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6-05 02:23:3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微型发光二极管(mini-light-emitting diode,mini-led)显示中,通常采用大量密布的方式实现更小区域范围内的调光,因此在小混光距离的前提下依然可以实现良好的亮度均匀性,画面色彩鲜艳具有更高的对比度,搭配高色域配置效果可以媲美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同时,因为大量密布的光源的存在相较于常规led显示更容易达到更高的亮度要求;目前,鉴于mini-led显示存在诸多优点,使其在超薄、高显色性和省电等方面的应用具有明显的优势,已经受到了各大厂商广泛的关注。
3.然而,在现有的mini-led背光模组的应用中,仍然存在许多需要克服的困难,例如:一、由于目前工艺技术上的巨量转移等技术难点尚未攻克,大尺寸的mini-led背光模组多采用拼接灯板的方式来实现,灯板之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拼接缝隙,由于灯板拼接处也正好是反射片的拼接处,而拼接处存在缝隙无法设置反射片,从而导致拼缝处的光无法反射,造成拼缝处的光能缺失,进而影响显示效果和区域调光;二、mini-led的小混光距离带来了超薄应用上的强大优势的同时,也引入了传统支撑柱会在扩散板上投射严重的支架暗影问题,影响画面显示;三、大量密布的led灯可以提高光效,但是也带来了成本高昂、散热困难等问题;四、大尺寸灯板拼接的mini-led背光模组在组装时,因为灯板数量较多,容易出现安装偏差,影响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用以缓解相关技术中的不足。
5.为实现上述功能,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
7.背板,所述背板设有若干凸起,相邻所述凸起之间形成凹槽;
8.光源基板,所述光源基板设置于所述背板上并覆盖于所述凸起;
9.导光板,所述导光板设置于所述凹槽内,将所述凹槽内的各光线朝向远离所述背板的一侧导出。
10.在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中,所述光源基板包括覆盖所述凸起的第一光源模组、及位于所述凹槽内壁上的第二光源模组;
11.所述第一光源模组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发光单元,所述第二光源模组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发光单元。
12.其中,所述导光板将所述凹槽内的各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发出的光向远离所述背板的一侧导出。
13.在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中,所述导光板包括导光部和网点结构;
14.其中,所述导光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凹槽内,且所述导光部在所述背板上的正投
影位于所述凸起上;所述网点结构位于所述导光部和所述背板之间,且所述网点结构对应所述第二光源模组设置。
15.在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中,所述导光部包括位于所述凹槽内的导光部主体、及位于所述导光部主体远离所述凹槽的一侧且设置于相邻两所述凸起上的导光部支部;
16.其中,所述导光部主体在所述背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凹槽内,所述导光部支部在所述背板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凹槽。
17.在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中,所述导光部主体与所述第二光源模组间隔设置,所述导光部支部与所述第一光源模组和所述第二光源模组均间隔设置,且所述导光部支部在所述背板上的正投影覆盖相邻两所述第二光源模组。
18.在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中,所述网点结构包括位于所述导光部主体和所述凹槽之间的第一网点、及位于所述导光部支部和所述第二光源模组之间的第二网点;其中,
19.所述第一网点设置于相邻两所述第二光源模组之间且对应两所述第二光源模组设置,所述第二网点设置于所述第二光源模组远离所述背板的一侧且对应所述第二光源模组设置。
20.在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位于所述导光板远离所述凹槽一侧的光学膜片,所述光学膜片在垂直于所述背光模组方向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背板;
21.其中,所述光学膜片靠近所述导光板的一面与所述导光板靠近所述光学膜片的一面平行。
22.在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中,所述导光板的厚度大于所述背板和所述光源基板的厚度之和,且所述光学膜片与所述光源基板间隔设置。
23.在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中,所述光学膜片与所述光源基板的间距为0.1毫米~0.3毫米。
2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上述任一所述的背光模组。
25.本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所述背光模组背板和光源基板,所述背板上设有若干凸起,相邻所述凸起之间形成凹槽;所述光源基板设置于所述背板上并覆盖于所述凸起;其中,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在所述凹槽内设置一导光板,将所述凹槽内的各光线朝向远离所述背板的一侧导出,从而有效的缓解相邻两光源基板之间的光能损耗的问题,保证显示面板的亮度均匀性。
附图说明
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7.图1为现有背光模组的立体示意图;
28.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立体示意图;
29.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的截面示意图;
