调节螺柱1,使得调节压块3、下滑道6与上滑道5之间相互压紧,鞍座位置调节操作简单方便;
27.所述限位压块4和下滑道6对应位置分别开设一个通孔,所述限位螺丝2由上至下依次穿过限位压块4的通孔、上滑道5的限位槽8及下滑道6的通孔。限位螺丝2、限位压块4、限位槽8用于对鞍座的前后移动进行限位,使得上滑道5在移动过程中可以沿着上滑道5的中轴线移动,从而避免只有调节槽7而无限位槽8时,鞍座可能偏离上滑道5中轴线移动。
28.所述调节螺柱1由上至下依次安装有调节螺母9、螺丝扣10及旋转手柄11,所述调节螺母9位于调节压块3上方,所述螺丝扣10位于下滑道6下方,所述旋转手柄11位于调节螺
柱1底部端部。调节螺母9及螺丝扣10分别螺纹连接于调节螺柱1上下两侧,用于对调节螺柱1进行限位,具体的,当拧紧调节螺柱1时,螺丝扣10顶部与下滑道6底部贴紧,同时调节螺母9与调节压块3之间出现间隙,当拧松调节螺柱1时,调节螺母9与调节压块3之间贴紧,同时螺丝扣10与下滑道6之间出现间隙,从而可以避免调节螺柱1拧动的幅度过大,旋转手柄11可以通过焊接、粘接或插接等方式固定在调节螺柱1底部端部,方便对调节螺柱1进行转动。
29.所述限位螺丝2底部安装限位螺母12,所述限位螺母12顶部与下滑道6之间存在间隙。限位螺母12螺纹安装于限位螺丝2底部,且限位螺母12与下滑道6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具体间隙大小可以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要确定),限位螺母12用于限制限位螺丝2的位置,防止在电动车行驶过程中由于颠簸而使限位螺丝2冲出下滑道6、限位槽8及限位压块4。
30.如图4所示,所述上滑道5中部沿长度方向向下冲压形成凹槽13,所述下滑道6中部沿长度方向向上翻折形成u形槽14,所述下滑道6的u形槽14与上滑道5的凹槽13相互贴合。上滑道5的凹槽13和下滑道6的u形槽14相互贴合,可以减少鞍座在随上滑道5移动过程中的晃动,提升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31.所述上滑道5长度方向的两侧向下弯折分别与凹槽13侧壁形成倒u形结构15,所述倒u形结构15的顶部四角分别开设有安装孔16。安装孔16用于上滑道5与鞍座底板的安装。
32.如图2所示,所述调节压块3、限位压块4均呈u形结构,所述调节压块3、限位压块4的长度方向分别垂直于凹槽13的长度方向,且所述调节压块3、限位压块4的长度与凹槽13的宽度相配合。调节压块3、限位压块4的长度稍小于凹槽13的宽度,同时调节压块3、限位压块4的对角线长度大于凹槽13的宽度,用于限制调节压块3、限位压块4在凹槽13内随意转动。
33.如图3所示,所述下滑道6底部中心开设有焊接孔17,所述焊接孔17底部一体成型有焊接连接件18。下滑道6通过焊接连接件18焊接到电动车车架上。
34.所述上滑道5靠近限位压块4的一侧安装有连接板19。连接板19通过螺丝连接或者焊接连接在上滑道5的侧壁上,连接板19用于安装靠背或扶手,具体的,可以在连接板19上开设用于连接靠背或扶手的连接孔,利用螺丝将靠背或扶手安装到连接板19上。
35.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利用调节螺柱1、调节压块3和调节槽7,可以调节鞍座的位置,从而适应不同的骑车人对鞍座与车把之间距离的需求,提升骑行人的骑行舒适度,同时能够调节后座的空间,提升后座的载物能力。
36.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难理解,本实用新型包括上述说明书的实用新型内容和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以及附图所示出的各部分的任意组合,限于篇幅并为使说明书简明而没有将这些组合构成的各方案一一描述。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