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转轴肩带背包的制作方法

2022-06-04 10:59:5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转轴肩带背包。


背景技术:

2.传统背包肩带是固定在背幅上的,两个肩带之间的间距和角度无法改变,不同肩宽和肩形的使用者必须适应同一种背负体验。如果肩带和使用者的肩宽或肩形不匹配的话,使用时间久了就会感到不适和疲劳。
3.经过检索,发现授权公告号cn201709674u,名称为“背包肩带自动调节系统”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背包肩带自动调节系统,所述背包的两根肩带的头部与背包的背部之间各通过一可使肩带沿着肩带的头部全方位自由转动的活扣连接,两个所述活扣对称设置在所述背包的背部。每一所述活扣包括相互连接的可全方位自由转动的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所述第一连接片与所述肩带的头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片与所述背包的背部连接。
4.上述专利中的,肩带可以全方位地转动,在使用时,有时候转动幅度较大,可能造成肩带溜肩,影响使用体验,另外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的设置,也使得背包的零件增多,过于复杂,损坏的风险增大。
5.鉴于此,本案发明人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兼顾稳定性和灵活性,使用贴身舒适的转轴肩带背包。
7.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这样的技术方案:
8.一种转轴肩带背包,包括背包本体和设置在背包本体的背幅的第一肩带和第二肩带,所述第一肩带的第一端通过第一转轴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背幅的上端,所述第一肩带的第二端连接在所述背幅的下端,所述第二肩带的第一端通过第二转轴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背幅的上端,所述第二肩带的第二端连接在所述背幅的下端,在所述背幅上对应所述第一肩带设有第一织带部,第一织带部的两端缝制在所述背幅上,第一织带部的两端之间的位置形成供第一织带部摆动的第一摆动空间,在所述背幅上对应所述第二肩带设有第二织带部,第二织带部的两端缝制在所述背幅上,第二织带部的两端之间的位置形成供第二织带部摆动的第二摆动空间,第一织带部的摆动幅度为-60
°
至60
°
,第二织带部的摆动幅度为-60
°
至60
°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所述第一织带部和所述第二织带部连成一体。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所述第一织带部和所述第二织带部呈v形设置。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所述第一转轴包括第一底盘、设置在第一底盘上的第一管体、第一压盖以及设置在第一压盖上的第一连接柱,第一管体的内壁设有第一内螺纹,第一连接柱的外壁设有与第一内螺纹配合的第一外螺纹,所述第一织带和所述背幅夹
设在第一底盘与第一压盖之间。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所述第二转轴包括第二底盘、设置在第二底盘上的第二管体、第二压盖以及设置在第二压盖上的第二连接柱,第二管体的内壁设有第二内螺纹,第二连接柱的外壁设有与第二内螺纹配合的第二外螺纹,所述第二织带和所述背幅夹设在第二底盘与第二压盖之间。
13.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后,使用者背上背包后,肩带会根据使用者的肩宽和肩形自动调节到合适的角度,增强舒适性,减少疲劳感,通过第一织带部和第二织带部形成摆动空间,限制了第一肩带和第二肩带的摆动幅度,避免肩带之间的角度过于开阔,造成肩带溜肩,保证了背包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转轴配合背幅、第一肩带的结构示意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转轴配合背幅、第二肩带的结构示意图。
