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散热风向可调节的电陶炉的制作方法

2022-05-31 08:27:1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散热风向可调节的电陶炉。


背景技术:

2.电陶炉是一种目前被广泛使用的家庭电器,其采用红外线发热技术原理,经炉盘的镍铬丝进行发热产生热量,在产生热量的同时会发出红外线。与传统的电磁炉相比,电陶炉加热速度快,且具有无辐射、健康环保的特点。
3.市面上现有的电陶炉大多包括一加热面板、散热风口以及底座组件,其中散热风口用于在烹饪过程中对电陶炉内部进行散热,从而避免电陶炉因长时间工作而过热。
4.然而,现有的散热风口往往直接设置在电陶炉上,其风口方向固定,用户无法根据需求灵活调节,这使得散热风流直接对着用户方向吹出,烹饪过程中所产生的油烟也很容易粘附在用户身上。


技术实现要素: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散热风向可调节的电陶炉,该电陶炉包括面板组件;底座组件,与该面板组件连接在一起并共同构成电陶炉的整机外壳;设置在该底座组件内的加热组件,并且该加热组件与该面板组件相接触从而将热量传递至该面板组件上;设置在该底座组件内的散热组件,并且该散热组件位于该加热组件的下方。本实用新型中,散热组件包括离心风机、具有前出风网开孔的前出风网以及调节旋钮,并且该离心风机、该前出风网以及该调节旋钮均设置在该底座组件内,该前出风网与该调节旋钮可操作地连接在一起以使得该调节旋钮可对该前出风网的朝向进行调节。
6.进一步地,该电陶炉还包括与该面板组件连接在一起的显示组件。
7.进一步地,该显示组件包括依次连接在一起的显示电路板、遮光罩、电路显示面贴以及显示镜。
8.进一步地,该面板组件上设有炉体开孔以及面板开孔。
9.进一步地,该加热组件包括炉体以及加热面板,并且该炉体与该加热面板相接触。
10.进一步地,该调节旋钮包括旋钮轴,该旋钮轴为偏心轴。
11.进一步地,该前出风网的侧边上还设置有前出风网转轴孔以及前出风网转轴。
12.进一步地,该底座组件上还包括设置在其底面上的炉体固定柱以及设置在其侧边的前出风网转轴支架、前出风网凸筋与后出风网凸筋,并且该前出风网凸筋与该前出风网转轴支架位于底座组件上的同一侧,该后出风网凸筋位于底座组件上与该前出风网凸筋相对的另一侧。
13.进一步地,该散热组件还包括与该前出风网连接在一起的前出风网装饰圈,该前出风网装饰圈上设置有前出风网装饰圈出风口以及前出风网装饰圈凹槽。
14.进一步地,该散热组件还包括具有后出风网出风口的后出风网,该后出风网上还设置有后出风网凹槽。
15.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中的散热组件具有将调节旋钮与前出风网相联动起来的设置,因此可通过旋转调节旋钮来改变出风口的散热风向。这种方式方便了用户对前出风口所吹出的风流朝向进行控制,从而能够在烹饪过程中通过前出风口的散热风流形成“风墙”,避免了烹饪过程中产生的油烟粘附在用户身上,操作方便且提高了烹饪过程中的清洁度。
16.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
附图说明
17.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限制。
18.图1a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散热风向可调节的电陶炉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19.图1b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散热风向可调节的电陶炉中底座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20.图2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散热风向可调节的电陶炉中前出风网的立体示意图;
21.图3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散热风向可调节的电陶炉中后出风网的立体示意图。
22.附图标记说明:
23.1-面板组件
ꢀꢀꢀꢀꢀ
11-炉体开孔
ꢀꢀꢀꢀꢀꢀꢀꢀꢀꢀꢀꢀ
12-面板开孔
24.2-底座组件
ꢀꢀꢀꢀꢀ
21-炉体固定柱
ꢀꢀꢀꢀꢀꢀꢀꢀꢀꢀ
22-前出风网转轴支架
25.3-加热组件
ꢀꢀꢀꢀꢀ
31-炉体
ꢀꢀꢀꢀꢀꢀꢀꢀꢀꢀꢀꢀꢀꢀꢀꢀ
32-加热面板
26.4-散热组件
ꢀꢀꢀꢀꢀ
41-离心风机
ꢀꢀꢀꢀꢀꢀꢀꢀꢀꢀꢀꢀ
42-前出风网
