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2022-05-21 00:03:4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

背景技术

以往,连接器具备端子配件和将该端子配件容纳于内侧的容纳完成位置的壳体。并且,在连接器中,已知有具备端子卡止部件(所谓的保持件)的结构,该端子卡止部件组装于壳体,在其组装完成位置将端子配件卡止在容纳完成位置。该端子卡止部件具有突起,该突起插入到端子配件的贯通孔中,并在容纳完成位置将该贯通孔的内周壁面卡止。关于这种连接器,在下述的专利文献1中有公开。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9071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欲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连接器中,若能够在制造阶段检测端子配件是否正确地配置于容纳完成位置,则能够确保产品的出厂品质。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检测端子配件的配置正误的连接器。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具备:端子配件,所述端子配件安装于电线的末端;壳体,所述壳体在内侧的端子容纳室的容纳完成位置容纳所述端子配件,且从末端沿着插入方向插入嵌合于对方嵌合部;以及端子卡止部件,所述端子卡止部件沿着与所述插入方向正交的组装方向从外侧组装于所述壳体,并且在相对于所述壳体的组装完成位置将所述端子配件卡止在所述容纳完成位置,所述端子配件具有贯通孔,所述端子卡止部件具有卡止突起,所述卡止突起在所述组装完成位置处插入于所述容纳完成位置的所述贯通孔,并将所述容纳完成位置的所述端子配件卡止在该位置,所述贯通孔形成为左右非对称形状,且具有:第一孔部,所述第一孔部在与所述插入方向和所述组装方向正交的端子左右方向上配置在左侧;以及第二孔部,所述第二孔部为与所述第一孔部不同的形状且在所述端子左右方向上配置在所述第一孔部的右侧,所述卡止突起形成为左右非对称形状,且具有:第一突起部,所述第一突起部在所述端子左右方向上配置在左侧,且在所述组装完成位置嵌入于所述容纳完成位置的所述第一孔部;以及第二突起部,所述第二突起部为与所述第一突起部不同的形状,且在所述端子左右方向上配置在所述第一突起部的右侧,且在所述组装完成位置嵌入于所述容纳完成位置的所述第二孔部。

发明效果

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在端子配件正确地配置于壳体的容纳完成位置的情况下,能够将端子卡止部件的卡止突起嵌入到端子配件的贯通孔,因此能够将该端子卡止部件组装到壳体的组装完成位置。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该连接器能够使作业者等知道端子配件已正确地配置在壳体的容纳完成位置。与此相对,在该连接器在端子配件未正确地配置于容纳完成位置的情况下,无法将端子卡止部件的卡止突起嵌入端子配件的贯通孔,因此无法将该端子卡止部件组装于壳体的组装完成位置。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该连接器能够使作业者等知道端子配件未正确地配置于壳体的容纳完成位置。这样,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仅在端子配件正确地配置于容纳完成位置的情况下,能够完成端子卡止部件相对于壳体的组装。因此,该连接器能够在制造阶段检测端子配件的配置的正误。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从观察窗部侧观察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3是图2的X1-X1线剖视图,表示端子卡止部件处于正式卡止位置时。

图4是图2的X2-X2线剖视图,表示端子卡止部件处于正式卡止位置时。

图5是对应于图2的X1-X1线截面的图,表示端子卡止部件处于临时卡止位置时。

图6是对应于图2的X2-X2线截面的图,表示端子卡止部件处于临时卡止位置时。

图7是图2的X3-X3线剖视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表示端子配件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壳体和端子卡止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从其他角度观察壳体、止水部件和端子卡止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从卡止突起侧观察端子卡止部件的俯视图。

图13是在图2的Y1-Y1线截面中提取的卡止突起和贯通孔的周边的图。

图14是表示在图2的X4-X4线截面的位置的、端子配件被正反颠倒地配置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5是在图2的Y1-Y1线截面的位置提取的、端子配件被正反颠倒地配置的状态下的卡止突起和贯通孔的周边的图。

图16是说明卡止突起和贯通孔的变形方式的图。

图17是对与变形方式的卡止突起对应的壳体进行说明的图。

符号说明

1连接器

10端子配件(第一端子配件)

13贯通孔

13a第一孔部

13b第二孔部

20、120壳体

20a端子容纳室

50、150端子卡止部件

52卡止突起(第一卡止突起)

52a第一突起部

52b第二突起部

110第二端子配件

113贯通孔

113a第一孔部

113b第二孔部

152第二卡止突起

152a第一突起部

152b第二突起部

210第三端子配件

213贯通孔

213a第一孔部

213b第二孔部

252第三卡止突起

252a第一突起部

252b第二突起部

521对方嵌合部

521a内周壁面

We电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另外,本发明并不限于该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基于图1至图17对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的实施方式之一进行说明。

图1至图8的符号1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该连接器1通过从末端插入并嵌合于对方嵌合部521而与对方端子配件(省略图示)电连接(图1)。例如,此处所示的连接器1构成为向具有内周壁面521a的孔状的对方嵌合部521的内侧插入嵌合。该连接器1沿该对方嵌合部521的孔轴方向相对于该孔状的对方嵌合部521插拔。对方嵌合部521例如形成为其与孔轴方向正交的正交截面呈圆形或者长圆形。另外,对方嵌合部521也可以形成为筒状,使嵌合部21插入嵌合于对方嵌合部521内侧的空间。

例如,该连接器1通过与对方设备500的对方端子配件电连接,从而使该对方设备500与电线We的目标设备(省略图示)之间电连接(图1)。该对方设备500具备金属制的框体501,将形成于该框体501的壁体的贯通孔用作对方嵌合部521。另外,该对方设备500在其框体501的内部具备端子台或对方连接器(省略图示)。配对侧端子配件是该端子台或配对侧连接器所具备的配件。因此,连接器1插入并嵌合于对方嵌合部521的内侧,在框体501的内部与端子台或对方连接器的对方端子配件电连接。

