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空气净化装置及包括该空气净化装置的空气净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6-05 15:55:0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一种室内空气调节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能够对室内空气进行净化循环的空气净化装置及包括该装置的空气净化系统。


背景技术:

2.目前市场上常见的空气净化装置一般采用直接从室内空间中抽吸空气,并在对空气进行净化之后,向室内空间吹送净化后的空气,从而实现室内空间中空气的循环净化。不过,此种形式的空气净化系统的吸风和送风都直接朝向室内空间,其净化效果会因吸风和送风气流所产生的扰流而受到影响,尤其是对于通过飞沫、气溶胶形式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疾病的病原体(如流感病毒、新冠病毒等)来说,虽然空气净化系统能够通过气流循环降低室内空间中病原体的浓度,但容易因吸风和送风气流的相互影响产生的扰流,使得向室内空间吹入的气流对病原体起到扩散作用,增加疾病交叉感染的风险。
3.需要一种改进结构的装置和系统,其能够减少、甚至防止在对空气进行净化的过程中由于吸风和进风气流在室内空间中产生的相互影响,从而能够避免污染物的扩散。另外,还需要改进的用于空气净化的装置和系统,其便于装配及适配不同的空间高度。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是为了解决以上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结构的空气净化装置,其能够高效地对目标空间中的空气进行净化,避免在该空间中产生扰流而导致污染物的扩散。该空气净化装置还能够实现模块化,以便于装配。
5.本技术涉及一种空气净化装置,用于对目标空间中的空气进行净化。该空气净化装置包括:
6.送风模块,该送风模块设置在目标空间的上方,向送风风道吹出气流,送风风道位于目标空间的上方并且与目标空间部分相连通;
7.气流通道模块,气流通道模块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目标空间中,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气流通道模块在第一端部处与送风模块可拆卸地相连接,且气流通道模块的第二端部连通位于目标空间的地板或放置在目标空间中的家具(例如桌子、柜子、床等)附近且与目标空间部分连通的回风风道;以及
8.净化模块,净化模块设置在气流通道模块的第二端部附近。
9.在上述结构的空气净化装置中,送风模块被设置成向位于目标空间的上方的送风风道吹送气流而没有直接吹向目标空间,然后能够再从送风通道向目标空间输送气流,从而实现目标空间中气流自上而下的输送方式。这可减目标空间中的污染物被吹向各处扩散的趋势。而且,送风模块位于上方的设置可使其远离目标空间中的人员,减轻其运行噪音的影响,并且能够减少对目标空间中的空间占用。而在气流通道模块位于下部的第二端进行吸风,使污染物从地板下或靠近人处的地方直接且迅速地被吸走,避免了因吸风引起的污染物在目标空间中的流动扩散。此外,上述结构实现了模块化的设置,因为装置设置安装方
式的原因,装置本身高度较高,可能存在不便进行安装作业的情况。模块化的形式利于现地安装或更换。另外模块之间可拆卸的安装,提高了空气净化装置的设计安装灵活度,能够适应不同大小和高度的目标空间,例如可通过选择不同高度的气流通道模块或选用不同数量的气流通道模块的子模块来适应不同高度的空间,等等。
10.另外,一般的空气净化装置被设计成仅针对目标空间的一小部分进行处理,不能针对大空间进行整体净化处理。本发明的系统可针对大空间整体同时进行净化处理,在不使气流产生扰流的同时,快速的实现空间的净化。
