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消毒杀菌液、其制造方法及其用途与流程

2022-06-05 21:11:2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是关于一种消毒杀菌液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2.常见制造杀菌液的方法包含电解氯化钠溶液或稀盐酸。电解氯化钠溶液可产生碱性的次氯酸钠,电解稀盐酸可产生酸性的次氯酸,次氯酸钠及次氯酸皆具有消毒杀菌的功用。
3.然而,次氯酸钠具有腐蚀性及刺激性,不适合用于生物体或人体。尽管电解氯化钠溶液可生成高浓度的次氯酸钠,但会有氯化钠残留其中,而且在医疗使用上并不希望有过多的氯化钠残留。另一方面,电解稀盐酸除了会产生次氯酸之外,还会产生亚氯酸及氯酸等。在电解稀盐酸所产生的混合物之中,次氯酸的氧化能力较高,氧化还原电位较高,消毒杀菌效果较好。然而,电解稀盐酸所能产生的次氯酸的浓度较低,导致杀菌效果不佳。若要制造高浓度的次氯酸,在制造上较为耗能,且产物除了次氯酸之外还包含亚氯酸及氯酸等,其成分比例易受电极、电解环境的影响,较难掌控。因此,如何在兼顾制造成本及产品质量的同时,生产适用于生物体且具有优异杀菌能力的杀菌液,为目前研究的方向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消毒杀菌液及其制造方法解决了熟知含有次氯酸的杀菌液无法进一步提升杀菌能力及杀菌速度的问题。
5.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消毒杀菌液包含钠离子、第一弱酸、第二弱酸及水。第一弱酸及第二弱酸为相异的弱酸,且第二弱酸为次氯酸。消毒杀菌液的有效氯浓度大于25ppm且小于等于200ppm,且消毒杀菌液的有效氯仅来自于次氯酸。消毒杀菌液的氧化还原电位为1100至1500 毫伏特。
6.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消毒杀菌液基本上包含钠离子、第一弱酸、第二弱酸及水。第一弱酸及第二弱酸为相异的弱酸,且第二弱酸为次氯酸。消毒杀菌液的有效氯浓度大于25ppm且小于等于200ppm。消毒杀菌液的氧化还原电位为1100至1500毫伏特。
7.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制造消毒杀菌液的方法包含混合次氯酸钠、第一弱酸及水以反应形成消毒杀菌液。消毒杀菌液包含钠离子、第一弱酸、第二弱酸及水。第一弱酸及第二弱酸为相异的弱酸,且第二弱酸为次氯酸。消毒杀菌液的有效氯浓度大于25ppm且小于等于200ppm,且消毒杀菌液的有效氯仅来自于次氯酸。消毒杀菌液的氧化还原电位为 1100至1500毫伏特。
8.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消毒杀菌液用于制备处理伤口的组合物的用途,其中消毒杀菌液为如上所述的消毒杀菌液。
9.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消毒杀菌液用于制备处理感染的组合物的用途,其中消毒杀菌液为如上所述的消毒杀菌液。
10.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消毒杀菌液及其制造方法,藉由混合次氯酸钠及弱酸,
可提供含有高纯度次氯酸的消毒杀菌液,且消毒杀菌液中不包含氯离子、氯酸或亚氯酸。也就是说,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消毒杀菌液的有效氯仅来自氧化能力较高的次氯酸。相较于熟知以电解稀盐酸所制造的次氯酸杀菌液而言,在相同的有效氯浓度下,本发明提供的消毒杀菌液可具有较高的氧化还原电位。因此,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消毒杀菌液具有较佳的杀菌能力及杀菌速度,且对生物体无毒性及刺激性。再者,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消毒杀菌液可用于制备处理伤口或处理感染的组合物的用途。处理伤口可包含对外科手术、褥疮或烧烫伤所造成的伤口进行消毒杀菌。处理感染可包含对外科手术、腹膜炎、褥疮或烧烫伤所造成的感染进行消毒杀菌,并可包含对细菌或病毒所造成的感染进行消毒杀菌。藉由使用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消毒杀菌液进行伤口处理或感染处理,可防止感染或抑制感染,藉以加速伤口复原。
