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基于图像云识别技术的三维码印章防伪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2022-06-01 12:56:3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条码防伪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图像云识别技术的三维码印章防伪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2.三维码具有更大的信息容量、相同的识别便易性和较好的安全性,三维码如何实现信息量大:无论是一维条形码还是二维码都是印制在平面上的,是二维空间的编码,这些编码使用一定长度和一定宽度的条和空表示数据,四个条和四个空表示1个字节,三维码的另一个特点是信息量大,在相同的编码面积上,其最大可表示的数据量是pdf417码的10倍以上,所以可以在普通大小的编码内包含大量的、足够识别真伪的辅助信息,三维码的主要特征在于利用色彩或灰度(或称黑密度)表示不同的数据并进行编码,三维码可在各种需要保密及防伪等重要领域中应用,如对各种证件、文字资料、图标及照片等图形资料进行编码,三维码是用某些艺术性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图像化内容上分布的深浅相间的图形记录数据符号信息的,其内部除了机器能够识别的信息外,还为自然人提供能够辨别的第三维图像信息。编码过程通过图像中各像素点的数字信息与数据符号信息的0,1之间的逻辑,以各种科学的运算方式智能化地进行编辑制码。由于每张图片所能提供的数字信息不尽相同,所以该类编码除了可以大幅度提高可视化效果外,还自带防伪功能。应社会发展需要该编码方式还可以将第三维数字信息提供于机器识别。
3.目前市场上现有的通过图像识别和条码的防伪方法主要是通过物理防伪方法,即为通过商品包装与防伪标签和喷印印刷工艺来进行产品与条码的对应标识来实现,而图像和条码因为可以进行复制,所以还是容易被伪造,从而提高了辨别真伪的困难,而且那些需要打开和破开外包装的方法,又只能一次性验证和使用,应用起来很不灵活。
4.因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云识别技术的三维码印章防伪方法及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图像云识别技术的三维码印章防伪方法及系统,解决了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图像云识别技术的三维码印章防伪系统,包括使用端、图像识别模块、三维码印章生成模块和防伪识别图像对比模块,所述使用端分别与图像识别模块、三维码印章生成模块和防伪识别图像对比模块连接,所述图像识别模块和防伪识别图像对比模块连接,所述三维码印章生成模块和防伪识别图像对比模块相连接;所述防伪识别图像对比模块通过使用端扫描识别出来图像,并将该图像与图像识别模块中的图像进行比对,对相似程度进行分析、测算和评估,当相似程度大于设定阈值情况下,即判断该图像为伪造产品的图像,而当相似程度小于预设的阈值情况下,则判断该图像为真实产品的图像;
所述图像识别模块提供的防伪识别图像的标定,通过产品上设置防伪识别区域,在该区域黏贴或者喷印方位识别标定图像。
7.优选的,所述图像识别模块所设置的防伪识别区域设置有防伪标定二维码。
8.优选的,所述使用端对防伪标定二维码进行识别和提取,并通过图像识别模块对防伪标定二维码进行分析和测算,当防伪标定二维码符合设定防伪标定的二维码信息时,即可判定产品为真,当防伪标定二维码不符合设定防伪标定的二维码信息时,即可判定产品为伪。
9.优选的,所述三维码印章生成模块的生码过程在于:先获取产品的图像信息,再根据产品图像信息生成二维码矩阵,再融合产品图像信息和二维码矩阵,生成三维码印章。
10.优选的,所述三维码印章生成模块生成的三维码印章划分出可视化的展示区,在展示区内规避二维码矩阵的码点。
11.优选的,所述使用端、图像识别模块和防伪识别图像对比模块均通过网络连接至云端,并将图像信息储存至云端。
12.一种基于图像云识别技术的三维码印章防伪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实用端对图像信息进行识别后,通过图像识别模块识别,获取图像信息的辨真特征信息,依据该辨真特征信息生成随机加密安全码;s2:图像识别模块识别图像信息并生成辨伪特征信息,依据辨伪特征信息进行生成图像识别二维码;s3:通过步骤s1中依据辨真特征信息生成随机加密安全码在预定空间中依据容错率信息而生成图像识别的临时重置码;s4:对步骤s1中生成随机加密安全码所处的空间内,填充入步骤s4中生成的临时重置码,从而生成图像识别安全码。