以下,在没有特别说明地仅记载为插入方向的情况下,该插入方向表示连接器1相对于对方嵌合部521的插入方向。另外,在没有特别说明地仅记载为拔出方向的情况下,该拔出方向表示连接器1相对于对方嵌合部521的拔出方向。另外,在没有特别说明地仅记载为插拔方向的情况下,该插拔方向表示连接器1相对于对方嵌合部521的插拔方向。

该连接器1具备端子配件10、壳体20以及屏蔽罩30(图1至图8)。

端子配件10由金属等导电性材料形成。例如,该端子配件10通过对作为母材的金属板进行弯折加工、切断加工等冲压成形而成形为规定形状。该端子配件10安装于该电线We的末端以与电线We电连接。另外,该端子配件10与配对侧端子配件电连接。因此,该端子配件10具有:端子连接部11,其与对方端子配件物理连接且电连接;以及电线连接部12,其与电线We的末端物理连接且电连接(图3、图5、图8和图9)。

此处所示的端子连接部11形成为片体状(图1、图3、图5、图8以及图9)。在此所示的端子连接部11以其片体的平面沿着插拔方向的方式形成。另外,在此所示的端子连接部11中,矩形的片体的插入方向侧的末端的边部形成为弧状。另外,在此所示的端子连接部11中,将与该片体的平面的正交方向及插拔方向均正交的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以下,称为“端子左右方向”)。在此,以图2的视点观察的纸面左侧为端子左侧,以纸面右侧为端子右侧。

而且,在该端子连接部11形成有端子连接用的贯通孔11a,该贯通孔11以与片体的平面正交的正交方向为孔轴(图1、图3、图5、图8以及图9)。该端子连接部11经由该贯通孔11a例如螺钉固定于对方端子配件,从而与该对方端子配件物理连接且电连接。另外,该端子配件10与配对侧端子配件的连接方式不一定采用这样的螺钉固定结构。例如,端子配件10和配对侧端子配件也可以是能够相互嵌合连接的形状,其中的一者成型为阴端子形状,其中的另一者成型为阳端子形状。

电线连接部12例如压接或熔接于电线We的末端的芯线,从而与该电线We物理连接且电连接。此处所示的电线连接部12通过使2片筒片与露出的芯线压接连接,从而压接于该芯线。

该示例的端子配件10形成为将该端子连接部11和电线连接部12配置在直线上的直线形状。因此,电线We在沿着该直线的端子配件10的延伸方向上从电线连接部12引出。但是,该端子配件10也可以使端子连接部11和电线连接部12正交配置等,使它们交叉地配置。

该连接器1具备多组成对的端子配件10和电线We的组合。在此所示的连接器1中设置有3组该组合。

壳体20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性材料形成。该壳体20具有针对多个端子配件10中的每个端子配件10的端子容纳室20a,该端子容纳室20a是容纳端子配件10的在壳体20内侧的室(图3、图5、图10及图11)。该壳体20将端子配件10容纳于内侧的端子容纳室20a的容纳完成位置,并且将与该端子配件10的电线连接部12连接的电线We的末端也容纳于内侧。并且,在该壳体20中,该端子配件10在容纳完成位置以容纳状态被保持,并且该电线We从内侧向外侧引出。该壳体20通过从末端沿着插入方向插入嵌合于对方嵌合部,从而使容纳完成位置的端子配件10与对方端子配件电连接。

该壳体20具有嵌合部21,该嵌合部21将端子配件10容纳于内侧且向对方嵌合部521的内侧插入嵌合(图3至图8、图10及图11)。该嵌合部21沿着插入方向插入嵌合于对方嵌合部521的内侧,并沿着与之相反方向的拔出方向从对方嵌合部521的内侧拔出。该嵌合部21形成为以相对于对方嵌合部521的插拔方向(插入方向、拔出方向)为筒轴方向的筒状。因此,以下,有时写作筒轴方向来代替插拔方向。

在该嵌合部21的内侧形成有针对每个端子配件10的端子容纳室20a的一部分。该多个端子容纳室20a在与插拔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排列形成1列。因此,将多个端子配件10在该正交方向上排列成1列地容纳在嵌合部21的内侧。另外,端子配件10以使端子左右方向与多个端子容纳室20a的排列方向(多个端子配件10的排列方向)一致的方式容纳于该端子容纳室20a。在此所示的嵌合部21的与筒轴正交的正交截面形成为长圆形的筒状,且3个端子容纳室20a的一部分沿该长圆的长边方向形成。在该嵌合部21的内侧,在相邻的端子配件10之间设置有间隔壁(省略图示),以该间隔壁为边界形成3个端子容纳室20a的一部分。在此所示的嵌合部21的内侧的多个端子容纳室20a中,容纳端子连接部11中的电线连接部12侧的部分和电线连接部12中的端子连接部11侧的部分。

该嵌合部21在插入方向侧的端部、且在与插入方向和3个端子配件10的排列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的外周壁面21a侧的各个端部具有端面21b、21c(图4、图6、图7以及图11)。各个端面21b、21c形成为与插拔方向正交的正交平面。

该壳体20在该嵌合部21的各端面21b、21c之间具有比该各端面21b、21c向插入方向侧突出的突出部22(图3至图8、图10以及图11)。在该突出部22的内侧容纳端子配件10。该突出部22既可以对每个端子配件10设置,也可以设置成1个容纳全部端子配件10的突起。这里所示的突出部22容纳全部的端子配件10,且具有针对每个端子配件10的容纳室22a(图10和图11)。该容纳室22a是与端子容纳室20a的一部分,该部分与嵌合部21的内侧的部分不同,该容纳室22a将端子连接部11容纳于内侧,并且使该端子连接部11的贯通孔11a侧的端部从内侧向外侧突出。