附图说明
11.图1为细胞经过不同有效氯浓度的消毒杀菌液处理48小时后在显微镜下的细胞形态。
12.图2为使用及未使用消毒杀菌液处理病毒后,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在显微镜下的细胞形态。
13.图3为体外细胞毒性试验中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及试验组在显微镜下的细胞生长情况。
14.图4a至图4c分别为皮肤刺激试验中移除纱布后1小时、24小时及 48小时后兔子背部的照片。
15.图5为稳定性试验中第五组及第六组的有效氯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16.图6为稳定性试验中试验组及对照组的有效氯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具体实施方式
17.于以下实施方式中详细叙述本发明的详细特征及优点,其内容足以使任何熟习相关技艺者了解本发明的技术内容并据以实施,且根据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权利要求书及附图,任何熟习相关技艺者可容易理解本发明相关的目的及优点。以下实施例用于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观点,但非以任何观点限制本发明的范畴。
18.首先说明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消毒杀菌液。在一个实施例中,消毒杀菌液包含钠离子、第一弱酸、第二弱酸及溶剂。换言之,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消毒杀菌液基本上包含钠离子、第一弱酸、第二弱酸及溶剂。消毒杀菌液的有效氯浓度大于25ppm且小于等于200ppm,且消毒杀菌液的有效氯仅来自于次氯酸。消毒杀菌液的氧化还原电位为 1100至1500毫伏特。第一弱酸及第二弱酸为相异的弱酸且第二弱酸为次氯酸。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弱酸的pka可为4至7,pka为4至7的弱酸例如为柠檬酸、碳酸或醋酸。溶剂为水。在其它实施例中,消毒杀菌液的ph值可为4至6。在其它实施例中,消毒杀菌液可不包含氯离子、亚氯酸或氯酸。在其它实施例中,消毒杀菌液的有效氯浓度可大于100 ppm且小于等于200ppm,且消毒杀菌液的氧化还原电位可为1300至 1500毫伏特。
19.接着说明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制造消毒杀菌液的方法。在一个实施例中,制造消毒杀菌液的方法包含混合次氯酸钠、第一弱酸及溶剂以反应形成如上所述的消毒杀菌
液。详细来说,首先将次氯酸钠加入纯水中形成次氯酸钠水溶液,接着将选定的第一弱酸依据其pka、目标ph 值及目标有效氯浓度计算使用剂量,再加入次氯酸钠水溶液中进行渐进反应以形成均态溶液。测量所产生的溶液的ph值及有效氯浓度,与目标 ph值及目标有效氯浓度进行比较,计算次氯酸钠的补偿剂量,再将次氯酸钠添加至溶液中以调整ph值及有效氯浓度。测量所产生的溶液的氧化还原电位,与目标氧化还原电位进行比较,计算选定的第一弱酸的调适剂量,再添加第一弱酸以调整氧化还原电位。重复调整ph值、有效氯浓度及氧化还原电位直到符合目标值。藉由混合第一弱酸与次氯酸钠,不仅可反应产生次氯酸,还可产生第一弱酸的共轭碱。第一弱酸及其共轭碱可形成具有缓冲作用的缓冲溶液,可稳定消毒杀菌液的ph值,进而维持消毒杀菌液的稳定性。因此,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制造消毒杀菌液的方法可不需额外添加缓冲剂。第一弱酸的pka可为4至7,pka为4 至7的弱酸例如为柠檬酸、碳酸或醋酸。溶剂为水。次氯酸钠比第一弱酸的重量比可为1.0:0.5至1.0:1.5。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弱酸可为碳酸,且次氯酸钠比碳酸的重量比可为1:0.87。