11.净化模块在气流通道模块的第二端附近的设置位置有助于对进入气流通道模块的回风气流进行均流,降低气流的压损。如前所述,本发明空气净化装置整体高度较高,将净化模块安装于相对靠下的位置,利于后续的更换清洗。
12.净化模块可以多种方式安装,例如:净化模块的一端与导风模块相连,另一端与气流通道模块的第二端部相连;或者净化模块设置在气流通道模块的内部;或者气流通道模块至少包括两个子模块,净化模块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子模块相连,其中一个子模块和导风模块相连。模块化构成,安装灵活,并且可以配合目标空间的高度进行安装的同时,还能将净化模块设置于便于维修人员操作的高度,提高更换滤网等作业的安全性和工作效率。
13.较佳地,当气流通道模块的第二端部连通位于目标空间的地板下方的回风风道时,气流通道模块的第二端部与导风模块相连,除了导风模块与气流通道模块相连接的部分之外,可将导风模块的横截面尺寸设置成大于气流通道模块的横截面尺寸。该导风模块的设置能够使气流在从地板下流向气流通道模块时实现更平滑的流动转向,降低风路的压损。
14.导风模块包括靠近气流通道模块的顶端和远离气流通道模块的底端,顶端的横截面尺寸小于底端的横截面尺寸,从而导风模块形成为从上往下渐扩的形状。导风模块该渐扩形状可进一步减少空气净化装置的气流通道模块对空间的占用,且更有利于降低风路的压损。
15.送风模块和气流通道模块可选地是间接连接,其中在气流通道模块的第一端部处连接有连接部,气流通道模块通过连接部与送风模块相连接,其中,连接部包括靠近送风模块的第一连接端和远离送风模块的第二连接端,其中,第一连接端的横截面尺寸大于第二连接端的横截面尺寸。
16.在一种具体的结构中,送风模块包括:双输出轴电机,双输出轴电机包括位于两侧的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第一风扇,第一风扇位于双输出轴电机的第一输出轴一侧,并由第一输出轴驱动;以及第二风扇,第二风扇位于双输出轴电机的第二输出轴一侧,并由第二输出轴驱动。
17.可选地,空气净化装置还可包括热交换模块、通向外部的排风口和新风引入口中的至少一个;其中:热交换模块设置在气流通道模块中,或者可拆卸地与气流通道模块上下连接,或者位于送风模块的出风口处;排风口设置在气流通道模块上;新风引入口设置在气流通道模块上,或者设置在送风模块上。
18.本技术还涉及一种空气净化系统,该空气净化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空气净化装置。
19.较佳地,该空气净化系统还包括回风装置,回风装置具有至少一个回风口,回风口
设置在目标空间的地板上或桌子附近,回风装置通过回风口吸入目标空间中的气流,气流经过回风风道进入气流通道模块中,回风口设置在离污染源较近的地方,有利于快速将污染物吸走防止污染物在空间内扩散。
20.较佳地,回风口上设置有回风引导部件。回风引导部件实现对进入的气流起到引流作用,使气流更快地进入回风装置中。
21.较佳地,空气净化系统还包括主动吸风部件,主动吸风部件设置在以下位置中的至少一个处:回风装置中、空气净化装置与回风装置之间、以及空气净化装置的气流通道模块中。该主动吸风部件的设置可加强回风装置对目标空间中的气流的抽吸作用,进而增强目标空间中自上而下的气流组织,进一步减少目标空间中的扰流,也使目标空间中的气流高效的被吸进回风通道进而进入空气净化装置内处理。根据对象空间的大小以及回风装置与空气净化装置之间的距离可优化选择主动吸风部件的安装位置,使其能力被更高效的利用。
22.较佳地,送风风道通过分隔件与目标空间分隔;空气净化系统还包括末端送风装置,末端送风装置具有至少一个送风口,送风口设置在分隔件上,末端送风装置经由送风口将气流送至目标空间中。其中分隔件可以是天花板,或者是风管。这种空间分隔方式有助于进一步减少目标空间中扰流的形成。
附图说明
23.附图中示出了本技术的非限制性的较佳实施结构,结合附图,可使本技术的特征和优点更加明显。其中:
24.图1示出了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空气净化系统的示意性结构图。