在该连接器1中,在端子连接部11组装有环状的止水部件(所谓O形环)41(图3、图5以及图8),通过该止水部件41来堵塞容纳室22a的内周面与端子连接部11之间的环状的间隙。在该端子连接部11组装有环状的保持部件42(图3、图5以及图8),通过该保持部件42保持止水部件41。

连接器1具备端子卡止部件50,该端子卡止部件50沿着与插入方向正交的组装方向从外侧组装于壳体20,且在组装完成位置将端子配件10卡止在容纳完成位置(图3至图8以及图10至图12)。该端子卡止部件50组装于壳体20的末端侧。例如,在此所示的端子卡止部件50组装于壳体20的末端的突出部22,在该突出部22将容纳完成位置的端子配件10卡止在容纳状态。该端子卡止部件50具有卡止突起52(图3、图5、图11以及图12),该卡止突起52从板状的主体51向每个端子配件10突出,并插入到形成于端子连接部11的作为被卡止部的贯通孔13(图8以及图9)。该卡止突起52通过在端子卡止部件50处于组装完成位置时插入到容纳完成位置的贯通孔13中,从而使容纳完成位置的端子配件10卡止在该位置(图3、图5以及图8)。此处所示的卡止突起52在端子卡止部件50处于组装完成位置时,经由突出部22的贯通孔(以下,称为“第一贯通孔”)22b插入到容纳完成位置的贯通孔13,从而将容纳完成位置的端子连接部11相对于突出部22的相对移动卡止。该第一贯通孔22b针对每个卡止突起52而形成。

在此所示的3个第一贯通孔22b之中的两端的2个第一贯通孔22b是通过与两端的容纳室22a分别连通而使该两端的容纳室22a分别与外侧连通的孔。在将端子卡止部件50组装到突出部22时,该两端的第一贯通孔22b使从外侧插入的两端的卡止突起52通过,使该两端的卡止突起52进入到两端的容纳室22a中,从而将该两端的卡止突起52分别在两端的容纳室22a中插入到端子连接部11的贯通孔13。另外,在将端子卡止部件50组装于突出部22时,剩余的中央的第一贯通孔22b使从外侧插入的中央的卡止突起52通过,从而使该中央的卡止突起52插入到从中央的容纳室22a突出的端子连接部11的贯通孔13。

在此所示的端子卡止部件50在临时卡止位置和正式卡止位置卡止于壳体20,该临时卡止位置是端子配件10能够相对于壳体20进行插拔的位置,该正式卡止位置是端子配件10不能相对于壳体20进行插拔的前述的组装完成位置。具体而言,临时卡止位置是指能够将端子配件10插入到壳体20的容纳完成位置且能够将容纳完成位置的端子配件10从壳体20拔出的、端子卡止部件50相对于壳体20的卡止位置,即,是能够提前将各卡止突起52卡止于各第一贯通孔22b中的、端子卡止部件50相对于壳体20的卡止位置。另一方面,正式卡止位置是不能将端子配件10插入到壳体20的容纳完成位置且不能将容纳完成位置的端子配件10从壳体20拔出的、端子卡止部件50相对于壳体20的卡止位置,即,是能够保持各卡止突起52穿过各第一贯通孔22b并从该各第一贯通孔22b伸出的状态的、端子卡止部件50相对于壳体20的卡止位置。

端子卡止部件50具有能够在该临时卡止位置和正式卡止位置卡止于壳体20的被卡止体53(图4、图6以及图10至图12)。该被卡止体53具有:第一挠性部53a,其为与卡止突起52相同朝向地突出的悬臂且具有挠性;第二挠性部53b,其以与该第一挠性部53a相同的朝向和相同的长度突出且相对于第一挠性部53a隔开间隔地对置配置,并且为悬臂且具有挠性;第一突起部53c,其在第一挠性部53a的自由端侧朝向与第二挠性部53b相反的一侧突出;以及第二突起部53d,其在第二挠性部53b的比自由端靠固定端侧的位置向与第一挠性部53a相反的一侧突出。另外,此处所示的端子卡止部件50在第一挠性部53a与第二挠性部53b之间具有形成为矩形的片状的片部53e。

在壳体20形成有供该被卡止体53插通的贯通孔(以下,称为“第二贯通孔”)22c(图4、图6以及图10)。在此,在突出部22的平板部分,以与该平面正交的正交方向为孔轴方向而形成有第二贯通孔22c。端子卡止部件50通过使第一突起部53c在第二贯通孔22c的周缘部卡止于突出部22的平板部分的一侧的平面(第一挠性部53a、第二挠性部53b的突出方向侧的平面),并且使第二突起部53d在第二贯通孔22c的周缘部卡止于突出部22的平板部分的另一侧的平面(与第一挠性部53a、第二挠性部53b的突出方向相反的一侧的平面),从而在临时卡止位置卡止于突出部22。另外,该端子卡止部件50通过使第二突起部53d在第二贯通孔22c的周缘部卡止于突出部22的平板部分的一侧的平面,从而在正式卡止位置卡止于突出部22。因此,第一突起部53c和第二突起部53d在第一挠性部53a、第二挠性部53b的突出方向上,以与第二贯通孔22c的孔轴方向的长度(换言之,突出部22的平板部分的板厚)相等的间隔相互错开配置。

例如,在此所示的第一挠性部53a和第二挠性部53b形成为以自身的突出方向为长边方向的长方体轴状,使互相的平面彼此对置配置。而且,这里所示的第一突起部53c在第一挠性部53a的自由端侧从与第二挠性部53b相反一侧的平面(突起侧平面)呈爪状突出。另外,这里所示的第二突起部53d在第二挠性部53b的大致中央从与第一挠性部53a相反一侧的平面(突起侧平面)呈爪状突出。另外,此处所示的第二贯通孔22c形成为长方体状。而且,该第二贯通孔22c被形成为:对置的2个壁面的间隔为与不处于弹性变形状态的第一挠性部53a及第二挠性部53b各自的突起侧平面的间隔相等的大小。因此,在第一突起部53c和第二突起部53d处的第一挠性部53a和第二挠性部53b的自由端侧,分别设置有从突出部22的第二贯通孔22c的周缘部受力而使第一挠性部53a和第二挠性部53b向第二贯通孔22c的内侧弹性变形的倾斜面。

