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房建屋顶绿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6-08 20:16:0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建筑绿化技术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房建屋顶绿化系统。


背景技术:

2.随着对于居住条件提高以及城市绿化的要求,往往会在屋顶进行绿化施工。屋顶绿化主要是在各类古今建筑物、构筑物、城围、桥梁(立交桥)等的屋顶、露台、天台、阳台或大型人工假山山体上进行造园,以用于种植树木花卉。
3.现有的屋顶绿化多采用在屋顶铺设防水层,对屋顶采取防水措施之后,再在屋顶铺设种植土层,以用于种植绿植和蓄水,同时在种植土层内铺设管道,以用于渗排水,在降水量相对较大时及时将水排出,或干旱时通过管道对种植土层进行浇灌,减小因缺水影响绿植的生长。
4.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若在施工未完成的建筑屋顶铺设绿化系统,则只需在施工屋顶时施工防水层,然后铺设种植土和管道即可;但是需要对既有建筑屋顶改建绿化系统时,既有建筑的屋顶防水性能相较于铺设绿化系统要求的防水性能存在一定的差异;此时往往需要额外在屋顶铺设防水层后,再采用砂浆或混凝土铺设垫层,从而减小因设置屋顶绿化系统导致屋顶渗水的可能性,因此对于既有建筑屋顶的绿化改造相对较为不便,且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种植土层的蓄排水性能相对较差,对于雨水的利用率相对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能够提高既有建筑的绿化系统的雨水利用率的同时,相对较为便捷的在既有建筑的屋顶施工绿化系统,本技术提供一种房建屋顶绿化系统。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房建屋顶绿化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房建屋顶绿化系统,包括多个铺设于屋顶的绿化单元,所述绿化单元包括呈上开口设置的绿化箱、自下而上设置于绿化箱内的蓄排水层、过滤层和种植层,所述蓄排水层呈板状结构,且所述蓄排水层朝向种植层凹陷成型有多个用于对过滤层做支撑的支撑部,所述蓄排水层向下凹陷成型有多个用于蓄水的蓄水部,所述支撑部设置有用于将水排入至绿化箱的排水结构,相邻所述绿化箱的间隙设置有用于将绿化箱内的水排出的排水机构。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施工时,只需将多个绿化箱放置于屋顶,然后在绿化箱内依次铺设蓄排水层、过滤层和种植层,然后在种植层种植绿植即可,而不需要对既有建筑的屋顶产生相对较大的破坏,还能够通过绿化箱隔离雨水,减少直接积留于屋顶的雨水,减小雨水渗透对屋顶渗水得到影响;同时在使用时,蓄水部能够将雨水进行收集的同时,避免过滤层以及种植层直接浸泡在雨水中,从而减小因种植层中湿度过大对绿植的影响,同时雨水位于蓄水部内,因蒸发以及渗透等,能够保持过滤层以及种植层的湿度,提供绿植生长需要的水分;此外,在雨水过多时,雨水还能够通过支撑部的排水结构将水排入至绿化箱后,通过排水机构排出,减小因降水量过大导致雨水浸泡种植层的可能性,从而达到优化雨
水利用率的同时,相对较为便捷的施工绿化箱等,并减小对既有建筑屋顶的破坏。
8.可选的,所述蓄排水层和过滤层之间设置有用于将两者分隔的支撑层,所述过滤层为采用粒径自下而上粒径逐渐增大的砂砾铺设成型。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部能够对支撑层做支撑,减小因后续对种植层的维护导致过滤层发生塌陷的可能性的同时,此外,过滤层底部粒径相对较大的砂砾,还能够保持过滤层的完整度;同时,过滤层能够通过自上而下粒径依次增大的砂砾,对雨水进行过滤,有效的减少蓄水部内雨水杂质的含量的同时,减小蓄水部内雨水过多导致的反渗。
