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输送装置及血流导向支架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5-26 13:23:5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输送装置及血流导向支架系统。


背景技术:

2.本部分提供的仅仅是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其并不必然是现有技术。
3.颅内动脉瘤目前的发病率大概是3%~5%,患者每年发生动脉瘤破裂的概率大约是0.95%,一旦动脉瘤破裂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使其死亡率高达40%,因此在对于颅内动脉瘤未破裂前进行人工干预,防止动脉瘤破裂是非常重要的。目前,人工干预动脉瘤破裂的方法有多种,比较常见的就是进行介入手术,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治疗目前已经被证实是比较安全可靠的一种治疗颅内动脉瘤手术的方法,相比传统的颅内动脉瘤手术相比,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减少等特点。
4.通过血流导向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原理是通过股动脉穿刺将血流导向支架经过输送装置在微导管内进行输送至动脉瘤病变部位,将血流导向支架从微导管内释放出来,利用血流导向支架网孔的致密性特点,血流导向支架可以将动脉瘤的瘤颈覆盖,减少血液流入动脉瘤瘤体内,诱发瘤体内血栓的形成从而达到减小瘤体内的血流压力进而达到治疗的目的。相比目前市面上使用的弹簧圈对瘤体填充治疗的方法,有明显的优势和减少远期所可能带来的比如弹簧圈掉落等问题,并且对于宽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的治疗有明显的优势。
5.目前的血流导向支架输送装置输送血流导向支架的原理主要是利用摩擦力的方式进行血流导向支架的输送,将血流导向支架套在输送装置上一种具有较大弹性和摩擦系数比较高的硅胶块上,然后将血流导向支架和输送装置一同装至比血流导向支架直径小的导入鞘内,血流导向支架与硅胶块在鞘管内相互挤压产生的摩擦力,由于血流导向支架外侧与导入鞘管内壁的摩擦力小于血流导向支架内侧与硅胶块相互挤压产生的摩擦力,迫使血流导向支架与硅胶块在输送过程中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进而可以通过推送输送装置达到输送血流导向支架的目的。然后通过微导管上的连接件与导入鞘进行配合将血流导向支架从导入鞘内输送至微导管内,血流导向支架在微导管的输送的原理与在导入鞘管内一样,因为导入鞘管的内径与微导管内径是一致的,最后血流导向支架在微导管内输送支架到病变部位后释放支架。但是目前市面上对支架输送的输送装置有很多问题,例如:
6.现有技术的血流导向支架一般是由多股金属丝编织而成,导致血流导向支架的端部具有多个松散的丝头。在微导管推送血流导向支架过程中,丝头会对微导管内壁产生剐蹭现象,导致血流导向支架与微导管内壁发生较大的摩擦,对血流导向支架的远端损伤较大,可能导致血流导向支架变形,影响血流导向支架的正常释放。
7.目前市面上的pipeline输送导丝,其远端设置有用于保护支架远端的保护装置,在血流导向支架输送过程中,血流导向支架的远端通过输送导丝上设置的两个半圆柱保护套保护,血流导向支架在释放时,两个半圆柱保护套打开,血流导向支架释放后,两个半圆柱保护套整体以180
°
的翻转撤回到微导管内,保护套打开及翻转需要的空间较大,在遇到
较小的血管时,可能出现保护套无法有效打开影响血流导向支架的释放,或者在回撤输送导丝的时候,保护套无法翻转进入微导管中,如果强行回撤输送导丝可能会造成保护套断裂等严重医疗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8.本发明的目的是至少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之一。该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9.本技术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输送装置,该输送装置用于输送血流导向支架,包括输送导丝及与所述输送导丝连接的推送杆,所述输送导丝的远端设置有飘带,所述飘带包括本体及分别位于所述本体两端的固定端与自由端,所述固定端与所述输送导丝固定,输送时,所述本体在所述血流导向支架的远端沿远端至近端的方向缠绕,在所述血流导向支架释放后,所述本体能够解旋且所述本体的延伸方向与缠绕方向相反。
10.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输送装置,在输送过程中,飘带能够将血流导向支架的远端包裹住,可以防止血流导向支架的远端的编织丝与微导管内壁发生剐蹭导致微导管内壁损坏及血流导向支架远端的编织丝出现反折挂钩等情况,影响手术的安全性;在血流导向支架释放时,飘带能够自动解旋并翻转,翻转所需空间较小,可以避免血流导向支架的远端无法打开或输送导丝无法回撤的情况,同时翻转后飘带不会堵在微导管的管口,回收过程较顺畅。
