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空调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6-02 16:19:4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2.在空调器中,通常在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之间设置电子膨胀阀,并在空调器运行过程中控制电子膨胀阀的开度。现作为节流装置的电子膨胀阀广泛应用于制冷系统的回路中,电子膨胀阀的作用是通过调节开度进而调节流进蒸发器的冷媒,向蒸发器供给最适量的冷媒,保证制冷系统的稳定运行。
3.冷媒在膨胀阀节流过程中,冷媒冲击阀针,易产生噪音。在制冷模式下,若冷媒在外机冷凝器内换热不充分,气态冷媒无法完全冷凝为液态,从而导致产生气液混合物。混合物在流经膨胀阀时将产生比纯液态冷媒进入时更大的噪音。
4.基于此,如何发明一种空调系统,以减小或者消除因电子膨胀阀产生的噪音,是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空调系统在节流过程中,冷媒冲击阀针,易产生噪音的技术问题,提出了一种空调系统,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6.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四通阀、室外换热器、室内换热器和储液装置,还包括:节流降噪装置,其具有两组,该两组节流降噪装置并列连接在所述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之间,所述节流降噪装置包括:电子膨胀阀;缓冲机构,其与所述电子膨胀阀连接,且所述缓冲机构单向导通,按照冷媒流向,所述缓冲机构连接在所述电子膨胀阀的上游;两组节流降噪装置中的缓冲机构的导通方向相反。
7.进一步的,所述缓冲机构包括:本体,其具有空腔,所述本体上开设有分别与所述空腔连通的进口和出口,所述出口与所述电子膨胀阀连接;导流部,其设置在所述空腔中,且靠近所述进口设置,所述导流部中设置有贯穿的第一冷媒流道;限位部,其设置在所述空腔中,且靠近所述出口设置,所述限位部与所述导流部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限位部中开设有容纳腔,且所述容纳腔靠近所述导流部的一端为敞口,所述限位部的侧壁与所述空腔的内侧壁之间形成有第二冷媒流道;封堵部,其位于所述容纳腔中,所述封堵部为锥状结构或者锥台状结构,且所述封堵部的直径自朝向所述进口的一端至朝向所述出口的一端逐渐增大,所述封堵部可在所述
容纳腔中沿着轴线方向动作,用于将所述第一冷媒流道避让或者封堵。
8.进一步的,所述容纳腔与所述第一冷媒流道同轴设置。
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冷媒流道具有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所述第一端口为靠近所述进口的一端,所述第二端口为靠近所述限位部的一端,所述第一端口的口径小于所述封堵部的最大外径,所述第二端口的口径大于所述封堵部的最大外径,所述封堵部可沿着轴线方向动作,进入所述第一冷媒流道中,并将所述第一端口封堵,或者退回至所述容纳腔中,将所述第一冷媒流道避让。
10.进一步的,所述限位部靠近所述出口的一端开设有贯穿的过流孔,所述过流孔与所述容纳腔连通。
11.进一步的,所述节流降噪装置还包括:连接管,其为弯管,所述连接管具有两个,其中一个连接管连接在所述电子膨胀阀的下游,另外一个连接管与所述进口连接。
12.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管包括弧状的过渡部,所述过渡部的两端分别形成有连接部,所述过渡部的管径大于所述连接部的口径。
13.进一步的,所述过渡部的冷媒进入端设置有滤网,所述滤网呈网兜状,且自所述过渡部的端口探入至所述过渡部中。
14.进一步的,电子膨胀阀的进液口进口和出液口错位设置。
15.进一步的,所述进液口开设在所述电子膨胀阀的顶面上,所述出液口开设在所述电子膨胀阀的侧面上。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发明的空调系统,通过在电子膨胀阀的上游设置缓冲机构,能够对进入的冷媒进行缓冲,减小冷媒对电子膨胀阀的阀针的冲击,有效减小噪音。通过并列设置两组节流降噪装置,且每一组节流降噪装置单向导通,使得空调系统无论制冷还是制热任意冷媒流向时,保证缓冲机构均位于电子膨胀阀的上游,进而保证不同工作状态下的节流降噪效果。
