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雨水收集灌溉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6-11 06:59:4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雨水收集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雨水收集灌溉装置。


背景技术:

2.自然界中各种植物的生长都离不开水,植物的根茎需要在地下吸收足够的水分以供自身生长利用,而水的最主要的来源就是雨水。雨水掉落到地面,只有一小部分经地面渗入地下,大部分会向低处流走,继而聚集成江河,最终流向海洋。由此可知,雨水不能充分地被植物吸收利用。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雨水收集灌溉装置以提高雨水的利用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雨水收集灌溉装置,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雨水收集灌溉装置,包括集水器、封盖、存水器和导流管;所述集水器为上部开口的槽型,所述集水器的底部设有第一雨水口,所述封盖连接在集水器的下方,所述封盖的顶部设有与第一雨水口同轴的第二雨水口,所述存水器套设在封盖中,且所述存水器的下部向下伸出于封盖,所述存水器的底部设有第三雨水口,所述导流管固定连接在存水器的底部,所述导流管呈上大下小的圆台形,所述导流管的底部设有第四雨水口。
5.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雨水口和第二雨水口处设有止回装置,所述止回装置在集水器中没有雨水时能够自动堵住第一雨水口和第二雨水口。
6.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止回装置包括挡板、连接杆、止回板和弹簧,所述挡板和止回板分别连接在连接杆的上下两端,所述挡板位于集水器中,所述止回板位于存水器中,所述连接杆穿过第一雨水口和第二雨水口,所述弹簧套设在连接杆外面,所述弹簧的顶端与挡板互相抵触,所述弹簧的底端与集水器的底部互相抵触。
7.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封盖与存水器之间可拆卸连接。
8.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封盖与存水器之间通过螺纹连接。
9.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集水器和存水器的横截面呈“u”形。
10.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集水器的开口处设有上盖。
11.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集水器、封盖、存水器和导流管的材质为塑料。
12.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为:此雨水收集灌溉装置能够收集天空中掉落下来的雨
水,可以防止雨水直接从地表流失,最终渗入土地中供周围的植物吸收,不仅提高了雨水的利用率,而且可以防止地表发生洪涝和水土流失;设有止回装置,一方面可以防止蚊虫和灰尘进入存水器中,另一方面可以防止存水器中的气味散发出来。
附图说明
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4.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发明的剖视图。
16.附图标记如下:
17.1、集水器;2、封盖;3、存水器;4、导流管;5、挡板;6、连接杆;7、止回板;8、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18.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19.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20.如附图1至附图2所示,一种雨水收集灌溉装置,包括集水器1、封盖2、存水器3和导流管4;所述集水器1为上部开口的槽型,所述集水器1的底部设有第一雨水口,所述封盖2连接在集水器1的下方,所述封盖2的顶部设有与第一雨水口同轴的第二雨水口,所述存水器3套设在封盖2中,且所述存水器3的下部向下伸出于封盖2,所述存水器3的底部设有第三雨水口,所述导流管4固定连接在存水器3的底部,所述导流管4呈上大下小的圆台形,所述导流管4的底部设有第四雨水口。
21.由于导流管呈上大下小的圆台形,使用时可以直接把导流管插入野外的地面。集水器可以收集从天空中掉落下来的雨水,可以防止雨水直接掉落到地面上。掉落进入集水器中的雨水从底部流入存水器中,然后再从第三雨水口中流入导流管中,最后从第四雨水口渗入周围的土地中,便于周围的植物吸收水分。此雨水收集灌溉装置能够收集天空中掉落下来的雨水,可以防止雨水直接从地表流失,最终渗入土地中供周围的植物吸收,不仅提高了雨水的利用率,而且可以防止地表发生洪涝和水土流失。
22.所述第一雨水口和第二雨水口处设有止回装置,所述止回装置在集水器1中没有雨水时能够自动堵住第一雨水口和第二雨水口。