20.表1示出各实施例的成分比例、有效氯浓度、氧化还原电位及ph值。实施例1至3的消毒杀菌液是由重量百分浓度10%的次氯酸钠水溶液、重量百分浓度1%的碳酸水溶液及水配制成的5升的溶液,其中碳酸的 pka为6.35。实施例1至3的消毒杀菌液不包含氯离子、亚氯酸及氯酸。有效氯浓度(单位:ppm)是使用有效氯检测仪(sibata,clo)并参照厂商所附的操作手册来进行检测。操作步骤简述如下:取无色透明的待测水,使用有效氯检测仪设定零点,加入碘化钾试剂,进行有效氯浓度的测量,测量过程中溶液保持稳定水平,并在指定时间内进行测量。氧化还原电位(单位:毫伏特(mv))是使用orp检测仪(orp tester,orp-986)并参照厂商所附的操作手册来进行检测。操作步骤简述如下:取无色透明的待测水,将orp检测仪放入待测水中静置3至5分钟直到数值稳定,设定基准值,再将orp检测仪放入待测溶液中静置3至5分钟直到数值稳定,记录测量值。
21.表1
[0022][0023][0024]
由表1可知,实施例1至3具有高的氧化还原电位,表示具有良好的杀菌能力及杀菌速度。
[0025]
实施例1至3是次氯酸钠及碳酸以约1:0.87的重量比配制而成,但不以此为限,可依据所需的ph值、氧化还原电位、有效氯浓度来决定弱酸的成分及比例。表2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的消毒杀菌液在相同有效氯浓度下不同ph值的氧化还原电位以及比较例的ph值及氧化还原电位。在表2中,实施例4的有效氯浓度为33ppm;实施例5的有效氯浓度为48 ppm;实施例6至8的有效氯浓度为107ppm;实施例9至11的有效氯浓度为147ppm;实施例12至14的有效氯浓度为188ppm。比较例1为市售的a牌次氯酸抗菌液,其通过电解法制成,有效氯浓度为20ppm;比较例2为市售的b牌次氯酸抗菌液,其通过电解法制成,有效氯浓度为44ppm;比较例3为市售的c牌次氯酸抗菌液,其通过电解法制成,有效氯浓度为20ppm。
[0026]
表2
[0027][0028]
由表2可知,提高有效氯浓度可提高氧化还原电位。在相同有效氯浓度下,降低ph值可提高氧化还原电位。此外,实施例4、实施例5与市售的次氯酸杀菌液相比,可知实施例的氧化还原电位皆大于比较例的氧化还原电位。由此可知,藉由混合次氯酸钠及弱酸而制成的本实施例的消毒杀菌液相较于市售通过电解法制成的比较例的杀菌液,因实施例的消毒杀菌液的有效氯仅来自氧化还原电位较高的次氯酸,故在相同的有效氯浓度下,本发明实施例的消毒抗菌液可具有较高的氧化还原电位,代表具有较佳的杀菌能力及杀菌速度。
[0029]
以下说明使用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消毒杀菌液进行抗菌试验、抗病毒试验、体外细胞毒性试验、皮肤刺激试验、眼睛刺激性试验、吸入毒性试验及稳定性试验,以便证实本发明实施例的消毒杀菌液具有优异的抗菌及抗病毒能力,并且对生物体无害且无毒性,同时兼具良好的稳定性。
[0030]
〔抗菌试验〕
[0031]
以下说明使用不同有效氯浓度的消毒杀菌液进行抗菌试验的结果。本试验委托sgs中国台湾检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消毒杀菌液的有效氯浓度为30ppm、50ppm及100ppm。试验结果如表3所示。
[0032]
表3
[0033][0034]
由表3可知,有效氯浓度为30ppm、50ppm及100ppm的消毒杀菌液的抑菌率皆达99.9%以上,表示消毒杀菌液确实具有优异的抗菌能力。此外,因消毒杀菌液在有效氯浓度为30ppm、50ppm及100ppm时即可有效抗菌,故可推知在有效氯浓度为100ppm以上时亦可具有优异的抗菌能力。
