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基于颜色感应的可控滴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6-08 14:36:0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道路建设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颜色感应的可控滴定装置。


背景技术:

2.高速公路基层、底基层主要结构形式的水泥稳定粒料,其水泥含量是施工质量控制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拌和过程中,如果混合料中水泥含量波动较大,偏离生产配合比较多,就会影响底基层、基层的施工质量;偏低则板体性差,偏高则易产生收缩裂缝,从而影响公路的使用寿命。
3.edta滴定法是测定水泥稳定材料中水泥剂量的常用方法,其工作原理、操作难度、注意事项等,做到准确、及时地反映水泥剂量的实际情况,可以确保道路施工质量。常规的edta 滴定法以手工操作为主,用肉眼判断滴定过程指示剂的颜色变化确定滴定终点。这种滴定方式准确度和精密度较差,容易受操作人员的主管意识影响,无法客观地判断滴定结果,造成最终的滴定结果误差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上述难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颜色感应的可控滴定装置。
5.为达到以上目的,提供如下方案:一种基于颜色感应的可控滴定装置,包括滴定模块、加热模块、识别模块和散热模块,所述加热模块安装在滴定模块处,所述识别模块安装在散热模块处,散热模块安装在滴定模块处,所述识别模块包括控制主机、第一识别组件和第二识别组件,所述第一识别组件和第二识别组件相同,所述第一识别组件包括数据线和颜色传感器,所述颜色传感器与控制主机通过数据线连接,所述控制主机安装在滴定模块内,所述散热模块包括结构相同的第一散热组件和第二散热组件、鼓风机、输气管,所述第一散热组件和第一散热组件均安装在滴定模块上,所述鼓风机安装在滴定模块的侧部,所述鼓风机与第一散热组件、第二散热组件通过输气管连接,所述第一散热组件包括进气座、调节阀、竹节管、散热壳、连接管和隔热玻璃,所述进气座安装在滴定模块处,所述进气座与鼓风机通过通气管连接,所述进气座上设置有调节阀,所述调节阀与散热壳通过连接管连接,所述散热壳的一端安装在竹节管的一端,竹节管的另一端安装在进气座上,所述数据线和连接管均位于竹节管内,所述散热壳上均布有若干散热孔,所述散热壳的另一端设置有隔热玻璃。
6.进一步,所述识别模块还包括与控制主机电连接的第一显示器和第二显示器,第一显示器和第二显示器均安装在滴定模块上。
7.进一步,所述滴定模块包括底座、安装架和支撑架,所述安装架通过支撑架安装在底座上,所述加热模块、识别模块和散热模块均安装在底座上,所述安装架位于加热模块的正上方。
8.进一步,所述加热模块包括电热炉和调节旋钮,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电热炉,电热炉
与调节旋钮电连接,调节旋钮安装在底座上,安装架位于电热炉的正上方。
9.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优点在于:本基于颜色感应的可控滴定装置通过滴定模块进行滴定实验,通过加热模块对烧杯等实验容器进行加热,通过识别模块对实验容器内的颜色变化进行识别显示,通过散热模块对识别模块进行散热,避免识别模块由于受热而造成的检测误差;本装置能够客观地对edta滴定实验的结果进行颜色识别,增强实验结果的客观性,保证实验的精确度,有效降低edta滴定实验的误差。
附图说明
10.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11.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12.图3是本实用新型散热壳的放大图;
13.图4是本实用新型散热壳的结构示意图。
14.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
15.1.底座,2.电热炉,3.调节旋钮,4.安装架,5.支撑架,6.第一识别组件,7.第二识别组件,8.鼓风机,9.输气管,10.第一显示器,11.第二显示器,61.进气座,62.调节阀,63. 竹节管,64.散热壳,65.散热孔,66.连接管,67.数据线,68.颜色传感器,69.隔热玻璃。
具体实施方式
16.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17.如图1至图4所示:
