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规模化滨海盐碱地垦造进排路一体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5-26 02:23:4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农业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规模化滨海盐碱地垦造进排路一体化系统。


背景技术:

2.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对土地资源需求的日益紧迫,盐碱土开发利用工程蓬勃发展,但是,盐碱土含盐量高、养分含量低、土壤结构性差等特点严重影响着区域的农林业生产和和生态环境建设,盐碱土的改良绿化一直是国际公认的“世界性难题”。而我国是人口大国,现有0 .97亿公顷的盐碱地,伴随着人类活动,很多土地的盐碱地危害日益加重,在土地资源日益匮乏的今天,盐碱地的综合治理与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3.常见的盐碱地土壤的进排水系统一般包括多个互相连接的水管网和连接于水管网的疏水膜,水管网开设有疏水孔,水管网的两端设置水泵,通过孔至水泵排水或抽水可切换盐碱地土壤的进排水系统的灌溉状态或排水状态。
4.针对上述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由仅通过水管网和连接于水管网的水泵切换灌溉状态或排水状态,当该方案用于规模较大的盐碱地时,水泵的动力不足,灌溉或排水的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高大规模盐碱地的进排水系统的灌溉或排水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规模化滨海盐碱地垦造进排路一体化系统。
6.一种规模化滨海盐碱地垦造进排路一体化系统,包括灌溉坡道、进水阀门、出水阀门和多个沉沙窨井,所述沉沙窨井设置有主管,多个所述沉沙窨井通过所述主管连接,位于一端的所述沉沙窨井的所述主管与所述进水阀门连接,另一端的所述沉沙窨井的所述主管与所述出水阀门连接,多个所述沉沙窨井插接于所述灌溉坡道内,所述沉沙窨井包括沉沙井和输水管,所述沉沙井具有沉沙腔,所述主管和所述输水管均活动连接于所述沉沙井的侧壁,且所述主管、所述输水管均与所述沉沙腔连通。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关闭出水阀门并打开进水阀门时,主管内的水通过沉沙腔并进入输水管灌溉农田,关闭进水阀门并打开出水阀门时,田间的水通过输水管进入沉沙腔,并通过主管排出,提高了大规模画滨海盐碱地垦造进排路一体化系统的灌溉或排水的效率。
8.优选的,所述灌溉坡道包括高坡和田块,所述高坡与所述田块连接,所述沉沙井盖插接于所述高坡,所述输水管远离所述沉沙井的一端插接于所述田块内。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田间的水不易通过沉沙窨井的上端进入沉沙腔,便于田间的水仅通过输水管进入沉积腔内,便于通过进水阀门和出水阀门控制灌溉排水系统切换灌溉状态或排水状态。
10.优选的,所述田块为两个,所述高坡的两侧分别与两个所述田块连接,所述输水管
为两个,两个所述输水管均插接于所述田块内,且所述输水管均插接于所述沉沙井的侧壁。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一个沉沙窨井与两个输水管配合,即一个沉沙窨井可同时灌溉位于高坡两侧的田块或排出该两侧田块内的水,提高了沉沙窨井灌溉或排水的效率。
12.优选的,所述主管为双壁波纹管。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双壁波纹管具有较强的抗外压能力和较轻的重量,使双壁波纹管可快速连接于沉沙井,且双臂波纹管埋于田间时,在长期使用下不易破损,从而可延长主管道的使用寿命。
14.优选的,所述沉沙井的侧壁开设有贯穿所述沉沙井的主插接孔,所述主管插接于所述主插接孔内。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主管与主插接孔定位连接,且主管与沉沙腔连通,当主管埋于田间时,主管保持插接于主插接孔内,不易因土壤内部的压力发生位移,便于主管的长期使用。
16.优选的,所述输水管包括连接段和弯折段,所述连接段的一端与所述弯折段连接,所述弯折段弯折向上开口,所述连接段的另一端与所述沉沙井连接。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段与沉沙井连接,且弯折段弯折向上开口,即外界水便于进入输水管,输水管内部的水不易进入外界,使沉沙腔的水不易倒灌于田地。
18.优选的,所述沉沙井的侧壁开设有贯穿所述沉沙井的侧插接孔,所述连接段插接于所述侧插接孔内。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段保持与侧插接孔定位连接,即长期使用时,土壤内的压力不易使连接段位移,便于长期使用过程中保持连接段与沉沙井的定位连接。
20.优选的,所述弯折段的上端活动套设有调节套管。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通过套设调节套管延长弯折段上端的高度,当主管通水、输水管排水时,外界水不易通过调节套管进入沉沙腔,从而进入主管,便于主管和输水管内水的单项流动。
