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2022-06-11 06:02:3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2.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技术以其高响应速度、高对比度、高亮度等优势受到人们的关注,在电池领域技术未能得到显著突破的背景下,人们对显示设备的低功耗要求越来越高。因此,ltpo(low temperature polycrystalline-si oxide,低温多晶氧化物)技术应运而生,ltpo技术结合了ltps(low temperature polycrystalline-si,低温多晶硅)和oxide(氧化物)两者的优点,实现了更低功耗。
3.ltpo同时采用了两种有源层ltps和金属氧化物,在ltps的制作工艺中,需要引入氢,而金属氧化物则对氢非常敏感,氢含量过高时,会影响金属氧化物薄膜晶体管的电性。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新的显示面板,能够避免氢对金属氧化物薄膜晶体管造成的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以解决ltpo制作工艺中氢对金属氧化物薄膜晶体管造成影响的问题,提升金属氧化物薄膜晶体管的稳定性。
5.为解决上述方案,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6.本技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及设置于所述衬底上的阵列层;其中,所述阵列层包括:
7.多个第一薄膜晶体管,至少一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包括第一有源层;
8.多个第二薄膜晶体管,至少一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包括第二有源层,所述第一有源层和所述第二有源层的材料相异,所述第二有源层的材料包括金属氧化物;
9.其中,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还包括第一隔离层,所述第一隔离层设置于所述第二有源层靠近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第一隔离层与所述第二有源层接触,所述第一隔离层中氢元素的原子百分比小于第一阈值。
10.在本技术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一隔离层覆盖所述第一有源层,以及向所述第二有源层延伸;
11.其中,与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对应的所述第一隔离层的厚度大于与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对应的所述第一隔离层的厚度。
12.在本技术的显示面板中,所述阵列层包括:
13.第一栅极层,设置于所述第一隔离层上;
14.第一间绝缘层,设置于所述第一栅极层上;
15.其中,所述阵列层还包括多个凹槽,至少一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设置于所述凹槽内,所述凹槽至少贯穿所述第一间绝缘层和部分所述第一隔离层。
16.在本技术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一间绝缘层中氢元素的原子百分比大于所述第一
隔离层中氢元素的原子百分比。
17.在本技术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包括:
18.第二隔离层,设置于所述第二有源层上;
19.第二栅极层,设置于所述第二隔离层上;以及
20.第二间绝缘层,设置于所述第二栅极层上,所述第二间绝缘层覆盖所述第二栅极层及所述第二有源层;
21.其中,所述第二间绝缘层由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向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延伸,以及所述第二间绝缘层与所述第一间绝缘层远离所述第一有源层一侧的表面接触,所述第一间绝缘层中的氢元素的原子百分比大于所述第二间绝缘层中的氢元素的原子百分比。
22.在本技术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一栅极层包括第一子栅极层和第二子栅极层,所述第一隔离层包括第一子隔离层和第二子隔离层,所述第一子隔离层覆盖所述第一有源层,所述第一子栅极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子隔离层上,所述第二子隔离层覆盖所述第一子栅极层,所述第二子栅极层设置于所述第二子隔离层上;
23.其中,所述第一子隔离层中的氢元素的原子百分比小于所述第二子隔离层中的氢元素的原子百分比。
24.在本技术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二有源层包括:
25.沟道部,与所述第二隔离层及所述第二栅极层对应;
26.掺杂部,设置于所述沟道部的两侧;
27.其中,所述第二间绝缘层与所述沟道部的外围区域的沟道材料接触。
28.在本技术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还包括:
29.第二源漏极,所述第二源漏极与所述第二有源层电连接;
30.调节层,设置于所述第二间绝缘层上;
31.其中,所述调节层在所述第二有源层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有源层至少部分重合,所述调节层中含有氢元素。
32.在本技术的显示面板中,所述阵列层包括栅极驱动电路区和像素电路区,多个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位于所述栅极驱动电路区,多个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位于所述像素电路区。
33.在本技术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有源层电连接的第一源漏极,所述第一源漏极包括连续设置的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第二连接段的材料相异。