10.可选的,所述支撑层包括搭设于多个支撑部顶部的支撑网板和用于蓄水的蓄水板,所述支撑网板呈框架状结构且顶部和底部呈网格板状结构,所述蓄水板位于支撑网板的内部。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网板能够对蓄水板做支撑和保护的同时,还可通过雨水;此外,蓄水板能够吸收部分雨水,减小因过滤层导致种植土层内水分不足的情况发生的可能性。
12.可选的,所述支撑网板设置有用于将蓄水部内的水引入至种植层的引水件,所述引水件包括固定连接于支撑网板的引水支撑条和外套于引水支撑条的引水条,所述引水条的上下端分别伸入至蓄水部和种植层内,所述引水支撑条伸入至种植层内,且所述引水支撑条为采用遇水软化材料或降解材料制成。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雨水相对较少时,蓄水部内的雨水能够通过引水条渗入至种植层内,保持种植层内的湿度的同时,引水支撑条能够对引水条的上端做支撑,从而减小因施工过滤层和种植土层导致引水条无法伸入至种植层的可能性;并在使用时,引水支撑条因为接触到水分而软化或降解,减小因引水支撑条对后期种植层的翻土等维护的影响。
14.可选的,所述排水结构包括由支撑部向内凹陷成型的排水避让槽和多个开设于排水避让槽凹陷部的槽壁的排水孔。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排水避让槽能够减小自种植层和过滤层排下的雨水直接通过排水孔排入至绿化箱的可能性,从而使得雨水能够优先进入到蓄水部后,在蓄水部雨水积满后才会通过排水孔排出至绿化箱内。
16.可选的,所述绿化箱的竖向截面呈等腰梯形且为大端开口设置,所述绿化箱的侧壁固定并连通有用于排水的绿化排水管,所述排水机构包括设置于相邻绿化箱之间间隙的泄水管、若干固定并连通于泄水管的连接管和固定连接于泄水管底部的排水固定板,所述排水固定板固定连接于屋顶,所述连接管设置有用于连接绿化排水管的排水连接件。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等腰梯形的绿化箱能够提高自身承受外部载荷的能力,减小因人员站立于种植层导致绿化箱形变的可能性;同时等腰梯形的绿化箱还能够在相邻两个绿化箱之间的间隙形成用于安装绿化排水管、泄水管和连接管安装的空间;此外,由于绿化箱用于隔离既有建筑的屋顶和雨水,此时通过排水固定板对绿化箱进行定位和固定,能够在不需要破坏绿化箱的前提下对绿化箱进行固定盒定位,以进一步在减小既有建筑屋顶的破坏的同时,还能够将绿化箱承受的载荷部分传递至相邻的其他绿化箱,进一步优化绿化箱使用时的稳定性。
18.可选的,所述排水连接件包括排水连接管和排水连接环,所述排水连接环嵌设于
排水连接管的内壁,所述排水连接环为采用弹性膜制成且其内部成型有环形的空腔,所述排水连接环的内部填充有密封胶,所述排水连接管外套并螺纹连接于连接管或绿化排水管。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安装时,只需转动排水连接管,并通过轴向移动的排水连接管将排水连接环破坏,使得排水连接环内的密封胶和破坏后的膜结构位于排水连接管与连接管之间的间隙以及排水连接管与绿化排水管之间的间隙,从而不需要在设置排水机构时额外敷设密封胶和密封带,达到优化绿化排水管和连接管之间连接稳定性以及密封性的效果的同时,便于施工。
20.可选的,所述排水连接管的内壁开设有排水环槽,所述排水连接环设置于排水环槽内,且所述排水环槽远离泄水管和绿化排水管相向端一侧的外壁呈倾斜设置。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排水环槽远离泄水管和绿化排水管相向端一侧的外壁呈倾斜设置,能够对排水连接环进行压合和导引,从而减小排水连接环跟随排水连接管轴向滑移的可能性,优化施工的可靠性。
22.可选的,部分相邻两个所述绿化箱之间设置有用于将两者开口边沿连接的固定件。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件将相邻两个绿化箱的边沿固定连接,以增加多个绿化箱之间的整体性,并减小因承受载荷导致绿化箱的边沿发生变形的可能性。