25.图2示出了图1所示空气净化系统中的空气净化装置的立体图。
26.图3示出了图2的空气净化装置的送风模块的俯视的局部剖切视图。
27.图4中示出了一种变型结构的空气净化装置。
28.图5示出了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空气净化系统的示意性结构图。
29.图6示出了本技术的第三实施例的空气净化系统的示意性结构图。
30.(符号说明)
[0031]1ꢀꢀꢀꢀꢀ
空气净化装置
[0032]2ꢀꢀꢀꢀꢀ
目标空间
[0033]3ꢀꢀꢀꢀꢀ
天花板
[0034]4ꢀꢀꢀꢀꢀ
地板
[0035]5ꢀꢀꢀꢀꢀ
桌子
[0036]
10
ꢀꢀꢀꢀ
送风模块
[0037]
11
ꢀꢀꢀꢀ
双输出轴电机
[0038]
11-1
ꢀꢀ
第一输出轴
[0039]
11-2
ꢀꢀ
第二输出轴
[0040]
12
ꢀꢀꢀꢀ
第一风扇
[0041]
13
ꢀꢀꢀꢀ
第二风扇
[0042]
14
ꢀꢀꢀꢀ
控制模块
[0043]
20
ꢀꢀꢀꢀ
气流通道模块
[0044]
21
ꢀꢀꢀꢀ
第一端部
[0045]
22
ꢀꢀꢀꢀ
第二端部
[0046]
30
ꢀꢀꢀꢀ
净化模块
[0047]
40
ꢀꢀꢀꢀ
连接部
[0048]
41
ꢀꢀꢀꢀ
第一连接端
[0049]
42
ꢀꢀꢀꢀ
第二连接端
[0050]
50
ꢀꢀꢀꢀ
导风模块
[0051]
51
ꢀꢀꢀꢀ
顶端
[0052]
52
ꢀꢀꢀꢀ
底端
[0053]
61
ꢀꢀꢀꢀ
送风风道
[0054]
62
ꢀꢀꢀꢀ
送风口
[0055]
63
ꢀꢀꢀꢀ
末端送风装置
[0056]
71
ꢀꢀꢀꢀ
回风风道
[0057]
72
ꢀꢀꢀꢀ
回风口
[0058]
73
ꢀꢀꢀꢀ
回风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59]
为便于理解本技术,以下将参考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进行描述。但是,应当了解,附图中所示的仅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其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范围的限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在附图所示的实施例的基础上对本技术进行各种显而易见的修改、变型、等效替换,并且在不相矛盾的前提下,在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任意组合,而这些都落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0060]
《第一实施例》
[0061]
图1示出了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空气净化系统的示意性结构图,该空气净化系统包括至少一部分安装在目标空间2中的空气净化装置1。该目标空间2的顶部安装有天花板3,空气净化装置1的上部的至少一部分伸入到该天花板3所隔出的空间中。由天花板3在目标空间2的上方分隔出的空间中可设置有送风风道61(例如通过风管形成送风风道),或者该隔出的空间本身充当送风风道61。目标空间2的底部安装有地板4,空气净化装置1的下端伸入到或者连通于该地板4所分隔出的空间。由地板4在目标空间2的下方分隔出的这一空间中可设置有回风风道71(例如通过风管形成回风风道),或者该隔出的空间本身可充当回风风道71。在目标空间2中还放置有诸如桌子5、柜子之类的家具。在此种情况下,可在桌子5、柜子的台面附近(例如下方)设置回风管,由该回风管构成回风通道,或者由该回风管与桌子5、柜子的台面底面一起构成回风通道。
[0062]
在天花板3上设置有至少一个送风口62,来自空气净化装置1的吹送气流经由送风风道61导流向送风口62,并通过送风口62流向目标空间2。
[0063]
