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电缆敷设用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5-31 07:37:4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缆敷设用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2.电力建设工程中需要敷设电缆,电缆敷设是指沿经勘查的路由布放、安装电缆以形成电缆线路的过程。根据使用场合,可分为架空、地下(管道和直埋)、水底、墙壁和隧道等几种敷设方式。合理选择电缆的敷设方式对保证线路的传输质量、可靠性和施工维护十分重要。
3.敷设过程中需采用固定装置对电缆进行有效地支撑和固定,以保证供电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然而现有的固定装置对电缆固定效果差,电缆容易脱出轨道导致电缆线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缆敷设用固定装置,以对电缆固定牢固。此外,电缆敷设用固定装置应操作方便,以提高作业效率。
5.为了实现上述至少一个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缆敷设用固定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用于夹紧电缆的夹紧机构,所述夹紧机构包括通过支撑柱固定在所述底座上方的顶板以及设置于所述底座与该顶板之间的夹持组件;所述夹持组件包括:
6.可转动支撑于所述顶板与所述底座之间的第一转动柱和第二转动柱;
7.以及,设置于所述顶板与所述底座之间的、上下相对设置的上夹板和下夹板,上夹板和下夹板相对的一面均具有与待夹持电缆形状适配的夹持槽,所述上夹板和下夹板均穿设在所述第一转动柱和第二转动柱上,并且所述第一转动柱与所述上夹板螺纹配合,所述第二转动柱与所述下夹板螺纹配合,所述第一转动柱和第二转动柱转动时驱动所述上、下夹板沿相互靠近或远离的方向移动,以夹紧或松开电缆。
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转动柱及所述第二转动柱的数量均为两个,四个转动柱呈矩形分布,且相同的转动柱呈对角设置。
9.进一步的,所述夹紧机构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转动柱和第二转动柱转动的齿轮驱动机构;
10.所述顶板呈内部中空的壳体结构,所述齿轮驱动机构设置在顶板的腔体内,所述齿轮驱动机构包括分别固定套设于四个转动柱上的四个工作齿轮以及同时与四个工作齿轮啮合的中间齿轮,其中所述中间齿轮通过中间齿轮轴可转动支撑于顶板内。
11.进一步的,四个转动柱中的其中一个转动柱作为主动转动柱,该主动转动柱的上端伸出所述顶板外,并安装有螺帽。
12.进一步的,四个转动柱上均套设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夹板和所述下夹板抵触。
13.进一步的,所述上夹板与所述下夹板的夹持槽内均设有防滑垫。
14.进一步的,所述固定装置还包括设置在底座上的两个导轮组,两个导轮组分别位
于所述夹紧机构的相对两侧。
15.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6.固定电缆时,控制第一转动柱和第二转动柱同时转动,从而驱动上夹板和下夹板朝相互靠近或远离的方向移动,以夹紧松开电缆。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固定装置不仅对电缆夹持牢固,而且结构简单,方便操作,提高了电缆敷设效率。
附图说明
17.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缆敷设用固定装置的第一方位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缆敷设用固定装置的第二方位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齿轮驱动机构的纵截面剖视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齿轮驱动机构的横截面剖视图;
22.附图标号
23.1-底座;2-夹紧机构;3-第一转动柱;4-弹簧;5-第二转动柱;6-支撑板;7-电缆; 8-导轮组;9-支撑柱;10-下夹板;11-上夹板;201-顶板;202-工作齿轮;203-中间齿轮轴;204-中间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了使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示例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所有实施例的穷举。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25.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缆敷设用固定装置,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上设置有用于夹紧电缆7的夹紧机构2,夹紧机构2包括通过四根支撑柱9固定在底座1上方的顶板201以及设置于底座1与顶板201之间的用于夹持电缆7的夹持组件。
26.夹持组件包括:第一转动柱3、第二转动柱5、上夹板12及下夹板10。其中,第一转动柱3和第二转动柱5可转动支撑于顶板201与底座1之间。上夹板12及下夹板10穿设在所述第一转动柱3和第二转动柱5上,并且第一转动柱3与上夹板12螺纹配合,第二转动柱5与下夹板10螺纹配合。也即,第一转动柱的上部外周面设置外螺纹13,并与上夹板12的螺纹孔螺纹配合;第二转动柱5的下部外周面设置外螺纹,并与下夹板10的螺纹孔螺纹配合。第一转动柱3和第二转动柱5转动时,能够带动上夹板12和下夹板10沿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类似于丝杆滑块运动),从而夹紧或松开电缆7。