34.有益效果: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及设置于所述衬底上的阵列层;其中,所述阵列层包括:多个第一薄膜晶体管,至少一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包括第一有源层;多个第二薄膜晶体管,至少一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包括第二有源层,所述第一有源层和所述第二有源层的材料相异,所述第二有源层的材料包括金属氧化物;同时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还包括第一隔离层,所述第一隔离层设置于所述第二有源层靠近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第一隔离层与所述第二有源层接触,所述第一隔离层中氢元素的原子百分比小于第一阈值;本技术通过在所述第二有源层靠近所述衬底的一侧设置所述第一隔离层,所述第一隔离层中的氢元素的原子百分比小于第一阈值,降低所述第一隔离层中的氢元素向所述第二有源层中渗入的比例,进而改善所述第二有源层中金属氧化物的电性,从
而提升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35.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36.图1为显示面板的俯视图;
37.图2为本技术的显示面板的第一种截面图;
38.图3为本技术的显示面板的第一种截面图的局部放大图;
39.图4为本技术的显示面板的第二种截面图;
40.图5为本技术的显示面板的第二种截面图的局部放大图。
41.附图标记说明:
42.显示面板10、衬底310、第一基底301、阻挡层302、第二基底303、缓冲层304、第三层305、第一隔离层410、第一子隔离层401、第二子隔离层402、第一间绝缘层403、第二间绝缘层404、第一平坦层405、第二平坦层406、像素定义层407、阳极408、第一薄膜晶体管100、第一有源层101、第一栅极层120、第一子栅极层121、第二子栅极层122、第一源漏极110、第一连接段103、第二连接段104、第一沟道部1011、第一掺杂部1012、第二薄膜晶体管200、第二有源层201、第二栅极层220、第二隔离层420、第二源漏极210、调节层205、第二沟道部2011、第二掺杂部2012、栅极驱动电路区aa、像素电路区bb、弯折区cc。
具体实施方式
4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此外,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和“下”通常是指装置实际使用或工作状态下的上和下,具体为附图中的图面方向;而“内”和“外”则是针对装置的轮廓而言的。
44.请参阅图1至图2,显示面板的区域可以划分为用于显示画面的像素电路区bb以及位于像素电路区bb两侧用于电路走线的栅极驱动电路区aa,栅极驱动电路区aa为像素电路区bb提供信号。像素电路区bb与栅极驱动电路区aa都有大量的薄膜晶体管。
45.在ltpo的制作工艺中,制作ltps的过程中需要引入氢,而金属氧化物薄膜晶体管则对氢非常敏感,氢含量过高时,会影响后续制作的金属氧化物薄膜晶体管的电性。因此,本技术基于上述技术问题提出了以下方案。
46.请参阅图1至图3,本技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10,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10包括衬底310及设置于所述衬底上310的阵列层;其中,所述阵列层包括:多个第一薄膜晶体管100,至少一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100包括第一有源层101;多个第二薄膜晶体管200,至少一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200包括第二有源层201,所述第一有源层101和所述第二有源层201的材料相异,所述第二有源层201的材料包括金属氧化物;其中,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200还包括第一隔离层410,所述第一隔离层410设置于所述第二有源层201靠近所述衬底310的一
侧,所述第一隔离层410与所述第二有源层201接触,所述第一隔离层410中氢元素的原子百分比小于第一阈值。
4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可以为lcd面板、oled面板、mini-led面板、micro-led面板等。
48.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当所述显示面板为oled面板时,所述阵列层还包括第一平坦层405、第二平坦层406、像素定义层407、阳极408。
49.在本实施例中,当所述显示面板为柔性显示面板时,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弯折区cc。
5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100可以为低温多晶硅薄膜晶体管。
5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有源层101的材料可以为ltps。
5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200可以为金属氧化物薄膜晶体管,例如igzo薄膜晶体管。
5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阈值为2%。
5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有源层201的材料可以为金属氧化物,例如igzo。
5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有源层201的材料可以为igzo,其中,金属铟的原子百分比大于或等于33%,器件迁移率可达到20平方厘米/伏
·
秒。
5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100可以位于栅极驱动电路区aa,也可以位于像素电路区bb。
5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200可以位于栅极驱动电路区aa,也可以位于像素电路区bb。
5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隔离层410中的氢可以来源于补氢制程。