23.所述止回装置包括挡板5、连接杆6、止回板7和弹簧8,所述挡板5和止回板7分别连接在连接杆6的上下两端,所述挡板5位于集水器1中,所述止回板7位于存水器3中,所述连
接杆6穿过第一雨水口和第二雨水口,所述弹簧8套设在连接杆6外面,所述弹簧8的顶端与挡板5互相抵触,所述弹簧8的底端与集水器1的底部互相抵触。当集水器中有雨水时,弹簧在雨水的重力作用下,向下伸长,使止回板远离第二雨水口,这样雨水便可以经过第一雨水口和第二雨水口流进存水器中了;当集水器中的雨水完全流入存水器中后,弹簧会自动收缩,带动止回板向上移动,直到止回板与存水器的顶部互相抵触,这样止回板便完全挡住第二雨水口,一方面可以防止蚊虫和灰尘进入存水器中,另一方面可以防止存水器中的气味散发出来。
24.所述封盖2与存水器3之间可拆卸连接,所述封盖2与存水器3之间通过螺纹连接,便于安装和拆卸存水器。
25.所述集水器1和存水器3的横截面呈“u”形,便于收集的雨水集中到集水器和存水器的底部。
26.所述集水器1的开口处设有上盖,可以打开和关闭集水器的开口。
27.所述集水器1、封盖2、存水器3和导流管4的材质为塑料,塑料相对于金属材料,成本更低,重量更轻。
28.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雨水收集灌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水器(1)、封盖(2)、存水器(3)和导流管(4);所述集水器(1)为上部开口的槽型,所述集水器(1)的底部设有第一雨水口,所述封盖(2)连接在集水器(1)的下方,所述封盖(2)的顶部设有与第一雨水口同轴的第二雨水口,所述存水器(3)套设在封盖(2)中,且所述存水器(3)的下部向下伸出于封盖(2),所述存水器(3)的底部设有第三雨水口,所述导流管(4)固定连接在存水器(3)的底部,所述导流管(4)呈上大下小的圆台形,所述导流管(4)的底部设有第四雨水口。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雨水收集灌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雨水口和第二雨水口处设有止回装置,所述止回装置在集水器(1)中没有雨水时能够自动堵住第一雨水口和第二雨水口。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雨水收集灌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回装置包括挡板(5)、连接杆(6)、止回板(7)和弹簧(8),所述挡板(5)和止回板(7)分别连接在连接杆(6)的上下两端,所述挡板(5)位于集水器(1)中,所述止回板(7)位于存水器(3)中,所述连接杆(6)穿过第一雨水口和第二雨水口,所述弹簧(8)套设在连接杆(6)外面,所述弹簧(8)的顶端与挡板(5)互相抵触,所述弹簧(8)的底端与集水器(1)的底部互相抵触。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雨水收集灌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封盖(2)与存水器(3)之间可拆卸连接。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雨水收集灌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封盖(2)与存水器(3)之间通过螺纹连接。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雨水收集灌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器(1)和存水器(3)的横截面呈“u”形。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雨水收集灌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器(1)的开口处设有上盖。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雨水收集灌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器(1)、封盖(2)、存水器(3)和导流管(4)的材质为塑料。

技术总结
一种雨水收集灌溉装置,包括集水器、封盖、存水器和导流管;所述集水器为上部开口的槽型,所述集水器的底部设有第一雨水口,所述封盖连接在集水器的下方,所述封盖的顶部设有与第一雨水口同轴的第二雨水口,所述存水器套设在封盖中,且所述存水器的下部向下伸出于封盖,所述存水器的底部设有第三雨水口,所述导流管固定连接在存水器的底部,所述导流管呈上大下小的圆台形,所述导流管的底部设有第四雨水口。此雨水收集灌溉装置能够收集天空中掉落下来的雨水,可以防止雨水直接从地表流失,最终渗入土地中供周围的植物吸收,不仅提高了雨水的利用率,而且可以防止地表发生洪涝和水土流失。流失。流失。


技术研发人员:陈兴亮 代全 陈城波 陈骏杰 张秋菊 陈东波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州地空防水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3.11
技术公布日:2022/6/10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