在此所示的端子卡止部件50中,在将各个卡止突起52逐个隔开的4个部位形成有被卡止体53。而且,在此所示的突出部22针对每个被该卡止体53而形成有第二贯通孔22c。

在端子卡止部件50中,使所有的被卡止体53从第一挠性部53a以及第二挠性部53b各自的自由端侧插入到第二贯通孔22c,并且,使所有的卡止突起52从突出方向侧的端部插入到第一贯通孔22b。由此,在该端子卡止部件50中,第一挠性部53a经由被第二贯通孔22c的壁面推动的第一突起部53c弹性变形,在该第一突起部53c通过第二贯通孔22c后,第一挠性部53a的弹性变形被消除,该第一突起部53c在第二贯通孔22c的周缘部卡止于突出部22的平板部分的一侧的平面,并且第二突起部53d在第二贯通孔22c的周缘部卡止于突出部22的平板部分的另一侧的平面。因此,该端子卡止部件50在提前将各卡止突起52固定在各个第一贯通孔22b中的状态下,在该临时卡止位置卡止于突出部22。

另外,在此所示的4个被卡止体53中的外侧的2个被卡止体53在拔出方向侧配置有带第一突起部53c的第一挠性部53a,在插入方向侧配置有带第二突起部53d的第二挠性部53b(图11)。与此相对,该4个被卡止体53中的内侧的2个被卡止体53在插入方向侧配置有带第一突起部53c的第一挠性部53a,在拔出方向侧配置有带第二突起部53d的第二挠性部53b(图11)。

在该连接器1中,在端子卡止部件50处于临时卡止位置时,已将端子配件10插入到壳体20的容纳完成位置。

接着,在该端子卡止部件50中,通过从该临时卡止位置向突出部22侧压入,第二挠性部53b经由被第二贯通孔22c的壁面推动的第二突起部53d而弹性变形,在该第二突起部53d通过第二贯通孔22c后,第二挠性部53b的弹性变形被消除,该第二突起部53d在第二贯通孔22c的周缘部卡止于突出部22的平板部分的一侧的平面。因此,该端子卡止部件50以使各个卡止突起52从各第一贯通孔22b突出且插入到各个端子连接部11的贯通孔13的状态而在该正式卡止位置卡止于突出部22。由此,在该连接器1中,在端子卡止部件50处于正式卡止位置时,能够将端子配件10持续地保持于壳体20的容纳完成位置。

在此,在该连接器1中,通过使正式卡止位置的端子卡止部件50移动到临时卡止位置,能够将端子配件10从壳体20拔出。

在该连接器1中,利用该端子卡止部件50,能够检测端子配件10是否已正确地配置在容纳完成位置。

首先,在该连接器1中,将作为端子配件10的被卡止部的贯通孔13形成为如下形状。该贯通孔13形成为具有第一孔部13a和第二孔部13b的左右非对称形状,该第一孔部13a在与插入方向和组装方向正交的端子左右方向上配置于左侧,该第二孔部13b为与该第一孔部13a不同的形状且在端子左右方向上配置于第一孔部13a的右侧(图9以及图13)。在此所示的连接器1中,由于所有的端子配件10使用相同的产品,因此所有的端子配件10的各贯通孔13也分别形成为相同的左右非对称形状。

接着,在该连接器1中,将端子卡止部件50的卡止突起52形成为如下形状。该卡止突起52形成为具有第一突起部52a和第二突起部52b的左右非对称形状,该第一突起部52a在卡止突起52插入贯通孔13时的端子左右方向上配置于左侧,在组装完成位置嵌入到容纳完成位置的第一孔部13a,该第二突起部52b以与该第一突起部52a不同的形状在端子左右方向上配置于第一突起部52a的右侧,在组装完成位置嵌入到容纳完成位置的第二孔部13b(图3、图5、图12以及图13)。在此所示的连接器1中,所有的端子配件10的各贯通孔13分别形成为相同的左右非对称形状,因此端子卡止部件50的全部的卡止突起52也分别形成为相同的左右非对称形状。

在该连接器1中,在端子配件10正确地配置于容纳完成位置的情况下,在将端子卡止部件50组装于壳体20的突出部22时(在此,在使端子卡止部件50从临时卡止位置移动到正式卡止位置时),该端子卡止部件50的卡止突起52嵌入到端子配件10的贯通孔13,端子卡止部件50相对于壳体20的突出部22的组装完成(图3以及图13)。另一方面,在该连接器1中,在端子连接部11的2个平面正反颠倒、端子配件10未正确地配置于容纳完成位置的情况下,由于贯通孔13的第一孔部13a和第二孔部13b的位置左右反转,所以在将端子卡止部件50组装于壳体20的突出部22时,该端子卡止部件50的卡止突起52的第一突起部52a不是嵌入贯通孔13而是与端子配件10的端子连接部11的一侧的平面碰撞,端子卡止部件50相对于壳体20的突出部22的组装不能完成(图14以及图15)。

另外,在该连接器1中,在端子配件10向端子容纳室20a的插入量不足或者端子配件10向端子容纳室20a的插入量过多而使端子配件10未正确地配置于容纳完成位置的情况下,在将端子卡止部件50组装于壳体20的突出部22时,该端子卡止部件50的卡止突起52在与贯通孔13没有关系的地点与端子配件10的端子连接部11的一侧的平面碰撞,因此端子卡止部件50相对于壳体20的突出部22的组装不能完成。