17.结合附图阅读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发明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 是本发明提出的空调系统的一种实施例中制热循环时的原理图;图2是本发明提出的空调系统的一种实施例中制冷循环时的原理图;图3是图1中缓冲机构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的缓冲机构的截止状态示意图;图5是图1中连接管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0.其中,11、压缩机;12、四通阀;13、室内换热器;14、室外换热器;15、储液装置;151、储液器;152、冷媒进管;153、冷媒出管;154、第一单向阀;155、第一旁通管;156、第二旁通管;157、第一电磁阀;158、第二电磁阀;159、第二单向阀;18、节流降噪装置;181、电子膨胀
阀;182、缓冲机构;1821、本体;1822、导流部;1823、限位部;1824、封堵部;1825、空腔;1826、进口;1827、出口;1828、第一冷媒流道;18281、第一端口;18282、第二端口;1829、间隙;1830、容纳腔;1831、第二冷媒流道;1842、连接管;18421、过渡部;18422、连接部;18423、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2.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竖”、“横”、“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3.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24.实施例一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空调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压缩机11、四通阀12、室内换热器13、室外换热器14以及节流降噪装置18。
25.在一些实施例中,压缩机11的排气口通过冷媒管路16与四通阀12的d接口连通,四通阀12的s接口通过冷媒管路19与室内换热器13的一端连通,室内换热器13的另外一端通过节流降噪装置18与室外换热器14的一端连通,室外换热器14的另外一端通过冷媒管路17与四通阀12的c接口连通。
26.四通阀12的e接口与压缩机11的进气口连通。
27.在一些实施例中,节流降噪装置18其具有两组,该两组节流降噪装置并列连接在室外换热器14和室内换热器13之间,节流降噪装置18包括电子膨胀阀和缓冲机构。缓冲机构与电子膨胀阀连接,且缓冲机构单向导通,按照冷媒流向,缓冲机构连接在电子膨胀阀的上游。
28.两组节流降噪装置18中分别设置有一个缓冲机构,因此本系统具有两个缓冲机构,且两个缓冲机构的导通方向相反。
29.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组节流降噪装置包括电子膨胀阀181和缓冲机构182,该组中的缓冲机构182为室外换热器14至室内换热器13单向导通。缓冲机构182位于电子膨胀阀181的上游,也即:缓冲机构182与靠近室外换热器14的一端连接,电子膨胀阀181与靠近室内换热器13的一端连接。
30.第二组节流降噪装置包括电子膨胀阀181’和缓冲机构182’,该组中的缓冲机构182’为室内换热器13至室外换热器14单向导通。在本组节流降噪装置中,缓冲机构182仍然位于电子膨胀阀181的上游,也即:缓冲机构182与靠近室内换热器13的一端连接,电子膨胀阀181与靠近室外换热器14的一端连接。
31.本实施例的空调系统,通过在电子膨胀阀的上游设置缓冲机构,能够对进入的冷媒进行缓冲,减小冷媒对电子膨胀阀的阀针的冲击,有效减小噪音。通过并列设置两组节流降噪装置,且每一组节流降噪装置单向导通,使得空调系统无论制冷还是制热任意冷媒流向时,保证缓冲机构均位于电子膨胀阀的上游,进而保证不同工作状态下的节流降噪效果。
32.下面分别对两种运行模式时的状态进行说明。
33.《制热模式》在空调系统制热时,如图1所示,四通阀12的d接口与s接口连通,e接口与c接口连通,压缩机11的排气口排出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经连接管16、四通阀的d接口与s接口、连接管19进入室内换热器13,在室内换热器13中放热后,成为低温高压的冷媒,进入室内换热器13至室外换热器14单向导通的缓冲机构182以及与其连接的电子膨胀阀181,节流成为低温低压的冷媒,然后经储液装置15进入室外换热器14中,在室外换热器14中吸热蒸发,成为高温低压的冷媒,经四通阀12的c接口和e接口返回至压缩机11的进气口,由压缩机11压缩再次成为高温高压的冷媒。此时室外换热器14至室内换热器13单向导通的缓冲机构182’不导通。缓冲机构182能够将进入其的冷媒进行缓冲,而且缓冲机构182设置在电子膨胀阀181的上游,因此能够冷媒在进入电子膨胀阀181时,减小冷媒对电子膨胀阀181的阀针的冲击,起到降低冲击噪声的作用。
