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导风机构、及具备导风机构的车辆的前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06-01 16:47:1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公开涉及一种导风机构、及具备导风机构的车辆的前部结构。


背景技术:

2.一般地,货车等平头型车辆的前部结构被构成为:在驾驶室下的发动机舱内,配置有中冷器或散热器等热交换器(以下,也称冷却对象物)。作为这种车辆的前部结构,例如在专利文献1、2中,公开了一种结构,其将从在驾驶室前表面开口的前格栅通过的行驶风或在前保险杠的下侧流动的行驶风向冷却对象物引导。
3.先行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18-034759号公报
6.专利文献2:日本国实开平07-01365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7.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8.一般地,在前保险杠的车宽方向中心部设置有牌照等的情况较多。因此,前保险杠前表面的下角部的截面形状中车宽方向外侧的部位会弯曲成平滑的大致圆弧状,与此不同,设置有牌照等的车宽方向中心部有时会被以弯曲成大致直角的方式形成。
9.在上述前保险杠形状中,碰到前保险杠的前表面并在该前保险杠的下侧流动的行驶风中的、角部弯曲成大致直角的车宽方向中心侧的行驶风会大幅向下方剥离,与此不同,角部弯曲成大致圆弧状的车宽方向外侧的行驶风具有剥离变少而流速变大的倾向。可以说,通过将这样的流速较大的行驶风向后方的冷却对象物有效地引导,对于冷却对象物的冷却效率提高存在改善的余地。
10.本公开的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提高冷却对象物的冷却效率的导风机构、及具备导风机构的车辆的前部结构。
11.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12.本公开的技术为一种导风机构,其向被搭载于比车辆的前保险杠靠后方处的冷却对象物引导行驶风;该导风机构的特征在于,包含被配置于比所述前保险杠靠后方且比所述冷却对象物靠前方处的导风板,该导风板以至少一部分向比所述前保险杠的下端靠下方处突出的方式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并且被配置为至少前端侧相对于车宽方向中心向左侧及/或右侧偏移,并被以前端侧比后端侧靠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倾斜地设置。
13.此外,优选的是,包括左右一对所述导风板,并且该一对导风板被以随着趋向车辆前侧而彼此分离的方式相对配置。
14.此外,优选的是,所述导风板在侧视车辆时,被设置在所述前保险杠与比该前保险杠靠后方的车辆前轮之间,并且所述导风板的下端缘被以收敛于比连结所述前保险杠的下
端与所述车辆前轮的切线靠上方处的方式倾斜地切去。
15.此外,优选的是,还包括第2导风板,该第2导风板被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在所述冷却对象物的下方,将由所述导风板引导的行驶风送向所述冷却对象物。
16.本公开的技术为具备所述导风机构的车辆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左右一对侧梁、驾驶室、以及引擎,该左右一对侧梁从所述前保险杠向车辆后方延伸,该驾驶室被搭载于所述侧梁的前端侧上部,该引擎被支撑于所述驾驶室下方的所述侧梁,所述冷却对象物被配置在所述左右一对侧梁间的比所述前保险杠靠后方、且比所述引擎靠前方处,所述导风板被以前端侧位于比所述侧梁靠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的方式安装于该侧梁。
17.发明效果
18.根据本公开的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冷却对象物的冷却效率。
附图说明
19.图1是表示具备本实施方式的导风机构的车辆的前部结构的示意性的立体图。
20.图2a是将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前部结构在车宽方向中心部处沿车辆前后方向切去地表示的示意性的纵剖视图。
21.图2b是将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前部结构在比车宽方向中心部靠左侧的部位处沿车辆前后方向切去地表示的示意性的纵剖视图。
22.图3是从左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前部结构得到的示意性的侧视图。