13.优选的,所述步骤s1中图像识别模块识别辨真特征信息生成的随机加密安全码为临时码,有效期为15分钟,而再次生成则需要150秒之后进行生成。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基于图像云识别技术的三维码印章防伪方法及系统,防伪识别图像对比模块通过使用端扫描识别出来图像,并将该图像与图像识别模块中的图像进行比对,对相似程度进行分析、测算和评估,当相似程度大于设定阈值情况下,即判断该图像为伪造产品的图像,而当相似程度小于预设的阈值情况下,则判断该图像为真实产品的图像,图像识别模块提供的防伪识别图像的标定,通过产品上设置防伪识别区域,在该区域黏贴或者喷印方位识别标定图像,通过图像识别模块识别图像信息并生成辨伪特征信息,依据辨伪特征信息进行生成图像识别二维码,通过加密安全码在预定空间中依据容错率信息而生成图像识别的临时重置码,再对随机加密安全码所处的空间内,填充入临时重置码,从而生成图像识别安全码,从而无需通过物理防伪来进行产品与条码的对应标识,避免了物理防伪所采用的图像和条码因被复制而伪造的情况,保障了辨别真伪的效率,而且可在不产生破坏的情况下进行验证和使用,提高了应用中的灵活性。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发明系统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6.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17.实施例:参照图1,一种基于图像云识别技术的三维码印章防伪系统,包括使用端、图像识别模块、三维码印章生成模块和防伪识别图像对比模块,使用端分别与图像识别模块、三维码印章生成模块和防伪识别图像对比模块连接,图像识别模块和防伪识别图像对比模块连接,三维码印章生成模块和防伪识别图像对比模块相连接;防伪识别图像对比模块通过使用端扫描识别出来图像,并将该图像与图像识别模块中的图像进行比对,对相似程度进行分析、测算和评估,当相似程度大于设定阈值情况下,即判断该图像为伪造产品的图像,而当相似程度小于预设的阈值情况下,则判断该图像为真实产品的图像;图像识别模块提供的防伪识别图像的标定,通过产品上设置防伪识别区域,在该区域黏贴或者喷印方位识别标定图像。
18.本发明中,图像识别模块所设置的防伪识别区域设置有防伪标定二维码。
19.本发明中,使用端对防伪标定二维码进行识别和提取,并通过图像识别模块对防伪标定二维码进行分析和测算,当防伪标定二维码符合设定防伪标定的二维码信息时,即可判定产品为真,当防伪标定二维码不符合设定防伪标定的二维码信息时,即可判定产品为伪。
20.本发明中,三维码印章生成模块的生码过程在于:先获取产品的图像信息,再根据产品图像信息生成二维码矩阵,再融合产品图像信息和二维码矩阵,生成三维码印章。
21.本发明中,三维码印章生成模块生成的三维码印章划分出可视化的展示区,在展示区内规避二维码矩阵的码点。
22.本发明中,使用端、图像识别模块和防伪识别图像对比模块均通过网络连接至云端,并将图像信息储存至云端。
23.一种基于图像云识别技术的三维码印章防伪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实用端对图像信息进行识别后,通过图像识别模块识别,获取图像信息的辨真特征信息,依据该辨真特征信息生成随机加密安全码;s2:图像识别模块识别图像信息并生成辨伪特征信息,依据辨伪特征信息进行生成图像识别二维码;s3:通过步骤s1中依据辨真特征信息生成随机加密安全码在预定空间中依据容错率信息而生成图像识别的临时重置码;s4:对步骤s1中生成随机加密安全码所处的空间内,填充入步骤s4中生成的临时重置码,从而生成图像识别安全码。
24.本发明中,步骤s1中图像识别模块识别辨真特征信息生成的随机加密安全码为临时码,有效期为15分钟,而再次生成则需要150秒之后进行生成。
25.综上所述,该基于图像云识别技术的三维码印章防伪方法及系统,防伪识别图像对比模块通过使用端扫描识别出来图像,并将该图像与图像识别模块中的图像进行比对,
对相似程度进行分析、测算和评估,当相似程度大于设定阈值情况下,即判断该图像为伪造产品的图像,而当相似程度小于预设的阈值情况下,则判断该图像为真实产品的图像,图像识别模块提供的防伪识别图像的标定,通过产品上设置防伪识别区域,在该区域黏贴或者喷印方位识别标定图像,通过图像识别模块识别图像信息并生成辨伪特征信息,依据辨伪特征信息进行生成图像识别二维码,通过加密安全码在预定空间中依据容错率信息而生成图像识别的临时重置码,再对随机加密安全码所处的空间内,填充入临时重置码,从而生成图像识别安全码,从而无需通过物理防伪来进行产品与条码的对应标识,避免了物理防伪所采用的图像和条码因被复制而伪造的情况,保障了辨别真伪的效率,而且可在不产生破坏的情况下进行验证和使用,提高了应用中的灵活性,解决了容易被伪造,辨别真伪非常困难,那些需要打开和破开外包装的方法,又只能一次性验证和使用,应用起来很不灵活的问题。
26.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27.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