34.《制冷模式》在空调系统制冷时,如图2所示,四通阀12的d接口与c接口连通,s接口与e接口连通,压缩机11的排气口排出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经连接管16、四通阀的d接口与c接口、连接管17进入室外换热器14,在室外换热器14中放热后,成为低温高压的冷媒,经储液装置15,进入室外换热器14至室内换热器13单向导通的缓冲机构182’以及与其连接的电子膨胀阀181’,节流成为低温低压的冷媒,然后进入室内换热器13中,在室内换热器13中吸热蒸发,成为高温低压的冷媒,最好返回至压缩机11的进气口,由压缩机11压缩再次成为高温高压的冷媒。此时室内换热器13至室外换热器14单向导通的缓冲机构182不导通。缓冲机构182’能够将进入其的冷媒进行缓冲,而且缓冲机构182’设置在电子膨胀阀181’的上游,因此能够冷媒在进入电子膨胀阀181’时,减小冷媒对电子膨胀阀181’的阀针的冲击,起到降低冲击噪声的作用。
35.在一些实施例中,缓冲机构包括本体、导流部、限位部以及封堵部,其中,本体具有空腔,本体上开设有分别与空腔连通的进口和出口,出口与电子膨胀阀连接。
36.导流部设置在空腔中,且靠近进口设置,导流部中设置有贯穿的第一冷媒流道。
37.限位部设置在空腔中,且靠近出口设置,限位部与导流部之间具有间隙,限位部中开设有容纳腔,且容纳腔靠近导流部的一端为敞口,限位部的侧壁与空腔的内侧壁之间形成有第二冷媒流道。
38.封堵部位于容纳腔中,封堵部为锥状结构或者锥台状结构,且封堵部的直径自朝向进口的一端至朝向出口的一端逐渐增大,封堵部可在容纳腔中沿着轴线方向动作,用于
将第一冷媒流道避让或者封堵。
39.本实施例中以缓冲机构182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40.如图3所示,缓冲机构182包括本体1821、导流部1822、限位部1823以及封堵部1824,其中,本体1821具有空腔1825,本体1821上开设有分别与空腔1825连通的进口1826和出口1827,出口1827与电子膨胀阀181连接。
41.导流部1822设置在空腔1825中,且靠近进口1826设置,导流部1822中设置有贯穿的第一冷媒流道1828。
42.限位部1823设置在空腔1825中,且靠近出口1827设置,限位部1823与导流部1822之间具有间隙1829,限位部1823中开设有容纳腔1830,且容纳腔1830靠近导流部1822的一端为敞口,限位部1823的侧壁与空腔1825的内侧壁之间形成有第二冷媒流道1831。
43.封堵部1824位于容纳腔1830中,且封堵部1824的直径自朝向进口1826的一端至朝向出口1827的一端逐渐增大,封堵部1824可在容纳腔1830中沿着其轴线方向动作,用于将第一冷媒流道1828避让或者封堵。
44.如图3所示,当冷媒自进口1826流入至空腔1825时,封堵部1824沿着其轴线方向动作,退回至容纳腔1830的底部,冷媒穿过第一冷媒流道1828,当从第一冷媒流道1828流出时,首先流向容纳腔1830,作用在位于容纳腔1830中的封堵部1824上,由于容纳腔1830此时为封堵状态,因此,冷媒被封堵部1824挡住折返,从限位部1823与导流部1822之间的间隙1829流入至第二冷媒流道1831,最后经出口1827排出。冷媒经过封堵部1824的止挡以及折返,可以起到有效减小冷媒流速的作用,对冷媒的冲击力进行缓冲,当其经出口1827排出,流入至电子膨胀阀181时,对其阀针的冲击得到减轻,进而可以达到减小噪声的发明目的。
45.通过将出口1827与电子膨胀阀181连接,实现缓冲机构182位于电子膨胀阀181的上游。
46.在一些实施例中,封堵部1824为锥状结构或者锥台状结构。
47.通过将封堵部1824设计为锥状结构或者锥台状结构,冷媒冲击封堵部1824时,锥状结构或者锥台状结构的周侧壁形成倾斜的缓流坡道,延长冷媒的流路,冷媒的冲击力度得到有效衰减。
48.在一些实施例中,容纳腔1830与第一冷媒流道1828同轴设置。从第一冷媒流道1828流出的冷媒可以先进入容纳腔1830,再被限位部1823止挡,可以进一步延长冷媒的流路。
49.如图4所示,当冷媒从出口1827进入空腔1825时,封堵部1824沿着其轴线方向动作,朝向导流部1822动作,将第一冷媒流道1828封堵。进而进入空腔1825的冷媒无法从进口1826流出,无法形成流动通路。因此,本方案的缓冲机构182可实现进口1826至出口1827的单向导通。
50.缓冲机构182’的结构与缓冲机构182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做赘述。需要说明的是,缓冲机构182’的出口与电子膨胀阀181’连接,进而保证缓冲机构182’位于电子膨胀阀181’的上游。
