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带有耐磨内衬的弯管接头及制作方法与流程

2022-06-08 10:37: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管道运输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带有耐磨内衬的弯管接头及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2.随着管道输送介质的性质和种类的增加,对管道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排砂管线是气体钻井中不可缺少的地面设备之一。气体钻井返排出井口的气体中含有大量的岩屑颗粒,这些颗粒在高速气流的作用下,对排砂管线的过渡区域将产生严重的冲蚀和侵蚀磨损。特别是在弯管接头位置,受到的冲击力更强,长时间工作后,导致此处的壁厚变薄,最终刺穿或断裂。
3.中国专利还公开了一种耐磨管接头(cn201688086u),包括壳体,壳体上开设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第一通孔内安装第一连接管,第二通孔内安装第二连接管,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在壳体内部连通,壳体的内壁与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的外壁之间设置耐磨层。当耐磨层被磨穿,仍有壳体可以阻止砂浆外溢,保证生产顺利进行。
4.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气体钻井用排砂管线弯管接头(cn204920825u),主要由弯管接头公螺纹、弯管进口平直段、耐磨材料、弯管段、弯管出口平直段和弯管接头母螺纹组成。井口返出的高速气体携带的岩屑通过直排砂管线进入与弯管接头公螺纹连接着的弯管进口平直段,岩屑运移至弯管段并与弯管段内壁安装的三个耐磨材料发生碰撞,与耐磨材料碰撞后的岩屑改变了其运移轨迹并运移至弯管出口平直段,最后进入与弯管接头母螺纹连接着的直排砂管线。高速气体携带的岩屑与耐磨材料碰撞后改变了其运移轨迹,从而有效的避免了岩屑对弯管段内壁的直接冲蚀。
5.上述技术存在不足是:
6.耐磨管接头采用外部加强的方式,结构复杂,导致弯管接头体积增大,安装不便;内部连接管磨损泄露后,外部的壳体难以保证密封性;
7.气体钻井用排砂管线弯管接头采用内部加强的方式,其难点在于:其内部的三个耐磨材料难以与弯管内部固定和定位,耐磨材料本身容易脱略。


技术实现要素:

