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发动机排气歧管的制作方法

2022-05-25 19:10:1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排气歧管。


背景技术:

2.随着人们对车辆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车辆的发动机功率也在不断增加,导致发动机排气管的温度也逐渐上升。发动机排气歧管的表面温度可达数百摄氏度,其强烈的热辐射会引起发动机机舱内的零部件老化加快,使发动机以及发动机周围的零部件的使用寿命缩短,甚至是直接导致零部件在高温条件下变形、融化,影响车辆的正常使用,需要在排气歧管外表面上增加保温装置,以避免排气歧管表面所辐射出的热量对其他部件造成破坏。
3.目前,排气歧管保温装置存在以下问题:
4.1)排气歧管保温装置没有紧贴排气歧管管体,导致保温装置体积较大,占用较大发动机机舱空间;
5.2)排气歧管保温装置都是依赖铆钉或者螺栓固定,装配环节繁琐,且存在松动脱落风险;
6.3)排气歧管保温装置在一些空间局限的位置无法布置,导致该处的热辐射较大。以上均是本领域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排气歧管,以提高对排气歧管的保温效果。
8.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9.一种发动机排气歧管,包括排气歧管主体、硬质保温层和软质保温层;所述排气歧管主体包括歧管组件和两个歧管件端头件,所述歧管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歧管件和至少一个第二歧管件,所述第一歧管件与所述第二歧管件的两端通过波纹管相互连通,两个所述歧管件端头件均通过所述波纹管分别与歧管组件的两端相连通;所述硬质保温层包括第一硬质保温层和第二硬质保温层,所述第一硬质保温层与所述第一歧管件数量相同且一一套接于所述第一歧管件,所述第二硬质保温层与所述第二歧管件数量相同且一一套接于所述第二歧管件;所述软质保温层包裹于所述波纹管的外侧面,所述软质保温层包括第五保温棉、第一金属丝网和第二金属丝网,所述第一金属丝网与所述第二金属丝网形成了保温棉腔,所述第五保温棉填充所述保温棉腔。
10.牵制,所述第一金属丝网开设有保温棉槽,所述第二金属丝网连接于所述保温棉槽槽顶,所述保温棉槽与所述第二金属丝网形成了所述保温棉腔。
11.进一步地,所述保温棉槽侧壁的边缘固连有弯折部,所述弯折部朝向所述保温棉槽的中部延伸,所述弯折部压接于所述第二金属丝网未与所述第五保温棉相接触的一侧。
12.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金属丝网缝合于所述弯折部。
13.再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金属丝网上还设有第一纽扣和第二纽扣,所述第一纽扣与所述第二纽扣数量相同,且所述第一纽扣与所述第二纽扣一一扣合。
14.优选地,所述第一纽扣和所述第二纽扣均设有两个。
15.优选地,所述第二硬质保温层包括第一钢罩、第二钢罩、第一保温棉和第二保温棉,所述第一保温棉开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二保温棉开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拼接形成第一保温通孔,所述第二歧管件穿接于所述第一保温通孔;所述第一钢罩贴设于所述第一保温棉的外表面,所述第二钢罩贴设于所述第二保温棉的外表面,所述第一钢罩与所述第二钢罩相互扣合。
1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钢罩与所述第二钢罩焊接。
17.优选地,所述第一硬质保温层包括第三钢罩、第四钢罩、第三保温棉和第四保温棉,所述第三保温棉开设有第三开口,所述第四保温棉开设有第四开口,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第四开口拼接形成第二保温通孔,所述第一歧管件穿接于所述第二保温通孔;所述第三钢罩贴设于所述第三保温棉的外表面,所述第四钢罩贴设于所述第四保温棉的外表面,所述第三钢罩与所述第四钢罩相互扣合。
18.进一步地,所述第三钢罩与所述第四钢罩焊接。
1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20.本发动机排气歧管通过上述结构设计,保证了排气歧管主体能够正常工作。利用第一硬质保温层套接于第一歧管件、第二硬质保温层套接于第二歧管件以及软质保温层包裹于波纹管的方式,实现了对排气歧管主体保温的目的,还极大地减少了保温结构所需的安装空间,同时硬质保温层与软质保温层还具有生产成本低、拆装方便的特点。保温效果的提升能够降低排气歧管主体维护的频率,从而提高了发动机排气歧管的工作效率,延长了发动机排气歧管的使用寿命。通过设计跟随管型的硬质保温层与软质保温层,能实现对狭小的空间的包裹,从而提高了硬质保温层与软质保温层的包覆率,从而减少排气歧管主体对周围零部件的热辐射损害。