[0035]
〔抗病毒试验〕
[0036]
以下说明使用消毒杀菌液进行抗病毒试验的结果。本试验委托台美检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本试验参考astm e1053-97:2002及iso 10993-5:2009评估消毒杀菌液对肠病毒ev71型的抗病毒效能。为避免无法分辨细胞病变是由病毒或试验物质引起的状况,故在进行抗病毒试验前先对试验物质进行细胞毒性评估,找出试验物质对细胞不具毒性的浓度再进行抗病毒试验。本试验分为细胞毒性评估试验及抗病毒试验两部分。
[0037]
细胞毒性评估试验是以mtt分析法进行。详细来说,藉由测定被活细胞还原的mtt的吸光值来比较试验组与控制组的存活细胞数的差异,藉以评估消毒杀菌液对细胞的毒性。试验组为经过消毒杀菌液处理的细胞,消毒杀菌液包含将有效氯浓度为200ppm的消毒杀菌液以细胞培养液稀释1/10至1/640,使其有效氯浓度为0.625ppm至20ppm。控制组为以细胞培养液处理的细胞。试验细胞系为人类胚胎肾脏上皮肿瘤细胞 (human embryonal rhabdomyosarcoma cell line,rd cell,atcc number: ccl-136)。试验结果如表4及图1所示。图1为细胞经过不同有效氯浓度的消毒杀菌液处理48小时后在显微镜下的细胞形态。图1中,a:控制组、b:20ppm、c:10ppm、d:5ppm、e:2.5ppm、f:1.25ppm、 g:0.625ppm、h:0.3125ppm。表4中,细胞存活率小于70%判定为具有细胞毒性,p值小于0.05表示相较于控制组具有显著差异。
[0038]
表4
[0039][0040]
由表4可知,试验组的细胞存活率皆大于70%,表示有效氯浓度为 0.625ppm至20ppm的消毒杀菌液对细胞并无毒性,且p值皆大于0.05,表示有效氯浓度并没有对细胞存活率造成明显的影响。并且,由图1可知,试验组的细胞(b)~(h)相较于控制组的细胞(a),细胞形态与生长密度与并无明显差异。由此可知,有效氯浓度为0.625ppm至20ppm的消毒杀菌液对细胞生长并无影响亦不产生细胞毒性。
[0041]
抗病毒试验是将病毒以消毒杀菌液处理或不以消毒杀菌液处理后分别以细胞培养液进行系列稀释再感染细胞,比较细胞病变的情况,再依照reed-muench法计算tcid
50
病毒效价。每毫升tcid
50
病毒效价 (tcid
50
/ml)表示每毫升病毒液感染细胞的能力。病毒效价对数的下降值代表试验物质消灭病毒的能力。病毒效价对数的下降值=(log
10
对照组的 tcid
50
/ml)-(log
10
试验组的tcid
50
/ml)。依据美国epa规定,消毒剂的消灭病毒能力应大于等于4log
10
。在本试验中,病毒株系为肠病毒ev71 型(enterovirus-71)。实验结果如表5及图2所示。表5中,稀释倍数为病毒液系列稀释的浓度倍数;对照组为使用未经消毒杀菌液处理的病毒所感染的细胞;试验组为经20ppm的消毒杀菌液处理的病毒所感染的细胞;控制组为未经病毒感染的细胞;“ ”表示出现细胞病变的数目;
“‑”
无细胞病变出现。图2为使用及未使用消毒杀菌液处理病毒后,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在显微镜下的细胞形态。图2中,a:控制组、b:对照组10 倍稀释、c:对照组102倍稀释、d:对照组103倍稀释、e:对照组104倍稀释、f:对照组105倍稀释、g:对照组106倍稀释、h:试验组10 倍稀释、i:试验组102倍稀释、j:试验组103倍稀释、k:试验组104倍稀释。
[0042]
表5
[0043][0044]
由表5及图2可知,控制组(a)的细胞形态正常,对照组(b)~(e)在病毒浓度较高时
出现明显细胞病变,试验组(h)~(k)的细胞形态与生长密度与控制组(a)无明显差异。试验组即使在最低稀释倍数下仍未发现细胞病变情形,可视为病毒皆已失去活性,表示消毒杀菌液确实能够消除病毒活性并降低病毒感染细胞的能力。以reed-muench法计算tcid
50
病毒效价可得到对照组的每毫升病毒效价为4.47
×
105,试验组的每毫升病毒效价小于10
0.5
,病毒效价对数的下降值大于5log