5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衬底310可以为玻璃基板,也可以为聚酰亚胺基板,当所述衬底310为柔性衬底时,所述显示面板为柔性显示面板,可实现折叠、卷曲等状态。
6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衬底310可以为多层材料层叠而成,例如所述衬底310可以为依次层叠的第一基底301、阻挡层302、第二基底303、缓冲层304、第三层305。所述第一基底301和所述第二基底303的材料可以为聚酰亚胺、环烯烃共聚物或聚对苯二甲酸类材料等。所述阻挡层302的材料可以为氮化硅、氮氧化硅、聚酰亚胺或非晶硅等。所述缓冲层304的材料可以为氮化硅、氮氧化硅、聚酰亚胺或非晶硅等。所述第三层305的材料可以为氮化硅、氧化硅等。
6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隔离层410为氢元素的原子百分比小于第一阈值的材料,例如氧化硅(siox)。
6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有源层101的底面可以与所述衬底310接触。
6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有源层201的底面可以与所述第一隔离层410接触。
64.本技术通过在所述第二有源层201靠近所述衬底310的一侧设置所述第一隔离层410,所述第一隔离层410中的氢元素的原子百分比小于第一阈值,降低所述第一隔离层410中的氢元素向所述第二有源层201中渗入的比例,进而改善所述第二有源层201中金属氧化物的电性,从而提升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200的稳定性。
65.现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需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的描述顺序不作为对实施例优选顺序的限定。
66.实施例一
67.制作ltps的过程中需要引入氢,而金属氧化物薄膜晶体管则对氢非常敏感,氢含量过高时,氢会扩散到金属氧化物薄膜晶体管中的第二有源层201,影响金属氧化物薄膜晶体管的电性。
68.请参阅图2至图3,在本技术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一隔离层410覆盖所述第一有源层101,以及向所述第二有源层201延伸;其中,与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100对应的所述第一隔离层410的厚度大于与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200对应的所述第一隔离层410的厚度。
6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隔离层410覆盖所述第一有源层101,所述第一隔离层410延伸到所述金属氧化物薄膜晶体管的所述第二有源层201的底部。
7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隔离层410为氢元素的原子百分比小于第一阈值的材料,例如氧化硅(siox)。
7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隔离层410在对应所述第一有源层101处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隔离层410在对应所述第二有源层201处的厚度。
7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隔离层410在对应所述第二有源层201处的厚度范围为50埃至1300埃。
7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有源层201处的第一隔离层410的厚度可以是通过刻蚀减薄后的厚度,在本领域中,刻蚀为常规工艺手段,此处不作限制。
74.本实施例通过将所述第二有源层201处的所述第一隔离层410减薄,使得所述第一有源层101处对应的所述第一隔离层410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有源层201处对应的所述第一隔离层410的厚度,从而保证与所述第二有源层201接触的所述第一隔离层410为该膜层的中间部分,该中间部分的材料中的氢含量受相邻膜层的影响较小,确保该处材料中氢含量较低,降低所述第一隔离层410中的氢元素向所述第二有源层201中渗入的比例,进而改善所述第二有源层201中金属氧化物的电性,从而提升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200的稳定性。
75.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有源层101的第一间绝缘层403的制作工艺中,需要引入氢,从而导致第一间绝缘层403中氢的含量较高,通过形成贯穿于所述第一间绝缘层403和部分所述第一隔离层410的凹槽,可以将氢含量较高的所述第一间绝缘层403去除,以防止第一间绝缘层403中的氢对后续所述第二有源层201的电性造成影响。
76.请参阅图2至图3,在本技术的显示面板中,所述阵列层包括:第一栅极层120,设置于所述第一隔离层410上;第一间绝缘层403,设置于所述第一栅极层120上;其中,所述阵列层还包括多个凹槽,至少一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200设置于所述凹槽内,所述凹槽至少贯穿所述第一间绝缘层403和部分所述第一隔离层410。
7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间绝缘层403为氢元素的原子百分比大于第一阈值的材料,例如氮化硅(sinx)。
7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隔离层410为氢元素的原子百分比小于第一阈值的材料,例如氧化硅(siox)。
7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凹槽可以通过刻蚀的工艺形成,该工艺为本领域的常规工艺,此处不作限制。
8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200可以为金属氧化物薄膜晶体管,例如igzo薄膜晶体管。
81.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先制作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100,形成第一间绝缘层403之后,再采用刻蚀的方式进行挖槽,然后在凹槽处制作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200。