11.另外,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还可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本体的宽度为0.2mm-3mm,厚度为0.01mm-0.1mm。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本体定型形成从所述固定端至所述自由端直径逐渐增大的螺旋塔状结构。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本体的螺距为2mm-5mm,螺旋圈数为2-5圈,开口端的直径为2mm-6mm。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输送装置还包括第一套筒及第二套筒,所述第一套筒及所述第二套筒均套设于所述输送导丝,所述固定端插设于所述第一套筒,所述第二套筒与所述第一套筒固定以压紧所述飘带。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套筒的近端端面与所述第一套筒的远端端面相互抵靠以压紧所述飘带。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套筒与所述第二套筒通过嵌套的方式固定以压紧所述飘带。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套筒的近端为锥状结构。
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输送装置还包括显影弹簧线圈及内嵌弹簧,所述显影弹簧线圈及所述内嵌弹簧均套设于所述输送导丝,所述飘带的所述固定端缠绕在所述内嵌弹簧,所述内嵌弹簧与所述固定端一同插设于所述显影弹簧线圈内,并固定在所述显影弹簧线圈的近端。
20.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血流导向支架系统,包括上述任一所述的输送装置,还包括血流导向支架,所述血流导向支架套设于所述输送导丝,所述飘带缠绕在所述血流导向支架的远端。
附图说明
21.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22.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血流导向支架系统在微导管内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图1所示的血流导向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图1所示的输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5.图4为图3所示的飘带的结构示意图;
26.图5为图3所示的第一套筒、第二套筒与飘带的分解图;
27.图6为血流导向支架系统在装载管内的结构示意图;
28.图7为装载至装载管内的血流导向支架系统插入到微导管内的结构示意图;
29.图8为血流导向支架系统中血流导向支架半释放时的结构示意图;
30.图9为血流导向支架系统中血流导向支架完全释放时的结构示意图;
31.图10为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输送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32.图11为图10所示的第一套筒与第二套筒的分解图;
33.图12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输送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4.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35.应理解的是,文中使用的术语仅出于描述特定示例实施方式的目的,而无意于进行限制。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地指出,否则如文中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所述”也可以表示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含有”以及“具有”是包含性的,并且因此指明所陈述的特征、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存在或者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36.尽管可以在文中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多个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这些术语可以仅用来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与另一区域、层或部段区分开。除非上下文明确地指出,否则诸如“第一”、“第二”之类的术语以及其它数字术语在文中使用时并不暗示顺序或者次序。因此,以下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在不脱离示例实施方式的教导的情况下可以被称作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
