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能提高铸钢转向架抗菱刚度的变摩擦减振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5-26 18:23:0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铁路货车转向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转向架的减振装置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能提高铸钢转向架抗菱刚度的变摩擦减振装置。


背景技术:

2.我国现有铁路货车转向架大多采用铸钢三大件式转向架,其减振装置通常采用摩擦减振器,常用的摩擦减振器分为变摩擦减振器和常摩擦减振器。
3.目前货车转向架使用的变摩擦减振器的斜楔近似为三角形结构,减振弹簧上顶面与斜楔底面接触,弹簧下底面座落于侧架中央方框承台面。变摩擦减振器提供的减振摩擦力随着载荷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变摩擦减振器转向架能够适应空、重车工况下车辆稳定的特点。但在斜楔与摇枕、斜楔与侧架接触面积相对较小的情况,摇枕和侧架联系不够,会导致转向架抗菱刚度不足。现有提高转向架抗菱刚度的措施有:加装交叉支撑、轮对径向等装置,不但增加转向架成本,还让转向架结构变得复杂,不利于转向架维修。
4.常摩擦减振器斜楔普遍采用宽体斜楔,减振弹簧预压缩后与斜楔一起装入摇枕端部的凹进部分,减振弹簧的下平面支承在摇枕端部铸出的平台上,弹簧的上平面顶在斜楔内部的空腔处。常摩擦减振器采用宽体斜楔后,斜楔与摇枕、侧架接触面积增加,加强了转向架侧架与摇枕之间的联系,对转向架的菱形变形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提高了转向架的蛇形运动稳定性。但缺点是减振弹簧装配完成后其变形量就不发生变化,使得车辆在空、重车工况下减振性能差别很大。


技术实现要素:

5.为解决以上这些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提高铸钢转向架抗菱刚度的变摩擦减振装置,不仅能够提高运行中转向架的抗菱刚度,也能够提高空、重车工况下的减振性能。
6.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提高铸钢转向架抗菱刚度的变摩擦减振装置,该减振装置包括斜楔和减振弹簧;斜楔采用宽体斜楔,斜楔包括两个主摩擦面、两个副摩擦面、斜楔底面及圆脐;两个主摩擦面相对斜楔中心线对称设置,与转向架的侧架立柱磨耗板相贴合;两个副摩擦面相对斜楔中心线对称设置,与转向架的摇枕端部凹进部分紧密贴合;斜楔底面设置有圆脐,斜楔底面的底面平面与减振弹簧上顶面接触,并通过圆脐定位减振弹簧。
8.所述的斜楔为适用于顶角32
°
的斜楔。
9.所述的主摩擦面为平面。
10.所述的副摩擦面两面为圆弧面。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2.一、本实用新型采用宽体斜楔和减振弹簧,增加了主摩擦面与侧架立柱磨耗板、副摩擦面与摇枕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了彼此之间的联系,提高了转向架的抗菱刚度,能够满
足我国铁路货车设计速度120km/h的要求,与现有转向架配置相比较,不需要增加交叉支撑装置/轮对径向装置等结构,既节约了成本,又降低了转向架运营过程中的检修时间。
13.二、本实用新型采用变摩擦减振器,减振摩擦力能够随着车辆载荷的变化而变化,能够在空、重车工况下提供不同的减振摩擦力,使车辆达到运行平稳的效果。
14.三、本实用新型的斜楔适用于顶角32
°
的常规斜楔,具有普遍性;本实用新型主、副摩擦面都为两摩擦面,且相对斜楔中心线对称,主摩擦面为平面,副摩擦面两面为圆弧面,使斜楔能够在摇枕端部凹陷处可以有轻微的转动,避免出现卡滞现象,同时也提高了斜楔与侧架、摇枕的贴合面积,提高了减振性能。
15.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基于变摩擦转向架,通过增加斜楔宽度,较常规变摩擦斜楔宽度增加35mm,并设计为对称结构,通过斜楔梁两边增加了转向架摇枕和侧架之间的联系,兼具了变摩擦减振装置和常摩擦减振装置的优点,不仅提高了运行中转向架的抗菱刚度,也提高了空、重车工况下的减振性能,同时具有结构简单、装卸方便等优点,在安装时,利用原有工装即可完成,并不增加其他成本。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斜楔的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斜楔的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
19.图4是本实用新型斜楔的第三视角结构示意图。
20.附图标记:
21.1-斜楔、2-减振弹簧。
22.11-主摩擦面、12-副摩擦面、13-斜楔底面、14-圆脐。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参见图1-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提高铸钢转向架抗菱刚度的变摩擦减振装置,该减振装置包括斜楔1和减振弹簧2。斜楔1采用宽体斜楔,宽度较常规变摩擦减振装置斜楔增加约35mm,增加了斜楔1与摇枕、斜楔1与侧架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了彼此之间的联系作用。斜楔1包括两个主摩擦面11、两个副摩擦面12、斜楔底面 13及圆脐14。两个主摩擦面11为平面,相对斜楔1中心线对称设置,与转向架的侧架立柱磨耗板相贴合,增加了与侧架立柱磨耗板接触面积。两个副摩擦面12两面为圆弧面,相对斜楔1中心线对称设置,与转向架的摇枕端部凹进部分紧密贴合,增加了与摇枕端部接触面积。斜楔底面3设置有圆脐14,其底面平面与减振弹簧2上顶面接触,并通过圆脐14定位减振弹簧2。
24.综上所述只是用图解说明本实用新型装置的一些原理,并非是要将本实用新型局限在所示和所述的具体结构和适用范围内,故凡是所有可能被利用的相应修改以及等同物,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申请的专利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能提高铸钢转向架抗菱刚度的变摩擦减振装置,其特征是:该减振装置包括斜楔(1)和减振弹簧(2);斜楔(1)采用宽体斜楔,斜楔(1)包括两个主摩擦面(11)、两个副摩擦面(12)、斜楔底面(13)及圆脐(14);两个主摩擦面(11)相对斜楔(1)中心线对称设置,与转向架的侧架立柱磨耗板相贴合;两个副摩擦面(12)相对斜楔(1)中心线对称设置,与转向架的摇枕端部凹进部分紧密贴合;斜楔底面(13)设置有圆脐(14),斜楔底面(13)的底面平面与减振弹簧(2)上顶面接触,并通过圆脐(14)定位减振弹簧(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能提高铸钢转向架抗菱刚度的变摩擦减振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斜楔(1)为适用于顶角32
°
的斜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能提高铸钢转向架抗菱刚度的变摩擦减振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主摩擦面(11)为平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能提高铸钢转向架抗菱刚度的变摩擦减振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副摩擦面(12)两面为圆弧面。

技术总结
一种能提高铸钢转向架抗菱刚度的变摩擦减振装置,该减振装置包括斜楔和减振弹簧;斜楔采用宽体斜楔,斜楔包括两个主摩擦面、两个副摩擦面、斜楔底面及圆脐;两个主摩擦面相对斜楔中心线对称设置,与转向架的侧架立柱磨耗板相贴合;两个副摩擦面相对斜楔中心线对称设置,与转向架的摇枕端部凹进部分紧密贴合;斜楔底面设置有圆脐,斜楔底面的底面平面与减振弹簧上顶面接触,并通过圆脐定位减振弹簧。该减振装置兼具了变摩擦减振装置和常摩擦减振装置的优点,不仅提高了运行中转向架的抗菱刚度,也提高了空、重车工况下的减振性能,同时具有结构简单、装卸方便等优点。装卸方便等优点。装卸方便等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张光才 祝笈 罗汉江 冯成礼 张显锋 吴畅 王云贵 廖军 张锐 敬宣萱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车眉山车辆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0.14
技术公布日:2022/5/25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