即,该连接器1在端子配件10正确地配置于壳体20的容纳完成位置的情况下,能够将端子卡止部件50的卡止突起52嵌入到端子配件10的贯通孔13,因此能够将该端子卡止部件50组装于壳体20的组装完成位置。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该连接器1能够使作业者等知道端子配件10已正确地配置在壳体20的容纳完成位置。与此相对,该连接器1在端子配件10未正确地配置于容纳完成位置的情况下,无法将端子卡止部件50的卡止突起52嵌入端子配件10的贯通孔13,因此无法将该端子卡止部件50组装于壳体20的组装完成位置。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该连接器1能够使作业者等知道端子配件10未正确地配置于壳体20的容纳完成位置。

具体而言,第一突起部52a和第二突起部52b形成为其中的至少第一突起部52a能够向第一孔部13a插入且不能向第二孔部13b插入的形状(图13以及图15)。

在此所示的贯通孔13中,第一孔部13a和第二孔部13b是分别具有沿着插拔方向和端子左右方向的边部的矩形孔形状,并且形成为使第二孔部13b的矩形的面积比第一孔部13a的矩形的面积小的贯通孔(图9和图13)。另外,在此所示的贯通孔13将第一孔部13a和第二孔部13b各自的拔出方向侧的边部在插拔方向上配置于相同的位置,并且将第二孔部13b的插入方向侧的边部配置于比第一孔部13a的插入方向侧的边部向拔出方向侧错开的位置。

卡止突起52例如形成为突起体,该突起体的与端子卡止部件50相对于壳体20的突出部22的组装方向(向贯通孔13的插入方向)正交的正交截面形状成为与贯通孔13的孔形状相似的形状(图12以及图13)。该卡止突起52的正交截面形状和贯通孔13的孔形状形成为其相似比小于1且能够使卡止突起52嵌入贯通孔13的形状。

在此所示的卡止突起52形成为如下的突起体:其正交截面形状中的第一突起部52a和第二突起部52b分别为具有沿着插拔方向和端子左右方向的边部的矩形的截面形状,且能够使该第一突起部52a的矩形的截面嵌入到第一孔部13a,并且使第二突起部52b的矩形的截面嵌入到第二孔部13b。因此,此处所示的卡止突起52形成为在其正交截面形状中第二突起部52b的矩形的截面的面积比第一突起部52a的矩形的截面的面积小的突起体。另外,此处所示的卡止突起52在其正交截面形状中,将第一突起部52a的矩形的截面与第二突起部52b的矩形的截面各自的拔出方向侧的边部在插拔方向上配置于相同的位置,且将第二突起部52b的矩形的截面中的插入方向侧的边部配置于比第一突起部52a的矩形的截面中的插入方向侧的边部向拔出方向侧错开的位置。

但是,在此所示的卡止突起52中,在拔出方向侧的壁面形成有沿着端子卡止部件50相对于壳体20的突出部22的组装方向的槽部52c(图3、图5、图12以及图13)。

另外,在此所示的壳体20中,对于突出部22的3个第一贯通孔22b,为了能够插通该卡止突起52,形成为与贯通孔13相同形状的孔形状(图10)。第一贯通孔22b可以形成为与贯通孔13的孔形状相同的形状且相同大小的孔,也可以形成为与贯通孔13的孔形状相似的形状。

在已使嵌合部21插入嵌合于对方嵌合部521的内侧的状态下,壳体20使比该嵌合部21靠拔出方向侧的部分从对方嵌合部521突出。该壳体20中,作为在该拔出方向侧的从对方嵌合部521突出的突出部分,具有将电线We容纳于内侧的筒状的电线容纳部23(图1、图8、图10以及图11)。此处所示的电线容纳部23形成为圆筒状,并且针对每个电线We而设置。各个电线容纳部23在3个端子配件的排列方向上排列。该壳体20在嵌合部21与各个电线容纳部23之间具有与嵌合部21的筒轴同轴且设置于比该嵌合部21的外周壁面21a靠外侧的位置的筒部24(图1、图3至图8、图10以及图11)。在此所示的筒部24形成为其与筒轴正交的正交截面为长圆形的筒状。

在该壳体20中,从该电线容纳部23的开口23a插入有带端子配件10的电线We(图8、图10以及图11)。因此,电线We从该开口23a向外侧引出。在此,在该电线容纳部23与电线We之间形成有圆环状的间隙。因此,在该连接器1中,将电线We先穿过圆环状的止水部件(所谓的橡胶塞)43(图8),将止水部件43与电线We一起插入到电线容纳部23,由此将电线容纳部23与电线We之间的圆环状的间隙封堵。

另外,在该连接器1中,在电线容纳部23的开口23a与止水部件43之间,组装有抑制电线We的弯曲并保持该电线We的后保持件25(图8)。该示例的后保持件25采用第一保持件部件25A和第二保持件部件25B的两分割结构,利用该第一保持件部件25A和第二保持件部件25B夹持并保持各电线We。各电线We经由该后保持件25从开口23a向外侧引出。虽然没有详细叙述,但该后保持件25通过将分别设置于第一保持件部件25A和第二保持件部件25B的爪部插入到各个电线容纳部23的贯通孔,从而保持于各电线容纳部23。第一保持件部件25A和第二保持件部件25B例如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性材料形成。

屏蔽罩30从外侧覆盖该各电线容纳部23,由此抑制来自外部的噪声对内侧的电线We的侵入。因此,该屏蔽罩30由金属材料(例如铝或铝合金)形成。

该屏蔽罩30具有:筒部31,从外侧覆盖各个电线容纳部23;和凸缘部32,从外侧覆盖筒部24的电线容纳部23侧的部分(图1和图8)。筒部31形成为其与筒轴正交的正交截面为长圆形的筒状,沿其长圆的长边方向并列配置3个电线容纳部23。凸缘部32形成为与筒部31的筒轴同轴且比该筒部31的外周面向外侧突出的环状且平板状。该凸缘部32使其平面与壳体501的平面面接触,且被螺纹固定于该壳体501。