27.43-调节旋钮
ꢀꢀꢀꢀ
44-前出风网装饰圈
ꢀꢀꢀꢀꢀꢀ
421-前出风网开孔
28.431-旋钮轴
ꢀꢀꢀꢀꢀ
422-前出风网转轴孔
ꢀꢀꢀꢀꢀ
423-前出风网转轴
29.45-后出风网
ꢀꢀꢀꢀ
451-后出风网出风口
ꢀꢀꢀꢀꢀ
424-前出风网凸筋
30.5-显示组件
ꢀꢀꢀꢀꢀ
452-后出风网凹槽
ꢀꢀꢀꢀꢀꢀꢀ
441-前出风网装饰圈出风口
31.52-遮光罩
ꢀꢀꢀꢀꢀꢀ
51-显示电路板
ꢀꢀꢀꢀꢀꢀꢀꢀꢀꢀ
442-前出风网装饰圈凹槽
32.54-显示镜
ꢀꢀꢀꢀꢀꢀ
53-电路显示面贴
ꢀꢀꢀꢀꢀꢀꢀꢀ
453-后出风网凸筋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且所给出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4.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内”、“中”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电陶炉在日常正常使用时所体现的相对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简化描述,而非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
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对于本领域中具有普通知识的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35.请参考图1a与图1b,其分别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散热风向可调节的电陶炉的立体分解示意图以及底座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36.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散热风向可调节的电陶炉,其包括面板组件1、底座组件2、加热组件3以及散热组件4。面板组件1构成了该电陶炉的上机壳,底座组件2构成了该电陶炉的下机壳,并且该二者相互连接从而共同构成了电陶炉的整机外壳。加热组件3与散热组件4均设置在底座组件2内并且散热组件4位于加热组件3的下方。此外,加热组件3与面板组件1相接触,从而能够使得加热组件3所产生的热量被传送至面板组件1上,以对放置在面板组件1上的烹饪器具进行加热。
37.电陶炉中的散热组件4可以利用空气流动带走热量,从而在烹饪过程中对电陶炉的炉体内部进行散热,避免了因电陶炉内部温度过高而缩短各组件的使用寿命。
38.具体而言,该散热组件4包括共同设置在底座组件2内的离心风机41、前出风网42以及调节旋钮43。应当理解,该前出风网42上还设置有前出风网开孔421以使得散热组件4产生的热风被吹出至电陶炉机体外。此外。本实用新型中的前出风网42与调节旋钮43可操作地连接在一起,在转动调节旋钮43时前出风网42也会随之一同转动,从而使得用户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对前出风网42的朝向进行调节。
39.在一个实施例中,加热组件3包括炉体31以及加热面板32,并且该炉体31与该加热面板32的下表面相接触,从而能够将炉体31所产生的热量直接传递至加热面板32,以对放置在加热面板32上的烹饪器具进行加热。底座组件2上还可以优选地设置一炉体固定柱21以固定炉体,避免炉体31在烹饪过程中掉出,保证了操作过程中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40.应当理解,当炉体31所在平面与加热面板32所在平面相平行时,可以使得二者间的接触面积最大。此时,炉体31所产生的热量能够被充分地传递,从而提高加热效率,降低能量浪费率。此外,加热面板32可以采用硅晶板、微晶板、钢化玻璃板或者其他材料,本实用新型在实施时并不以此为限。
41.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想到,为了提高用户操作过程的可视化并进一步提高使用便利性,还可以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陶炉中增加显示组件5并且将其设置在面板组件1上。具体地,该显示组件5包括显示电路板51、遮光罩52、电路显示面贴53以及显示镜54,这些元件依次连接在一起。
42.在一个实施例中,显示电路板51可显示烹饪模式;遮光罩52设置在显示电路板51上方以对显示电路板51进行固定;电路显示面贴53与显示镜54依次设置在遮光罩52上方,该二者在安装完成后优选地与面板组件1的上表面相持平,从而使得电陶炉的外观更加美观。
