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新型输电电杆拉线锚地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6-04 21:35:3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拉线锚地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新型输电电杆拉线锚地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为了增强电杆的稳定性,通常在电杆固定套设抱箍,然后使用拉线,一头与抱箍固定,另一头通过拉线地锚和水泥拉线盘固定在地面上,从而增强电杆的稳定性,但是效果较差。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型输电电杆拉线锚地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输电电杆拉线锚地装置,以满足上述需求。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新型输电电杆拉线锚地装置,用于辅助电杆固定,所述新型输电电杆拉线锚地装置包括:
6.锚杆,其外表面设置有多个凸台,用于固定在地面;
7.拉线,通过多个所述凸台固定缠绕在所述锚杆;
8.其中,多个所述凸台沿所述锚杆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电杆对立的两个外侧均设置有所述锚杆,所述电杆开设有水平设置的通孔,所述通孔位于所述电杆的中部或中部以上的位置,所述拉线穿过所述通孔后分别与两个外侧的所述锚杆连接。
9.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锚杆的对立两侧均设置多个所述凸台。
10.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相邻的所述凸台的间距一致。
11.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凸台为环形板,所述环形板沿所述锚杆表面固定且水平设置。
12.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锚杆开设有缠绕孔,所述拉线穿过所述缠绕孔并通过所述凸台与所述锚杆缠绕。
13.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缠绕孔有2个,2个所述缠绕孔分别靠近最高处和最低处的所述凸台。
14.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缠绕孔至少有3个,所述缠绕孔位于相邻的所述凸台之间。
15.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锚杆的底侧设置有钻头。
16.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拉线有多根,多根所述拉线位于所述通孔内的部分相互缠绕成螺旋状。
17.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拉线有多根,所述通孔有多个,所述拉线与所述通孔一一对应设置。
18.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锚杆、凸台和拉线,拉线通过多个凸台固定缠绕在锚杆,可以使拉线紧固在锚杆,锚杆深入土壤后,凸台可
以使锚杆牢牢固定在地面,拉线穿过通孔后分别与两个外侧的锚杆连接,拉线为一个整体,可以有效辅助电杆固定,有效增强电杆的稳定性,而且结构相对简单,易操作,方便进行拆装;适用于电杆的长期、短期或临时固定。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新型输电电杆拉线锚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所涉及的锚杆的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多个通孔的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多根拉线相互缠绕成螺旋状的结构示意图。
24.附图标记:
25.1、锚杆;11、凸台;12、缠绕孔;13、钻头;
26.2、拉线;
27.3、电杆;31、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28.在下文中,仅简单地描述了某些示例性实施例。正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认识到的那样,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通过各种不同方式修改所描述的实施例。因此,附图和描述被认为本质上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
29.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竖直”、“水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制。
30.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1.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32.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
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3.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此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
3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35.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型输电电杆3拉线2锚地装置,用于辅助电杆3固定,所述新型输电电杆3拉线2锚地装置包括:
36.锚杆1,其外表面设置有多个凸台11,用于固定在地面;
37.拉线2,通过多个所述凸台11固定缠绕在所述锚杆1;
38.其中,多个所述凸台11沿所述锚杆1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电杆3对立的两个外侧均设置有所述锚杆1,所述电杆3开设有水平设置的通孔31,所述通孔31位于所述电杆3的中部或中部以上的位置,所述拉线2穿过所述通孔31后分别与两个外侧的所述锚杆1连接。
39.应当理解的是,所述拉线2通过多个所述凸台11固定缠绕在所述锚杆1,可以使所述拉线2紧固在所述锚杆1,所述锚杆1深入土壤后,所述凸台11可以使所述锚杆1牢牢固定在地面,所述拉线2穿过所述通孔31后分别与两个外侧的所述锚杆1连接,所述拉线2为一个整体,可以有效辅助所述电杆3固定,有效增强所述电杆3的稳定性,而且结构相对简单,易操作,方便进行拆装;适用于所述电杆3的长期、短期或临时固定。当然,在所述电杆3的不同位置可以分别设置所述通孔31,如上部和中部及两者之间的位置,使多根所述拉线2分别连接在所述电杆3的不同位置。
4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锚杆1的对立两侧均设置多个所述凸台11。本实施例中,所述拉线2可以通过两侧的所述凸台11缠绕在所述锚杆1上,而且缠绕方式可以有多种;同时两侧的所述凸台11也能加强所述锚杆1固定在地面后的稳定性。
41.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所述凸台11的间距一致。本实施例中,间距一致的所述凸台11,方便所述拉线2进行缠绕;也使得各个所述凸台11的受力较为均匀,从而加强所述锚杆1固定在地面后的稳定性,以及加强所述拉线2缠绕在所述锚杆1后的稳定性。
4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凸台11为环形板,所述环形板沿所述锚杆1表面固定且水平设置。本实施例中,环形的所述凸台11,进一步加强所述锚杆1固定在地面后的稳定性,以及加强所述拉线2缠绕在所述锚杆1后的稳定性。
4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锚杆1开设有缠绕孔12,所述拉线2穿过所述缠绕孔12并通过所述凸台11与所述锚杆1缠绕。本实施例中,所述拉线2穿过所述缠绕孔12与所述锚杆1缠绕,进一步加强所述拉线2缠绕在所述锚杆1后的稳定性。
4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缠绕孔12有2个,2个所述缠绕孔12分别靠近最高处和最低处的所述凸台11。本实施例中,所述拉线2可以先穿过高处的所述缠绕孔12,然后沿所述凸台11向下缠绕,最后穿过低处的所述缠绕孔12与所述锚杆1缠绕,进一步加强所述拉线2缠
绕在所述锚杆1后的稳定性。高处的所述缠绕孔12可以为t型孔。
4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缠绕孔12至少有3个,所述缠绕孔12位于相邻的所述凸台11之间。本实施例中,所述拉线2可以从上到下依次穿过所述缠绕孔12,并沿所述凸台11向下与所述锚杆1缠绕,进一步加强所述拉线2缠绕在所述锚杆1后的稳定性。
4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锚杆1的底侧设置有钻头13。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所述钻头13,方便所述锚杆1固定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所述锚杆1固定在地面后的稳定性。
4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拉线2有多根,多根所述拉线2位于所述通孔31内的部分相互缠绕成螺旋状。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螺旋状的多根所述拉线2,使得所述电杆3更难克服所述拉线2的张力,从而增强所述电杆3的稳定性;同理,多根所述拉线2位于所述通孔31外的部分也可以相互缠绕成螺旋状。
4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拉线2有多根,所述通孔31有多个,如图3所示,所述拉线2与所述通孔31一一对应设置。本实施例中,通过多根所述拉线2与多个所述通孔31一一配合,使得所述电杆3晃动时,更难克服所述拉线2的张力,从而增强所述电杆3的稳定性。
49.以上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