该连接器1具备编织物,该编织物覆盖该筒部31的外周面和从各个开口23a向外侧引出的电线We(省略图示)。该编织物是由金属材料编织成筒状且网眼状的部件,并抑制噪声对从各个开口23a向外侧引出的电线We的侵入。该编织物使用筒状的连接部件35(图1和图8)与筒部31的外周面压接。

连接器1具备前保持件60,该前保持件60使壳体20从末端(即,突出部22)插入且使端子卡止部件50在正式卡止位置(组装完成位置)卡止(图1至图4、图7以及图8)。该前保持件60将正式卡止位置的端子卡止部件50的主体51中的至少一部分卡止,以使该端子卡止部件50保持在正式卡止位置。在此所示的前保持件60将正式卡止位置的端子卡止部件50中的主体51的整体从外侧覆盖而卡止,以使该端子卡止部件50保持在正式卡止位置。因此,在此所示的前保持件60形成为被突出部22和正式卡止位置的端子卡止部件50一起向内侧插入。在此,前保持件60形成为被嵌合部21和突出部22以及正式卡止位置的端子卡止部件50一起插入于内侧的部件。

在该前保持件60的内侧,嵌合部21、突出部22和正式卡止位置的端子卡止部件50沿着插入方向从插入口60a(图8)插入。该前保持件60通过将正式卡止位置的端子卡止部件50卡止,来防止端子卡止部件50从突出部22脱落,由此,使与嵌合部21等一起被容纳的容纳完成位置的端子配件10在保持其容纳完成位置的状态下保持在壳体20的内侧。

该前保持件60具有:供嵌合部21插入的筒部(以下,称为“第一筒部”)61;和供突出部22与端子卡止部件50一起插入的筒部(以下,称为“第二筒部”)62(图1至图4、图7以及图8)。另外,该前保持件60具有设置于第一筒部61的插入方向侧的一端且与嵌合部21的端面21b、21c在插入方向侧对置配置的对置壁部63a、63b(图3、图4以及图7)。在此,使端面21b与对置壁部63a对置配置,并使端面21c与对置壁部63b对置配置。

第一筒部61形成为与嵌合部21的筒轴同轴且与筒轴正交的正交截面为长圆形的筒状。前保持件60利用设置于该第一筒部61与嵌合部21之间的保持机构65而保持于嵌合部21(图7)。这里所示的保持机构65将设置于嵌合部21的外周壁面21a的卡止部65a和设置于第一筒部61的被卡止部65b配置为能够在插拔方向上的设计上的容许相对移动量的范围内相互卡止的状态。由此,该保持机构65在该容许相对移动量的范围内将嵌合部21与第一筒部61之间的插拔方向上的相对移动卡止,从而将前保持件60保持于嵌合部21。卡止部65a作为槽或贯通孔形成于嵌合部21的外周壁面21a。被卡止部65b形成为爪部,该爪部插入到作为该槽或贯通孔的卡止部65a,并与该槽或贯通孔的内周壁面卡止。在此所示的第一筒部61具有在筒轴方向上延伸的具有挠性的悬臂的片体65c,并使被卡止部65b从该片体65c的自由端突出。在此所示的嵌合部21与第一筒部61之间,在4个部位设置有这样的保持机构65。在此,在与插入方向和3个端子配件10的排列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的外周壁面21a侧的各个端部,各设置有2个保持机构65。

第二筒部62在该第一筒部61的筒轴方向上的一端的各对置壁部63a、63b之间,比各对置壁部63a、63b向插入方向侧突出。该第二筒部62在其内侧将正式卡止位置(组装完成位置)的端子卡止部件50与突出部22一起容纳,且利用自身的内周面覆盖正式卡止位置的端子卡止部件50的主体51并卡止,以使得端子卡止部件50保持正式卡止位置。另外,该第二筒部62使端子连接部11的贯通孔11a侧的端部从内侧突出。

在此所示的前保持件60中,将第一筒部61的筒轴方向上的另一端的开口用作插入口60a。并且,这里所示的前保持件60使嵌合部21的拔出方向侧从插入口60a突出。因此,在该前保持件60中,该第一筒部61的插入口60a侧的环状的端面在插拔方向上隔开间隔地与壳体20的筒部24的环状的端面对置配置。在该连接器1中,在该第一筒部61的插入口60a侧的环状的端面与壳体20的筒部24的环状的端面之间,形成有以嵌合部21的外周壁面21a为槽底的环状槽。在该连接器1中,在该环状槽中设置有环状的止水部件44(图1至图8以及图11)。

该止水部件44由橡胶等能够弹性变形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该止水部件44具有:筒状的基部44a;从该基部44a的内周面突出的同轴的环状的唇部(以下,称为“内周唇部”)44b;以及从该基部44a的外周面突出的同轴的环状的唇部(以下,称为“外周唇部”)44c(图11)。在该止水部件44中,在基部44a的筒轴方向上分别排列有多个内周唇部44b和外周唇部44c。此处所示的止水部件44的内周唇部44b和外周唇部44c各设置有2个。另外,此处所示的基部44a形成为其与筒轴正交的正交截面为长圆形的筒状。而且,此处所示的内周唇部44b和外周唇部44c形成为其与该基部44a的筒轴正交的正交截面为长圆形的环状。