43.基于前述实施例,面板组件1上还优选地设置有炉体开孔11以及面板开孔12,以更好地设置前述加热组件3与显示组件5。具体而言,在组装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陶炉时,可以将加热组件3中的炉体31设置在炉体开孔11中,加热面板32设置在该炉体开孔11的上方;显示组件5中的显示镜54卡在面板开孔12中,以使得用户直接在面板组件1上看到当前的操作状态。
44.本领域技术人员还能够想到,可以通过偏心轴联动的方式将调节旋钮43与前出风
网42可操作地连接在一起。具体地,调节旋钮43包括一旋钮轴431并且该旋钮轴431为偏心轴,前出风网42的侧边上相应地设置有前出风网转轴孔422以及前出风网转轴423。调节旋钮43中的旋钮轴431穿过前出风网转轴孔422并固定,使得调节旋钮43与前出风网42形成一整体的联动机制。进一步地,还可以优选地在底座组件2上设置前出风网转轴支架22以对前出风网转轴423提供支撑,提高了操作过程中的稳定性。
45.在烹饪过程中,离心风机41高速运转并产生大量风流,此时用户旋转调节旋钮43,可使得旋钮轴431在前出风网转轴孔422内旋转,由于旋钮轴431为偏心设置,使得前出风网转轴423沿着前出风网转轴支架22上的圆孔作圆周运动,并产生一定的倾斜角度,从而改变离心风机41所吹出的风流的风向。这种调节方式使得用户能够对前出风口所吹出的风流朝向进行控制,从而通过前出风口的散热风流在用户身体与电陶炉之间形成“风墙”,避免了烹饪过程中产生的油烟粘附在用户身上,有效提高了烹饪过程中的清洁度。
46.请参考图2与图3,其分别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散热风向可调节的电陶炉中前出风网与后出风网的立体示意图。
47.为使得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陶炉更加美观,优选地可以设置一前出风网装饰圈44,并且该前出风网装饰圈44上还设置有前出风网装饰圈出风口441以及前出风网装饰圈凹槽442。
48.具体而言,前出风网开孔421的高度小于前出风网装饰圈出风口441的高度,这使得前出风网装饰圈出风口441的开口大小与前出风网42相对应,从而能够将前出风网42套接在该前出风网装饰圈出风口441中。在装配时,将前出风网开孔421与前出风网装饰圈出风口441对准后,推入前出风网42至前出风网装饰圈出风口441中,即可将前出风网42与前出风网装饰圈44套接在一起,且二者的前表面优选地保持对齐。
49.请同时参考图1,前出风网装饰圈44优选地可以通过卡接的方式安装在电陶炉上。具体而言,底座组件2的一侧边上设置有前出风网凸筋424,将前出风网装饰圈凹槽442卡扣在该前出风网凸筋424上,即可将前出风网装饰圈44安装在电陶炉上,从而将前出风网42、前出风网装饰圈44以及底座组件2三者组装在一起,并且从前出风网42中吹出的风流能够通过前出风网装饰圈出风口441被吹出至电陶炉外。
50.本实用新型中的电陶炉还可以通过增加出风口的方式进一步提高散热性能。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电陶炉上还可以设置后出风网45,并且该后出风网45具有后出风网出风口451以使得烹饪过程中所产生的风流从后出风网45中流出。这种设置方式有效地增大了散热总面积,在进一步降低电陶炉内部温度的同时也避免了因电陶炉长时间工作而烤坏台面。
51.请同时参考图1,后出风网45优选地可以通过卡接的方式安装在电陶炉上。具体而言,底座组件2的一侧边上设置有后出风网凸筋453,后出风网45上相应地设置有后出风网凹槽452,并且后出风网凸筋453所在的侧边为底座组件2上与前述前出风网凸筋424所在的侧边相对的另一侧。在组装电陶炉时,将后出风网凹槽452卡扣在后出风网凸筋453上,即可完成后出风网45的装配。但本实用新型在实施时并不以前述组装方式为限。
52.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主要对电陶炉的散热结构做出改进,因此,与该改进之处无关的其他常规结构,本实用新型没有进行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优选方案可以自由地组合与叠加。
53.应当理解,上述的实施方式仅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针对上述细节做出的各种明显的或等同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者替换都将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