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非接触式的绝缘遮蔽监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6-02 06:28:1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配网带电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非接触式的绝缘遮蔽监测装置。


背景技术:

2.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用户对电能质量的要求与日俱增,供电系统中对配电网设备的停电检修这种作业方式与用户的持续用电需求形成了较大的矛盾,为了提高供电服务质量,供电企业不断优化配电网的检修方式,因此,配网带电作业方式在近年来得到广泛的运用。配电网系统的供电设备的检修是常态化的工作,对供电设备进行检修往往意味着该设备必须进行停电甚至整条线路的停电,停电检修作业方式意味着用户的用电质量降低,而配网带电作业的运用,大大减少了设备停电检修时的停电范围,配网带电作业则将设备停电检修对用户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甚至可以实现检修过程不影响任何用户的用电。
3.为了提高供电可靠性,带负荷作业项目的应用已日渐常态化。目前,在带负荷作业施工过程中,当将引流电缆头安装于主线路上后,需要采用遮蔽毯或绝缘遮蔽监测装置对引流电缆头进行绝缘包裹后才能完成防护作业。
4.若采用绝缘毯进行包裹,则会导致现场施工人员无法定时对引流电缆与t接处进行测流测温工作。市面上的绝缘遮蔽监测装置,其结构设计中虽然预留有测温测流的检测窗口,但作业人员通过上述检测窗口,利用手持式测流与测温的工具对上述的引流电缆与t接处进行测流测温工作;若遇到复杂的现场,寻找合适的测温测流点将会花费较多时间,降低作业效率,且需要作业人员近距离拿着手持式检测工具靠近测温点,这样增加了作业人员的安全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非接触式的绝缘遮蔽监测装置,将其安装在引流电缆t接处,可以实时监测引流电缆分支电流状态以及t接位置的发热情况,解决在配网带负荷作业工程中需要依靠人工方式近距离进行测温测流,导致工作效率低且作业风险高的技术问题,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性能可靠。
6.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7.一种非接触式的绝缘遮蔽监测装置,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转动组件,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共同围成容纳引流电缆t接位置的监测腔,且所述第一壳体通过所述转动组件可转动地与所述第二壳体相连,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通过所述转动组件打开和关闭所述监测腔;
8.所述第一壳体设置有监测系统,所述监测系统包括温度传感器和非接触式电流传感器,所述第一壳体的内部开设有安装腔,且所述安装腔开设有第一安装位和第二安装位;所述温度传感器通过所述第一安装位安装于所述安装腔,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引流电
缆的温度;所述非接触式电流传感器通过所述第二安装位安装于所述安装腔,所述非接触式电流传感器用于测量引流电缆的电流。
9.优选的,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第一水平部和第一竖直部,所述第一竖直部安装于所述第一水平部的底部,所述第一水平部的内侧壁的截面形状为3/4圆;
10.所述第二壳体包括第二水平部和第二竖直部,所述第二竖直部安装于所述第二水平部的底部,所述第二水平部的内侧壁的截面形状为1/4圆。
11.优选的,还包括锁紧组件,所述锁紧组件用于对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通过所述转动组件关闭时进行锁紧;
12.所述锁紧组件包括固定柱、锁紧柱和锁紧环,所述固定柱安装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锁紧柱安装于所述第二壳体,所述锁紧环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固定柱,且所述锁紧环在转动过程中扣紧所述固定柱和所述锁紧柱。
13.优选的,所述锁紧环包括依次一体成型的套装部、连接部和扣紧部,所述锁紧环通过所述套装部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固定柱,所述扣紧部可扣紧和脱离所述锁紧柱。
14.优选的,所述锁紧环还包括助扣部,所述助扣部一体连接于所述扣紧部的末端。
15.优选的,所述锁紧柱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所述扣紧部的截面形状为圆形1/2圆环。
16.优选的,所述温度传感器为红外温度传感器,且所述红外温度传感器位于所述安装腔的中央;
17.所述非接触式电流传感器为霍尔电流传感器,且所述霍尔电流传感器位于所述安装腔的前端。
18.优选的,还包括辅助提手,所述辅助提手安装于所述第一壳体或所述第二壳体。
