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新风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06-08 06:41:4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净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新风设备。


背景技术:

2.现有全热交换新风机设置有新风风道和排风通道,驱动两个风道内的气流运动,通常包括两种方式。第一种是采用两个独立的风机分别控制新风和排风,两个风机分别设置在芯体的一侧,这样放置的风机设计系统阻力较低。第二种是使用一个电机,上下布置两个扇叶的设计,使用单电机的全热新风系统,整机结构紧凑。
3.采用单电机的新风设备的风道以热交换芯体为界限分成两部分,其中靠近电机的一侧风道分成三个腔体,依次是排风腔体、新风腔体、排风腔体,位于底部的排风腔体需要通过导流风道连接在热交换器排风出口上,由于排风腔体需要容纳电机,所以排风腔体的高度会大于导流风道的高度,从而使得新风腔体内的气流会被高出的部分阻挡,如何减小新风腔体内的风阻,成为了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新风设备,旨在降低现有单电机新风设备的风阻的同时减小新风设备的体积。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新风设备,包括:壳体,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热交换器,设置在壳体上的室内新风出口、室内排风进口、室外新风进口以及室外排风出口,连通室外新风进口与室内新风出口的新风风道,连通室内排风进口与室外排风出口的排风风道,以及输出轴贯穿新风通道和排风通道的电机;
6.所述排风通道包括:第一风室、导流风道、第二风室;所述第一风室连通室内排风进口与热交换器的第一进风侧,所述导流风道第一端连接于所述热交换器的第一出风侧,所述导流风道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第二风室,所述第二风室与所述室外排风出口连通,所述第二风室的高度大于所述导流风道的高度;
7.所述新风风道包括:连通所述热交换器的第二出风侧与室内新风出口的第三风室;所述第三风室位于所述第二风室和导流风道的上方,所述导流风道的第二端上靠近热交换器的一侧设有导流板,定义所述导流风道的第一端至第二端为正方向,所述导流板与所述正方向的夹角α,所述60
°
≥α≥30
°

8.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α为35
°

9.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导流风道的高度为h,所述60mm≥h≥25mm。
10.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新风风道还包括第四风室,所述第四风室连通室外新风进口与所述热交换器的第二进风侧。
11.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风室内设有第一过滤器。
12.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风室内还设有换热器。
13.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热交换器的第一进风侧、第一出风侧、第二进风侧、
以及第二出风侧均设有第二过滤器。
14.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过滤器上设有操作部。
15.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机为双轴电机。
16.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风室的进风口长度为l1,所述热交换器的长度为l2,所述l2≥l1≥0.8*l2。
17.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四风室的出风口的长度为l3,所述热交换器的长度为l2,所述l2≥l3≥0.8*l2。
18.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导流风道的第二端上靠近热交换器的一侧设置导流板,通过导流版将热交换器的第二出风侧吹出的气流平缓的导入第三风室内,降低了热交换器的第二出风侧的风阻,降低了新风设备的能耗,提高了设备运行时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19.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说明,其中: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图1的侧面剖视图。
22.图3为图2中a-a方向的剖视图。
23.图4为图2中b-b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说明。应当理解,以下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限制。
25.如图1至图4所示,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新风设备,包括:壳体20,设置在所述壳体20内的热交换器100,设置在壳体20上的室内新风出口12、室内排风进口11、室外新风进口14以及室外排风出口13,连通室外新风进口14与室内新风出口12的新风风道,连通室内排风进口11与室外排风出口13的排风风道,以及输出轴贯穿新风通道和排风通道的电机110;
26.所述排风通道包括:第一风室30、导流风道40、第二风室50;所述第一风室30连通室内排风进口11与热交换器100的第一进风侧,所述导流风道第一端连接于所述热交换器100的第一出风侧,所述导流风道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第二风室50,所述第二风室50与所述室外排风出口13连通,所述第二风室50的高度大于所述导流风道40的高度;
27.所述新风风道包括:连通所述热交换器100的第二出风侧与室内新风出口12的第三风室70;所述第三风室70位于所述第二风室50和导流风道40的上方,所述导流风道40的第二端上靠近热交换器100的一侧设有导流板,定义所述导流风道40的第一端至第二端为正方向,所述导流板与所述正方向的夹角α,所述60
°
≥α≥30
°