5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冷媒流道1828具有第一端口18281和第二端口18282,第一端口18281为靠近进口1826的一端,第二端口18282为靠近限位部1823的一端,第一端口18281的口径小于封堵部1824的最大外径,第二端口18282的口径大于封堵部1824的最大外
径,封堵部1824可沿着轴线方向动作,进入第一冷媒流道1828中,并将第一端口18281封堵。当封堵部1824将第一端口18281封堵时,也即将第一冷媒流道1828封堵。
52.封堵部1824还可退回至容纳腔1830中,将第一冷媒流道1828避让,进口1826与出口1827相导通。
53.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方便控制封堵部1824沿着轴线方向动作,限位部1823靠近出口1827的一端开设有贯穿的过流孔1832,过流孔1832与容纳腔1830连通。
54.当冷媒从出口1827进入空腔1825时,冷媒从过流孔1832进入容纳腔1830,在压力的作用下推动封堵部1824沿着其轴线方向朝向导流部1822动作,由于第二端口18282的口径大于封堵部1824的最大外径,封堵部1824可沿着轴线方向动作,进入第一冷媒流道1828中,又由于第一端口18281的口径小于封堵部1824的最大外径,封堵部1824封堵在第一端口18281处,将第一端口18281封堵,进而将第一冷媒流道1828封堵。
55.当冷媒自进口1826流入至空腔1825时,冷媒的压力将封堵部1824压回至容纳腔1830中,进而将第一冷媒流道1828开启导通。
56.在一些实施例中,节流降噪装置还包括连接管,且连接管为弯管,连接管具有两个,其中一个连接管连接在电子膨胀阀的下游,另外一个连接管与进口连接。
57.本实施例中以第一组节流降噪装置所包括的连接管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58.如图1所示,第一组节流降噪装置所包括的两个连接管分别为连接管1841和连接管1842,两个连接管均为弯管。连接管1841连接在电子膨胀阀181的下游,连接管1842与缓冲机构182的进口1826连接。
59.也即,上述第一组节流降噪装置中冷媒的流程为:从室内换热器13流出的冷媒首先进入连接管1842,然后依次经缓冲机构182和电子膨胀阀181,并从连接管1841流出。
60.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管包括弧状的过渡部,过渡部的两端分别形成有连接部,过渡部的管径大于连接部的口径。
61.如图5所示,以连接管1842为例进行说明。
62.连接管1842包括弧状的过渡部18421,过渡部18421的两端分别形成有连接部18422,过渡部18421的管径大于连接部18422的口径。
63.在流体流动过程中,如果流动方向或过流断面等有所改变,将会发生漩涡、撞击,由于在漩涡区的内摩擦力做功和质点交换,在局部造成损失,称为局部损失。本实施例中通过连接管1842包括弧状的过渡部18421,避免了漩涡的产生,进而避免局部损失。防止因局部损失造成的冷媒做功能力降低。与传统设计相比,整机能效提高。此外,有利于冷媒在此充分混合(混合后为紊流状态),之后再进入电子膨胀阀,保证进入膨胀阀时状态均匀,有利于减小对阀针进行撞击时产生的噪音。
64.在一些实施例中,过渡部18421的冷媒进入端设置有滤网18423,避免在制冷剂中夹杂有杂物而随着制冷剂进入至压缩机11内或者进入电子膨胀阀181中,避免当进入压缩机11时导致压缩机11发生损伤现象的产生。以及避免当进入电子膨胀阀中时,导致电子膨胀阀的阀针受影响,进而导致电子膨胀阀的开度精度不准确,或者无法关闭等情况的发生。
65.在一些实施例中,滤网18423呈网兜状,且自过渡部18421的端口探入至过渡部18421中。其能够增加滤网18423的过滤容纳量,提高过滤能力,延长空调器的维护周期。
66.此外,结合过渡部18421的管径大于连接部18422的口径,有利于放置滤网18423,
保证杂质不进入电子膨胀阀,对膨胀阀进行保护。
67.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膨胀阀具有进液口和出液口,且进液口进口和出液口错位设置。
68.本实施例中以电子膨胀阀181为例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包括进液口1811和出液口1812,进液口1811与节流降噪装置的出口1827连接。通过将液口1811和出液口1812错位设置,避免了进入电子膨胀阀181的冷媒直接冲击阀针,最大限度地降低噪音。尤其对噪音较敏感的用户,提升使用舒适感。