30.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背光模组中的光路图;
31.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显示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此外,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和“下”通常是指装置实际使用或工作状态下的上和下,具体为附图中的图面方向;而“内”和“外”则是针对装置的轮廓而言的。
3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以下分别进行详细说明。需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的描述顺序不作为对实施例优选顺序的限定。
34.请参阅图2~图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所述背光模组20包括:
35.背板21,所述背板21设有若干凸起211,相邻所述凸起211之间形成凹槽212;
36.光源基板22,所述光源基板22设置于所述背板21上并覆盖于所述凸起211;
37.导光板,所述导光板设置于所述凹槽内,将所述凹槽内的各光线朝向远离所述背板的一侧导出。
38.可以理解的是,目前微型发光二极管(mini-light-emitting diode,mini-led)显示中,通常采用大量密布的方式实现更小区域范围内的调光,因此在小混光距离的前提下依然可以实现良好的亮度均匀性,画面色彩鲜艳具有更高的对比度,已经受到了各大厂商广泛的关注,然而,在现有的mini-led背光模组20的应用中,仍然存在许多需要克服的困难,如图1所示,为现有背光模组的立体示意图,在现有技术中,所述背光模组20包括背板21、及至少两设置于所述背板21上的光源基板22,所述光源基板22包括层叠设置于所述背板21上的电路板221(printed circuit board,plb)、反射片(图中未画出)以及光源模组222,所述光源基板22为迷你发光二极管灯板,所述光源模组222为迷你发光二极管。
39.由于目前工艺技术上的巨量转移等技术难点尚未攻克,大尺寸的mini-led背光模组20多采用拼接的方式来实现,即,现有技术中通过在所述背板21上安装两间隔设置的所述光源基板22,从而实现大尺寸的背光模组20;然而,由于相邻两所述光源基板22之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拼接缝隙30,而在所述拼接缝隙30处无法设置所述反射片(图中未画出),其中,所述反射片的作用是将所述光源模组222发出的光反射成垂直所述背光模组20方向的光,因此在现有背光模组20中,所述光源模组222发射到所述拼接缝隙30处的光无法被反射,从而导致所述拼接缝隙30处的光能缺失,进而影响显示效果和区域调光。
40.承上,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在所述背板21对应所述光源基板22的一侧设置若干凸起211、及位于相邻所述凸起211之间的凹槽212,所述光源基板22设置于所述背板21上并覆盖于所述凸起211;其中,所述背光模组20还包括位于所述凹槽212内的导光板23,所述导光板
23将所述凹槽212内的各光线朝向远离所述背板21的一侧导出,从而有效的缓解相邻两所述光源基板22之间光能损耗的问题,进而保证所述显示装置的亮度均匀性。
41.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立体示意图。
4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模组20包括背板21、及至少两设置于所述背板21上的光源基板22,相邻两所述光源基板22沿第一方向x或第二方向y并列设置,所述第一方向x与所述第二方向y呈一预定角度,本实施例所述第一方向为x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y方向;在本实施例中,对所述预定角度的范围、及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的方向均不做限制,但为了方便描述,本实施例以所述预设夹角为90
°
、所述第一方向为x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y方向为例进行举例说明;具体地,本实施例以所述背光模组20包括两设置于所述背板21上的光源基板22,相邻两所述光源基板22沿第一方向x并列设置为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举例说明。
43.其中,所述背板21包括对应所述光源基板22设置的若干凸起211、及位于相邻所述凸起211之间的凹槽212,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以所述背板21包括对应所述光源基板22设置两所述凸起211、及位于相邻两所述凸起211之间的凹槽212为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举例说明。
44.所述光源基板22覆盖于所述凸起211,具体地,所述光源基板22包括位于所述凸起211上的第一光源模组2221和位于所述凹槽212内壁上的第二光源模组2222;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与所述凸起211侧部的端面与所述凹槽212内壁所在的面共面,所述凸起211的高度范围为0.3厘米~1厘米,所述凹槽212的宽度范围为2厘米~4厘米,其中,所述凸起211的高度和所述凹槽212的宽度均可以根据实际工艺情况进行选定,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制;同时,在本实施例中后文如无特别说明,均以所述光源基板22为迷你发光二极管灯板为例进行说明。
45.具体地,所述光源基板22包括固定于所述背板21上的电路板221(printed circuit board,pcb)、所述电路板221包括位于所述凸起211和所述第一光源模组2221之间的第一部分(图中未标记)、及位于所述凹槽212内壁和所述第二光源模组2222之间的第二部分(图中未标记),所述第一光源模组2221和所述第二光源模组2222均包括多个迷你发光二极管(图中未标记),所述电路板221上表面设置有电路板221焊盘,电路板221焊盘与迷你发光二极管底部的芯片焊盘配合,迷你发光二极管通过芯片焊盘、电路板221焊盘焊接或共晶方式,安装在所述电路板221上。