该止水部件44的内周面侧与嵌合部21的外周壁面21a的从前保持件60的插入口60a突出的突出部分21a1嵌合(图7)。该止水部件44在组装于该突出部分21a1时,使内周侧的内周唇部44b弹性变形而紧贴于突出部分21a1。另外,该止水部件44在嵌合部21与对方嵌合部521处于插入嵌合状态时,使外周侧的外周唇44c弹性变形而紧贴于对方嵌合部521的内周面521a。止水部件44这样堵塞外周壁面21a的突出部分21a1与对方嵌合部521的内周面521a之间的环状的间隙,抑制水等液体从嵌合部21与对方嵌合部521之间浸入壳体501的内侧。

在此所示的止水部件44中,使基部44a在筒轴方向上的一侧比内周唇部44b和外周唇部44c突出(图7)。在此,将该基部44a的突出部分44a1配置于前保持件60的第一筒部61侧。第一筒部61覆盖该突出部分44a1的插入方向侧的端部的外周面。即,在该第一筒部61的插入口60a侧的端部具有用于抑制基部44a的翻卷等的翻卷抑制功能。

该止水部件44通过壳体20和前保持件60来实现在筒轴上相对于嵌合部21的定位。该筒轴方向上的定位机构(以下,称为“第一定位机构”)45具备:利用了筒部24的第一卡止部45a、在前保持件60的第一筒部61设置的第二卡止部45b、利用了基部44a的筒轴方向上的另一个端面的第一被卡止部45c、以及利用了基部44a的筒轴方向上的一个端面(突出部分44a1的端面)的第二被卡止部45d(图3)。在该第一定位机构45中,使第一卡止部45a与第一被卡止部45c在筒轴方向上对置配置,且使第二卡止部45b与第二被卡止部45d在筒轴方向上对置配置。该第一定位机构45设定成:成对的第一卡止部45a及第一被卡止部45c的筒轴方向上的间隔与成对的第二卡止部45b及第二被卡止部45d的筒轴方向上的间隔的合计值落在止水部件44相对于嵌合部21的在筒轴方向上的设计上的容许相对移动量的范围内。该允许相对移动量考虑壳体20、前保持件60以及止水部件44的公差偏差等来决定。由此,该第一定位机构45将止水部件44相对于嵌合部21的在筒轴上的位置预先固定在设计上的规定范围内的位置。即,在此所示的壳体20的筒部24具有使止水部件44在相对于嵌合部21的嵌合完成位置卡止的卡止功能。而且,在此所示的前保持件60具有使止水部件44在相对于嵌合部21的嵌合完成位置卡止的卡止功能。

另外,该止水部件44在与嵌合部21之间具备实现相对于该嵌合部21的在周向上的定位的定位机构(以下,称为“第二定位机构”)46(图2、图7、图10以及图11)。该第二定位机构46将设置于嵌合部21的卡止部46a和设置于止水部件44的被卡止部46b配置为能够在周向上的设计上的允许相对移动量的范围内相互卡止的状态。该允许相对移动量是考虑壳体20以及止水部件44的公差偏差等而决定的。由此,该第二定位机构46在该容许相对移动量的范围内将嵌合部21与止水部件44之间的周向上的相对移动卡止,将止水部件44相对于嵌合部21的在周向上的位置预先固定在设计上的规定范围内的位置。

卡止部46a作为槽或贯通孔形成于嵌合部21的外周壁面21a。该卡止部46a使被卡止部46b插入并卡止。此处所示的卡止部46a利用周向上的一侧的内周壁面和另一侧的内周壁面将被插入的被卡止部46b卡止。但是,也可以使被插入的被卡止部46b在止水部件44的筒轴方向上卡止于该卡止部46a。另外,此处所示的卡止部46a相对于保持机构65的卡止部65a在筒轴方向上排列配置,且与该卡止部65a连通。

被卡止部46b形成为突起部,该突起部能够插入于作为该槽或贯通孔的卡止部46a。该被卡止部46b比止水部件44的内周面更向内侧突出。这里所示的被卡止部46b比内周唇44b的顶点突出。另外,此处所示的被卡止部46b形成为矩形且具有与筒轴方向正交的正交平面的片体状。

在此所示的嵌合部21与止水部件44之间,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4个这样的第二定位机构46。在此,在与插入方向和3个端子配件10的排列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的外周壁面21a侧的各个端部,各设置有2个第二定位机构46。

如以上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仅在端子配件10已正确地配置于容纳完成位置的情况下,能够完成端子卡止部件50相对于壳体20的突出部22的组装。因此,该连接器1能够在制造阶段检测端子配件10的配置的正误,因此能够确保作为产品的出厂品质(自身的耐久性、与对方端子配件之间的导电性能等)。

然而,在到此为止的例示中,在所有的端子配件10设置相同形状的贯通孔13,与其相应地,将端子卡止部件50的全部的卡止突起52形成为相同形状的突起体。然而,为了避免多个端子配件10的配置的调换,该连接器1也可以如下构成。

该连接器1将3个端子配件10中的1个端子配件10(以下,称为“第一端子配件10”)保持原样,将其中剩余的2个端子配件10替换为第二端子配件110和第三端子配件210(图16)。第二端子配件110相当于在第一端子配件10中将贯通孔13替换为贯通孔113的端子配件。第三端子配件210相当于在第一端子配件10中将贯通孔13替换为贯通孔213的端子配件。

另外,该连接器1将端子卡止部件50替换为端子卡止部件150(图16)。端子卡止部件150相当于在端子卡止部件50中,将3个卡止突起52中的1个卡止突起52(以下,称为“第一卡止突起52”)原样保留,将其中的剩余的2个卡止突起52替换为第二卡止突起152和第三卡止突起252。需要说明的是,在此所示的第一卡止突起52中,未设置槽部52c。

另外,该连接器1将壳体20替换为壳体120(图17)。壳体120相当于在壳体20中,将3个第一贯通孔22b中的1个第一贯通孔22b(以下,称为“第一插通孔22b”)原样保留,将其中的剩余的2个替换为第二插通孔122b和第三插通孔222b。