10
,符合美国epa规定的消毒剂的消灭病毒能力应大于等于4log
10
的要求。因此,本发明实施例的消毒杀菌液确实具有消灭病毒的能力。此外,因消毒杀菌液在有效氯浓度为20ppm时即可有效地抗病毒,故可推知在有效氯浓度为20ppm 以上时皆具有良好的抗病毒的能力。
[0045]
〔有效氯浓度为30ppm的消毒杀菌液的抗菌及抗病毒试验〕
[0046]
以下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有效氯浓度为30ppm的消毒杀菌液抗菌及抗病毒的试验结果。本试验委托sgs中国台湾检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sgs)、台美检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台美科技)及财团法人食品工业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为食品研究院)进行。试验结果如表 6所示。
[0047]
表6
[0048]
[0049][0050]
由表6可知,经过多家具有公信力的机构证实有效氯浓度为30ppm 的消毒杀菌液的抑菌率及抑制率皆达99%以上,表示消毒杀菌液确实对于抗药性细菌(如抗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孢子菌(如枯草杆菌、梭状芽孢杆菌)的、细菌和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白色念珠菌、肠道沙门氏菌、变异链球菌、克雷伯氏肺炎菌、座疮丙酸杆菌、黑曲霉菌、李斯特菌)以及如肠病毒ev-71型的病毒具有优异的抑制能力。此外,因消毒杀菌液在有效氯浓度为30ppm 即可有效抗菌、抗病毒,故可推知在有效氯浓度为30ppm以上时亦可具有优异的抗菌能力。
[0051]
〔有效氯浓度为100ppm的消毒杀菌液的抗病毒试验〕
[0052]
以下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有效氯浓度为100ppm的消毒杀菌液抗病毒的试验结果。本试验委托microbac laboratories,并依据astm e1053-20 进行。试验病毒为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coronavirus 2,sara-cov-2,covid 19virus)及流感病毒(influenza avirus,h1n1)。试验结果如表7所示。
[0053]
表7
[0054][0055]
由表7可知,经过具有公信力的国际机构证实有效氯浓度为100ppm 的消毒杀菌液对于冠状病毒及流感病毒的对数去除率(log10 reduction) 皆为1,代表抑制率(percent reduction)达90%,表示消毒杀菌液确实对于冠状病毒及流感病毒皆具有优异的抑制能力。此外,因消毒杀菌液在有效氯浓度为100ppm即可有效抑制冠状病毒或流感病毒,故可推知在有效氯浓度为100ppm以上时亦可具有优异的病毒抑制能力。
[0056]
〔体外细胞毒性试验〕
[0057]
以下说明使用有效氯浓度为200ppm的消毒杀菌液进行体外细胞毒性试验的结果。本试验委托sgs中国台湾检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本试验根据iso10993-5、iso10993-12及astm f895-11规范,以agardiffusion方法对细胞外观与单层细胞生长密度做定性观察,最后给予评分,判断是否产生细胞毒性。试验体为小鼠肺纤维母细胞株(mouse lungfibroblast cells,l929 cells,food industr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institute,strain no.bcrc 60091)。
[0058]
