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加固结构、沿空留巷的支护装置及方法与流程

2022-05-21 14:21:1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沿空留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加固结构、沿空留巷的支护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2.沿空留巷作为实现完全无煤柱开采技术的一种回采留巷工艺,相比传统的留宽煤柱和留窄煤柱沿空掘巷具有多方面的优越性。不仅增加了煤炭采出率,延长了矿井服务年限,而且在回采下一工作面时少掘进一条巷道,大大减少了巷道掘进率,加快了工作面接续的速度。此外,沿空留巷能实现y型通风,有效解决了高瓦斯矿井中上隅角瓦斯积聚,实现了煤与瓦斯共采。
3.但是,沿空巷道围岩变形尤其是底鼓现象在沿空留巷中十分普遍,从浅部到深部几乎所有沿空留巷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底鼓,随着开采深度增加和巷道断面的加大,沿空留巷底鼓严重,底鼓现象越来越突出,而底鼓程度成为留巷成功与否的关键。虽然留巷底鼓变形在不同赋存条件下的显现程度不一样,但是沿空留巷与一般回采巷道不同的是,由于沿空留巷特殊的结构特征,底鼓对于沿空留巷的稳定性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4.如果底鼓变形不及时有效控制,会严重影响留巷墙体的稳定性,导致墙体歪斜、受力不均,墙体在非均匀受力条件下会进一步发生压曲和剪切破坏。歪斜和破坏严重的墙体难以保证复用巷道的稳定,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甚至导致留巷难以复用。严重底鼓也会导致留巷煤帮一侧煤帮破坏范围增加,而煤帮的破坏又会进一步加剧巷道底鼓。沿空留巷现场最大底鼓量能够达到巷道断面的80%,导致后期巷道复用修复工作量大,墙体歪斜严重,严重影响复用巷道的稳定性。
5.现有的煤矿巷道底鼓控制方法主要包括卧底、加固、卸压三种方法,卧底作为最常规的底鼓处理方法虽然简单,但是工作量大,且无法从根上解决巷道底鼓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提供一种加固结构、沿空留巷的支护装置及方法,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沿空留巷底鼓变形严重,墙体歪斜影响留巷稳定性的技术和安全问题的缺陷,实现有效改善巷道底角受力环境,加固巷道底角,控制沿空留巷围岩变形,限制巷道底鼓,防止柔模混凝土墙体滑移和倾斜,限制柔模混凝土墙体水平移动和底鼓引起的柔模混凝土墙体下部翘起、歪斜,保证沿空留巷围岩和柔模混凝土墙体稳定性,增加沿空留巷复用成功率的效果。
7.本发明提供一种加固结构,适于沿空留巷的支护,包括相互垂直设置的第一支护板和第二支护板,所述第一支护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护板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支护板与所述第二支护板均设有适于安装锚固件的预留孔。
8.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加固结构,还包括加强筋,所述加强筋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护板和所述第二支护板之间,且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护板和所述第二支护板垂直连接。
9.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沿空留巷的支护装置,包括锚固件和如上所述的加固结构,所
述加固结构设置于巷道的夹角部位,且所述加固结构通过所述锚固件与所述巷道连接,多个所述加固结构沿所述巷道的延伸方向依次设置。
10.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沿空留巷的支护装置,还包括支柱组件,多个所述支柱组件沿所述巷道的延伸方向依次排布,每个所述支柱组件垂直于所述巷道的延伸方向设置,所述支柱组件支撑于所述巷道的顶煤与底板之间。
11.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沿空留巷的支护装置,还包括连接钢带,一个所述夹角部位中相邻的两个所述加固结构通过所述连接钢带连接。
12.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沿空留巷的支护装置,还包括托盘,所述托盘压紧所述连接钢带。
13.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沿空留巷的支护装置,所述支柱组件包括液压支柱和钢梁,所述钢梁与所述巷道的顶煤连接,所述支柱的上端与所述钢梁连接,所述支柱的下端与所述巷道的底板抵接。
