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搅拌站封闭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5-31 20:38:1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搅拌站相关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搅拌站封闭装置。


背景技术:

2.混凝土搅拌是将水泥,石灰,水等材料混合后搅拌均匀的一种操作方法,混凝土搅拌分为两种:人工搅拌和机械搅拌水。混凝土搅拌站广泛应用于我国工业、农业、交通、国防、水利、市政等建设工程中,需求量在不断增大;
3.在对混凝土进行搅拌的过程中,搅拌罐多为裸露式设计,在对混凝土进行搅拌的过程中,易造成混凝土由于搅拌机构的作用发生迸溅,易造成对搅拌罐的污染;
4.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搅拌站封闭装置用于对搅拌罐进行封闭,旨在达到避免混凝土在搅拌过程中发生迸溅现场产生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搅拌站封闭装置,旨在改善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6.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搅拌站封闭装置,包括搅拌罐、设置在所述搅拌罐本体外周的防护框、分别设置在所述防护框下端四周边角处的减震座、设置在所述搅拌罐本体两侧与所述防护框之间的连接柱、铰接设置在所述防护框前端的防护门、用于对搅拌罐的上端开口处进行密封的密封盖板、设置在所述密封盖板上的排气阀、设置在所述密封盖板与所述搅拌罐相连接处的支撑挡圈以及用于对密封盖板进行固定的固定组件。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方面,所述支撑挡圈的内侧与所述搅拌罐的开口端外周固定连接,且支撑挡圈以搅拌罐的圆心为中心点周向设置。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方面,所述密封盖板相对于防护门的一端设置有调节把手,所述支撑挡圈上相对于调节把手的位置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设置为贯穿性。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方面,所述固定组件包括与所述密封盖板相连接的牵引杆、固定设置在所述牵引杆远离与所述密封盖板相连接一端的连接轴套、与所述连接轴套相连接的连接转轴、设置在所述连接转轴一侧的第一支撑座以及设置在所述连接转轴两侧的第二支撑座,所述牵引杆与所述密封盖板固定连接。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方面,所述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分别通过固定螺钉与所述防护框的上端面相连接,且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的内侧分别与连接转轴固定连接。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方面,所述连接轴套的两端分别设置有限位挡圈以及设置在所述限位挡圈分别与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之间的扭簧,所述限位挡圈分别固定设置在所述连接轴套的两侧。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具有设计合理且操作简
单的特点,本实用新型一种搅拌站封闭装置
13.(1)通过在搅拌罐的外周设置有防护框,并在防护框的下端四周边角处设置有减震座,便于通过防护框对搅拌罐的外周进行防护,并通过减震座对防护框受到的机械压力进行缓冲;
14.(2)由于防护门与防护框相铰接,便于工作人员通过防护门对搅拌罐进行操作;
15.(3)通过密封盖板对搅拌罐的开口处进行密封,并通过固定组件有效的保证了密封盖板与搅拌罐相连接的气密性,从而有效的避免了搅拌罐对混凝土进行搅拌时发生迸溅。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搅拌站封闭装置整体结构的局部剖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本实用新型搅拌站封闭装置整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是本实用新型搅拌站封闭装置中的图2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0.图4是本实用新型搅拌站封闭装置中的图2的俯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21.