或者,也可以在目标空间2的顶部设置送风管(未示出)来实现送风风道61。该送风管的一端连接于送风模块10的出风口,另一端连接于送风口62。
[0064]
在地板4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回风口72,来自目标空间2的回风气流经回风口72被送
入回风风道71中,并经由回风风道71进入空气净化装置1中。
[0065]
类似于以上所述的末端送风装置6,也可以在目标空间2的底部设置回风管作为回风风道71,该回风管的一端连接于空气净化装置1、例如空气净化装置1的气流通道模块20的第二端部22或者连接于将在下文中关于空气净化装置1的一种变型结构而详细描述的导风模块50。
[0066]
图2示出了图1中所示的空气净化装置1的立体图。该空气净化装置1包括送风模块10,送风模块10位于空气净化装置1的上部,从而可被设置在目标空间2上方的送风风道61中或者至少部分地伸入到该送风风道61中。或者,如上所述的,在设置送风管来形成送风风道61的情况中,该送风模块10连接于送风管。由此,送风模块10可向送风风道61吹出气流。
[0067]
空气净化装置1还包括大致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气流通道模块20。送风模块10可拆卸地连接于该气流通道模块20,例如通过卡扣结构、诸如螺钉螺母、螺栓之类的紧固件、插接结构等。在送风模块10和气流通道模块20之间的连接位置处还可设置诸如橡皮垫圈之类的密封构件,以实现它们之间的连接位置处的密封,防止气流流出和流入空气净化装置1时的泄漏。
[0068]
送风模块10和气流通道模块20可选地具有圆形的横截面,这样,送风模块10在安装好的状态下相对于气流通道模块20的朝向可以在360
°
的范围内进行选择。或者,送风模块10和气流通道模块20可具有正方形的横截面,从而送风模块10相对于气流通道模块20的朝向可以包括四个互相间隔开90
°
的角度位置。而在送风模块10和气流通道模块20的横截面为矩形的情况下,送风模块10可以相对于气流通道模块20有两个可选的朝向,其互相间隔开180
°
。通过赋予送风模块10更多的相对于气流通道模块20的朝向的选择,可使得对空气净化装置1的安装更加灵活。
[0069]
气流通道模块20具有位于上方的第一端部21和位于下方的第二端部22,其中气流通道模块20在第一端部21处与送风模块10相连接。
[0070]
可选地,气流通道模块20可如图所示地包括多个子模块,这些子模块互相连接在一起,形成完整的气流通道模块20。当然,气流通道模块20也可以是整体形成的,这种情形也在本技术的范围之中。
[0071]
气流通道模块20与送风模块10的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间接连接。在图中所示的可选结构中,在气流通道模块20的第一端部21与送风模块10之间设置有连接部40,从而它们经由连接部40互相连接。连接部40具有与送风模块10相接的第一连接端41和与气流通道模块20的第一端部21相接的第二连接端42。较佳的是,该连接部40具有渐扩的形状,即,第一连接端41处的横截面尺寸大于第二连接端42处的横截面尺寸。例如,在连接部40的横截面为圆形的情况下,则在第一连接端41处的横截面直径大于在第二连接端42处的横截面直径。这样,可实现空气净化装置的气流通道模块的小尺寸化,可减少空气净化装置的气流通道模块对目标空间2的占用;并且更有利于降低风路的压损,减缓送风模块10的气流风速,使进入送风模块10的气流更均匀,还能有利于减小运行噪音。再例如,在连接部40的横截面呈正方形的情况下,该横截面尺寸为正方形的边长,诸如此类。
[0072]
该连接部40较佳地还可包括弯转部分(如图2和3中所示的),从而有助于将气流通道模块20中从下往上大致垂直的气流转换成送风风道61中大致水平的气流。
[0073]
空气净化装置1中还包括净化模块30,如图1所示的空气净化装置1的一种实施例