14.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沿空留巷的支护方法,应用如所述的加固结构,包括:
15.在巷道内沿所述巷道的延伸方向每间隔预设距离布置一个支护组件;
16.在所述巷道的夹角部位设置所述加固结构,并通过锚固件将所述加固结构与所述巷道连接。
17.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沿空留巷的支护方法,所述在所述巷道的夹角部位设置所述加固结构的步骤包括:
18.在所述巷道的底板与所述巷道的柔模混凝土墙体形成的夹角部位设置所述加固结构;
19.在所述巷道的底板与所述巷道的煤帮形成的夹角部位设置所述加固结构;
20.在所述巷道的顶煤与所述巷道的柔模混凝土墙体形成的夹角部位设置所述加固结构;
21.在所述巷道的顶煤与所述巷道的煤帮形成的夹角部位设置所述加固结构。
22.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沿空留巷的支护方法,还包括:
23.在每个所述夹角部位中,相邻两个所述加固结构通过连接钢带连接,并通过托盘将所述连接钢带压紧。
24.本发明提供的加固结构,是一种应用于厚煤层沿空留巷加强支护的结构,第一支护板与第二支护板垂直连接,且分别抵接巷道表面,即设置于巷道相邻的两个表面所形成的夹角部位,第一支护板与第二支护板上均设置预留孔,锚固件通过预留孔将加固结构与巷道连接固定。本发明的加固结构,结构简单,易施工,成本低,安全可靠。
25.加固结构设置于巷道在柔模混凝土墙体侧的底角部位时,能够在底角处形成一定范围的预应力场,有效改善巷道底角受力环境,加固巷道底角,控制沿空留巷围岩变形,限制巷道底鼓,防止柔模混凝土墙体滑移和倾斜,限制柔模混凝土墙体水平移动和底鼓引起的柔模混凝土墙体下部翘起、歪斜,保证沿空留巷围岩和柔模混凝土墙体稳定性,增加沿空留巷复用成功率。
26.加固结构设置于巷道在柔模混凝土墙体侧的顶角部位时,有效改善巷道的顶角顶煤受力环境的基础上,还能有效防止由于留顶煤强度小,在顶板下沉过程中引起的顶煤沿着柔模混凝土墙体内侧切断下沉,造成巷道断面缩小,从而影响巷道范围内顶板的稳定性,
控制围岩变形和加强支护。加固结构设置于煤帮一侧的顶角部位时,也能起到类似的控制围岩变形和加强支护作用。
27.煤帮侧底角塑性变形和破坏会进一步导致留巷底鼓的加剧,煤帮底角的强度低和支护不足是沿空留巷底鼓的重要原因之一。加固结构设置于巷道在煤帮侧的底角部位时,能有效改善煤帮底角受力环境,增加煤帮底角下部底板岩层整体强度和抗底鼓变形能力。
28.除了上面所描述的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构成的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以及有这些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所带来的优点之外,本发明的其他技术特征及这些技术特征带来的优点,将结合附图作出进一步说明,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2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0.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加固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31.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沿空留巷的支护装置的连接钢板的结构示意图;
32.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沿空留巷的支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3.图4是本发明提供的沿空留巷的支护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34.附图标记:
35.100、加固结构;110、第一支护板;120、第二支护板;130、预留孔;140、加强筋;
36.200、巷道;210、顶板;220、底板;230、煤帮;240、柔模混凝土墙体;250、顶煤;
37.300、支柱组件;310、液压支柱;320、钢梁;
38.400、连接钢带;500、托盘;
39.600、锚固件;610、注浆锚杆;620、加强锚索;630、注浆钻孔;640、注浆区域;650、对拉锚杆。
具体实施方式
4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41.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2.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43.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44.此外,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多根”、“多组”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若干个”、“若干根”、“若干组”的含义是一个或一个以上。