37.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在文中使用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来描述如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者特征相对于另一元件或者特征的关系,这些相对关系术语例如为“内部”、“外部”、“内侧”、“外侧”、“下面”、“下方”、“上面”、“上方”等。这种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意于包括除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者操作中装置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在图中的装置翻转,那么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方”的元件将随后定向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术语“在
……
下方”可
以包括在上和在下的方位。装置可以另外定向(旋转90度或者在其它方向)并且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关系描述符相应地进行解释。
38.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39.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中,由「一数值至另一数值」表示的范围,是一种避免在说明书中一一列举该范围中的所有数值的概要性表示方式。因此,某一特定数值范围的记载,涵盖该数值范围内的任意数值以及由该数值范围内的任意数值界定出的较小数值范围,如同在说明书中明文写出该任意数值和该较小数值范围一样。
40.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中,将使用时距离操作者近的一端称为“近端”,将距离操作者远的一端称为“远端”,并依据此原理定义输送装置任一部件的“近端”和“远端”。
41.请参阅图1,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血流导向支架系统10包括血流导向支架100及输送装置200,血流导向支架100套设于输送装置200,输送装置200用于将血流导向支架100输送至病变位置。
42.请一并参阅图2,血流导向支架100由多根金属丝编织形成管腔结构。在一实施例中,血流导向支架100由48股或64股金属丝进行编织,编织方式采用一压一或一压二的方式,金属丝的材质可以为镍钛合金、钴铬合金、铂或其合金等,或者采用金属丝包裹显影丝形成的复合结构,金属丝的丝径为0.0010-0.0016英寸。输送时,血流导向支架100套设在输送装置200的远端,并压缩成拉直的状态,释放后,血流导向支架100可以恢复至与血管相匹配且贴合血管内壁的状态。
43.请参阅图3,输送装置200包括输送导丝210及与输送导丝210连接的推送杆220,输送导丝210的近端与推送杆220的远端固定连接,例如,采用焊接等方式固定连接。
44.在一实施例中,输送导丝210的材质为镍钛合金或者不锈钢。输送导丝210采用锥形丝,从近端至远端的方向,输送导丝210的直径逐渐减小。在一实施例中,输送导丝210直径最大的一端的直径为0.1mm-0.2mm,直径最小的一端的直径为0.03mm-0.1mm。
45.请继续参阅图3,输送装置200还包括设置在输送导丝210的远端的显影弹簧线圈230,显影弹簧线圈230套设在输送导丝210直径较小的一端。在一实施例中,显影弹簧线圈230通过焊接、锡焊等方式或者采用高分子生物相容性材料进行粘结等方式固定在输送导丝210的远端。在一实施例中,显影弹簧线圈230采用铂钨丝、铂金丝等能够在x射线下显影的金属丝绕制而成,绕制显影弹簧线圈230的金属丝的丝径为0.033mm-0.1mm,显影弹簧线圈230的直径为0.2mm-0.4mm。通过显影弹簧线圈230,可以判断输送装置200的最远端位于体内的位置。
46.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3,输送装置200还包括设置在输送导丝210近端的硅胶块240,硅胶块240套设于输送导丝210的近端,装载时,血流导向支架100的近端套设在硅胶块240上。在一实施例中,硅胶块240为两层结构,内层为高分子材质圆管,圆管的材质为聚丙烯、聚酰亚胺等,内层240套设在输送导丝210上,外层材质为硅胶,内层圆管的内径为0.16mm-0.25mm,外径为0.3mm-0.4mm,外层的外径为0.55mm-0.60mm,外层的内径根据内层的外径而定,硅胶块240的长度为2mm-4mm。
47.请继续参阅图3,输送装置200还包括套设在输送导丝210近端的近端显影套管250及远端显影套管260,近端显影套管的远端250硅胶块240的近端抵靠,远端显影套管260的近端硅胶块240的远端抵靠,近端显影套管250的近端与推送杆220的远端固定,近端显影套管250可以防止硅胶块240在输送血流导向支架100时出现反向移动,而且近端显影套管250可以用来抵靠血流导向支架100的近端,并且显影定位血流导向支架100的近端的位置。
48.近端显影套管250及远端显影套管260由可显影的金属材料制成,材质可以是铂、钨、金、银、钽、镍钛合金、钴铬合金、铂钨合金、铂铱合金等。在一实施例中,近端显影套管250为中空圆柱结构,外径为0.3mm-0.6mm,长度为2mm-5mm。在一实施例中,远端显影套管260的近端也为中空圆柱结构,圆柱结构的长度为1mm-3mm,远端为中空锥状结构,长度也为1mm-3mm。远端显影套管260的远端采用锡焊的方式固定在输送导丝210上。通过近端显影套管250及远端显影套管260,可以在dsa下确定血流导向支架100的近端是否完全在硅胶块240上,可以有助于观察血流导向支架100是否相对于输送装置200移位。在装载时,血流导向支架100的近端超出硅胶块240并覆盖在近端显影套管250上。