中,该净化模块30被容纳在气流通道模块20中,可选地位于气流通道模块20的中下部的位置处。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在气流通道模块20对应净化模块30处,设置有检修窗,能够通过检修窗对净化模块进行检修或滤网更换等。
[0074]
在一种替代性结构中,净化模块30还可以位于气流通道模块20的外部,与气流通道模块20的第二端部22相连接。此外,在净化模块30位于气流通道模块20外部且空气净化装置1包括导风模块50的情况中,净化模块30较佳地是连接在气流通道模块20和导风模块50之间,由此确保从导风模块50引入的气流在经过净化模块30过滤净化之后再进入到气流通道模块20中。
[0075]
净化模块30可选地是可拆卸地安装在气流通道模块20中或可拆卸地连接于气流通道模块20。例如,净化模块30与气流通道模块20之间可通过卡扣结构、诸如螺钉螺母、螺栓之类的紧固件、插接结构等方式互相连接在一起。
[0076]
进一步地,在气流通道模块20包括多个子模块的例子中,净化模块30还可以连接在气流通道模块20中的两个子模块之间。将净化模块30连接在气流通道模块20中的两个子模块之间,且将净化模块30设置于目标空间的中下部,例如适合维修人员站在地板上操作的高度,便于维修保养或更换滤网。
[0077]
净化模块30可包括一种或多种过滤净化器,该过滤净化器的示例性类型包括:高效空气过滤网(hepa)、可过滤pm2.5颗粒的过滤网、具有杀菌净化或吸附细菌功能的过滤网(如光催化滤网),等等。净化模块30可以逐层地包括多种不同的过滤净化器,例如按照气流的流向从上游到下游依次设置可过滤较大颗粒的过滤器(如活性碳等)、过滤pm2.5的过滤网、能够杀灭病毒的净化滤网等。当然,净化模块30也可以只包括单层的一种过滤网,这也在本技术的范围之内。净化模块30还可以包括其他净化单元,比如负离子发生净化单元、流光放电净化单元等。
[0078]
图3示出了空气净化装置1的送风模块10的俯视的局部剖切视图,从中可以看到该送风模块10内部的结构。在送风模块10中设置有动力模块,该动力模块可用于向送风风道61吹送气流。在一种可选结构中,该动力模块包括双输出轴电机11,双输出轴电机11具有位于其两侧的两根输出轴,即第一输出轴11-1和第二输出轴11-2。这两个输出轴上分别连接有一个风扇,其中第一风扇12位于双输出轴电机11的第一输出轴11-1的一侧,并与第一输出轴11-1相连,从而由第一输出轴11-1驱动;第二风扇13位于双输出轴电机11的第二输出轴11-2的一侧,并与第二输出轴11-2相连,从而由第二输出轴11-2驱动。
[0079]
当双输出轴电机11运行时,第一输出轴11-1和第二输出轴11-2同步地转动,从而可同步地驱动第一风扇12和第二风扇13。
[0080]
当然,动力模块也可只包括一个电机和一个风扇;或者包括两个以上的风扇,并且这些风扇分别由不同的电机所驱动。这些都在本技术的范围之中。
[0081]
风扇(例如希洛克风扇)包括叶轮和蜗壳,可以由树脂或金属(如铁)制成。树脂制的风扇重量轻,有利于实现送风模块10的轻量化;金属制的风扇强度佳,有利于实现送风模块10的大功率化。
[0082]
送风模块10中还可选地设置有控制模块14,用于对空气净化装置1的运行进行控制。
[0083]
图4中示出了一种变型结构的空气净化装置1。其中,在气流通道模块20的第二端
部22处连接有导风模块50,空气净化装置1的这一变型结构特别地可应用在回风风道71由地板4在目标空间2的下方隔出的空间所实现的情况中。该导风模块50具有邻近气流通道模块20的第二端部22的顶端51和远离该气流通道模块20的底端52。在一种较佳的结构中,导风模块50呈自上往下渐扩的形状,即,顶端51的横截面尺寸小于底端52的横截面尺寸。此处的横截面尺寸可根据导风模块50的具体形状而为多种形式,例如直径(导风模块50为圆柱形)、边长(导风模块50为截面呈正方形的棱柱)、截面面积,等等。该渐扩形状的导风模块50有利于从回风风道71中的大致水平的气流向气流通道模块20中的大致垂直向上的气流的转换。例如,导风模块50可具有面向回风风道71中流向导风模块50的气流的方向倾斜的倾斜壁。
[0084]