附图说明
21.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排气歧管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排气歧管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23.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歧管件和第二硬质保温层的剖面图;
24.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软质保温层的剖面图;
25.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软质保温层和波纹管的剖面图;
26.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软质保温层和波纹管的剖面图。
27.图中:
28.1、第一歧管件;2、第二歧管件;3、波纹管;4、歧管件端头件;5、焊接区;110、第一硬质保温层;210、第二硬质保温层;211、第一钢罩;212、第二钢罩;213、第一保温棉;214、第二保温棉;310、软质保温层;311、第一金属丝网;312、第五保温棉;313、第二金属丝网;314、缝合线;315、第一纽扣;316、第二纽扣。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1.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2.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33.如图1、图2和图4-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排气歧管,包括排气歧管主体、硬质保温层和软质保温层310;排气歧管主体包括歧管组件和两个歧管件端头件4,歧管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歧管件1和至少一个第二歧管件2,第一歧管件1与第二歧管件2的两端通过波纹管3相互连通,两个歧管件端头件4均通过波纹管3分别与歧管组件的两端相连通;硬质保温层包括第一硬质保温层110和第二硬质保温层210,第一硬质保温层110与第一歧管件1数量相同且一一套接于第一歧管件1,第二硬质保温层210与第二歧管件2数量相同且一一套接于第二歧管件2;软质保温层310包裹于波纹管3的外侧面,软质保温层310包括第五保温棉312、第一金属丝网311和第二金属丝网313,第一金属丝网311与第二金属丝网313形成了保温棉腔,第五保温棉312填充保温棉腔。
34.本发动机排气歧管通过上述结构设计,保证了排气歧管主体能够正常工作。利用第一硬质保温层110套接于第一歧管件1、第二硬质保温层210套接于第二歧管件2以及软质保温层310包裹于波纹管3的方式,实现了对排气歧管主体保温的目的,还极大地减少了保温结构所需的安装空间,同时硬质保温层与软质保温层310还具有生产成本低、拆装方便的特点。保温效果的提升能够降低排气歧管主体维护的频率,从而提高了发动机排气歧管的工作效率,延长了发动机排气歧管的使用寿命。通过设计跟随管型的硬质保温层与软质保温层310,能实现对狭小的空间的包裹,从而提高了硬质保温层与软质保温层310的包覆率,从而减少排气歧管主体对周围零部件的热辐射损害。
35.波纹管3具有良好的伸缩性,能够补偿第一歧管件1、第二歧管件2以及歧管件端头件4在高温废气下产生的形变与位移,包裹于波纹管3的软质保温层310不会限制波纹管3的形变,且软质保温层310的结构设计能够很好地预防自身的侧滑与脱落。软质保温层310的安装方式简单,制造成本低。
36.继续参考图4,第一金属丝网311开设有保温棉槽,第二金属丝网313连接于保温棉槽槽顶,保温棉槽与第二金属丝网313形成了保温棉腔。上述设计改进了软质保温层310的结构,降低了第五保温棉312从第一金属丝网311与第二金属丝网313的间隙脱离的风险,保证了软质保温层310能够长时间地应用,延长了软质保温层310的使用寿命。
37.进一步地,保温棉槽侧壁的边缘固连有弯折部,弯折部朝向保温棉槽的中部延伸,弯折部压接于第二金属丝网313未与第五保温棉312相接触的一侧。通过弯折部压接于第二金属丝网313的结构改进,增加了第一金属丝网311与第五保温棉312接触的面积,从而进一步的降低了第五保温棉312脱离保温棉腔的风险,确保软质保温层310能够充分地起到保温的效果。
38.更进一步地,第二金属丝网313缝合于弯折部。具体地,通过将金属缝纫线沿缝合线314的延伸方向贯穿软质保温层310的方式,能够完成对软质保温层310各构件的缝合操作,上述操作简单迅速,工作效率高,且能够保证软质保温层310各构件之间连接稳定,极大地规避了软质保温层310破损与毁坏的情况发生。具体地,金属缝纫线依次贯穿弯折部、第二金属丝网313、第二金属丝网313和第一金属丝网311。