28.具体的,一种新风设备,包括壳体20、热交换器100。
29.其中,壳体20采用金属材料制成,例如铝合金材料,合金钢材料等等。采用金属材料制成的壳体20,具有支撑能力强、耐磨损等优点。当然根据设计的需要,壳体20也可以采用塑料材料制成,采用塑料材料制成的壳体20,具有重量轻、成本低、容易制作等优点。
30.本技术中的热交换器100,为现有技术中常用的端部为六边形热交换器100。由于其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31.热交换器100设置在壳体20的内部,热交换器100与壳体20之间采用可拆卸连接的方式连接,采用可拆卸的方式连接便于热交换器100与壳体20之间的安装与拆卸。便于后期的维护。当然根据设计的需要,热交换器100与壳体20之间也可以采用固定连接的方式连接,例如焊接。采用固定连接的方式连接,可提高热交换器100与壳体20之间的连接强度。
32.在壳体20的相对两侧设置有室内新风出口12、室内排风进口11、室外新风进口14、室外排风出口13。其中,室内新风出口12与室外新风进口14之间相互连通,形成新风通道。室内排风进口11与室外排风出口13之间相互连通,形成排风通道。
33.新风通道与排风通道均经过热交换器100进行热交换。在新风通道和排风通道内设置有电机110用于在新风通道和排风通道内形成气流。
34.电机110为双轴电机110,双轴电机110的第一转动轴伸入新风风道内,双轴电机110的第二转动轴伸入排风风道内。双轴电机110的第一转动轴和第二转动轴上均设置有扇叶。
35.排风通道包括:第一风室30、导流风道40、第二风室50。
36.第一风室30连通室内排风进口11与热交换器100的第一进风侧,导流风道第一端连接于所述热交换器100的第一出风侧,导流风道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第二风室50。
37.通过上述结构,室内的浑浊空气通过室内排风进口11进入第一风室30,然后由热交换器100的第一进风侧进入热交换器100,再通过热交换器100进行热量交换后由热交换器100的第一出风侧流入导流风道40。
38.导流风道40将热交换器100流出的气流导向至第二风室50,第二风室50内部设置有由双轴电机110驱动的扇叶,第二风室50与室外排风出口13连通,实现将室内的浑浊空气排出。
39.由于第二风室50需要容纳扇叶,因此第二风室50的高度大于导流风道40的高度。
40.新风通道包括连通热交换器100第二出风侧与室内新风出口12的第三风室70,第三风室70内部设置有由双轴电机110驱动的另一个扇叶。
41.第三风室70位于第二风室50的上方,采用此种结构,可减小新风设备的体积,利于新风设备的微型化处理。
42.由于热交换器100的端部为六边形,气流需要经过交叉换热,因此使得热交换器100的第二出风侧对准导流风道40与第三风室70的连接处,由于第三风室70的高度大于导流风道40的高度,因此会使得热交换器100的第二出风侧产生较大风阻,不利于设备的运行。
43.因此,在导流风道40的第二端上靠近热交换器100的一侧设置导流板,定义导流板的第一端至第二端为正方向,导流板与正方向的夹角为60度至30度之间。通过设置导流板可减小热交换器100的第二出风侧的风阻,降低了新风设备的能耗,提高了设备运行时的稳定性。
4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导流风道40的第二端上靠近热交换器100的一侧设置导流板,通过导流版将热交换器100的第二出风侧吹出的气流平缓的导入第三风室70内,降低了热交换器100的第二出风侧的风阻,降低了新风设备的能耗,提高了设备运行时的稳定
性。
45.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α为35
°

46.具体的,将导风板与正方向的夹角设置成35度角,在降低了热交换器100的第二出风侧的风阻的同时也缩小了新风设备的体积。
47.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导流风道40的高度为h,所述60mm≥h≥25mm。
48.具体的,将导流风道40的高度设置为60至25mm,在保证新风设备能稳定出风的前提下,降低了新风设备的总体高度,便于新风设备的微型化处理。
49.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新风风道还包括第四风室60,所述第四风室60连通室外新风进口14与所述热交换器100的第二进风侧。
5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室外新风进入热交换器100。
51.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风室70内设有第一过滤器80。
52.具体的,第三风室70内设置有第一过滤器80,第一过滤器80采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空气过滤件,在此不再一一赘述。第三风室70内设置有隔板,隔板将第三风室70分隔成两个不同的区域,其中一个区域用于安装扇叶,另一个区域用于安装第一过滤器80,通过隔板将扇叶与第一过滤器80分隔开,提高了新风设备的安全性。
53.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风室70内还设有换热器90。
54.具体的,第三风室70内设置有换热器90,本技术中的换热器90为蒸发器,可实现对室外的新风进行降温。或者为冷凝器,可实现对室外的新风进行升温。
5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了新风设备对不同使用场景的适用。
56.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热交换器100的第一进风侧、第一出风侧、第二进风侧、以及第二出风侧均设有第二过滤器。
57.具体的,在热交换器100上设置有第二过滤器,第二过滤器分别设置在热交换器100的第一进风侧、第一出风侧、第二进风侧、以及第二出风侧上,可避免气流中的灰尘进入热交换器100内部,从而延长了热交换器100的使用寿命。
58.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过滤器上设有操作部。
59.具体的,第二过滤器与热交换器100采用卡接的方式连接,采用卡接的方式连接便于第二过滤器与热交换器100之间的安装与拆卸,便于后期的维护。在第二过滤器上设置有操作部,本技术的操作部是指把手,通过在第二过滤器上设置把手,便于对第二过滤器操作,降低了对第二过滤器的操作难度。本技术的第二过滤器采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过滤器,其材料与第一过滤器80基本相同。
60.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机110为双轴电机110。
61.具体的,电机110采用双轴电机110,双轴电机110可减小新风设备的体积,使得新风设备结构更加紧凑。
62.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风室70的进风口长度为l1,所述热交换器100的长度为l2,所述l2≥l1≥0.8*l2。
6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使得热交换器100的第二出风侧表面的压力差不超过10帕,使得热交换器100内部的各个流道流量一致,提高换热性能。
64.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四风室60的出风口的长度为l3,所述热交换器100的长度为l2,所述l2≥l3≥0.8*l2。
65.采用上述结束方案,可使得热交换器100的第一进风侧表面的压力差不超过10帕,使得热交换器100内部的各个流道流量一致,提高换热性能。
6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