18.一种基于颜色感应的可控滴定装置,包括滴定模块、加热模块、识别模块和散热模块,所述加热模块安装在滴定模块处,所述识别模块安装在散热模块处,散热模块安装在滴定模块处,所述识别模块包括控制主机、第一识别组件6和第二识别组件7,所述第一识别组件6 和第二识别组件7相同,所述第一识别组件6包括数据线67和颜色传感器68,所述颜色传感器68与控制主机通过数据线67连接,所述控制主机安装在滴定模块内,所述散热模块包括结构相同的第一散热组件和第二散热组件、鼓风机8、输气管9,所述第一散热组件和第一散热组件均安装在滴定模块上,所述鼓风机8安装在滴定模块的侧部,所述鼓风机8与第一散热组件、第二散热组件通过输气管9连接,所述第一散热组件包括进气座61、调节阀62、竹节管63、散热壳64、连接管66和隔热玻璃69,所述进气座61安装在滴定模块处,所述进气座61与鼓风机8通过通气管连接,所述进气座61上设置有调节阀62,所述调节阀62 与散热壳64通过连接管66连接,所述散热壳64的一端安装在竹节管63的一端,竹节管63 的另一端安装在进气座61上,所述数据线67和连接管66均位于竹节管63内,所述散热壳 64上均布有若干散热孔65,所述散热壳64的另一端设置有隔热玻璃69。
19.其中,滴定模块用于进行滴定实验,加热模块用于为滴定实验的容器进行加热,识别模块用于识别滴定模块处实验容器内试剂的颜色变化,散热模块用于对识别模块进行散热;识别模块的控制主机为现有成熟技术,在此不再赘述,第一识别组件6和第二识别组件7的颜色传感器68均用于识别检测颜色,颜色传感器68现有成熟技术,在此不再赘述,数据线67 用于连接颜色传感器68与控制主机,第一识别组件6和第二识别组件7能够分别识别颜色,散热模块的鼓风机8和输气管9用于为第一散热组件和第二散热组件提供散热气流,第
一散热组件和第二散热组件分别为第一识别组件6和第二识别组件7进行散热,两散热组件相同,进气座61安装在底座1上,调节阀62用于调节气流量,竹节管63使得颜色传感器68能够进行多向识别,颜色传感器68能够扭动至各个方位上,散热壳64用于包裹颜色擦混感器,散热孔65用于散热以及使得连接管66处的气流能够流通至外界,并将颜色传感器68的温度带走,隔热玻璃69能够避免热辐射直接扩散至颜色传感器68处。
20.所述识别模块还包括与控制主机电连接的第一显示器10和第二显示器11,第一显示器 10和第二显示器11均安装在滴定模块上。
21.其中,第一显示器10和第二显示器11分别用于展示显示第一识别组件6和第二识别组件7所识别出的颜色。
22.所述滴定模块包括底座1、安装架4和支撑架5,所述安装架4通过支撑架5安装在底座1上,所述加热模块、识别模块和散热模块均安装在底座1上,所述安装架4位于加热模块的正上方。
23.其中,底座1用于支撑和安装其他部件,支撑架5用于支撑安装架4,安装将爱用于进行滴定实验容器的装夹。
24.所述加热模块包括电热炉2和调节旋钮3,所述底座1上设置有电热炉2,电热炉2与调节旋钮3电连接,调节旋钮3安装在底座1上,安装架4位于电热炉2的正上方。
25.其中,电热炉2用于加热滴定容器,调节旋钮3用于调节加热炉的加热温度。
26.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27.使用本基于颜色感应的可控滴定装置时,首先将滴定容器安装至安装架4上即可开始实验,通过掰动竹节管63,控制第一识别组件6和第二识别组件7的位置,将第一识别组件6 和第二识别组件7的颜色传感器68靠近滴定容器,使得两识别组件的颜色传感器68检测滴定容器中不同方位的颜色,颜色传感器68将信号通过数据线67传输回控制主机中,控制主机将相关数据处理后,在第一显示器10和第二显示器11显示出相应的颜色和参数,实验人员即可通过两显示器上的显示颜色以及显示的参数判断实验进程和结果;若滴定实验需要加热时,由于加热炉和滴定容器处的热量会传导至颜色传感器68处,造成颜色传感器68的检测精度下将,此事则需要启动加热炉并通过调节旋钮3调节加热炉的加热温度,同时启动鼓风机8,鼓风机8将气流通过输气管9导流至两散热组件爱你的进气座61内,通过操作调节阀62,调节气流大小,气流通过连接管66输出至散热壳64处,对散热壳64内的颜色传感器68进行散热,同时隔热玻璃69,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隔断加热炉、滴定容器处的热量扩散传导至颜色传感器68中,随后气流以及颜色传感器68处的热量通过散热孔65排出。
28.本基于颜色感应的可控滴定装置通过滴定模块进行滴定实验,通过加热模块对烧杯等实验容器进行加热,通过识别模块对实验容器内的颜色变化进行识别显示,通过散热模块对识别模块进行散热,避免识别模块由于受热而造成的检测误差;本装置能够客观地对edta滴定实验的结果进行颜色识别,增强实验结果的客观性,保证实验的精确度,有效降低edta滴定实验的误差。
29.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知晓申请日或者优先权日之前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所有的普通技术知识,能够获知该领域中所有的现有技术,并且具有应用该日期之前常规实验手段的能力,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在本技术给出的启示下,结合自身能力完善
并实施本方案,一些典型的公知结构或者公知方法不应当成为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实施本技术的障碍。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适用性。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