8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凹槽贯穿所述第一间绝缘层403及部分所述第一隔离层410,即所述凹槽处的所述第一间绝缘层403被全部挖除,并且所述第一隔离层410被部分挖除。
83.本实施例通过形成贯穿所述第一间绝缘层403和部分所述第一隔离层410的凹槽,将氢含量较高的所述第一间绝缘层403去除,防止所述第一间绝缘层403中的氢向第二有源层201中渗入,进而改善所述第二有源层201中金属氧化物的电性,从而提升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200的稳定性。
84.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间绝缘层403的制作工艺中,需要引入氢,所述第一间绝缘层403采用的材料利于氢在其中的扩散,因此,所述第一间绝缘层403中的氢含量较高。在氢向与所述第一间绝缘层403相邻的膜层扩散的过程中,由于所述第一隔离层410的材料特性,氢不容易在所述第一隔离层410中扩散,因此,所述第一隔离层410中的氢较少,从而可以降低所述第一隔离层410中的氢对所述第二有源层201造成影响,提升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200的稳定性。
85.在本技术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一间绝缘层403中氢元素的原子百分比大于所述第一隔离层410中氢元素的原子百分比。
8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间绝缘层403的材料为氢元素的原子百分比大于第一阈值的材料,例如氮化硅(sinx)。所述第一隔离层410的材料为氢元素的原子百分比小于第一阈值的材料,例如氧化硅(siox)。
8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隔离层410中的氢可以来源于补氢制程。
8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间绝缘层403中的氢可以来源于补氢制程。
89.本实施例通过将所述第一间绝缘层403中的氢元素的原子百分比设置为大于所述第一隔离中氢元素的原子百分比,可以使所述第一隔离层410中的氢元素的原子百分比尽量低,以降低氢对所述第二有源层201造成影响,提升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200的稳定性。
90.在本技术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200包括:第二隔离层420,设置于所述第二有源层201上;第二栅极层220,设置于所述第二隔离层420上;以及第二间绝缘层404,设置于所述第二栅极层220上,所述第二间绝缘层404覆盖所述第二栅极层220及所述第二有源层201;其中,所述第二间绝缘层404由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200向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100延伸,以及所述第二间绝缘层404与所述第一间绝缘层403远离所述第一有源层101一侧的表面接触,所述第一间绝缘层403中的氢元素的原子百分比大于所述第二间绝缘层404中的氢元素的原子百分比。
91.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至图4,所述第二隔离层420位于所述第二栅极层220与所述第二有源层201之间。
9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间绝缘层404覆盖所述第一间绝缘层403,并且覆盖位于凹槽中的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200,所述第二间绝缘层404与所述第二栅极层220、所述第二有源层201未被第二隔离层420覆盖的部分接触。
9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间绝缘层404的材料可以为氢元素的原子百分比小于第一阈值的材料,例如氧化硅(siox)。
9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间绝缘层403的材料可以为氢元素的原子百分比大于第
一阈值的材料,例如氮化硅(sinx)。
9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间绝缘层403中的氢元素的原子百分比大于所述第二间绝缘层404中的氢元素的原子百分比。
96.本实施例通过将所述第二间绝缘层404覆盖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200,并且使所述第二间绝缘层404中的氢元素的原子百分比小于所述第一间绝缘层403中的氢元素的原子百分比,可以降低所述第二有源层201接触的膜层中的氢含量,降低所述第二间绝缘层404中的氢向所述第二有源层201的渗入比例,进而改善所述第二有源层201中金属氧化物的电性,从而提升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200的稳定性。
97.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至图3,在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100中,通过在所述第一子栅极层121上设置所述第二子栅极层122,所述第二子栅极层122与所述第一子栅极层121能够形成电容,可以节省电路面积,增加显示面板的开口率。通过将所述第一子隔离层401中的氢元素的原子百分比设置为小于所述第二子隔离层402的氢元素的原子百分比,并且将所述凹槽处的所述第二子隔离层402挖除,可以避免与所述第二子隔离层402中的氢对所述第一子隔离层401造成影响,进而避免了所述第一子隔离层401中的氢含量过高而对所述第二有源层201造成影响,提升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200的稳定性。