22.优选的,所述弯折段凸设有定位环,所述调节套管的下端抵接于所述定位环。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调节套管与凸设有定位环的弯折段定位连接,即通过调节套管延长的高度较为固定,外界的水不易通过调节套管进入弯折段。
24.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5.1.通过设置多个通过主管连接的沉沙窨井,且排水阀门和进水阀门分别连接于两端的沉沙窨井,通过控制两端的排水阀门和进水阀门,无需抽水泵,即可控制主管内的水流流向,实现灌溉田块或使田块排水的效果。
26.2.通过设置主管插接于沉沙井、输水管插接于沉沙井,配合实用双臂波纹管作为主管,使主管在土壤内具有更高的抗压能力,不易破损,当主管或输水管破损时,可快速替换主管或输水管,便于主管和输水管的快速维修。
27.3.当灌溉排水系统为灌溉状态时,调节套管连接于弯折段的上端,便于水流单向自输水管进入田块;当灌溉排水系统为排水状态时,拆下调节套管后便于田地内的水通过输水管排出。
附图说明
28.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规模化滨海盐碱地垦造进排路一体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9.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沉沙窨井和灌溉排水系统的剖视图,用于展现灌溉排水系统与灌溉坡道的连接关系。
30.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沉沙窨井的部分结构爆炸图,用于展现沉沙井、主管和输水管的连接关系。
31.附图标记说明:
32.1、进水阀门;2、出水阀门;3、主管;4、进水管;5、出水管;6、输水管;7、沉沙井;8、沉沙腔;9、顶盖;10、抵接环;11、主插接孔;12、侧插接孔;13、连接段;14、弯折段;15、定位环;16、调节套管;17、灌溉坡道;18、高坡;19、田块;20、沉沙窨井。
具体实施方式
33.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4.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规模化滨海盐碱地垦造进排路一体化系统。
35.参照图1和图2,规模化滨海盐碱地垦造进排路一体化系统包括多个连接的沉沙窨井20、进水阀门1、出水阀门2和灌溉坡道17,多个连接的沉沙窨井20插接于灌溉坡道17内,进水阀门1与位于一端的沉沙窨井20连接,出水阀门2与位于另一端的沉沙窨井20连接。
36.参照图1,本技术实施例中,以三个沉沙窨井20为例说明。沉沙窨井20插接有主管3,且多个沉沙窨井20通过主管3相互连通,为了便于说明,将位于一端的沉沙窨井20的主管3命名为进水管4,将位于另一端的沉沙窨井20的主管3命名为出水管5。进水阀门1连接于进水管4,出水阀门2连接于出水管5。沉沙窨井20具有输水管6,沉沙窨井20通过设置的输水管6灌溉或排水。
37.参照图3,沉沙窨井20包括混凝土一体浇筑的沉沙井7,沉沙井7内部具有沉沙腔8,沉沙井7的顶端设置有顶盖9,顶盖9覆盖于沉沙腔8。沉沙腔8的内侧壁上凸设有抵接环10,顶盖9抵接于抵接环10的顶端,使顶盖9与沉沙井7定位连接。
38.参照图3,沉沙腔8的侧壁开设有两个贯穿沉沙井7的主插接孔11,两个主插接孔11分布于沉沙井7对称的两个侧壁上,主插接孔11与主管3一一对应,主管3插接于主插接孔11内。沉沙腔8的侧壁开设有两个贯穿沉沙井7的侧插接孔12,两个侧插接孔12分布于沉沙井7对称的两个侧壁上,且侧插接孔12不与主插接孔11位于沉沙井7的同一个侧壁上。侧插接孔12与输水管6一一对应,输水管6插接于侧插接孔12内。
39.参照图3,输水管6包括连接段13和弯折段14,连接段13和弯折段14一体设置,且连接段13和弯折段14均为pvc管。连接段13插接于侧插接孔12内,弯折段14向上弯折开口,本技术实施例中,弯折段14与连接段13垂直。弯折段14一体凸设有定位环15,弯折段14套设有调节套管16,调节套管16与弯折段14一一对应,且调节套管16与弯折段14螺纹连接,调节套管16的底端抵接于定位环15。
40.参照图2,灌溉坡道17包括高坡18和多个田块19,高坡18相对的两侧均连接有田块19。沉沙窨井20插接于灌溉坡道17内,沉沙井7插接于高坡18内,且顶盖9的顶端与高坡18的顶端齐平,输水管6插接于田块19内,对应地,两个田块19与同一个沉沙窨井20配合,且两个田块19对称分布于一个沉沙井7的两侧。定位环15的顶端与田块19的顶端齐平,调节套管16
的顶端高于田块19内的蓄水高度。
41.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灌溉排水系统的实施原理为:输水管6和主管3均插接于沉沙井7,将沉沙井7安装于高坡18内,并使弯折段14的顶端伸出高于田块19的顶端;关闭进水阀门1并打开出水阀门2时,田块19内蓄水流经输水管6,并通过总管排出,关闭出水阀门2并打开进水阀门1时,将调节套管16与弯折段14配合,主管3内输水并通过输水管6和调节套管16灌溉田块19。
42.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换,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