详细来说,在本试验中将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及试验组。空白对照组以细胞培养液处理。阳性对照组以含有2%的dmso的细胞培养液处理。阴性对照组以磷酸缓冲液处理。试验组以 200ppm的消毒杀菌液处理。将试验组与对照组放置在凝固的培养基上,再放入温度37
±
1℃的培养箱中进行培养24
±
2小时。24
±
2小时后将试验物质位置标记后并移除试验物质。接着加入2毫升的中性红溶液染色1 小时。染色完成后吸除中性红溶液,在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细胞外观与单层细胞密度。观察在区域范围内细胞的生长状况是否有畸形、退化、死亡或细胞溶解的情形发生。试验结果如表8及图3所示。图3为体外细胞毒性试验中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及试验组在显微镜下的细胞生长情况。
[0059]
表8
[0060] 处理试剂毒性反应空白对照组细胞培养液无阳性对照组含有2%的dmso的细胞培养液中度阴性对照组磷酸缓冲液无试验组200ppm的消毒杀菌液无
[0061]
由表8及图3可知,阳性对照组相较于空白对照组在细胞密度上有明显变化,判断为对细胞有毒性。阴性对照组及试验组相较于空白对照组在细胞密度上无明显差别,表示此二组别对细胞无毒性。因此,本发明实施例的消毒杀菌液对细胞并不会产生细胞毒性。此外,因消毒杀菌液在有效氯浓度为200ppm时对细胞不会产生毒性,故可推知在有效氯浓度为200ppm以下时亦不会对细胞产生毒性。
[0062]
〔皮肤刺激试验〕
[0063]
以下说明使用有效氯浓度为200ppm的消毒杀菌液进行皮肤刺激试验的结果。本试
验委托sgs中国台湾检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行。试验物种为新西兰白兔。本试验探讨实施例的消毒杀菌液在兔子的破损皮肤是否产生局部刺激反应。
[0064]
详细来说,在兔子的背部局部剃毛,将剃毛区以75%酒精消毒后,再以无菌针头画出井字型破损伤口。将0.5毫升的消毒杀菌液以2.5
×
2.5 平方厘米无菌纱布贴附于兔子背部左侧的破损区域作为试验组,右侧作为对照组。4小时后以蒸馏水清洗。试验结果如图4a至图4c所示。图 4a至图4c分别为皮肤刺激试验中移除纱布后1小时、24小时及48小时后兔子背部的照片。
[0065]
由图4a至图4c可知,在试验后第1、24、48小时后观察皮肤反应,结果显示试验组区与对照组区皆无明显红斑、肿胀、发炎、腐蚀、其它毒性反应等的临床症状,且无任何动物死亡。因此,本发明实施例的消毒杀菌液并不会对兔子的破损皮肤造成刺激反应。此外,因消毒杀菌液在有效氯浓度为200ppm时不会对皮肤造成刺激性反应,故可推知在有效氯浓度为200ppm以下时亦不会对皮肤造成刺激性反应。
[0066]
〔眼睛刺激性试验〕
[0067]
以下说明使用有效氯浓度为210ppm的消毒杀菌液进行眼睛刺激性试验的结果。本试验委托财团法人塑料工业技术中心验证实验室进行。本试验依据iso 10993-10与oecd试验指引405规范,以有效氯浓度为 210ppm的消毒杀菌液直接滴注兔子眼睛,判断是否引起刺激性反应。试验物种为新西兰白兔。
[0068]
详细来说,使用0.1毫升试验物质及对照物质分别对左眼及右眼进行单次眼睛点滴,经过1、24、48、72小时后观察试验组及对照组的眼睛反应。试验物质为有效氯浓度为210ppm的消毒杀菌液,对照物质为生理食盐水。在滴加后,第1
±
0.1、24
±
2、48
±
2、72
±
2小时检验每只动物的双眼,进行眼睛反应判定。试验结果如表9所示。
[0069]
表9
[0070][0071]
由表9可知,试验组及对照组皆无可观察的眼病变及症状产生,两者并无差异,亦不引起兔子死亡。因此,0.1毫升有效氯浓度为210ppm 的消毒杀菌液直接滴注至兔子眼睛并不会产生刺激反应。此外,因消毒杀菌液在有效氯浓度为210ppm时不会对眼睛造成刺激性反应,故可推知在有效氯浓度为210ppm以下时亦不会对眼睛造成刺激性反应。
[0072]
〔吸入毒性试验〕
[0073]
以下说明使用有效氯浓度为210ppm的消毒杀菌液进行吸入毒性试验的结果。本试验委托瑞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动物品系为6周龄的sprague-dawley(sd)大鼠。抗菌专用雾化器为全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制造,批号:wt-j9。