另外,在图4所示的结构中,净化模块30安装在气流通道模块20中,例如连接在气流通道模块20的两个子模块之间。可以知道的是,净化模块30也可连接在导风模块50和气流通道模块20之间,或者连接在导风模块50的底端52上。
[0085]
或者,与连接部40类似的,导风模块50也可以形成有弯管部分,以有助于气流从大致水平到大致垂直的流向的转换,减少风路的压损。
[0086]
《第二实施例》
[0087]
图5示出了本技术的示例性的第二实施例的空气净化系统的示意性结构图。其中,为简便起见,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部件标以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以下将主要描述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或附加的技术特征,除非在以下内容中有相反的描述或者与其他技术特征冲突,在第一实施例中描述的特征也都适用于第二实施例,在此不再作详细描述。
[0088]
如图5所示,作为可选的结构,在天花板3上可以设置至少一个末端送风装置63,经由该末端送风装置63实现送风风道61与目标空间2之间的流体连通,从而可将送风风道61中的气流吹送到目标空间2中。该末端送风装置63的出口与送风口62互相连通,或者送风口62是末端送风装置63的一部分。送风模块的出风口也可以通过风管与末端送风装置63连接。
[0089]
在一种示例性的例子中,末端送风装置63可以是空调机的室内机,送风风道61与该室内机连通。再或者,末端送风装置63可以是包括换热器和/或风机和/或风门等部件的组件,从而能够对来自送风风道61的气流作进一步的调节,以符合目标空间2中的空气的具体调节要求。
[0090]
类似于设置在天花板3上的末端送风装置63,可选地,在地板4上可设置有至少一个回风装置73。该回风装置73的入口与吸风口72相连通,或者吸风口72就是回风装置73的一部分。作为附加的方式,回风装置73中还可以包括风扇和/或风门,以帮助从目标空间2抽吸气流。
[0091]
回风装置73的入口(回风口)上设置有回风引导部件,回风引导部件可以是有一定倾斜角度的导流板。回风引导部件实现对进入的气流起到引流作用,使气流更快地进入回风装置中。
[0092]
《第三实施例》
[0093]
图6中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第三实施例的空气净化系统的示意性结构图。以下将主要描述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不同或附加的技术特征,除非在以下内容中有相反的描述或者与其他技术特征冲突,在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描述的特征也都适用于第三实
施例,在此不再作详细描述。。
[0094]
其中,在目标空间2中放置有诸如桌子5之类的家具,空气净化装置1包括位于顶部的送风模块10和与送风模块10相连的气流通道模块20。在气流通道模块20的位于下部的第二端部22处连接有形成回风风道71的回风管。该回风管的吸风口位于桌子5的下方。
[0095]
回风管还可设置在相对于桌子5的其它位置处,例如该回风管可以延伸到使其吸风口位于桌子5的桌面的下方、桌子5的桌面上、或者桌子5的边缘附近的位置处。这样,可由桌子5的桌面与地板4之间的空间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回风风道71、由桌面上的一部分空间形成回风风道71、或者在桌面上和桌面下同时形成回风风道,这些都在本技术的范围之内。另外,除了桌子5之外,在目标空间2中还可放置其它类型的家具,且回风管设置在此种家具下方、边缘或略上方,例如该家具可以是床、柜子,等等。
[0096]
其中,当回风风道61(通过回风管限定)设置在桌子5的桌面下方时,不影响桌面空间的使用,但是可以利用桌面下方的通常不会被利用的消极空间。但是,当桌面下方的空间本身设置有线槽、或者有抽屉柜等阻挡时,将回风风道61(通过回风管限定)设置在桌子5的桌面上,便于安装和形成该空气净化系统。