19.优选的,所述转动组件设置有三组,且所述转动组件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前端、中部和末端。
2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21.1、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共同围成容纳引流电缆t接位置的监测腔,且第一壳体通过转动组件可转动地与第二壳体相连,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通过转动组件打开和关闭监测腔,有利于确保绝缘遮蔽监测装置与引流电缆t接位置的良好接触。
22.2、第一壳体设置有用于对引流电缆t接处进行测流测温的监测系统,包括温度传感器和非接触式电流传感器,第一壳体的内部开设有用于温度传感器和非接触式电流传感器的安装腔,有利于对温度传感器和非接触式电流传感器起到防水防尘作用,避免温度传感器和非接触式电流传感器淋雨损坏,便于提升监测系统的使用寿命。
23.3、安装腔开设有第一安装位和第二安装位,有利于确保温度传感器和非接触式电流传感器在安装腔的稳定安装,避免在绝缘遮蔽监测装置安装过程中监测系统中的各电子元件发生位移,造成接触不良或测量误差。
24.4、将一种非接触式的绝缘遮蔽监测装置安装在引流电缆t接处,可以实时监测引流电缆分支电流状态以及t接位置的发热情况,解决在配网带负荷作业工程中需要依靠人工方式近距离进行测温测流,导致工作效率低且作业风险高的技术问题,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性能可靠。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非接触式的绝缘遮蔽监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打开状态)。
26.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非接触式的绝缘遮蔽监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关闭状态)。
27.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非接触式的绝缘遮蔽监测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关闭状态)。
28.其中:第一壳体1、第一水平部11、第一竖直部12、第二壳体2、第二水平部21、第二竖直部22、转动组件3、监测腔101、安装腔102、第一安装位1021、第二安装位1022、锁紧组件6、固定柱61、锁紧柱62、锁紧环63、套装部631、连接部632、扣紧部633、助扣部634、辅助提手7。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0.本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非接触式的绝缘遮蔽监测装置,包括第一壳体1、第二壳体2和转动组件3,所述第一壳体1和所述第二壳体2共同围成容纳引流电缆t接位置的监测腔101,且所述第一壳体1通过所述转动组件3可转动地与所述第二壳体2相连,所述第一壳体1和所述第二壳体2通过所述转动组件3打开和关闭所述监测腔101;
31.所述第一壳体1设置有监测系统,所述监测系统包括温度传感器和非接触式电流传感器,所述第一壳体1的内部开设有安装腔102,且所述安装腔102开设有第一安装位1021和第二安装位1022;所述温度传感器通过所述第一安装位1021安装于所述安装腔102,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引流电缆的温度;所述非接触式电流传感器通过所述第二安装位1022安装于所述安装腔102,所述非接触式电流传感器用于测量引流电缆的电流。
32.为了提高供电可靠性,带负荷作业项目的应用已日渐常态化。目前,在带负荷作业施工过程中,当将引流电缆头安装于主线路上后,需要采用遮蔽毯或绝缘遮蔽监测装置对引流电缆头进行绝缘包裹后才能完成防护作业。
33.若采用绝缘毯进行包裹,则会导致现场施工人员无法定时对引流电缆与t接处进行测流测温工作。市面上的绝缘遮蔽监测装置,其结构设计中虽然预留有测温测流的检测窗口,但作业人员通过上述检测窗口,利用手持式测流与测温的工具对上述的引流电缆与t接处进行测流测温工作;若遇到复杂的现场,寻找合适的测温测流点将会花费较多时间,降低作业效率,且需要作业人员近距离拿着手持式检测工具靠近测温点,这样增加了作业人员的安全风险。
34.进一步地,如果采用绝缘毯进行带电作业遮蔽操作,在功能上,绝缘毯只能提供对引流电缆头的t接位置进行绝缘包裹,无法提供其它监测功能,同时,t接位置在安装完遮蔽毯后,无法预留测温口与测流口,导致无法按照国家标准定时对引流电缆负荷电流情况以及对引流电缆头发热情况进行监测,有严重的使用功能缺陷。在材料上,遮蔽毯由于本身不透明,同时无法预留测量口,造成作业人员无法更好的观察t接位置的情况,当安装位置出现运行故障导致的过流,发热情况时,高温会导致绝缘毯热反应而损坏。同时遮蔽毯本身的
材质问题,在安装过程中容易造成划损以及割坏等情况;同时绝缘毯在原始状态下是以整张的初始形态,故在操作方式上较为繁琐,需要多次缠绕后使用绝缘夹进行固定,作业效率较差。