[0074]
详细来说,将10只雄鼠及10只雌鼠分成试验组及对照组。使用抗菌专用雾化器每
天2小时持续14天进行重复剂量喷雾投予试验物质,评估试验物质是否对大鼠造成急性吸入性反应。14天后,将所有动物处死解剖并观察相关病变。在本试验中,对试验组投予有效氯浓度为210ppm 的消毒杀菌液,对对照组投予ro水。试验结果如表10所示。
[0075]
表10
[0076][0077]
由表10可知,在试验期间,试验组与对照组均无发现任何临床症状、无发现大鼠死亡情形。试验结束后,将大鼠进行处死解剖,试验组与对照组均无可观察的临床病变。此外,在试验期间,动物体重无明显的差异,饲料摄取量无明显的差异。因此,有效氯浓度为210ppm的消毒杀菌液并未对大鼠造成急性吸入毒性反应或死亡情形。此外,因消毒杀菌液在有效氯浓度为210ppm时不会对大鼠产生吸入毒性,故可推知在有效氯浓度为210ppm以下时亦不会对大鼠产生吸入毒性。
[0078]
〔稳定性试验〕
[0079]
首先,以下说明使用有效氯浓度为85ppm的消毒杀菌液进行稳定性试验的结果。本试验由全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化实验室进行。在本试验中,将密封于ldpe材质的容器中的500毫升消毒杀菌液放置不同期间后测量有效氯浓度,观察各组别的有效氯浓度于各时间的分解状况。有效氯浓度(单位:ppm)是使用有效氯检测仪(sibata,clo)并参照厂商所附的操作手册来进行检测。操作步骤简述如下:取无色透明的待测水,使用有效氯检测仪设定零点,加入碘化钾试剂,进行有效氯浓度的测量,测量过程中溶液保持稳定水平,并在指定时间内进行测量。
[0080]
详细来说,在本试验中分为六组,第一组为在密封的状态下放置24 个月,第二组为在密封的状态下放置18个月,第三组为在密封的状态下放置12个月,第四组为在密封的状态下放置6个月后,第五组为每周测量有效氯浓度且测量完后密封,第六组为每日测量有效氯浓度且测量完后未密封。试验结果如表11及图5所示。图5为稳定性试验中第五组及第六组的有效氯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0081]
表11
[0082]
[0083]
由表11可知,有效氯浓度为85ppm的消毒杀菌液在密封的状态下,放置长达24个月后仍可维持30ppm以上的有效氯浓度。在妥善保存的状态下,经过6个月仍可维持40ppm以上的有效氯浓度。在未妥善保存的状态下,经过57天后消毒杀菌液的有效氯浓度分解至0ppm。由图5 可知,消毒杀菌液的有效氯浓度随着时间降低,在妥善保存的状态下的分解速度可比未妥善保存的分解速度减缓许多。由于有效氯浓度为20 ppm以上时即可有效抗病毒,有效氯浓度为30ppm以上时即可有效抗菌,因此,有效氯浓度为85ppm的消毒杀菌液放置长达24个月后仍可维持 30ppm以上的有效氯浓度,说明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密封条件下长时间放置后仍有优异的消毒杀菌效果。此外,因有效氯浓度为85ppm的消毒杀菌液在放置长达24个月后仍可维持30ppm以上的有效氯浓度,故可推知有效氯浓度为85ppm以上的消毒杀菌液可放置更长的时间且保有优异的消毒杀菌效果。
[0084]
接着,以下说明有效氯浓度为53ppm的消毒杀菌液与市售杀菌液的稳定性比较的结果。实验条件如上所述,不同之处在于本试验是以调整温度的方式进行加速老化实验。详细而言,将各试验样品保存于100毫升的相同容器中,藉由将其放置于55℃下来模拟时间的流逝,并换算为等效天数。各试验样品每周测量有效氯浓度且测量完后密封。
[0085]
在本试验中,试验组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有效氯浓度为53ppm的消毒杀菌液;对照组1为市售的a牌次氯酸抗菌液,其通过电解法制成,有效氯浓度为20ppm;对照组2为市售的b牌次氯酸抗菌液,其通过电解法制成,有效氯浓度为44ppm;对照组3为市售的c牌次氯酸抗菌液,其通过电解法制成,有效氯浓度为20ppm。试验结果如表12及图6所示。图6为稳定性试验中试验组及对照组的有效氯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0086]