69.在一些实施例中,进液口1811开设在电子膨胀阀181的顶面上,出液口1812开设在电子膨胀阀181的侧面上。
70.节流降噪装置流出的冷媒自上而下进入位于上方的进液口1811中时,冷媒混合物由于重力作用,液态在下,气态在上,因此,液态很顺利进入电子膨胀阀进行节流,而气态的冷媒由于自重较小,难以进入电子膨胀阀中,进而可以保证进入电子膨胀阀的冷媒为全液。
71.制冷模式,冷媒在冷凝器放热后变为低温高压的液体,但在实际使用时,冷媒在冷凝器中的换热不完全,或在联机管(外机到内机的铜管)中吸收周围环境的热量,导致存在部分气态冷媒。气液混合物在进入膨胀阀时,等焓节流降温,且流速加快,细小的气泡快速撞击阀针,又迅速破裂,无数气泡的破裂音叠加,进而导致节流音的出现。该噪音频率高,听感明显,影响用户体验。
72.因此,本方案通过节流降噪装置流出的冷媒自上而下进入位于上方的进液口1811而进入电子膨胀阀,由于液体与气体密度差别明显,液体在下,气体在上,液体中不再出现细小的气泡,即全液冷媒进入电子膨胀阀,很大程度上减小节流时产生的噪音。
73.电子膨胀阀181’的连接方式与电子膨胀阀181的连接方式一致,在此不做赘述。
74.实施例二空调系统一般具有制冷、制热或者除霜等工作模式,在不同的工作模式下制冷剂的使用量不同,所以空调系统中需要通过储液装置调节制冷剂的使用量。例如空调系统在制热模式下制冷剂的使用量要少于在制冷或者除霜模式下制冷剂的使用量,其中当空调系统由制冷或除霜模式切换为制热模式时,管路中多余的制冷剂在压差的作用下储存至储液装置中去;当空调系统由制热模式切换为制冷或除霜模式时,储液装置中的制冷剂在压差的作用下输出至管路中进行制冷剂补偿。
75.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空调系统还包括储液装置15,储液装置15连接在室外换热器14与节流降噪装置18之间。
76.储液装置15还能够起到贮藏冷媒、冷媒气液分离、油污过滤、消音和冷媒缓冲等作用。
77.无论空调系统处于制冷模式还是制热模式,冷媒均是从冷凝器经储液装置15进入蒸发器,最后循环至压缩机11中。为了提高空调系统的能效,充分利用储液装置15的汽液分离功能,使得仅液态冷媒从储液装置15进入蒸发器中,进而可以提高蒸发器的换热效率。
78.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储液装置15包括储液器151、冷媒进管152以及冷媒出管153,其中,冷媒进管152与室外换热器14连接,冷媒出管153与节流降噪装置18连接,冷媒进管152的端口高于冷媒出管153的端口。
79.在制冷模式时,从室外换热器流出的气液混合态的冷媒经冷媒进管152进入储液
器151,在自重的作用下,液态冷媒汇聚在储液器151的底部,气态冷媒位于储液器151的上方,实现气液分离。因此在压力作用下仅液态的冷媒从储液器151经冷媒出管153进入节流降噪装置18。
80.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能够同时在制热模式时,仍然仅液态冷媒进入蒸发器,储液装置15还包括第一单向阀154、第一旁通管155、第二旁通管156、第一电磁阀157、第二电磁阀158以及第二单向阀159,其中,第一单向阀154连接在冷媒出管153中。第一旁通管155连接在第一单向阀154的出口与室外换热器之间,第二电磁阀158连接在第一旁通管155中。第二旁通管156连接在第一单向阀154的出口与冷媒进管152之间,第一电磁阀157连接在第二旁通管156中。第二单向阀159连接在室外换热器14与冷媒进管152之间,其自室外换热器14至冷媒进管152单向导通,且第二旁通管156与第二单向阀159的出口连接。
81.在制冷模式时,第一电磁阀157和第二电磁阀158截止,从室外换热器流出的气液混合态的冷媒经第二单向阀159、冷媒进管152进入储液器151,在自重的作用下,液态冷媒汇聚在储液器151的底部,气态冷媒位于储液器151的上方,实现气液分离。因此在压力作用下仅液态的冷媒从储液器151经冷媒出管153、第一单向阀154进入节流降噪装置18。
82.在制热模式时,第一电磁阀157和第二电磁阀158开启,从节流降噪装置18流出的气液混合态的冷媒从第二旁通管156、冷媒进管152进入储液器151,经气液分离后,仅液态的冷媒从储液器151经冷媒出管153第一单向阀154、第一旁通管155进入室内换热器14。
83.实施例三本实施例的空调系统如图1所示,还包括气液分离器20,气液分离器20连接在四通阀12的e接口与压缩机11的进气口之间,其用于将进入压缩机11的混合状态冷媒进行气液分离,使得仅气态冷媒进入压缩机11中,防止液态冷媒进入压缩机11造成液击等损害。
84.在一些实施例中,压缩机11的排气口与四通阀12的d接口之间的冷媒管路16中还设置有消音器21。用于初步消除从压缩机11排出气态冷媒的噪音。
85.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