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地表水采样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6-08 02:07:0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水采样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地表水采样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2.地表水,是指陆地表面上动态水和静态水的总称,亦称“陆地水”,包括各种液态的和固态的水体,主要有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冰盖等。它是人类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各国水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地表水由经年累月自然的降水和下雪累积而成,并且自然地流失到海洋或者是经由蒸发消逝,以及渗流至地下。在对地表水进行检测时,需要使用采样装置进行采样,而现有的采样装置不方便进行携带,从而不方便人们在不同位置进行采样。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地表水采样检测装置,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地表水采样检测装置,包括检测箱,所述检测箱的一侧转动连接有箱盖,所述箱盖的外侧设有沉槽,所述沉槽内转动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的一侧设有把手,所述检测箱的一侧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安装槽的槽底设有若干个固定槽,所述固定槽内设有采样试管,所述采样试管的一端设有堵头,所述堵头的上侧转动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上侧固定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板的一侧设有若干个螺纹孔,所述螺纹孔与固定块一一对应设置。
6.优选地,所述箱盖的内侧固定连接有缓冲垫,所述转轴的两端与沉槽的内壁之间均套有扭簧,所述沉槽的一侧设有方形槽,所述方形槽与把手对应设置。
7.优选地,所述方形槽的内壁一侧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内滑动连接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与限位槽的槽底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所述限位槽的内壁一侧设有避让槽,所述限位块的外侧固定连接有拨动杆,所述拨动杆与避让槽对应设置并滑动连接。
8.优选地,所述固定槽的槽底设有滑孔,所述滑孔内滑动连接有滑杆,所述滑杆的上侧设有托板,所述托板与采样试管对应设置,所述托板与固定槽的槽底之间设有第二弹簧。
9.优选地,所述固定块的外侧设有螺纹段,所述固定块与螺纹孔螺纹连接。
10.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地表水采样检测装置通过设置转轴和把手,需要使用时按动拨动杆即可让把手弹出,能够方便使用者进行携带,同时通过设置箱盖、固定板、固定块,能够对采样试管进行固定,同时能够对采样试管进行缓冲,对采样试管起到保护作用。
附图说明
11.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12.图2是图1中的a-a剖视图;
13.图3是限位块与限位槽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4.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15.实施例1
16.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地表水采样检测装置,包括检测箱1,检测箱1的一侧转动连接有箱盖2,箱盖2的内侧固定连接有缓冲垫22,箱盖2的外侧设有沉槽21,沉槽21内转动连接有转轴3,转轴3的两端与沉槽21的内壁之间均套有扭簧23,转轴3的一侧设有把手31,沉槽21的一侧设有方形槽24,方形槽24与把手31对应设置,方形槽24能够对把手31起到放置作用,避免箱盖2的上表面出现凸起,能够方便多个检测箱1进行重叠放置,检测箱1的一侧设有安装槽,安装槽内固定连接有固定板11,安装槽的槽底设有若干个固定槽12,固定槽12的内壁贴有防滑垫片,固定槽12内设有采样试管4,防滑垫片能够避免采样试管4在固定槽12内发生滑动,起到增大摩擦力的作用,采样试管4的一端设有堵头41,堵头41为橡胶材质,能够对采样试管4的管口处进行封堵,堵头41的上侧转动连接有连接杆42,连接杆42的上侧固定连接有固定块43,固定板11的一侧设有若干个螺纹孔13,螺纹孔13与固定块43一一对应设置,固定块43的外侧设有螺纹段,固定块43与螺纹孔13螺纹连接,转动固定块43,即可使得固定块43在螺纹孔13内以螺纹旋进的方式向下运动,从而通过连接杆42带动堵头41共同向下运动,方便对采样试管4进行固定,也能使堵头41与采样试管4的管口连接更紧密,避免采样试管4内部采集的地表水发生泄漏。
17.固定槽12的槽底设有滑孔121,滑孔121内滑动连接有滑杆122,滑杆122的上侧设有托板123,托板123与采样试管4对应设置,托板123与固定槽12的槽底之间设有第二弹簧124,通过设置托板123和第二弹簧124,能够对采样试管4起到缓冲作用,避免采样试管4放入固定槽12时直接撞击到固定槽12的底部,同时托板123和托板124能够与固定块43共同作用,将采样试管4夹紧,避免采样试管4在运输中发生晃动,导致采集的地表水泄漏。