24.可选的,未设有所述固定件的相邻两个绿化箱之间设有行走道,所述行走道包括放置于屋顶的行走架、固定连接于行走架顶部的行走挡水板和固定连接于行走挡水板顶部的行走网架,所述行走挡水板的两侧边沿向下弯折设置,所述行走挡水板的弯折部搭设并固定连接于相邻两个绿化箱开口边沿的内侧。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行走网架能够用于行走,以减少观赏或维护对绿化箱产生破坏的可能性的同时,下雨时还能够将雨水排入至行走挡水板表面后导入至绿化箱内,此外通过行走架能够对行走道两侧绿化箱的边沿做支撑。
26.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在施工时,只需将绿化箱放置于屋顶,然后在相邻两个绿化箱之间的绿化排水管和连接管通过排水连接管连接后,在绿化箱内依次铺设蓄排水层、过滤层和种植层,然后在种植层种植绿植即可,而不需要对既有建筑的屋顶产生相对较大的破坏,还能够通过绿化箱隔离雨水,减少直接积留于屋顶的雨水,减小雨水渗透对屋顶渗水得到影响;同时在使用时,蓄水部能够将雨水进行收集的同时,避免过滤层以及种植层直接浸泡在雨水中,从而减小因种植层中湿度过大对绿植的影响,同时雨水位于蓄水部内,因蒸发以及渗透等,能够保持过滤层以及种植层的湿度,提供绿植生长需要的水分;此外,在雨水过多时,雨水还能够通过支撑部的排水结构将水排入至绿化箱后,通过排水机构排出,减小因降水量过大导致雨水浸泡种植层的可能性,从而达到优化雨水利用率的同时,相对较为便捷的施工绿化箱等,并减小对既有建筑屋顶的破坏。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图1中a-a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9.图3是图2中b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30.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排水连接件与绿化排水管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31.图5是图1中c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32.附图标记说明:1、屋顶;2、绿化单元;21、绿化箱;211、绿化排水管;22、蓄排水层;221、支撑部;222、蓄水部;223、支撑条;23、过滤层;24、种植层;25、排水结构;251、排水避让槽;252、排水孔;3、排水机构;31、泄水管;32、连接管;33、排水固定板;34、排水连接件;341、排水连接管;342、排水连接环;343、排水环槽;4、支撑层;41、支撑网板;411、支撑杆;42、蓄水板;43、引水件;431、引水支撑条;432、引水条;433、引水支撑网板;6、固定件;61、固定架;62、固定板;63、盖合板;631、连接槽;7、行走道;71、行走架;72、行走挡水板;73、行走网架。
具体实施方式
33.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4.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房建屋顶绿化系统。参照图1和图2,房建屋顶绿化系统包括多个铺设于屋顶1的绿化单元2。绿化单元2包括绿化箱21、蓄排水层22、过滤层23和种植层24,绿化箱21呈上开口设置且其竖向的截面呈等腰梯形,绿化箱21为大端上开口设置。蓄排水层22、过滤层23和种植层24自下而上依次铺设于绿化箱21内。其中,种植层24为采用种植土铺设于过滤层23的上方成型,以用于种植绿植。过滤层23为采用砂砾铺设于蓄排水层22的上方成型,且过滤层23的砂砾自下而上的粒径依次增大,以用于过滤自种植层24渗入的雨水进行过滤,减小进入至蓄排水层22的雨水中杂质的含量。
35.参照图2和图3,蓄排水层22呈板状结构,且蓄排水层22朝向种植层24凹陷成型有多个支撑部221,蓄排水层22朝向绿化箱21的底部凹陷成型有多个蓄水部222。支撑部221和蓄水部222均呈锥管状结构且两者小端相远离设置。
