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防移位整体膨胀式椎间融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6-08 19:32:3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椎间融合器领域,具体涉及膨胀式椎间融合装置。


背景技术:

2.脊椎融合术是目前治疗各种脊椎疾患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现在常规的脊椎融合器有以下不足: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由于病人的身体重量压在脊椎上,容易导致安装在脊椎之间的融合器下沉塌陷,稳定性差,且脊椎融合器与脊椎的接触处往往几处“点支撑”,长时间的使用,造成点支撑处应力集中造成塌陷断裂,且塌陷的融合器容易导致脊椎之间发生位移,造成错位,使病人感受痛苦,需要重新更换融合器,比较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3.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融合器与脊椎之间的是通过各个点接触和融合器断裂塌陷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移位整体膨胀式椎间融合装置。
4.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包括安装在脊椎之间的支撑板,支撑板对应脊椎的端面均设置形变外壳,形变外壳与脊椎接触;其特征在于:形变外壳与支撑板之间均设置形变内壳,形变内壳与形变外壳之间形成密封的空腔,两个形变外壳之间设置连接装置,连接装置将两个形变外壳之间连接,连接装置内设置夹持装置,夹持装置能够将支撑板夹紧。
5.进一步的,所述的形变外壳和对应的形变内壳相对的端面均内凹,形变外壳与形变内壳内凹面之间密封连接形成空腔。
6.进一步的,所述的连接装置包括第一套筒,第一套筒端面对应形变外壳的位置处均设置弧形板,形变外壳侧面对应弧形板端面的位置处设置延长板,弧形板端面开设第一透槽,延长板与第一透槽连接。
7.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套筒端面开设第二透槽,第二透槽内设置支撑板,第一套筒内设置夹持装置。
8.进一步的,所述的夹持装置包括抓杆,第一套筒内设置延长杆,延长杆端面设置抓杆,抓杆与支撑板连接。
9.进一步的,所述的支撑板端面设置转轴,转轴上转动连接限位板,限位板上对应抓杆的位置处开设沉头孔,抓杆的末端位于沉头孔内。
10.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套筒内配合安装第二套筒,第二套筒内配合安装延长杆,抓杆与延长杆转动连接,且转动处安装扭簧,第二套筒端面对应抓杆的位置处开设第三透槽。
11.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二套筒内配合安装旋转杆,旋转杆与延长杆转动连接,旋转杆外端设置把手。
12.进一步的,所述的旋转杆侧面设置凸块,第二套筒的端面对应凸块的位置处开设第四透槽,第二套筒侧面靠近第四透槽的位置处设置圆盘。
13.进一步的,所述的支撑板对应形变内壳的位置处设置多个楔形块。
14.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在通过上下两个形变外壳与脊椎接触,在形
变外壳与形变内壳之间形成空腔,使脊椎在压迫形变外壳的时候,形变外壳有形变量,不会影响到形变内壳,就保证了形变内壳与支撑板之间的接触,不会造成坍塌,且也不会使脊椎直接压迫在支撑板上,只会增加空腔内的压力,即使形变外壳与人体的脊椎融合,也不会影响空腔,从而起到长期支撑脊椎的作用,形变外壳慢慢变成与脊椎相适配的形状,从“点接触”变成“面接触”减少应力集中,保证了本发明的稳定性,通过手持把手,可以将两个形变外壳伸入到两个脊椎骨之间,之后将支撑板插入到两个形变内壳之间,从而使形变外壳挤压脊椎,保证起到支撑脊椎的作用,之后通过夹持装置既能够方便运送支撑板,也能够方便将限位板转动,使医生操作更快,减少病人的痛苦,限位板与脊椎连接,从而稳定的安装在脊椎内,通过楔形块能防止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造成支撑块脱落,也能够使形变内壳发生形变,造成空腔内的压力增大,从而增大了形变外壳支撑起脊椎的力量,防止脊椎坍塌,保护病人的身体。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施例第一安装情况的立体示意图;图3为本实施例形变外壳和形变内壳安装示意图;图4为本实施例连接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施例夹持装置的爆炸示意图;图6为本实施例第二安装情况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6.为便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1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19.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装设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固定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20.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