18.图中:
19.第一肩带10
ꢀꢀꢀꢀꢀꢀꢀꢀꢀꢀꢀꢀꢀꢀꢀꢀ
第二肩带20
20.背幅30
ꢀꢀꢀꢀꢀꢀꢀꢀꢀꢀꢀꢀꢀꢀꢀꢀꢀꢀꢀꢀ
第一织带部40
21.第一缝线41
ꢀꢀꢀꢀꢀꢀꢀꢀꢀꢀꢀꢀꢀꢀꢀꢀ
第二织带部50
22.第二缝线51
ꢀꢀꢀꢀꢀꢀꢀꢀꢀꢀꢀꢀꢀꢀꢀꢀ
第一转轴60
23.第一底盘61
ꢀꢀꢀꢀꢀꢀꢀꢀꢀꢀꢀꢀꢀꢀꢀꢀ
第一管体62
24.第一连接柱63
ꢀꢀꢀꢀꢀꢀꢀꢀꢀꢀꢀꢀꢀꢀ
第一压盖64
25.第二转轴70
ꢀꢀꢀꢀꢀꢀꢀꢀꢀꢀꢀꢀꢀꢀꢀꢀ
第二底盘71
26.第二管体72
ꢀꢀꢀꢀꢀꢀꢀꢀꢀꢀꢀꢀꢀꢀꢀꢀ
第二连接柱73
27.第二连接柱74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
29.参照图1至图4,一种转轴肩带背包,包括背包本体和设置在背包本体的背幅30(也即背包的背部,或者背包在使用时贴近人体背部的位置)的第一肩带10和第二肩带20,所述第一肩带10的第一端通过第一转轴60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背幅30的上端,所述第一肩带10的第二端连接在所述背幅30的下端,第一肩带3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是指第一肩带30沿长度方向的两端。所述第二肩带20的第一端通过第二转轴70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背幅30的上端,所述第二肩带20的第二端连接在所述背幅30的下端。在所述背幅30上对应所述第一肩带10设有第一织带部40,第一织带部40的两端缝制在所述背幅30上,第一织带部40的两端之间的位置形成供第一织带部40摆动的第一摆动空间,第一肩带10的第一端伸入第一摆动空间内。在所述背幅30上对应所述第二肩带20设有第二织带部50,第二织带部50的两端缝制在所述背幅30上,第二织带部50的两端之间的位置形成供第二织带部50摆动的第二摆动空间,第二织带部50的第一端伸入第二摆动空间内。本实用新型,第一织带部40的摆动幅度
为-60
°
至60
°
,第二织带部50的摆动幅度为-60
°
至60
°
,也即在竖向左右摆动幅度控制在60
°
范围内。
3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所述第一织带部40和所述第二织带部50连成一体,在实施例中,第一织带部40和第二织带部50为一条织带的两个部分,通过将织带的相应位置缝制在背幅30上,即两条第一缝线41之间的位置形成第一摆动空间,两条第二缝线51之间的位置形成第二摆动空间。
3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所述第一织带部40和所述第二织带部50呈v形设置,v形的口部朝下。
3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所述第一转轴60包括第一底盘61、设置在第一底盘61上的第一管体62、第一压盖64以及设置在第一压盖64上的第一连接柱63,第一管体62的内壁设有第一内螺纹,第一连接柱63的外壁设有与第一内螺纹配合的第一外螺纹,所述第一织带和所述背幅30夹设在第一底盘61与第一压盖64之间。在组装时,第一管体62的外壁为光滑壁面,从背幅30和第一肩带10中穿过,将第一连接柱63螺接在第一管体62内,通过第一底盘61和第一压盖64夹持背幅30和第一肩带10,同时保证第一肩带10可以相对第一管体62转动。
3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所述第二转轴包括第二底盘71、设置在第二底盘71上的第二管体72、第二连接柱74以及设置在第二连接柱74上的第二连接柱73,第二管体72的内壁设有第二内螺纹,第二连接柱73的外壁设有与第二内螺纹配合的第二外螺纹,所述第二织带和所述背幅30夹设在第二底盘71与第二连接柱74之间。在组装时,第二管体72的外壁为光滑壁面,从背幅30和第二肩带20中穿过,将第二连接柱73螺接在第二管体72内,通过第二底盘71和第二连接柱74夹持背幅30和第二肩带20,同时保证第二肩带20可以相对第二管体72转动。
34.本实用新型也可以采用其它类型的转轴结构,只要能够保证肩带可以转动即可,但是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转轴结构,其具有结构简易,组装方便的优点。
35.本实用新型的产品形式并非限于本案实施例,任何人对其进行类似思路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