36.支撑部221设置有用于将水排入至绿化箱21的排水结构25,相邻绿化箱21之间设置有用于将绿化箱21内水排出的排水机构3。
37.在实际使用时,支撑部221能够对过滤层23做支撑,且自种植层24渗入的雨水在经历过滤层23的过滤之后,能够被蓄水部222收集,当雨水过多时,多余的雨水能够通过排水结构25排入至绿化箱21后,再通过排水机构3排出;同时蓄水部222积蓄的雨水能够用于为过滤层23和种植层24供水,保持种植层24的湿度,从而为绿植生长提供必要的水分;此外,过滤层23还能够有效的减小进入至蓄水部222的雨水的杂质,减小因杂质封堵排水结构25导致雨水过多时无法排水的可能性;并且支撑部221位于蓄水部222的上方,在实际使用时,蓄水部222能够沉积雨水中剩余的部分杂质,进一步减小排水结构25被封堵的可能性,优化使用时的稳定性;从而提高对于雨水利用率的同时,便于在既有建筑的屋顶1进行绿化处理。
38.最后,不同蓄水部222之间还能够形成容纳雨水在绿化箱21内部流动的通道,以减小因设置支撑部221和蓄水部222对绿化箱21内雨水的流动,从而达到相对较为充分的对雨水利用的同时,保持相对种植层24内的湿度;此外,还能够相对较为便捷的对于既有建筑的屋顶1进行绿化改建。
39.参照图2和图3,排水结构25包括排水避让槽251和多个开设于排水避让槽251槽壁的排水孔252,排水避让槽251为支撑部221顶部的外壁朝向支撑部221中心一侧凹陷成型,
排水避让槽251呈环形且与支撑部221同中心轴线设置,排水孔252位于排水避让槽251的凹陷部槽壁。在使用时,排水避让槽251能够有效的减小自过滤层23渗入的雨水直接通过排水孔252排出的可能性;同时蓄水部222内雨水过多导致水位位于排水孔252时,雨水能够通过排水孔252排入至绿化箱21内。
40.并且由于蓄排水层22还用于对过滤层23以及种植层24做支撑,为了减小因开设排水孔252导致支撑强度的不足,排水避让槽251设置有多个环绕支撑部221中心轴线设置的支撑条223,支撑条223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排水避让槽251的上下开口边沿,以用于辅助支撑。
41.参照图2和图3,此外,仅依靠过滤层23下部大粒径的砂砾支撑,容易导致过滤层23塌陷与蓄水部222,影响对于雨水的利用的同时,会导致雨水直接与过滤层23接触,易导致种植层24内湿度过大。为了改善上述问题,在蓄排水层22和过滤层23之间设置有用于将两者分隔的支撑层4,同时对过滤层23和种植层24做支撑,减小后续翻土或维护时,过滤层23和种植层24发生塌陷的可能性。
42.支撑层4包括搭设于多个支撑部221的支撑网板41和用于蓄水的蓄水板42,支撑网板41呈框架状结构且其顶部和底部均呈网格板状结构,以用于做支撑的同时,还能够将雨水排入至蓄水部222内。
43.参照图2和图3,蓄水板42卡设于支撑网板41的内侧,以通过支撑网板41做防护,同时,在蓄水板42内设置有用于将蓄水部222内的雨水引入至蓄水板42和种植层24的引水件43。其中,蓄水板42为采用吸水材料制成,例如海绵、脱脂棉、硅胶。
44.引水件43包括引水支撑条431和引水条432,支撑网板41内设置有多个支撑杆411,支撑杆411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支撑网板41的顶部和底部。引水支撑条431固定连接有引水支撑网板433,引水支撑网板433固定连接于多个支撑杆411,引水支撑条431固定连接于引水支撑网板433。引水支撑条431插设于引水条432的上端,引水条432的上端穿过过滤层23并伸入至种植层24,引水条432的下端穿过支撑网板41并伸入至蓄水部222内,以用于将蓄水部222内的雨水引入至过滤层23、蓄水板42和种植层24内,从而保持种植层24内的湿度。其中,引水条432为采用吸水材料制成,例如棉线以及采用多股纤维线编织形成的纤维绳。
45.具体的,引水支撑网板433和引水支撑条431均为采用遇水软化材料、降解材料或溶解性固体制成,例如淀粉基聚合物、降解塑料,从而在铺设绿化箱21后,铺设过滤层23和种植层24时,能够使得引水支撑条431和引水支撑网板433能够对引水条432的上端做支撑,使得引水条432能够在铺设过滤层23和种植层24时保持相对竖直的状态,减小因过滤层23的砂砾以及种植层24的种植土铺设导致引水条432的歪斜对引水效果的影响;同时在铺设完成之后,种植层24以及过滤层23内的水分会将引水支撑条431和引水支撑网板433降解或溶解,减小在后续对种植层24翻土或重新种植其他绿植时产生的干扰;此外,淀粉基聚合物等降解后产生的物质还能够用于为绿植的生长提供营养物质。