表12
[0087][0088]
由表12及图6可知,试验组的有效氯浓度的下降速度最慢。由此可知,在妥善保存的状态下,相较于市售的对照组,试验组中的次氯酸的分解速度较慢,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消毒杀菌液相较于目前市面上贩卖的杀菌液,具有较佳的稳定性,可保存较长的时间。
[0089]
〔有效氯浓度为30ppm的消毒杀菌液的成分分析〕
[0090]
以下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有效氯浓度为30ppm的消毒杀菌液的成分分析。本试验委托sgs中国台湾检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sgs) 及财团法人塑料工业技术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为塑料中心)检测。检测项目为塑化剂、八大有害重金属及非金属元素、含氯或苯的有毒化合物及含菌量,其中塑化剂包含邻苯二甲酸丁酯苯甲酯(bb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db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 (dnop)、邻苯二甲酸二正戊酯(dnpp)、邻苯二甲酸二(2-甲氧基乙基)酯 (dmep)及邻苯二甲酸二异戊酯(dipp);八大有害重金属及非金属元素包含砷、铅、汞、镉、硒、铬、锑及钡;含氯或苯的有毒化合物包含甲苯、二甲苯、苯、乙苯、苯乙烯、二氯甲烷、1,1-二氯乙烷、1,2-二氯乙烷、三氯甲烷、1,1,1-三氯乙烷、四氯化碳、三氯乙烯及四氯乙烯。分析结果如表13所示。
[0091]
表13
[0092][0093]
由表13可知,经过多家具有公信力的机构证实有效氯浓度为30ppm 的消毒杀菌液皆未检出塑化剂、八大有害重金属及非金属元素、含氯或苯的有毒化合物及细菌,表示消毒杀菌液确实对生物体无毒无害。
[0094]
由上述抗菌试验、抗病毒试验、体外细胞毒性试验、皮肤刺激试验、眼睛刺激性试验、吸入毒性试验及稳定性试验,可证实本发明实施例的消毒杀菌液具有优异的抗菌及抗病毒能力,并且对生物体无害无且毒性,同时兼具良好的稳定性。
[0095]
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消毒杀菌液及其制造方法,藉由混合次氯酸钠及弱酸,可提供含有高纯度次氯酸的消毒杀菌液,且消毒杀菌液中不包含氯离子、氯酸或亚氯酸。也就是说,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消毒杀菌液的有效氯仅来自氧化能力较高的次氯酸。相较于熟知以电解稀盐酸所制造的次氯酸杀菌液而言,在相同的有效氯浓度下,本发明提供的消毒杀菌液可具有较高的氧化还原电位。因此,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消毒杀菌液具有较佳的杀菌能力及杀菌速度,且对生物体无毒性及刺激性。再者,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消毒杀菌液可用于制备处理伤口或处理感染的组合物的用途。处理伤口可包含对外科手术、褥疮或烧烫伤所造成的伤口进行消毒杀菌。处理感染可包含对外科手术、腹膜炎、褥疮或烧烫伤所造成的感染进行消毒杀菌,并可包含对细菌或病毒所造成的感染进行消毒杀菌。藉由使用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消毒杀菌液进行伤口处理或感染处理,可防止感染或抑制感染,藉以加速伤口复原。
[0096]
符号说明
[0097]
无。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