45.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46.如图1和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加固结构,适于沿空留巷的支护,包括相互垂直设置的第一支护板110和第二支护板120,第一支护板110的一端与第二支护板120的一端连接,第一支护板110与第二支护板120均设有适于安装锚固件600的预留孔130。
47.本发明实施例的加固结构,是一种应用于厚煤层沿空留巷加强支护的结构,第一支护板110与第二支护板120垂直连接,且分别抵接巷道200表面,即设置于巷道200相邻的两个表面所形成的夹角部位,第一支护板110与第二支护板120上均设置预留孔130,锚固件600通过预留孔130将加固结构与巷道200连接固定。本发明的加固结构,结构简单,易施工,成本低,安全可靠。
48.加固结构设置于巷道200在柔模混凝土墙体240侧的底角部位时,能够在底角处形成一定范围的预应力场,有效改善巷道200底角受力环境,加固巷道200底角,控制沿空留巷围岩变形,限制巷道200底鼓,防止柔模混凝土墙体240滑移和倾斜,限制柔模混凝土墙体240水平移动和底鼓引起的柔模混凝土墙体240下部翘起、歪斜,保证沿空留巷围岩和柔模混凝土墙体240稳定性,增加沿空留巷复用成功率。
49.加固结构设置于巷道200在柔模混凝土墙体240侧的顶角部位时,有效改善巷道200的顶角顶煤250受力环境的基础上,还能有效防止由于留顶煤250强度小,在顶板210下沉过程中引起的顶煤250沿着柔模混凝土墙体240内侧切断下沉,造成巷道200断面缩小,从而影响巷道200范围内顶板210的稳定性,控制围岩变形和加强支护。加固结构设置于煤帮230一侧的顶角部位时,也能起到类似的控制围岩变形和加强支护作用。
50.煤帮230侧底角塑性变形和破坏会进一步导致留巷底鼓的加剧,煤帮230底角的强度低和支护不足是沿空留巷底鼓的重要原因之一。加固结构设置于巷道200在煤帮230侧的底角部位时,能有效改善煤帮230底角受力环境,增加煤帮230底角下部底板220岩层整体强度和抗底鼓变形能力。
51.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护板110与第二支护板120为整体结构,即角钢。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支护板110与第二支护板120也可为分体焊接结构。第一支护板110与第二支护板
120通过加工制成厚度为20~30mm,第一支护板110与第二支护板120长度为1~1.5m。
52.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个实施例,加固结构还包括加强筋140,加强筋140设置于第一支护板110和第二支护板120之间,且分别与第一支护板110和第二支护板120垂直连接。本实施例中,在第一支护板110与第二支护板120所夹范围的中间位置焊接一定厚度的加强筋140,增加加固结构整体刚度和抗变形能力,并且在加强筋140两侧的第一支护板110和第二支护板120均设置预留孔130,以保证安装固定时加固结构的受力均衡。本实施例中,加强筋140为三角板状,加强筋140的一个直角边与第一支护板110焊接,另一个直角边与第二支护板120焊接。
53.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的一种沿空留巷的支护装置,包括锚固件600和如上述实施例的加固结构100,加固结构100设置于巷道200的夹角部位,且加固结构100通过锚固件600与巷道200连接,多个加固结构100沿巷道200的延伸方向依次设置。
54.如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沿空留巷的支护装置,巷道200的夹角部位沿巷道200的延伸方向设置加固结构100,并通过由锚杆和锚索组成的锚固件600对加固结构100进行固定安装。根据沿空留巷围岩受力特征和现场留巷底鼓与顶煤250变形特征,在沿空留巷常规支护的前提下,增加加固结构100。整体结构简单,易施工,成本低,安全可靠,能增加沿空留巷围岩和柔模混凝土墙体240稳定性,增加沿空留巷复用成功率。
55.柔模混凝土墙体240侧底角的加固结构100和底角注浆锚杆610注浆加固底板220岩层,能够有效改善巷道200底角受力环境,加固巷道200底角;同时在对拉锚杆650和注浆锚杆610的作用下,加固结构100能够在底角处形成一定范围的预应力场,限制巷道200底鼓,且防止柔模混凝土墙体240沿底板220滑移和倾斜,限制柔模混凝土墙体240水平移动和底鼓引起的柔模混凝土墙体240下部翘起、歪斜,保证柔模混凝土墙体240和留巷的稳定性。
56.柔模混凝土墙体240侧顶角的加固结构100能够有效改善巷道200顶角顶煤250受力环境的基础上,能有效防止由于留顶煤250强度小,在顶板210下沉过程中引起的顶煤250沿着柔模混凝土墙体240内侧切断下沉,造成巷道200断面缩小,从而影响巷道200范围内顶板210的稳定性。煤帮230一侧顶角的加固结构100也能起到类似的控制围岩变形和加强支护作用。