98.在本技术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一栅极层120包括第一子栅极层121和第二子栅极层122,所述第一隔离层410包括第一子隔离层401和第二子隔离层402,所述第一子隔离层401覆盖所述第一有源层101,所述第一子栅极层121设置于所述第一子隔离层401上,所述第二子隔离层402覆盖所述第一子栅极层121,所述第二子栅极层122设置于所述第二子隔离层402上;其中,所述第一子隔离层401中的氢元素的原子百分比小于所述第二子隔离层402中的氢元素的原子百分比。
99.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和图3,所述第一源漏极110可以为一次形成的连接段,该连接段依次贯穿所述第二间绝缘层404、所述第一间绝缘层403、所述第一隔离层410,进而与所述第一有源层101的所述第一掺杂部1012电连接。
10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栅极层120可以包括第一子栅极层121和第二子栅极层122,通过在第一子栅极层121上设置第二子栅极层122,可以使第一子栅极层121与第二子栅极层122之间形成电容,节省电路面积,增加显示面板的开口率。
10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栅极层120可以为单栅。
10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隔离层401与所述第二子隔离层402的材料不同,其中,所述第一子隔离层401为氢元素的原子百分比小于第一阈值的材料,例如氧化硅(siox);所述第二子隔离层402为氢元素的原子百分比大于第一阈值的材料,例如氮化硅(sinx)。
10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凹槽贯穿所述第一间绝缘层403、第二子隔离层402及部分第一子隔离层401,即所述第二有源层201的底面与所述第一子隔离层401接触。
104.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所述第一子栅极层121和所述第二子栅极层122,可以在第一子栅极层121与第二子栅极层122之间形成电容,节省电路面积,增加显示面板的开口率。同时,通过将所述第一子隔离层401中的氢元素的原子百分比设置为小于所述第二子隔离层402中的氢元素的原子百分比,并且挖除凹槽处的所述第二子隔离层402,以避免所述第二子隔离层402中的氢在后续扩散到所述第一子隔离层401中,进而避免增加第一子隔离层401中的氢含量,降低氢对所述第二有源层201造成的影响,提升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200的
稳定性。
105.请参阅图2至图3,在本技术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二有源层201包括:第二沟道部2011,与所述第二隔离层420及所述第二栅极层220对应;第二掺杂部2012,设置于所述第二沟道部2011的两侧;其中,所述第二间绝缘层404与所述第二沟道部2011的外围区域的沟道材料接触。
10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有源层201包括第二沟道部2011,所述第二沟道部2011被所述第二栅极层220覆盖且略微大于所述第二栅极层220。所述第二掺杂部2012为所述第二有源层201位于所述第二沟道部2011两侧的部分。
10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间绝缘层404覆盖所述第二掺杂部2012及与第二掺杂部2012交界处的部分第二沟道部2011。
10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间绝缘层404覆盖所述第二栅极层220的上表面。
109.本实施例通过将所述第二间绝缘层404设置于与所述第二沟道部2011的外围区域的沟道材料接触,可以阻隔所述第一间绝缘层403中的氢向所述第二有源层201扩散,降低与所述第二有源层201接触的膜层中的氢含量,进而降低对所述第二有源层201的影响,提升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200的稳定性。
110.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降低氢对所述第二有源层201造成的影响,可以通过在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200上方设置所述调节层205,所述调节层205可以根据实际检测到的所述第二有源层201的特性结果,针对性地采用氢含量不同的材料制成,利用材料中氢含量的差异从而对所述第二有源层201中的氢含量进行调节,调节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200的电性,提升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200的稳定性。
111.请参阅图2至图3,在本技术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200还包括:第二源漏极210,所述第二源漏极210与所述第二有源层201电连接;调节层205,设置于所述第二间绝缘层404上;其中,所述调节层205在所述第二有源层201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有源层201至少部分重合,所述调节层205中含有氢元素。
11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源漏极210与所述第二有源层201的第二掺杂部2012电连接。
113.在本实施例中,在凹槽处的所述第二间绝缘层404的上表面设置有调节层205,所述调节层205可用于调节所述第二有源层201中的氢含量。
11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调节层205的材料可以为氢元素的原子百分比小于第一阈值的材料,例如氧化硅(siox),也可以为氢元素的原子百分比大于第一阈值的材料,例如氮化硅(sinx),还可以为sion(氮氧化硅),可以根据实际的工艺需要选择对应的材料。例如,通过测量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200的电性,可以选择siox、sinx、sion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材料作为调节层205的材料。