[0097]
此外,当回风风道全部设置于桌子5的上方和/或下方,回风管与桌面一起构成回风管道,在桌子上开设风口,与回风管道连通,能距离人(污染源)更近、能更快速地带走污染物。
[0098]
当回风风道一部分设置于桌子5的上方,一部分设置于桌子下方,气流通道模块20的第二端部22或净化模块30的一端设置于桌子的下方,使气流能更顺畅地进入气流通道模块20或净化模块30。当净化模块30连接在气流通道模块20的第二端部22时,净化模块22的安装位置低,检修更换方便;当净化模块设置在靠近气流通道模块20的第二端部22时,由于第二端部22设置在桌子的下方,因此能有足够的空间设置净化模块。
[0099]
《其它变型方式》
[0100]
进一步地,在以上所描述的空气净化装置1和空气净化系统的实施例中,还能够可选地还设置有其它部件或模块。
[0101]
例如,空气净化装置1可包括热交换模块。与净化模块30类似地,该热交换模块可设置在气流通道模块20中,或者可与气流通道模块20可拆卸地相连接,或者也可设置在送风模块10中,或与送风模块10相连,例如位于送风模块10的出风口处。
[0102]
空气净化装置1上还可设置有排风口,用于将一部分从目标空间2抽吸的气流排放到外部。该排风口可设置在气流通道模块20中,并通向目标空间2的外部。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空气净化装置1上的排风口与排风系统或排风装置相连,通过排风系统或排风装置将气流排放到外部。
[0103]
此外,空气净化装置1还可包括新风引入口,该新风引入口设置在空气净化装置1中任意合适的位置处,例如设置在气流通道模块20上,且可选地设置在气流通道模块20的中上位置处。设置在气流通道模块20的中上位置处可使新风引入口对应于建筑物的窗户的位置,这样可便于与外部的连通。或者,新风引入口也可设置在送风模块10上,从而可以从商用办公楼的集中新风井引出的管道中引新风。
[0104]
并且,对于本技术的空气净化装置1的结构,如上所述的,赋予了送风模块10更多的相对于气流通道模块20的朝向的选择,因此可以根据新风引入口的设置位置来相应地调
整送风模块10的安装朝向。这样,在空气净化装置1靠墙安装的情况中,也可以避免新风引入口被遮挡的风险。
[0105]
以上对本技术的用于目标空间2的空气净化系统及其空气净化装置1的较佳结构进行了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在以上所描述的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其它显而易见的修改和变型,其仍在本技术的范围之中。
[0106]
另外,本技术的空气净化系统中还能够可选地包括主动吸风部件,用于为从目标空间2抽吸回风气流提供附加的动力。该主动吸风部件可设置在以下位置中的至少一个处:设置在回风装置7中、设置在空气净化装置1的气流通道模块20中、以及设置在空气净化装置1与回风装置7之间(例如回风风道中),等等。可选地,主动吸风部件的设置位置接近气流通道模块20的第二端部22。主动吸风部件的示例性结构可以包括风扇、用于驱动该风扇的电机以及向电机提供动力的电源线,等等。
[0107]
并且,可以对于整个回风装置7设置一个主动吸风部件;或者,在回风风道中(如地板下空间中)设置多个主动吸风部件,按照从距离空气净化装置较远的位置朝距离空气净化装置较近的位置进行排布;或者,也可以根据回风口的数量设置对应数量的主动吸风部件,例如每个回风口设置一个主动吸风部件。
[0108]
例如,在设置于回风装置7中的情况中,可以在与之相连通的每个回风口中设置一个主动吸风部件。或者,可以在回风风道71(地板下的空间或回风管)中设置一个或多个主动吸风部件,且该主动吸风部件可以沿回风风道设置在任何合适的位置上。在气流通道模块20中,较佳地是将主动吸风部件设置在气流通道模块20的第二端部22附近,以靠近回风口。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