49.推送杆220的材质为镍钛合金或不锈钢,外径为0.4mm-0.6mm。请继续参阅图3,推送杆220包括远端部221及与远端部221连接的近端部222,远端部221与输送导丝210连接。在一实施例中,远端部221采用镍钛合金或不锈钢管激光雕刻形成螺旋形镂空槽,螺旋的螺距从远端至近端逐渐增加。远端段221的镍钛合金或不锈钢管上还设置有热缩管,如ptfe(聚四氟乙烯)热缩管,能够保护螺旋形镂空槽,防止远端段221受力过大发生拉直等情况。近端部222包括由远端部221一体形成的镍钛合金或不锈钢管及插设于镍钛合金或不锈钢管内的实心钢丝,以使近端段222具有较大的支撑强度,推送时不易打折。上述推送杆220,远端段221柔顺性较好,可以穿过弯曲血管,近端段222支撑力较好,可以实现较好的推送效果。在一实施例中,推送杆220的总长度为1.5m-2.0m,其中远端段221的长度为70mm-120mm。
50.请一并参阅图1、图3及图4,输送导丝210的远端设置有飘带270。飘带270包括本体271及分别位于本体271两端的固定端272与自由端273,固定端272与输送导丝210固定,输送时,本体271在血流导向支架100的远端沿远端至近端的方向缠绕,当血流导向支架100释放后,本体271能够解旋且本体271的延伸方向与缠绕方向相反,即,在输送时,固定端272比自由端273更靠近远端,释放后,自由端273比固定端272更靠近远端。
51.通过设置飘带270,在血流导向支架100的输送过程中,飘带270能够将血流导向支架100的远端,可以避开血流导向支架100的远端端部直接与微导管内壁接触,从而降低血流导向支架100的远端剐蹭微导管内壁而损伤微导管内壁的可能性,同时血流导向支架100释放时,血流导向支架100的径向支撑力及血流的冲击力能够有助于飘带270发生解旋,并且在血流的冲击力下使飘带270沿着血流方向延伸,飘带270打开及翻转所需要的空间较小,可以降低血流导向支架无法释放或输送导丝无法回收的发生率。
52.飘带270的材质为ptfe材质或者其他生物相容性较好的软材质。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飘带270的本体271的厚度为0.01mm-0.1mm,可以使得飘带270在缠绕血流导向支架100时不会因为厚度过大影响血流导向支架100的入鞘及推送困难,而且还可以使得飘带270翻转所需要的空间更小。在一实施例中,271的厚度为0.03mm-0.08mm。在一实施例中,本体271的宽度d为0.2mm-3mm,可以使得血流与本体271之间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有助于本体271解旋及翻转。在一实施例中,本体271的宽度d为0.5mm-2mm。在一实施例中,本体271定
型形成从固定端272至自由端273直径逐渐增大的螺旋塔状结构,可以方便血流导向支架100的装载。在一实施例中,本体271的螺距p为2mm-5mm,螺旋圈数为2-5圈,开口端的直径d为2mm-6mm,即靠近自由端273一端的直径为2mm-6mm,使得本体271能够较快的解旋及翻转。在一实施例中,本体271在血流导向支架100的远端包裹的长度为2mm-3mm,本体271可以较好的保护血流导向支架100的远端,同时本体271也可以较顺利的解旋,避免对血流导向支架100的自膨胀造成影响。
53.需要说明的是,飘带270也可以不用定型,即,在自然状态下为一长条形带子,当与血流导向支架100装配时,在血流导向支架100的远端缠绕即可。
54.请继续参阅图3及图5,输送装置100还包括第一套筒280及第二套筒290,第一套筒280及第二套筒290均套设于输送导丝210,固定端272插设于第一套筒280内,第二套筒290与第一套筒280固定以压紧飘带270。在一实施例中,将固定端272插入到第一套筒280内,并使本体271从第一套筒280的近端端面伸出,然后再套入到输送导丝210上,第二套筒290的远端与第一套筒280的近端固定以将飘带270固定在第一套筒280及第二套筒290之间。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套筒280为中空圆柱状结构,外径为0.3mm-0.4mm,内径为0.2mm-0.25mm,第一套筒280位于显影弹簧线圈230的近端,且第一套筒280的远端与显影弹簧线圈230的近端抵靠。第二套筒290的远端也为中空圆柱结构,长度为1mm-2mm,外径为0.3mm-0.4mm,内径为0.20mm-0.25mm,第二套筒290的远端端面与第一套筒280的近端端面相互抵靠以将飘带270固定。第一套筒280与第二套筒290均可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在输送导丝210上,固定端271可通过胶水点胶的方式固定在第一套筒280内。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套筒290的近端呈锥状,有助于输送导丝210更顺利地回收到微导管内。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套筒290的近端锥状的长度为1mm-2mm。
55.请一并参阅图1、图6至图9,本技术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血流导向支架系统10的操作方法。血流导向支架系统10还包括装载导管20。