8.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带有耐磨内衬的弯管接头及制作方法。
9.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带有耐磨内衬的弯管接头,包括弯管本体,弯管本体一端为进口端,弯管本体另一端为出口端,
10.所述弯管本体进口端套装有进内衬管,弯管本体出口端套装有出内衬管;所述弯管本体进口端套装固定在第一管道上,进内衬管与第一管道对齐;所述弯管本体出口端套装固定在第二管道上,出内衬管与第二管道对齐;
11.所述进内衬管与弯管本体内壁贴合,进内衬管靠近弯管本体进口端的一端为定位段ⅰ,定位段ⅰ为圆柱筒形;进内衬管远离弯管本体进口端的一端为抗磨段ⅰ;所述抗磨段ⅰ朝
向弯管本体出口端的一侧开设有弧形槽口ⅰ;
12.所述出内衬管与弯管本体内壁贴合,出内衬管靠近弯管本体出口端的一端为定位段ⅱ,定位段ⅱ为圆柱筒形;出内衬管远离弯管本体出口端的一端为抗磨段ⅱ;所述抗磨段ⅱ与抗磨段ⅰ对齐,抗磨段ⅱ朝向弯管本体进口端的一侧开设有弧形槽口ⅱ,弧形槽口ⅱ与弧形槽口ⅰ相通。
13.其进一步是:所述弯管本体进口端开设内螺纹,第一管道上开设外螺纹,弯管本体进口端与第一管道通过螺纹连接;所述进内衬管与第一管道的内径和外径均相等,进内衬管端面与第一管道端面之间安装有耐磨环。
14.所述弯管本体出口端焊接有法兰盘ⅰ,第二管道端部焊接有法兰盘ⅱ,弯管本体法兰盘ⅰ与第二管道法兰盘ⅱ通过螺栓连接;所述出内衬管与第二管道的内径和外径均相等,出内衬管端面与第二管道端面之间安装有耐磨环。
15.所述弯管本体进口端开设外螺纹;所述第二管道配合插入弯管本体进口端,第二管道外周面具有定位挡台;压紧螺母套装在第二管道上,压紧螺母的内台肩与定位挡台相抵,压紧螺母连接在与弯管本体进口端的外螺纹上;所述出内衬管与第二管道的内径和外径均相等,出内衬管端面与第二管道端面之间安装有耐磨环。
16.所述压紧螺母内台肩与第二管道定位挡台之间设置有橡胶垫圈。
17.一种带有耐磨内衬的弯管接头制作方法,
18.第一弯管的外径与弯管本体内径相等,第一弯管与弯管本体的弯曲角度相等;
19.在第一弯管的弯折处内侧切割出弧形通槽,然后在第一弯管的弯折处切断形成所述进内衬管和出内衬管,断面位置为定位面。
20.其进一步是:所述定位面为弧形面。
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22.通过增加进内衬管、出内衬管大大提高了弯管本体的耐磨性能,延长弯管接头的使用寿命;
23.进内衬管、出内衬管固定简单可靠,弯管本体直径只需增加几毫米,整体结构简单,体积小;
24.进内衬管、出内衬管的内端均开设有弧形槽口,以此减小进内衬管、出内衬管的内端的尺寸,确保进内衬管、出内衬管可以顺利套装在弯管本体内,和确保进内衬管、出内衬管的内端可以有效对接;弧形槽口是进内衬管、出内衬管中的非受冲击面,不影响进内衬管、出内衬管的抗磨作用;弧形槽口的开设使得弯管本体在弯管位置的横截面扩大,通过的物料在此位置可以形成一定的堆积,减小物料对进内衬管、出内衬管的冲击。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弯管接头的剖视图;
26.图2是进内衬管和出内衬管的主视图;
27.图3是进内衬管和出内衬管的剖视图;
28.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弯管接头的剖视图;
29.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三弯管接头的剖视图;
30.图6是进内衬管和出内衬管的切割示意图;
31.图中:1、第一管道;2、耐磨环;3、进内衬管;3-1、定位段ⅰ;3-2、抗磨段ⅰ;3-3、弧形槽口ⅰ;4、弯管本体;4-1、法兰盘ⅰ;5、出内衬管;5-1、定位段ⅱ;5-2、抗磨段ⅱ;5-3、弧形槽口ⅱ;6、压紧螺母;6-1、内台肩;7、第二管道;7-1、法兰盘ⅱ;7-2、定位挡台;8、橡胶垫圈;9、第一弯管;9-1、弧形通槽;9-2、定位面。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3.实施例一
34.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带有耐磨内衬的弯管接头,包括弯管本体4,弯管本体4一端为进口端,弯管本体4另一端为出口端。弯管本体4进口端套装有进内衬管3,弯管本体4出口端套装有出内衬管5。弯管本体4进口端与第一管道1连接,进内衬管3与第一管道1对齐。弯管本体4出口端与第二管道7连接,出内衬管5与第二管道7对齐。
35.进内衬管3与弯管本体4内壁贴合。进内衬管3靠近弯管本体4进口端的一端为定位段ⅰ3-1,定位段ⅰ3-1为圆柱筒形。进内衬管3远离弯管本体4进口端的一端为抗磨段ⅰ3-2;抗磨段ⅰ3-2朝向弯管本体4出口端的一侧开设有弧形槽口ⅰ3-3。
36.出内衬管5与弯管本体4内壁贴合。出内衬管5靠近弯管本体4出口端的一端为定位段ⅱ5-1,定位段ⅱ5-1为圆柱筒形。出内衬管5远离弯管本体4出口端的一端为抗磨段ⅱ5-2;抗磨段ⅱ5-2朝向弯管本体4进口端的一侧开设有弧形槽口ⅱ5-3。
37.进内衬管3的弧形槽口ⅰ3-3与出内衬管5的弧形槽口ⅱ5-3相通,抗磨段ⅰ3-2内端与抗磨段ⅱ5-2对齐,配合各自的定位段ⅰ3-1、定位段ⅱ5-1实现进内衬管3、出内衬管5的定位。弧形槽口一方面可以保证进内衬管3、出内衬管5方便插入弯管本体4内,使得进内衬管3、出内衬管5的内端可以对齐;另一方面,弧形槽口是进内衬管、出内衬管中的非受冲击面,不影响进内衬管、出内衬管的抗磨作用;而且弧形槽口的开设使得弯管本体在弯管位置的横截面扩大,通过的物料在此位置可以形成一定的堆积,减小物料对进内衬管、出内衬管的冲击。
38.弯管本体4进口端和出口端连接方式相同,以弯管本体4进口端为例说明;
39.弯管本体4进口端开设内螺纹,第一管道1上开设外螺纹,弯管本体4进口端与第一管道1通过螺纹连接。进内衬管3与第一管道1的内径和外径均相等,弯管本体4进口端与第一管道1连接后,进内衬管3与第一管道1端部对齐;并且,在进内衬管3端面与第一管道1端面之间安装耐磨环2。
40.实施例二
41.弯管本体4出口端的第二管道7不便旋转时,弯管本体4出口端采用新的连接形式;
42.结合图4所示,弯管本体4出口端焊接有法兰盘ⅰ4-1,第二管道7端部焊接有法兰盘ⅱ7-1,弯管本体4法兰盘ⅰ4-1与第二管道7法兰盘ⅱ7-1通过螺栓连接。出内衬管5与第二管道7的内径和外径均相等,弯管本体4出口端与第一管道1连接后,进内衬管3与第一管道1端部对齐;并且,出内衬管5端面与第二管道7端面之间安装耐磨环2。
43.实施例三
44.弯管本体4出口端的第二管道7不便旋转时,弯管本体4出口端采用新的连接形式;
45.结合图5所示,弯管本体4进口端开设外螺纹。第二管道7配合插入弯管本体4进口端,第二管道7外周面具有定位挡台7-2。压紧螺母6套装在第二管道7上,压紧螺母6的内台肩6-1与定位挡台7-2对齐,内台肩6-1与定位挡台7-2之间设置有橡胶垫圈8,压紧螺母6连接在与弯管本体4进口端的外螺纹上。出内衬管5与第二管道7的内径和外径均相等,弯管本体4出口端与第一管道1连接后,进内衬管3与第一管道1端部对齐;并且,出内衬管5端面与第二管道7端面之间安装有耐磨环2。
46.实施例四
47.一种带有耐磨内衬的弯管接头制作方法,包括第一弯管9和弯管本体4;
48.第一弯管9的外径与弯管本体4内径相等,第一弯管9与弯管本体4的弯曲角度相等;
49.在第一弯管9的弯折处内侧沿着切割线a切割出弧形通槽9-1;
50.然后在第一弯管9的弯折处沿着切割线b切断形成进内衬管3和出内衬管5,断面位置为定位面9-2;定位面9-2可以选用弧形面。
51.本发明通过在增加弯管本体内进内衬管、出内衬管大大提高了弯管本体的耐磨性能,延长弯管接头的使用寿命;进内衬管、出内衬管固定简单可靠,弯管本体直径只需增加几毫米,整体结构简单,体积小。
52.以上描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技术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技术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