46.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通过在所述背板21上设置两凸起211、及位于各所述凸起211之间的凹槽212,相对于现有背光模组20中,所述背光模组20多采用在整块所述背板21上平铺多块所述光源基板22的方式,不利于所述光源基板22与所述背板21的对位,本实施例采用一所述光源基板22对应一所述凸起211设置,可以更好的定位所述光源基板22与所述背板21的贴合位置,同时,设置位于各所述凸起211之间的凹槽212,可以给位于所述凹槽212内壁上的所述第二光源模组2222留出安放空间,从而简化了所述背光模组20的制备工艺;并且,通过将现有技术中的所述背光模组20设置为位于所述凸起211上的第一光源模组2221和位于所述凹槽212内壁上的第二光源模组2222,一定程度上减低了迷你发光二极管的数量,从而提升所述背光基板的散热能力,提升该背光模组20的使用寿命。
4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模组20还包括位于所述背板21上且对应所述凹槽212内
的导光板23,所述导光板23用于将所述凹槽212内的各所述第二光源模组2222发出的光从所述导光板23远离所述背板21的一侧出射;可以理解是的,本实施例通过在所述背板21上且对应所述凹槽212内设置一导光板23,所述导光板23用于将所述凹槽212内的各所述第二光源模组2222发出的光从所述导光板23远离所述背板21的一侧出射,从而有效的缓解相邻两所述光源基板22之间光能损耗的问题,进而保证所述显示装置的亮度均匀性。
48.请结合图3和图4;其中,所述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背光模组中的光路图。
4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板23包括导光部231和网点结构232;其中,所述导光部231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凹槽212内,且所述导光部231在所述背板21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凸起211上;所述网点结构232位于所述导光部231和所述背板21之间,且所述网点结构232对应所述第二光源模组2222设置。
50.优选地,所述导光部231包括位于所述凹槽212内的导光部主体2311、及位于所述导光部主体2311远离所述凹槽212的一侧且设置于相邻两所述凸起211上的导光部支部2312;其中,所述导光部支部2312在所述背板21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第二光源模组2222;具体的,所述导光部主体2311与所述第一光源模组2221和所述第二光源模组2222均间隔设置,所述导光部支部2312与所述第一光源模组2221和所述第二光源模组2222均间隔设置。
51.所述网点结构232包括位于所述导光部主体2311和所述凹槽212之间的第一网点2321、及位于所述导光部支部2312和所述第二光源模组2222之间的第二网点2322;其中,所述第一网点2321位于相邻两所述第二光源模组2222之间且对应两所述第二光源模组2222设置,所述第二网点2322位于所述第二光源模组2222远离所述背板21的一侧且对应所述第二光源模组2222设置;具体地,所述网点结构232包括多个所述第一网点2321和多个所述第二网点2322,多个所述第一网点2321阵列设置于所述凹槽212内且位于所述导光部主体2311在所述凹槽212上的正投影中,多个所述第二网点2322对应所述第二光源模组2222设置。
52.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光源模组2222发出的光线在所述导光部231中传输,当光线遇到设置在所述导光部231内的所述第二网点2322后形成散射,经所述第二网点2322散射的光线的一部分从所述导光部231的上表面,即所述导光部231远离所述背板21的一侧出射,一部分光线在所述导光部231中继续传输,直到再次碰到所述第二网点2322后再次散射,然后从所述导光部231远离所述背板21的一侧出射,从而有效的缓解相邻两所述光源基板22之间的光能损耗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在图4中,光线在所述导光部231中的传播方向以带箭头的实线表示,以带箭头的虚线表示光线发生了散射。
5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光源模组2221包括靠近所述凹槽212且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发光单元22211,所述第二光源模组2222包括靠近所述凸起211且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发光单元22221,一所述第一发光单元22211对应一所述第二发光单元22221设置;其中,一所述第一发光单元22211与其对应的一所述第二发光单元22221中,所述第二网点2322对应所述第一发光单元22211的出光侧且位对应所述第二发光单元22221的出光侧设置;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对所述第一发光单元22211和所述第二发光单元22221地数量均不做具体限制。
54.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通过将一所述第一发光单元22211对应一所述第二发光
crystal display,lcd),本实施例以所述显示面板10为液晶显示器为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举例说明。
63.可以理解的是,所述背光模组20已经在上述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在此不在重复说明。
64.在具体应用时,所述显示装置可以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眼镜、智能头盔、台式机电脑、智能电视或者数码相机等设备的显示屏,甚至可以应用在具有柔性显示屏的电子设备上。
65.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所述背光模组背板和光源基板,所述背板上设有若干凸起,相邻所述凸起之间形成凹槽;所述光源基板设置于所述背板上并覆盖于所述凸起;其中,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在所述凹槽内设置一导光板,将所述凹槽内的各光线朝向远离所述背板的一侧导出,从而有效的缓解相邻两光源基板之间的光能损耗的问题,保证显示面板的亮度均匀性。
66.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67.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