57.煤帮230侧底角塑性变形和破坏会进一步导致留巷底鼓的加剧,煤帮230底角的强度低和支护不足是沿空留巷底鼓的重要原因之一。煤帮230侧底角的加固结构100和底角注浆锚杆610注浆加固底板220岩层和煤帮230,能有效改善煤帮230底角受力环境,同时煤在帮底板220注浆锚杆610和浆液的作用下,煤帮230底角下部底板220岩层整体强度和抗底鼓变形能力增加。
58.顶底板220、柔模混凝土墙体240和煤帮230的加强锚杆和锚索除了能通过加固结构100提供巷道200边角处的预应力场外,还能够对巷道200围岩起到加强支护作用,提高围岩强度和抗变形能力。
59.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个实施例,沿空留巷的支护装置还包括支柱组件300,多个支柱组件300沿巷道200的延伸方向依次排布,每个支柱组件300垂直于巷道200的延伸方向设置,支柱组件300支撑于巷道200的顶煤250与底板220之间。本实施例中,在沿空留巷滞后段200m范围内随着回采工作面的推进,在巷道200内常规支护锚杆、锚索、锚网支护的基础上,在巷道200的横截面方向上设置支柱组件300,多个支柱组件300沿巷道200的延伸方向设置
作为临时加强支护,支柱组件300的上端抵接巷道200的顶煤250,支柱组件300的下端抵接巷道200的底板220。
60.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个实施例,沿空留巷的支护装置还包括连接钢带400,一个夹角部位中相邻的两个加固结构100通过连接钢带400连接。本实施例中,连接钢带400能在锚固件600的压力作用下将相邻加固结构100之间连接成有机的整体,增加所有加固结构100的整体结构抗变形能力和支护强度。连接钢带400可通过紧固件连接或焊接将两个相邻的第一支护板110或两个相邻的第二支护板120连接。本实施例中,连接钢带400设置于两个相邻的加强筋140之间。
61.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个实施例,沿空留巷的支护装置还包括托盘500,托盘500压紧连接钢带400。本实施例中,单个加固结构100间的两个侧面,通过在两个相邻锚固件600之间设置一定厚度的连接钢带400,锚固件600固定后,托盘500将连接钢带400压紧,使得相邻的加固结构100相互连接,变形协调,在巷道200的延伸方向形成有机的整体支护结构。本实施例中,一个连接钢带400在分别对应其连接的两个加固结构100的部分上均设置一个托盘500,实现压紧作用力的均衡分布。
62.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个实施例,支柱组件300包括液压支柱310和钢梁320,钢梁320与巷道200的顶煤250连接,支柱的上端与钢梁320连接,支柱的下端与巷道200的底板220抵接。本实施例中,钢梁320位于巷道200的顶煤250表面,且垂直于巷道200的两侧竖向侧壁设置,液压支柱310竖向垂直于钢梁320设置,并与钢梁320连接。本实施例中,钢梁320为π型钢梁320,液压支柱310为三个单体液压支柱310,组成的“一梁三柱”临时加强支护。在其它实施例中,钢梁320的形状与液压支柱310的数量选择均可根据实际工况调整。
63.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沿空留巷的支护方法,应用如上述实施例的加固结构100,包括:
64.在巷道200内沿巷道200的延伸方向每间隔预设距离布置一个支护组件;
65.在巷道200的夹角部位设置加固结构100,并通过锚固件600将加固结构100与巷道200连接。
66.本发明实施例的沿空留巷的支护方法,根据沿空留巷围岩受力特征和现场留巷底鼓与顶煤250变形特征,在沿空留巷滞后段200m范围内随着回采工作面的推进,在留巷内常规支护锚杆、锚索、锚网支护的基础上,在巷道200内沿巷道200延伸方向每间隔预设距离布置支柱组件300组成临时加强支护,并在巷道200的夹角部位增加加固结构100,通过锚固件600将加固结构100与巷道200连接固定。整体结构简单,易施工,成本低,安全可靠,能增加沿空留巷围岩和柔模混凝土墙体240稳定性,增加沿空留巷复用成功率。本实施例中,预设距离选择1m,在其它实施例中,预设距离根据实际巷道支护需求进行选择。
67.本实施例中,巷道200共包括四个夹角部位,即加固结构100在巷道200的底板220与柔模混凝土墙体240组成的第一夹角部位时,第一支护板110通过注浆锚杆610与巷道200的底板220连接,第二支护板120通过对拉锚杆650与柔模混凝土墙体240连接;加固结构100在柔模混凝土墙体240与巷道200的顶煤250组成的第二夹角部位时,第一支护板110通过对拉锚杆650与柔模混凝土墙体240连接,第二支护板120通过加强锚索620与巷道200的顶煤250连接;加固结构100在巷道200的顶煤250与煤帮230组成的第三夹角部位时,第一支护板110通过加强锚索620与巷道200的顶煤250连接,第二支护板120通过加强锚索620与煤帮