首先,多个端子配件(第一端子配件10、第二端子配件110、第三端子配件210)形成为分别具有形状不同的左右非对称形状的贯通孔13、113、213。并且,端子卡止部件150具有卡止突起(第一卡止突起52、第二卡止突起152、第三卡止突起252),该卡止突起针对多个端子配件(第一端子配件10、第二端子配件110、第三端子配件210)的各贯通孔13、113、213中的每一个贯通孔分别形成为能够仅插入该贯通孔13、113、213的形状。

第二端子配件110的贯通孔113以与贯通孔13相同的方式,形成为:在端子左右方向上左侧的第一孔部113a和在端子左右方向上右侧的第二孔部113b分别具有沿着插拔方向和端子左右方向的边部的矩形孔形状,并且形成为第二孔部113b的矩形的面积比第一孔部113a的矩形的面积小的贯通孔(图16)。但是,该贯通孔113将第一孔部113a和第二孔部113b各自的插入方向侧的边部在插拔方向上配置于相同的位置,且将第二孔部113b的拔出方向侧的边部配置于比第一孔部113a的拔出方向侧的边部向插入方向侧错开的位置。

嵌入该贯通孔113的第二卡止突起152以与第一卡止突起52相同的方式形成为突起体,例如,该突起体的与端子卡止部件150相对于壳体120的突出部22的组装方向(向贯通孔113的插入方向)正交的正交截面形状为与贯通孔113的孔形状相似的形状。该第二卡止突起152的正交截面形状和贯通孔113的孔形状形成为其相似比小于1,且能够使第二卡止突起152嵌入贯通孔113的形状。

在此所示的第二卡止突起152形成为如下的突起体:其正交截面形状中的左侧的第一突起部152a和右侧的第二突起部152b分别为具有沿着插拔方向和端子左右方向的边部的矩形的截面形状,且能够使该第一突起部152a的矩形的截面嵌入第一孔部113a,并且使第二突起部152b的矩形的截面嵌入第二孔部113b中(图16)。因此,此处所示的第二卡止突起152与第一卡止突起52相同地,形成为在其正交截面形状中第二突起部152b的矩形的截面的面积比第一突起部152a的矩形的截面的面积小的突起体。但是,这里所示的第二卡止突起152在其正交截面形状中,将第一突起部152a的矩形的截面和第二突起部152b的矩形的截面各自的插入方向侧的边部在插拔方向上配置在相同的位置,并且将第二突起部152b的矩形的截面中的拔出方向侧的边部配置在比第一突起部152a的矩形的截面中的拔出方向侧的边部向插入方向侧错开的位置。

供该第二卡止突起152插通的壳体120的第二插通孔122b形成为与贯通孔113相同形状的孔形状(图17)。第二插通孔122b可以形成为与贯通孔113的孔形状相同的形状且相同大小的孔,也可以形成为与贯通孔113的孔形状相似的形状。

第三端子配件210的贯通孔213以与贯通孔13相同的方式,形成为在端子左右方向上左侧的第一孔部213a和在端子左右方向上右侧的第二孔部213b分别为具有沿着插拔方向和端子左右方向的边部的矩形孔形状,并且形成为第二孔部213b的矩形的面积比第一孔部213a的矩形的面积小的贯通孔(图16)。但是,该贯通孔213将第二孔部213b的插入方向侧的边部配置在与第一孔部213a的插入方向侧的边部相比向拔出方向侧错开的位置,并且将第二孔部213b的拔出方向侧的边部配置在与第一孔部213a的拔出方向侧的边部相比向插入方向侧错开的位置。即,该贯通孔213形成为凸状的孔形状。

嵌入该贯通孔213的第三卡止突起252以与第一卡止突起52相同的方式形成为突起体,例如,该突起体的与端子卡止部件150相对于壳体120的突出部22的组装方向(向贯通孔213的插入方向)正交的正交截面形状为与贯通孔213的孔形状相似的形状。即,该第三卡止突起252的正交截面形状形成为凸状的突起体。该第三卡止突起252的正交截面形状和贯通孔213的孔形状形成为其相似比小于1,且能够使第三卡止突起252嵌入贯通孔213的形状。

此处所示的第三卡止突起252形成为如下的突起体:其正交截面形状中的左侧的第一突起部252a和右侧的第二突起部252b分别为具有沿着插拔方向和端子左右方向的边部的矩形的截面形状,能够将该第一突起部252a的矩形的截面嵌入到第一孔部213a,并且使第二突起部252b的矩形的截面嵌入到第二孔部213b(图16)。因此,这里所示的第三卡止突起252以与第一卡止突起52相同的方式,形成为其正交截面形状中第二突起部252b的矩形的截面的面积比第一突起部252a的矩形的截面的面积小的突起体。但是,这里所示的第三卡止突起252在其正交截面形状中,将第二突起部252b的矩形的截面中的插入方向侧的边部配置在比第一突起部252a的矩形的截面中的插入方向侧的边部向拔出方向侧错开的位置,并且,将第二突起部252b的矩形的截面中的拔出方向侧的边部配置在比第一突起部252a的矩形的截面中的拔出方向侧的边部向插入方向侧错开的位置。

供该第三卡止突起252插通的壳体120的第三插通孔222b形成为与贯通孔213相同形状的孔形状(图17)。第三插通孔222b可以形成为与贯通孔213的孔形状相同的形状且相同大小的孔,也可以形成为与贯通孔213的孔形状相似的形状。

该连接器1仅在所有的端子配件(第一端子配件10、第二端子配件110、第三端子配件210)已正确地配置于各自的容纳完成位置的情况下,才能够完成端子卡止部件150相对于壳体120的突出部22的组装。因此,该连接器1能够在制造阶段检测各自不相同的所有端子配件(第一端子配件10、第二端子配件110、第三端子配件210)的配置的正误,因此能够确保产品的出厂品质(自身的耐久性、与对方端子配件之间的导电性能等)。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