18.方形槽24的内壁一侧设有限位槽25,限位槽25内滑动连接有限位块26,限位块26与限位槽25的槽底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27,限位槽25的内壁一侧设有避让槽251,限位块26的外侧固定连接有拨动杆261,拨动杆261与避让槽251对应设置并滑动连接,限位块26的截面设置为梯形,且斜面向上设置,初始状态下限位块26在限位槽25的外部,限位块26的底部对把手31进行限位,将把手31卡在方形槽24内,通过按动拨动杆261,拨动杆261带动限位块26朝限位槽25内滑动,同时压缩第一弹簧27,此时把手31不再受到限位效果,从而在扭簧23的作用下跟随转轴3共同转动,使得把手31弹出方形槽24并处于竖直状态,方便使用者进行提拿携带。
19.使用时,按动拨动杆261,拨动杆261带动限位块26朝限位槽25内滑动,同时压缩第一弹簧27,此时把手31不再受到限位效果,从而在扭簧23的作用下跟随转轴3共同转动,使得把手31弹出方形槽24并处于竖直状态,方便使用者进行提拿携带,到达指定位置后,打开箱盖2,旋出固定块43,第二弹簧124伸长,通过托板124将采样试管4弹起,方便使用者拿取,
拔掉堵头41即可进行采集,采集完成后,塞上堵头,将采样试管4放回固定槽12,并转动固定块43,即可使得固定块43在螺纹孔13内以螺纹旋进的方式向下运动,从而通过连接杆42带动堵头41共同向下运动,方便对采样试管4进行固定,也能使堵头41与采样试管4的管口连接更紧密,避免采样试管4内部采集的地表水发生泄漏。
20.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地表水采样检测装置,包括检测箱(1),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箱(1)的一侧转动连接有箱盖(2),所述箱盖(2)的外侧设有沉槽(21),所述沉槽(21)内转动连接有转轴(3),所述转轴(3)的一侧设有把手(31),所述检测箱(1)的一侧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固定连接有固定板(11),所述安装槽的槽底设有若干个固定槽(12),所述固定槽(12)内设有采样试管(4),所述采样试管(4)的一端设有堵头(41),所述堵头(41)的上侧转动连接有连接杆(42),所述连接杆(42)的上侧固定连接有固定块(43),所述固定板(11)的一侧设有若干个螺纹孔(13),所述螺纹孔(13)与固定块(43)一一对应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表水采样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箱盖(2)的内侧固定连接有缓冲垫(22),所述转轴(3)的两端与沉槽(21)的内壁之间均套有扭簧(23),所述沉槽(21)的一侧设有方形槽(24),所述方形槽(24)与把手(31)对应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地表水采样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方形槽(24)的内壁一侧设有限位槽(25),所述限位槽(25)内滑动连接有限位块(26),所述限位块(26)与限位槽(25)的槽底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27),所述限位槽(25)的内壁一侧设有避让槽(251),所述限位块(26)的外侧固定连接有拨动杆(261),所述拨动杆(261)与避让槽(251)对应设置并滑动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表水采样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槽(12)的槽底设有滑孔(121),所述滑孔(121)内滑动连接有滑杆(122),所述滑杆(122)的上侧设有托板(123),所述托板(123)与采样试管(4)对应设置,所述托板(123)与固定槽(12)的槽底之间设有第二弹簧(124)。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表水采样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块(43)的外侧设有螺纹段,所述固定块(43)与螺纹孔(13)螺纹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地表水采样检测装置,包括检测箱,检测箱的一侧转动连接有箱盖,箱盖的外侧设有沉槽,沉槽内转动连接有转轴,转轴的一侧设有把手,检测箱的一侧设有安装槽,安装槽内固定连接有固定板,安装槽的槽底设有若干个固定槽,固定槽内设有采样试管,采样试管的一端设有堵头,堵头的上侧转动连接有连接杆,连接杆的上侧固定连接有固定块,固定板的一侧设有若干个螺纹孔,螺纹孔与固定块一一对应设置。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转轴和把手,能够方便使用者进行携带,同时通过设置箱盖、固定板、固定块,能够对采样试管进行固定,对采样试管进行缓冲。样试管进行缓冲。样试管进行缓冲。


技术研发人员:朱亚兵 周亚涛 李东东 王勋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河南省正信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1.18
技术公布日:2022/6/6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