35.更进一步地,如果采用手持式测量工具进行测温测流工作,在功能上,传统的引流电缆头与配网线缆的t接位置的测温测流工具只有单一测量功能,需要分开使用工具进行测量,同时读取数据的方式需要人工进行读取与记录成表格信息。并且,传统的测温测流工具需要借助高架绝缘斗臂车靠近监测点进行检测,流程繁琐,耗费人力,并且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36.为了解决在配网带负荷作业工程中需要依靠人工方式近距离进行测温测流,导致工作效率低且作业风险高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方案提出了一种非接触式的绝缘遮蔽监测装置,如图1-3所示,包括第一壳体1、第二壳体2和转动组件3,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共同围成容纳引流电缆t接位置的监测腔101,且第一壳体1通过转动组件3可转动地与第二壳体2相连,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通过转动组件3打开和关闭监测腔101,有利于确保绝缘遮蔽监测装置与引流电缆t接位置的良好接触。
37.第一壳体1设置有用于对引流电缆t接处进行测流测温的监测系统,具体地,监测系统包括温度传感器(图中未显示)和非接触式电流传感器(图中未显示),第一壳体1的内部开设有用于温度传感器和非接触式电流传感器的安装腔102,有利于对温度传感器和非接触式电流传感器起到防水防尘作用,避免温度传感器和非接触式电流传感器淋雨损坏,便于提升监测系统的使用寿命。且安装腔102开设有第一安装位1021和第二安装位1022,有利于确保温度传感器和非接触式电流传感器在安装腔102内的稳定安装,避免在绝缘遮蔽监测装置安装过程中监测系统中的各电子元件发生位移,造成接触不良或测量误差。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方案中的绝缘遮蔽监测装置仅套装于引流电缆,其结构本身与引流电缆并无电流的直接接触,因此,为了便于测量且确保电流测量的准确性,本方案的绝缘遮蔽监测装置采用非接触式电流传感器对引流电缆的电流进行监测和测量,而本方案中所使用的温度传感器和非接触式电流传感器均为现有的可实现相应功能的传感器,在此不对具体的传感器结构进行赘述。
38.本方案一种非接触式的绝缘遮蔽监测装置,将其安装在引流电缆t接处,可以实时监测引流电缆分支电流状态以及t接位置的发热情况,解决在配网带负荷作业工程中需要依靠人工方式近距离进行测温测流,导致工作效率低且作业风险高的技术问题,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性能可靠。
39.进一步地,本方案一种非接触式的绝缘遮蔽监测装置可采用进口pc硬质材料加工注塑而成,强度高,且耐高温高压,寿命高,对各种复杂环境均有良好的适应性。同时绝缘遮蔽监测装置中的第一壳体1采用双层结构设计,将温度传感器和非接触式电流传感器集成于安装腔102之内,能够保证产品的防水性能以及电弧从产品接缝处进入到安装腔102内部。
40.此外,本方案一种非接触式的绝缘遮蔽监测装置是以引流电缆头与配网线缆的形状与大小做为设计基准,绝缘遮蔽监测装置水平方向的两侧接口可与现有的遮蔽管可进行衔接,能够直接代替目前现有技术中采用遮蔽毯或其他遮蔽装置对引流电缆头进行绝缘包裹的方式,效率更快,作业方式更安全。
41.更进一步说明,所述第一壳体1包括第一水平部11和第一竖直部12,所述第一竖直部12安装于所述第一水平部11的底部,所述第一水平部11的内侧壁的截面形状为3/4圆;
42.所述第二壳体2包括第二水平部21和第二竖直部22,所述第二竖直部22安装于所述第二水平部21的底部,所述第二水平部21的内侧壁的截面形状为1/4圆。
43.在本技术方案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由于本方案中的绝缘遮蔽监测装置需要套装在特殊形状的电缆上,一体成型的结构设计不利于生产和获得相应形状的监测腔102,因此,本方案由水平部和竖直部22连接形成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其分体式设计有利于降低生产难度,且更能方便地满足特殊形状位置的套装需求。
44.更进一步说明,还包括锁紧组件6,所述锁紧组件6用于对所述第一壳体1和所述第二壳体2通过所述转动组件3关闭时进行锁紧;
45.所述锁紧组件6包括固定柱61、锁紧柱62和锁紧环63,所述固定柱61安装于所述第一壳体1,所述锁紧柱62安装于所述第二壳体2,所述锁紧环63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固定柱61,且所述锁紧环63在转动过程中扣紧所述固定柱61和锁紧柱62。
46.在本技术方案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绝缘遮蔽监测装置还包括锁紧组件6,锁紧组件6用于对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通过转动组件3关闭时进行锁紧,有利于确保绝缘遮蔽监测装置与引流电缆t接位置的稳定安装。
47.进一步地,锁紧组件6包括固定柱61、锁紧柱62和锁紧环63,固定柱61安装于第一壳体1,锁紧柱62安装于第二壳体2,锁紧环63可转动地安装于固定柱61,且锁紧环63在转动过程中扣紧固定柱61和锁紧柱62,从而实现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之间的相对固定,结构简单,性能可靠。