56.步骤s11:将输送装置200穿入装载导管20,并使装载导管20位于推送杆220的位置,然后血流导向支架100穿过输送导丝210,将飘带270缠绕在血流导向支架100的远端,并逐步将血流导向支架100拉入至装载管20内。图6为血流导向支架系统10装载到装载管20内的结构示意图。
57.步骤s12:将装载管20插入微导管30中(此时微导管30已到达病变位置),推送输送装置200,将血流导向支架100推送进微导管30。图7为装载有血流导向支架系统10的装载导管20插入到微导管30的结构示意图,图1为血流导向支架系统10位于微导管30内的结构示意图。
58.步骤s13:推送输送装置200,直至血流导向支架100的远端达到微导管30的远端,当血流导向支架100释放位置合适时,后撤微导管30同时推送输送装置200,使飘带270及血流导向支架100的远端露出到微导管30外,血流导向支架100的径向支撑力及血流的冲击力能够有助于飘带270发生解旋,并且在血流的冲击力下使飘带270沿着血流方向延伸。图8为血流导向支架100部分释放后的结构示意图,此时飘带270已解旋并翻转。
59.步骤s14:继续推送输送装置200使血流导向支架100完全释放,同时回撤输送装置200至微导管30内,并将微导管30连同输送装置200一同撤出到体外。图9为血流导向支架100完全释放后,输送装置200回撤到微导管30内的结构示意图。
60.上述血流导向支架系统10,在输送过程中,飘带270能够将血流导向支架100的远端包裹住,可以防止血流导向支架100的远端的编织丝与微导管30内壁发生剐蹭导致微导管30内壁损坏及血流导向支架100远端的编织丝出现反折挂钩等情况,影响手术的安全性;在血流导向支架100释放时,飘带270能够自动解旋并翻转,翻转所需空间较小,可以避免血流导向支架100的远端无法打开或输送导丝210无法回撤的情况,同时翻转后飘带270不会堵在微导管30的管口,回收过程较顺畅。
61.请参阅图10,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输送装置200a与第一实施例的输送装置200的结构大体相同,不同之处主要在于:第一套筒280a与第二套筒290a采用嵌套的方式固定以压紧飘带271a。请一并参阅图10及图11,第一套筒280a为圆柱状结构,外径为0.3mm-0.4mm,长度为3mm-6mm。第一套筒280a的远端的内腔为圆柱状结构,内径为0.10mm-0.25mm,第一套筒280a的近端的内腔为锥状结构,锥状长度为0.5mm-1mm。第二套筒290a的两端为锥状结构,锥状结构的长度为1mm-2mm,中间为圆柱状结构,圆柱状结构的外径为0.3mm-0.4mm,第二套筒290a的内腔为圆柱状结构,内径为0.1mm-0.25mm。使用时将飘带270a的固定端(图未标,被遮挡)插入到第一套筒280a的内腔并采用生物相容性较好的胶水将飘带270a与第一套筒280a的内腔固定,然后将第一套筒280a连同飘带270a插入到输送导丝210a上并固定在输送导丝210a,然后将第二套筒290a的远端插入到第一套筒280a的近端内腔内,然后将第一套筒280a与第二套筒290a采用焊接或采用生物相容性较好的胶水进行固定。第一套筒280a与第二套筒290a采用嵌套的方式固定,可以避免将飘带270a挤断的风险。
62.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套筒280a的近端内腔的形状及第二套筒290a的远端的形状也可以为其他,只要保证第一套筒280a与近端内腔与第二套筒290a的远端形状匹配即可。
63.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血流导向支架系统与第一实施例的血流导向支架系统结构大体相同,不同之处主要在于:第二实施例的血流导向支架系统采用第二实施例的输送装置200a。
64.请参阅图12,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输送装置200b的结构与实施例一的输送装置200的结构大体相同,不同之处主要在于:输送装置200b包括内嵌弹簧275,内腔弹簧275套设与输送导丝210b,飘带270b的固定端272b缠绕在内腔弹簧275,内嵌弹簧275与固定端272b一同插设于显影弹簧线圈230b内,并固定在显影弹簧线圈230b的近端。在一实施例中,固定端272b在内嵌弹簧275上缠绕15-20圈,内嵌弹簧275的长度为4mm-6mm。在一实施例中,内嵌弹簧275采用不锈钢丝绕制而成,不锈钢丝的丝径为0.01mm-0.03mm,内嵌弹簧275的直径为0.15mm-0.20mm。在一实施例中,内嵌弹簧275、固定端272b及显影弹簧线圈230b之间采用生物相容性较好的胶水进行点胶固定。由于内嵌弹簧275通过绕制而成,表面较粗糙,能够使得内嵌弹簧275与显影弹簧线圈230b之间的摩擦力较大,固定端272b不易从内嵌弹簧275与显影弹簧线圈230b之间脱落。而且内嵌弹簧275还可以增加显影弹簧线圈230b近端的强度,降低显影弹簧线圈230b的近端位置被输送导丝拉断的可能性。
65.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血流导向支架系统与第一实施例的血流导向支架系统结构大体相同,不同之处主要在于:第三实施例的血流导向支架系统采用第二实施例的输送装置200b。
66.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
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67.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