23.图4是从下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前部结构得到的示意性的仰视图。
24.图5是从左侧观察其他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前部结构得到的示意性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实施方式的导风机构、及具备导风机构的车辆的前部结构进行说明。针对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它们的名称及功能也相同。因此,不会重复针对它们的详细说明。
26.图1是表示具备本实施方式的导风机构40的车辆1的前部结构的示意性的立体图。
27.如图1所示,车辆1例如为货车等平头型车辆,在车体框架10的前端侧上部,载置有驾驶室3(cab)。驾驶室3介由未图示的驾驶室安装架而被可倾动地支撑于车体框架10。
28.车体框架10包括左右一对侧梁11、12、以及多根横梁15(在图示例中,仅示出前端)。左右一对侧梁11、12被形成为向车宽方向内侧开口的截面大致“u”字状,并被以彼此使开口侧相对的状态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设置。横梁15被形成为向车辆前方或后方(在图示例中,为后方)开口的截面“u”字状,并被沿车宽方向架设在各侧梁11、12间。
29.在构成驾驶室3的前表面的前挡板上,开口形成有取入行驶风的多个前格栅8。此外,在驾驶室3的前挡板下方,沿车宽方向设置有前保险杠7,该前保险杠7由未图示的托架等固定于各侧梁11、12的前端部或前端横梁15。
30.在驾驶室3下方的发动机舱内中,容纳有引擎20,该引擎20介由未图示的安装架构件等而被固定支撑于侧梁11、12。此外,在比发动机舱内的引擎20靠车辆前方侧处,从前侧起依次配置有中冷器21(本公开的冷却对象物的一例)、散热器22(本公开的冷却对象物的一例)、以及冷却风扇30(参照图2a、2b、3、4)等。
31.中冷器21通过与外部气体(例如,行驶风)的热交换来对引擎20的进气进行冷却。具体而言,在中冷器21的入口21b及出口21c,分别连接有均未图示的进气管,由未图示的增压器压送的进气在中冷器21的芯部21a中被冷却后,会被送往引擎20的燃烧室。另外,在图示例中,中冷器21的芯部21a被以横流型示出,但也可以是纵流型。
32.散热器22通过与外部气体(例如,行驶风)的热交换来对引擎20的冷却水进行冷却。具体而言,在散热器22的入口22b及出口(未图示),分别连接有均未图示的冷却水回路的配管,由引擎20的水套升温后的冷却水在散热器22的芯部22a中被冷却后,会被循环到引擎20的水套。另外,在图示例中,散热器22的芯部22a被以纵流型示出,但也可以是横流型。
33.散热器22优选介由未图示的托架等而被固定支撑于比引擎20靠前方的各侧梁11、12,中冷器21优选介由未图示的托架等而固定支撑于散热器22。这些中冷器21及散热器22被以如下方式插入配置在各侧梁11、12之间:芯部21a、22a的上端侧向比侧梁11、12靠上方处突出,且芯部21a、22a的下端侧向比侧梁11、12靠下方处突出。
34.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侧梁11、12的下部中的、比前保险杠7靠后方且比散热器22及中冷器21(以下,将它们简称为冷却对象物)靠前方的部位,设置有导风机构40,该导风机构40包含用于向冷却对象物引导行驶风的左右一对导风板41、42。
35.图2a是将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的前部结构在车宽方向中心部处沿车辆前后方向切去地表示的示意性的纵剖视图。图2b是将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的前部结构在比车宽方向中心部靠左侧的部位处沿车辆前后方向切去地表示的示意性的纵剖视图。
36.如图2a所示,前保险杠7的车宽方向中心部的下角部7a(以下,称为中心侧角部7a)被形成为弯曲成大致直角的截面大致“l”字状。另一方面,如图2b所示,前保险杠7的比车宽方向中心部靠外侧的下角部7b(以下,称为外侧角部7b)被形成为平滑地弯曲的截面大致半圆弧状。因此,在碰到前保险杠7的前表面并从中心侧角部7a通过并在前保险杠7的下侧流动的行驶风fa(参照图2a)中会发生剥离,另一方面,碰到前保险杠7的前表面并从外侧角部7b通过并在前保险杠7的下侧流动的行驶风fb(参照图2b)具有以下倾向:剥离被抑制为较小,流速变大。
37.本实施方式的导风机构40被设置为:将从这样的流速会变大的外侧角部7b通过的行驶风fb向后方的冷却对象物21、22有效地引导。以下,针对导风机构40的配置、形状的进一步详情进行说明。