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2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移位整体膨胀式椎间融合装置,如图1和图3所示,包括上下两个形变外壳1,两个形变外壳1位于两个脊椎2之间,形变外壳1外端面与人体的脊椎2端部贴合,在使用的过程中,由于脊椎挤压形变外壳1,形变外壳1慢慢形变成与脊椎2相适配的形状,从“点支撑”慢慢转变为“面支撑”从而更好支撑脊椎2,为了保证形变外壳1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慢慢形变成与脊椎2贴合的形状,形变外壳1一端面内凹,两个形变外壳1的内凹面相对,形变外壳1内凹面均固定安装形变内壳3,为了保证本实施例安装更加稳定,使形变外壳1更好的与脊椎2贴合紧,形变内壳3靠近对应的形变外壳1的端面为内凹面,且形变外壳1与形变内壳3之间形成一个密封的空腔4,形变外壳1侧面对称安装两个延伸边5用于方便夹持住安装在脊椎2之间。
22.病人在日常生活中,脊椎2起到支撑用户的身体,两个脊椎2支撑了部分体重,当上下两个脊椎2在挤压的过程中,由于形变外壳1和形变内壳3之间存在空腔4,所以脊椎2挤压在形变外壳1上时,此时形变外壳1慢慢形变,从而使形变外壳1变成与脊椎2形状相适配的样子,保证了更好的支撑脊椎2的作用,空腔4内的空间被压缩,从而有一定的压力抵住形变外壳1,防止形变外壳1继续被压缩而造成塌陷。
23.如图1和图4所示,为了同时将两个形变外壳1同时安装在两个脊椎2之间,通过对应形变外壳1的位置处均设置弧形板6,弧形板6的端面与对应的延伸边5的位置处开设相适配的第一透槽7,延伸边5与第一透槽7可以相互卡接配合,位于两个形变外壳1之间设置第一套筒8,第一套筒8的端部与两个弧形板6外侧面均固定连接,通过将形变外壳1的延伸边5插入到对应的第一透槽7中间,之后通过第一套筒8可以将两个形变外壳1同时插入到两个脊椎2之间。
24.如图1所示,两个形变内壳3之间设置支撑块9,第一套筒8端面对应支撑块9的位置处均开设沿第一套筒8半径方向贯穿的第二透槽10,支撑块9位于第二透槽10内,将两个形变外壳1伸入到两个脊椎2之间后,之后将支撑块9插入到两个形变内壳3之间,此时支撑块9挤压两个形变内壳3,从而将两个形变外壳1紧紧地贴紧脊椎2的端面,为了防止支撑块9从两个形变内壳3之间滑出,在本实施例中,支撑块9与形变内壳3接触面均设置均布的数个楔形块11,楔形块11的斜面朝向形变内壳3,这样设计的好处是能够方便将支撑块9插入到两个形变内壳3之间,并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楔形块11慢慢挤压形变内壳3,使形变内壳3慢慢与楔形块11贴合,此时就够防止支撑块9从两个形变内壳3之间滑出,且形变内壳3发生形变,使形变外壳1和形变内壳3之间的空腔4的体积发生变化,且体积是变小的,此时空腔4内的气压增大,更加有效的防止形变外壳1塌陷。
25.为了方便医生操作将形变外壳1伸入到病人的脊椎2中间,如图1和图5所示,第一套筒8内插接配合第二套筒12,第二套筒12远离支撑板9的端部插接配合安装旋转杆13,旋转杆13内端转动连接延长杆14,延长杆14靠近支撑板9的端部设置抓杆15,在本实施例中,优选抓杆15的数量为两个,抓杆15能够将支撑板9抓住,推动旋转杆13通过延长杆14和抓杆15将支撑块9插入到两个形变内壳3内,这样有助于方便医生操作。
26.如图5所示,抓杆15与延长杆14的端部转动连接,且转动处安装扭簧,使抓杆15在正常状态下是呈张开状态,支撑块9靠近抓杆15的端面固定安装转轴16,转轴16上转动连接限位板17,限位板17侧面靠近两端处开设沉头孔18,抓杆15的末端伸入到对应的沉头孔18
内,向后拉动旋转杆13带动延长杆14移动,使抓杆15的侧面接触到第二套筒12的端部,在第二套筒12端面的作用使抓杆15转动收拢,在沉头孔18的侧面的作用,抓杆15将限位板17抓紧,此时同步移动旋转杆13和第二套筒12即可带动支撑块9移动,即可方便的将支撑杆9插入到两个形变内壳3中间。
27.为了使本实施例使用起来更加稳定可靠,如图5所示,第二套筒12端面对应抓杆15的位置处开设第三透槽18,使抓杆15将限位板17抓紧的时候,此时抓杆15侧面伸入到第三透槽18内,使抓杆15抓持的更加稳定,同时旋转杆13侧面沿周向方向安装数个凸块19,在本实施例中,凸块19的数量优选为两个,当抓杆15将限位板17抓紧后,此时凸块19侧面与第二套筒12的端面接触,从而使旋转杆13、延长杆14和第二套筒12之间相对固定,为了使抓杆15与限位板17分开,第二套筒12端面对应凸块19的位置处开设第四透槽20,转动旋转杆13使凸块19与第四透槽20对齐,此时即可向内推动旋转杆13,抓杆15也从第三透槽18内移出,此时抓杆15在扭簧的作用下慢慢张开,即可从沉头孔18内移出,使抓杆15与支撑板9分离,即将融合器安装在脊椎2之间了,当凸块19在第四透槽20内时,抓杆15呈张开状态,当凸块19位于第二套筒12端面的时候,此时抓杆15呈收拢状态。
28.为了方便操作,如图5所示,旋转杆13外端固定安装把手21,第二套筒12侧面靠近第四透槽20的位置处固定安装圆盘22。
29.如图2所示,医生将支撑板9放入到第二透槽10内,使抓杆15末端伸入到沉头孔18中,之后抓住把手21,向外拉动,当凸块19从第四透槽20内移出后,转动把手21带动旋转杆13转动,使凸块20侧面与第二套筒12端面接触,此时抓杆15即可将限位板17抓紧,之后通过延长边5将形变外壳1安装在弧形板6上,之后将两个形变外壳1插入到脊椎2中,之后推动把手21能够带动第二套筒12和抓杆15移动,从而将支撑板9插入到两个形变内壳3中,此时向外拉动第一套筒8,第二套筒12端部从第一套筒8内端伸出,之后转动第二套筒12在抓杆15的作用下带动限位板17绕转轴16转动,如图6所示,此时限位板17的两端与脊椎2接触,之后转动旋转杆13使凸块19与第四透槽20对齐,凸块19进入到第四透槽20内,抓杆15分开后与限位板17分开,可以通过沉头螺钉23将限位板17固定在脊椎2上,即可将融合器装好,为了方便安装,限位板17两端弯折,从而使限位板17与脊椎2更好的接触,方便医生拧动沉头螺钉23。
30.以上所述的本发明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