27.上夹板12和下夹板10相对的面均具有与待夹持电缆形状适配的夹持槽,夹持槽内均设有防滑垫以提高对电缆7的固定效果。
28.具体实施时,第一转动柱3及第二转动柱5的数量可以均设置为两个,四个转动柱呈矩形分布,且相同的转动柱呈对角设置。从而提高上夹板和下夹板朝相互靠近或远离方向移动时的稳定性。
29.夹紧机构2还包括用于驱动两个第一转动柱3和两个第二转动柱5同时转动的齿轮
驱动机构。顶板201呈内部中空的壳体结构,齿轮驱动机构设置在该顶板201的腔体内。具体地,齿轮驱动机构包括分别固定套设于四个转动柱上的四个工作齿轮202以及同时与四个工作齿轮啮合的中间齿轮203。四个转动柱中的任意一个转动柱作为主动转动柱,该主动转动柱的上端伸出顶板202外,并安装有螺帽11,螺帽11用于与例如扳手一类的外接工具配合实现对主动转动柱的驱动。
30.固定电缆时,外接工具由螺帽11驱动主动转动柱转动,则通过上述齿轮传动机构带动四个转动柱同时转动,从而驱动上夹板12和下夹板10朝相互靠近或远离的方向移动,以夹紧松开电缆。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固定装置不仅对电缆夹持牢固,而且结构简单,方便操作,提高了电缆敷设效率。
31.在四个转动柱上均套设有弹簧4,弹簧4的两端分别与上夹板12和下夹板10抵触。
32.本实用所提供的固定装置还包括设置在底座1上的两个导轮组8,两个导轮组8分别位于夹紧机构2的相对两侧,从而便于敷设过程中对电缆7的牵拉。
33.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电缆敷设用固定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用于夹紧电缆的夹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夹紧机构包括通过支撑柱固定在所述底座上方的顶板以及设置于所述底座与该顶板之间的夹持组件;所述夹持组件包括:可转动支撑于所述顶板与所述底座之间的第一转动柱和第二转动柱;以及,设置于所述顶板与所述底座之间的、上下相对设置的上夹板和下夹板,上夹板和下夹板相对的一面均具有与待夹持电缆形状适配的夹持槽,所述上夹板和下夹板均穿设在所述第一转动柱和第二转动柱上,并且所述第一转动柱与所述上夹板螺纹配合,所述第二转动柱与所述下夹板螺纹配合,所述第一转动柱和第二转动柱转动时驱动所述上、下夹板沿相互靠近或远离的方向移动,以夹紧或松开电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敷设用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柱及所述第二转动柱的数量均为两个,四个转动柱呈矩形分布,且相同的转动柱呈对角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缆敷设用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紧机构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转动柱和第二转动柱转动的齿轮驱动机构;所述顶板呈内部中空的壳体结构,所述齿轮驱动机构设置在顶板的腔体内,所述齿轮驱动机构包括分别固定套设于四个转动柱上的四个工作齿轮以及同时与四个工作齿轮啮合的中间齿轮,其中所述中间齿轮通过中间齿轮轴可转动支撑于顶板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缆敷设用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四个转动柱中的其中一个转动柱作为主动转动柱,该主动转动柱的上端伸出所述顶板外,并安装有螺帽。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缆敷设用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四个转动柱上均套设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夹板和所述下夹板抵触。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敷设用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夹板与所述下夹板的夹持槽内均设有防滑垫。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敷设用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还包括设置在底座上的两个导轮组,两个导轮组分别位于所述夹紧机构的相对两侧。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缆敷设用固定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用于夹紧电缆的夹紧机构,所述夹紧机构包括通过支撑柱固定在所述底座上方的顶板以及设置于所述底座与该顶板之间的夹持组件;所述夹持组件包括:可转动支撑于所述顶板与所述底座之间的第一转动柱和第二转动柱;以及,设置于所述顶板与所述底座之间的、上下相对设置的上夹板和下夹板,所述上夹板和下夹板均穿设在所述第一转动柱和第二转动柱上,并且所述第一转动柱与所述上夹板螺纹配合,所述第二转动柱与所述下夹板螺纹配合,所述第一转动柱和第二转动柱转动时驱动所述上、下夹板沿相互靠近或远离的方向移动,以夹紧或松开电缆。本实用新型不仅对电缆夹持牢固,而且方便操作。而且方便操作。而且方便操作。


技术研发人员:谢杰 杨勇 陈吕傲笠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电建集团重庆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2.21
技术公布日:2022/5/30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