38.图3是从左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的前部结构得到的示意性的侧视图,图4是从下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的前部结构得到的示意性的仰视图。
39.如图3所示,导风板41(42)被以其板面成为铅垂方向(车辆上下方向)的方式安装于侧梁11(12)。具体而言,导风板41(42)被设置为:至少一部分从比前保险杠7靠后方且比冷却对象物21、22靠前方的侧梁11(12)的下表面向比前保险杠7的下端靠下方处突出。
40.导风板41(42)的下端缘41a(42a)被以前侧比后侧靠铅垂方向上方的方式倾斜地形成。具体而言,导风板41(42)被倾斜地切去形成为:其下端缘41a(42a)收敛于比切线l(表示所谓的接近角的直线)靠上方处,该切线l连结前保险杠7的下表面与比该前保险杠7靠后方的车辆前轮ft。
41.如此,通过将导风板41(42)的下端缘41a(42a)倾斜地切去来在下端缘41a(42a)与地面g之间确保空间,从而能够有效地确保车辆1的接近角。此外,也能够通过使导风板41
(42)的后端侧的板面积变大,从而可靠地增加在前保险杠7的下侧流动的向行驶风fb的后方的导风量。
42.如图4所示,左右一对导风板41、42被以随着趋向车辆前侧而彼此分离的方式相对配置。具体而言,各导风板41、42被以至少前端侧比后端侧靠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而倾斜地设置。
43.各导风板41、42被设置为:前端侧向比前保险杠7的中心侧角部7a靠外侧处偏移,换言之,前端侧位于外侧角部7b的后方。此外,各导风板41、42的后端侧被设置为位于侧梁11、12的下表面。
44.即,构成为:流过前保险杠7的外侧角部7b而增加了流速的行驶风fb一边被各导风板41、42向车辆后方向车宽方中心侧倾斜地引导,一边被向位于各侧梁11、12间的冷却对象物21、22积极地导入。由此,能够将在前保险杠7的下侧流动的流速较大的行驶风fb向冷却对象物21、22有效地导入,并能够可靠地提高冷却对象物21、22的冷却效率。
45.另外,本公开并不被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公开的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变形实施。
46.例如,如图5所示,也可以构成为:在冷却对象物21、22(在图示例中,为中冷器21)的下方进一步追加第2导风板43,该第2导风板43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且以下端侧位于比上端侧靠前方处的方式倾斜。如果追加第2导风板43,则能够将从前方的各导风板41、42之间通过并被向后方引导的行驶风向冷却对象物21、22更可靠地送去。
47.此外,以导风板41、42包括左右一对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构成为:根据车辆1的布局等而仅包括左右中的任意一者。或者,也可以是,以如下方式对导风板41、42进行设置:不沿铅垂方向进行设置,而是给板面附加角度地进行设置,将行驶风上推至上方。此外,导风板41、42既可以被直接固定于侧梁11、12,或者也可以是,被固定于在侧梁11、12上设置的各种托架。第2导风板43也是同样,既可以被直接固定于冷却对象物21、22,或者也可以是,被固定于侧梁11、12或被固定于在侧梁11、12上设置的各种托架。
48.此外,导风板41、42的形状不被限定于平板状,也可以设为弯曲成大致“u”字状的形状、或是在预定部位具有弯曲部并改变了角度的形状。此外,设置导风板41、42的场所也是同样,既可以比图示例靠前方,也可以靠后方。
49.此外,以作为冷却对象物的热交换器包括中冷器21及散热器22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包括任意一者,或是对引擎机油进行冷却的机油冷却器或对再循环排气进行冷却的egr冷却器等。
50.此外,本公开的适用不被限定于平头型车辆,只要为具备向热交换器引导行驶风的前部结构的车辆,也能够广泛地适用于半平头型车辆、长头型车辆等其他车辆。
51.本技术基于2019年10月17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特愿2019-190552),并将其内容作为参照援引于此。
52.工业可利用性
53.本公开在能够有效地提高冷却对象物的冷却效率这样的点上是有用的。
54.附图标记说明
55.1车辆
56.3驾驶室
57.7前保险杠
58.7a中心侧角部
59.7b外侧角部
60.8前格栅
61.10车体框架
62.11、12侧梁
63.15横梁
64.20引擎
65.21中冷器(冷却对象物)
66.22散热器(冷却对象物)
67.40导风机构
68.41、42导风板
69.43第2导风板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