图中:100-防护框、101-减震座、102-防护门、2-搅拌罐、21-支撑挡圈、211-凹槽、3-密封盖板、31-调节把手、4-连接柱、5-排气阀、6-牵引杆、7-连接轴套、71-限位挡圈、711-扭簧、8-连接转轴、91-第一支撑座、92-第二支撑座、10-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3.请参照图1、图2、图3和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搅拌站封闭装置,包括搅拌罐2、设置在搅拌罐2本体外周的防护框100、分别设置在防护框100下端四周边角处的减震座101、设置在搅拌罐2本体两侧与防护框100之间的连接柱4、铰接设置在防护框100前端的防护门102、用于对搅拌罐2的上端开口处进行密封的密封盖板3、设置在密封盖板3上的排气阀5、设置在密封盖板3与搅拌罐2相连接处的支撑挡圈21以及用于对密封盖板3进行固定的固定组件,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搅拌罐2的外周设置有防护框100,并在防护框100的下端四周边角处设置有减震座101,便于通过防护框100对搅拌罐2的外周进行防护,并通过减震座101对防护框100受到的机械压力进行缓冲,由于防护门102与防护框100
相铰接,便于工作人员通过防护门102对搅拌罐2进行操作;且通过密封盖板3对搅拌罐2的开口处进行密封,并通过固定组件有效的保证了密封盖板3与搅拌罐2相连接的气密性,从而有效的避免了搅拌罐2对混凝土进行搅拌时发生迸溅。
24.在此需要注意的是,连接柱4的一端与搅拌罐2固定连接,连接柱4的另一端与防护框100的内侧固定连接,进而便于通过连接柱4将搅拌罐2与防护框100相连接,便于通过防护框100对搅拌罐2的外周进行防护。
25.请参照图1、图2、图3和图4,支撑挡圈21的内侧与搅拌罐2的开口端外周固定连接,且支撑挡圈21以搅拌罐2的圆心为中心点周向设置,进而便于通过支撑挡圈21对密封盖板3进行支撑,从而便于通过密封垫圈对搅拌罐2的开口端进行密封。
26.请参照图1、图2、图3和图4,为了便于工作人员对密封盖板3进行操作,密封盖板3相对于防护门102的一端设置有调节把手31,支撑挡圈21上相对于调节把手31的位置设置有凹槽211,凹槽211设置为贯穿性,进而便于工作人员通过调节把手31对密封盖板3进行调节,且通过凹槽211有效的避免了工作人员在对密封盖板3进行调节时与支撑挡圈21发生位置的干涉。
27.请参照图1、图2、图3和图4,固定组件包括与密封盖板3相连接的牵引杆6、固定设置在牵引杆6远离与密封盖板3相连接一端的连接轴套7、与连接轴套7相连接的连接转轴8、设置在连接转轴8一侧的第一支撑座91以及设置在连接转轴8两侧的第二支撑座92,牵引杆6与密封盖板3固定连接,进而有效的保证了牵引杆6与密封盖板3相连接的稳定性;第一支撑座91和第二支撑座92分别通过固定螺钉与防护框100的上端面相连接,且第一支撑座91和第二支撑座92的内侧分别与连接转轴8固定连接,进而便于通过连接轴套7将牵引杆6与连接转轴8相连接,进而便于连接轴套7以连接转轴8为中心轴进行转动。
28.请参照图1、图2、图3和图4,为了保证密封盖板3与搅拌罐2相连接的稳定性,连接轴套7的两端分别设置有限位挡圈71以及设置在限位挡圈71分别与第一支撑座91和第二支撑座92之间的扭簧711,限位挡圈71分别固定设置在连接轴套7的两侧,进而便于通过扭簧711对限位挡圈71的转动角度进行限制,从而便于对牵引杆6的密封盖板3的转动角度进行调节。
29.请参照图1、图2、图3和图4,还包括与搅拌罐2的搅拌机构进行电性连接的控制器10,控制器10设置为plc控制器10,且控制器10设置在防护框100相对于防护门102的一侧,进而便于工作人员通过控制器10对搅拌罐2的搅拌机构进行操作,有效的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30.工作原理:在使用时,通过防护框100对搅拌罐2的外周进行防护,并通过减震座101对防护框100受到的机械压力进行缓冲,由于防护门102与防护框100相铰接,便于工作人员通过防护门102对搅拌罐2进行操作;
31.当密封盖板3打开时,牵引杆6以连接转轴8为中心轴转动,牵引杆6两侧限位挡圈71对扭簧711施加压力,从而使得连接轴套7的两端由于限位挡圈71分别与第一支撑座91和第二支撑座92对其的压力进行固定,当对密封盖板3进行关闭时,牵引杆6两侧的限位挡圈71不再受到扭簧711对其的压力,从而使得连接轴套7带动牵引杆6往相对于搅拌罐2开口端的方向进行移动。
32.通过上述设计得到的装置已基本能满足改善在对混凝土进行搅拌的过程中,搅拌
罐多为裸露式设计,在对混凝土进行搅拌的过程中,易造成混凝土由于搅拌机构的作用发生迸溅,易造成对搅拌罐的污染的问题的使用,但本着进一步完善其功能的宗旨,设计者对该装置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良。
3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