46.参照图3和图4,进一步的,为了将绿化箱21内的雨水排出,绿化箱21的侧壁固定连接有用于排水的绿化排水管211,绿化排水管211连通于绿化箱21的底部。排水机构3包括若干设置于相邻绿化箱21之间的间隙的泄水管31、若干连接管32和固定连接于泄水管31底部的排水固定板33,连接管32固定并连通于泄水管31。连接管32和绿化排水管211之间设置有
将两者刚性连接的排水连接件34,排水固定板33固定连接于屋顶1。
47.在使用时,排水固定板33能够将泄水管31固定连接于屋顶1,同时通过排水连接件34和绿化排水管211对绿化箱21进行固定,而不用直接将绿化箱21固定连接于屋顶1,减小对绿化箱21的破坏。
48.参照图3和图4,具体的,排水连接件34包括排水连接管341和排水连接环342,排水连接管341的内壁同中心轴线开设有排水环槽343,排水连接环342卡设于排水环槽343内,且排水连接环342与排水连接管341同中心轴线设置。排水连接管341外套并螺纹连接于泄水管31或绿化排水管211,本技术实施例中排水连接管341外套并螺纹连接于绿化排水管211。
49.排水连接环342为采用弹性膜制成,例如塑料膜。排水连接环342的内壁成型有空腔且空腔内填充有密封胶。排水环槽343远离绿化排水管211和连接管32的相向端一侧的槽壁呈倾斜设置,且排水环槽343呈倾斜设置的槽壁自排水环槽343的底壁朝向远离连接管32的方向延伸设置,以便于将排水连接环342挤破。其中,连接管32的外壁设有用于配合排水连接管341的螺纹,以用于连接排水连接管341。
50.在将绿化排水管211连接于连接管32时,只需转动排水连接管341,此时排水环槽343的槽壁会将排水连接环342挤破并将密封胶附着于排水连接管341的内壁、绿化排水管211的外壁以及连接管32的外壁;同时在排水连接管341螺纹连接于连接管32的过程中,排水连接环342破裂后的薄膜会填充于绿化排水管211与排水连接管341之间的间隙以及连接管32与排水连接管341之间的间隙,从而在密封胶固化后,通过排水连接管341将连接管32和绿化排水管211固定连接,也不需要后期涂覆密封胶,便于施工的同时;还能够根据实际位置的需要,通过绿化排水管211和连接管32的弹性弯折以及排水连接管341的伸缩做适应性连接,以适应绿化箱21和泄水管31的位置。
51.参照图5,此外,由于绿化箱21放置于既有建筑的屋顶1,为了进一步减小因相邻绿化箱21之间的间隙泄漏的雨水对屋顶1的影响,部分相邻绿化箱21之间设置有用于将两者开口边沿连接的固定件6。
52.具体的,固定件6包括固定架61和固定连接于固定架61顶部的固定板62,固定架61通过锚栓固定连接于屋顶1,固定板62朝向相邻两个绿化箱21的边沿向下弯折设置并固定连接于绿化箱21的内壁,以用于对绿化箱21的边沿做支撑的同时,将相邻两个绿化箱21之间的雨水导引至绿化箱21内。此外,相邻四个绿化箱21的交接部设置有盖合板63,盖合板63的四角朝向相邻四个绿化箱21的内侧弯折形成有连接槽631,盖合板63上连接槽631对应的部位搭设于绿化箱21的角部,以用于对相邻四个绿化箱21的交接部雨水进行导引。
53.参照图1和图2,未设有固定件6的相邻绿化箱21的间隙设有行走道7,以用于后期维护绿植或行走。行走道7包括放置于屋顶1的行走架71、固定连接于行走架71顶部的行走挡水板72和固定连接于行走挡水板72顶部的行走网架73。行走架71固定连接于屋顶,行走挡水板72的两侧边沿分别搭设并固定连接于相邻两个绿化箱21开口边沿的内壁,以用于对绿化箱21间隙的雨水做导引的同时,对绿化箱21的边沿做支撑;此外,行走网架73呈框架状结构且其顶部呈网格板状结构,以用于行走的同时,减小因下雨导致行走道7表面积水的可能性。
54.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
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