39.再进一步地,第一金属丝网311上还设有第一纽扣315和第二纽扣316,第一纽扣315与第二纽扣316数量相同,且第一纽扣315与第二纽扣316一一扣合。上述结构通过第一纽扣315与第二纽扣316相扣合的方式,方便了软质保温层310的拆装操作,因此在软质保温层310损坏或者脱落之时,操作人员仅需更换损坏件即可,无需整体更换,这有效地降低了维护成本。具体地,软质保温层310为长方体。
40.作为优选,第一纽扣315和第二纽扣316均设有两个。
41.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一纽扣315和两个第二纽扣316位于软质保温层310的一侧,且分别位于软质保温层310的四个角上。两个第一纽扣315位于软质保温层310的一端,两个第二纽扣316位于软质保温层310的另一端,软质保温层310通过两端对折的方式包裹波纹管3,第一纽扣315与第二纽扣316一一对应并相互扣合。
42.如图6所示,在另一种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一纽扣315与两个第二纽扣316位于软质保温层310不同的两侧,且分别位于软质保温层310的四个角上。软质保温层310卷绕于波纹管3,软质保温层310设有第二纽扣316的部分被软质保温层310设有第一纽扣315的部分覆盖,第一纽扣315与第二纽扣316一一对应并相互扣合。
43.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硬质保温层210包括第一钢罩211、第二钢罩212、第一保温棉213和第二保温棉214,第一保温棉213开设有第一开口,第二保温棉214开设有第二开口,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拼接形成第一保温通孔,第二歧管件2穿接于第一保温通孔;第一钢罩211贴设于第一保温棉213的外表面,第二钢罩212贴设于第二保温棉214的外表面,第一钢罩211与第二钢罩212相互扣合;第一硬质保温层110包括第三钢罩、第四钢罩、第三保温棉和第四保温棉,第三保温棉开设有第三开口,第四保温棉开设有第四开口,第三开口与第四开口拼接形成第二保温通孔,第一歧管件1穿接于第二保温通孔;第三钢罩贴设于第三保温棉的外表面,第四钢罩贴设于第四保温棉的外表面,第三钢罩与第四钢罩相互扣合。通过保温棉与钢罩依次套接的设置,不仅实现了对排气歧管主体保温的目的,还能利用钢罩的硬质结构完成对硬质保温层自身的防护效果,上述结构简单可靠,使得硬质保温层能够长期稳定地具有保温的目的。具体地,第一钢罩211与第一保温棉213之间、第二钢罩212与第二
保温棉214之间、第三钢罩与第三保温棉之间和第四钢罩与第四保温棉之间均通过粘合胶相互粘贴。
44.继续参考图1和图3,第一钢罩211与第二钢罩212焊接;第三钢罩与第四钢罩焊接。利用焊接工艺将硬质保温层固定安装于第一歧管件1与第二歧管件2的外表面上,能够减少发动机排气歧管的铆钉螺栓数量,简化装配工序,缩短生产节拍。上述设置保证了第二硬质保温层210与第一硬质保温层110在排气歧管主体上安装的稳定性,从而确保了硬质保温层的保温效果。
45.作为优选,第一钢罩211和第二钢罩212根据第二歧管件2的外模冲压成型,第三钢罩和第四钢罩根据第一歧管件1的外模冲压成型,当第一钢罩211与第二钢罩212相扣合时,第一钢罩211的两端与第二钢罩212的两端分别接触,当第三钢罩与第四钢罩相扣合时,第三钢罩的两端与第四钢罩的两端分别接触;操作人员通过在焊接区5进行电阻焊的方式,使第一钢罩211的两端与第二钢罩212的两端相焊接,第三钢罩的两端与第四钢罩的两端相焊接。
46.具体地,第一歧管件1上开设有第一歧管开口,第二歧管件2上开设有第二歧管开口,第一歧管开口与第二歧管开口的形状不相同;第二硬质保温层210上开设有避让第二歧管开口的避让口,根据第二歧管件2外侧装配空间的需求,第一保温棉213与第二保温棉214在各处的厚度互不相同;第一硬质保温层110上开设有避让第一歧管开口的避让口,根据第一歧管件1外侧装配空间的需求,第三保温棉与第四保温棉在各处的厚度互不相同。
47.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尺寸测试装置,尺寸测试装置为管状结构,尺寸测试装置套设于发动机排气歧管,通过将检测插销插入开设于尺寸测试装置侧壁上的检测通孔内,能够根据检测插销与发动机排气歧管是否接触,测试硬质保温层和软质保温层310是否满足尺寸需求。通过尺寸测试装置的测试操作,方便了操作人员对发动机排气歧管尺寸的检测。
48.本实施例中,排气歧管主体的拼接动作以及硬质保温层的组装动作能够在制造过程中先后完成,上述设置使得硬质保温层的组装动作不再利用人工手动完成,提高了生产效率,缩短了生产节拍;生产过程中无需配备手工包裹人员,因此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
49.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