115.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所述调节层205,进而可以对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200的所述第二有源层201中的氢含量进行调节,进而可以调节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200的电性,提升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200的稳定性。
116.请参阅图1至图2,在本技术的显示面板中,所述阵列层包括栅极驱动电路区aa和像素电路区bb,多个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100位于所述栅极驱动电路区aa,多个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200位于所述像素电路区bb。
11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阵列层包括所述栅极驱动电路区aa和所述像素电路区bb,所述栅极驱动电路区aa用于布置goa(gate driver on array,阵列基板行驱动)电路,所述像素电路区bb用于显示画面。
118.在本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100位于栅极驱动电路区aa,多个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200位于所述像素电路区bb。
119.在本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200位于所述栅极驱动电路区aa,多个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100位于所述像素电路区bb。
12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栅极驱动电路区aa包括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100和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200,所述像素电路区bb包括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100和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200。
121.通过在所述栅极驱动电路区aa和所述像素电路区bb设置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100和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200,能够结构两者的特性,实现更高品质、更低功耗的显示。
122.实施例二
12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相同或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一中,请参阅图2,所述第一源漏极110可以为一次形成的连接段,该连接段依次贯穿所述第二间绝缘层404、所述第一间绝缘层403、所述第一隔离层410,进而与所述第一有源层101的所述第一掺杂部1012电连接。而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100的所述第一源漏极110可以包括连续设置的第一连接段103和第二连接段104,通过两个连接段实现所述第一源漏极110与所述第一掺杂部1012电连接。
124.请参阅图4至图5,在本技术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100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有源层101电连接的第一源漏极110,所述第一源漏极110包括连续设置的第一连接段103和第二连接段104,所述第一连接段103与所述第二连接段104的材料相异。
12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有源层101包括与所述第一栅极层120对应的第一沟道部1011及位于所述第一沟道部1011的两侧的所述第一掺杂部1012。
12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100包括第一源漏极110,所述第一源漏极110与所述第一有源层101的所述第一掺杂部1012电连接。
127.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至图5,所述第一源漏极110可以包括连续设置的所述第一连接段103和所述第二连接段104。通过将所述第一源漏极110设置成所述第一连接段103和所述第二连接段104,可以降低每一连接段的高度,减小工艺难度同时提升连接段的品质。
12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段103与所述第二连接段104的材料可以设置为不同的材料,也可以设置为相同的材料。
12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段103的材料可以为金属氧化物,例如igzo。
13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段104的材料可以为金属,例如钼(mo)、钛(ti)、铝(al)、铜(cu)中的一种或多种。
13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段103位于贯穿所述第一间绝缘层403的通孔,所述第二连接段104位于贯穿所述第二间绝缘层404的通孔,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段103对应的通孔可以与所述凹槽在同一道工艺中形成,从而可以节省一张光罩。
132.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包括如上所述的显示面板和终端主
体,所述显示面板和所述终端主体组合为一体。
13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终端可以为: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134.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135.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