230连接;加固组件在煤帮230与巷道200的底板220组成的第四夹角部位时,第一支护板110通过加强锚索620与煤帮230连接,第二支护板120通过注浆锚杆610与巷道200的底板220连接。
68.其中,底板220处在固定加固结构100之前在预设位置打设注浆钻孔630,注浆锚杆610穿过加固结构100的预留孔130后进入注浆钻孔630,固定位置后向注浆钻孔630内注浆形成注浆区域640,对注浆锚杆610实现固定。加强锚索620穿过顶煤250后进入顶板210,实现对顶板210、顶煤250和加固结构100的加强和支撑固定。
69.柔模混凝土墙体240侧底角的加固结构100和底角注浆锚杆610注浆加固底板220岩层,能够有效改善巷道200底角受力环境,加固巷道200底角;同时在对拉锚杆650和注浆锚杆610的作用下,加固结构100能够在底角处形成一定范围的预应力场,限制巷道200底鼓,且防止柔模混凝土墙体240沿底板220滑移和倾斜,限制柔模混凝土墙体240水平移动和底鼓引起的柔模混凝土墙体240下部翘起、歪斜,保证柔模混凝土墙体240和留巷的稳定性。
70.柔模混凝土墙体240侧顶角的加固结构100能够有效改善巷道200顶角顶煤250受力环境的基础上,能有效防止由于留顶煤250强度小,在顶板210下沉过程中引起的顶煤250沿着柔模混凝土墙体240内侧切断下沉,造成巷道200断面缩小,从而影响巷道200范围内顶板210的稳定性。煤帮230一侧顶角的加固结构100也能起到类似的控制围岩变形和加强支护作用。
71.煤帮230侧底角塑性变形和破坏会进一步导致留巷底鼓的加剧,煤帮230底角的强度低和支护不足是沿空留巷底鼓的重要原因之一。煤帮230侧底角的加固结构100和底角注浆锚杆610注浆加固底板220岩层和煤帮230,能有效改善煤帮230底角受力环境,同时煤在帮底板220注浆锚杆610和浆液的作用下,煤帮230底角下部底板220岩层整体强度和抗底鼓变形能力增加。
72.在顶板210、底板220、柔模混凝土墙体240和煤帮230的注浆锚杆610和加强锚索620除了能通过加固结构100提供巷道200边角处的预应力场外,还能够对巷道200围岩起到加强支护作用,提高围岩强度和抗变形能力。
73.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个实施例,在巷道200的夹角部位设置加固结构100的步骤包括:
74.在巷道200的底板220与巷道200的柔模混凝土墙体240形成的夹角部位设置加固结构100;
75.在巷道200的底板220与巷道200的煤帮230形成的夹角部位设置加固结构100;
76.在巷道200的顶煤250与巷道200的柔模混凝土墙体240形成的夹角部位设置加固结构100;
77.在巷道200的顶煤250与巷道200的煤帮230形成的夹角部位设置加固结构100。
78.本实施例中,将巷道200的底板220与柔模混凝土墙体240组成第一夹角部位清理平整,放置加固结构100,第二支护板120通过穿过预留孔130和柔模混凝土墙体240的对拉锚杆650固定;第一支护板110通过穿过预留孔130向柔模混凝土墙体240倾斜15
°
角打设的注浆锚杆610固定。
79.将巷道200的顶煤250与柔模混凝土墙体240组成的第二夹角部位清理平整,放置加固结构100,第一支护板110通过穿过预留孔130和柔模混凝土墙体240的对拉锚杆650固
定;第二支护板120通过穿过预留孔130向柔模混凝土墙体240倾斜15
°
角打设的加强锚索620固定,加强锚索620长度为8m,有效防止巷道200的顶煤250在巷道200内柔模混凝土墙体240的一侧切断下沉。
80.将巷道200的顶煤250与煤帮230组成的第三夹角部位清理平整,放置加固结构100,第二支护板120通过穿过预留孔130和柔模混凝土墙体240的直径为22mm的1
×
19股高强度的加强锚索620固定,加强锚索620长5m;第一支护板110通过穿过预留孔130向煤帮230倾斜15
°
角打设的加强锚索620固定。
81.将巷道200的底板220与煤帮230组成的第四夹角部位清理平整,放置加固结构100,第一支护板110通过穿过预留孔130和煤帮230的直径为22mm的1
×
19股高强度的加强锚索620固定,加强锚索620长5m;第二支护板120通过穿过预留孔130向煤帮230倾斜15
°
角打设的注浆锚杆610固定。在两个注浆锚杆610设置完成后,分别对两个底角锚杆进行注浆加固,注浆压力根据岩性和实际地质条件确定。
82.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个实施例,沿空留巷的支护方法还包括:
83.在每个夹角部位中,相邻两个加固结构100通过连接钢带400连接,并通过托盘500将连接钢带400压紧。
84.本实施例中,单个角钢加固结构100间的两个侧面,通过在两个相邻注浆锚杆610或加强锚索620之间设置一定厚度的连接钢带400,注浆锚杆610和加强锚索620固定后,托盘500将连接钢带400压紧,使得相邻的角钢加固结构100相互连接成有机的整体,变形协调,在巷道200走向方向形成有机的整体支护结构。增加整体结构的抗变形能力和支护强度。
85.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