48.更进一步说明,所述锁紧环63包括依次一体成型的套装部631、连接部632和扣紧部633,所述锁紧环63通过所述套装部631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固定柱61,所述扣紧部633可扣紧和脱离所述锁紧柱62。
49.进一步地,锁紧环63包括依次一体成型的套装部631、连接部632和扣紧部633,一体成型的结构设计有利于保证锁紧环63的结构强度,从而保证锁紧环63的锁紧性能,锁紧环63通过套装部631可转动地安装于固定柱61,扣紧部633可扣紧和脱离锁紧柱62,锁紧动作方便简单。
50.更进一步说明,所述锁紧环63还包括助扣部634,所述助扣部634一体连接于所述扣紧部633的末端。
51.更进一步地,锁紧环63还包括助扣部634,助扣部634一体连接于扣紧部633的末端,作业人员可通过助扣部634将扣紧部633扣紧和脱离锁紧柱62,便于操作,提升安装效率。
52.更进一步说明,所述锁紧柱62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所述扣紧部633的截面形状为圆形1/2圆环。
53.更进一步说明,所述温度传感器为红外温度传感器,且所述红外温度传感器位于所述安装腔102的中央;
54.所述非接触式电流传感器为霍尔电流传感器,且所述霍尔电流传感器位于所述安装腔102的前端。
55.在本技术方案的一个更优实施例中,选用红外温度传感器作为温度传感器,选用
霍尔电流传感器作为非接触式电流传感器,结构简单,性能可靠。
56.更进一步说明,还包括辅助提手7,所述辅助提手7安装于所述第一壳体1或所述第二壳体2。
57.由于本方案的绝缘遮蔽监测装置主要部署在户外,为装置增设辅助提手7更便于作业人员在施工过程中的取放和快速安装。
58.更进一步说明,所述转动组件3设置有三组,且所述转动组件3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1的前端、中部和末端。
59.在本技术方案的一个实施例中,转动组件3设置有三组,且转动组件3分别设置于第一壳体1的前端、中部和末端,有利于确保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的连接强度,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之间的密封性。
60.总的来说,本方案一种非接触式的绝缘遮蔽监测装置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越性:1、减少成本投入:传统绝缘遮蔽毯使用后无法对引流电缆t接位置进行测温测流工作,利用本方案可直接代替绝缘毯在带电作业中对引流电缆遮蔽的使用。2、提高作业效率:传统绝缘遮蔽安装过程时间长,利用本方案可减少遮蔽安装时间,显著提高带电作业效率。3、自动测温测流:传统的测温测流工具需要作业人员定时靠近监测点进行检测工作,利用本方案可以直接代替人工检测这一繁琐的工作环节。4、自主供电:本方案搭配了一套可实现自主供电的供电单元,可保证产品在户外无需外界电源能够长时间的自主运行。5、自动报警系统:本方案还搭配了报警模块,当绝缘遮蔽监测装置的处理单元对比出当前的电流与温度数值超过系统设置阈值时,将启动报警模块提醒现场作业人员,有利于作业人员及时处理故障情况。
61.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单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62.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6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64.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
……
之上”、“在
……
上方”、“在
……
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单元件或特征与其他单元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单元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单元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单元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单元件或构造之上”的单元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单元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单元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
……
上方”可以包括“在
……
上方”和“在
……
下方”两种方位。该单元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65.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66.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67.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