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高强度钢梁的制作方法

2022-05-19 05:10:4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钢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强度钢梁。


背景技术:

2.钢结构建筑是一种新型的建筑体系,相比传统的混凝土建筑而言,钢结构建筑采用大量钢板和各种型钢相互拼接组合型钢替代了传统的钢筋混凝土,钢结构建筑具有强度更高,抗震性更好的优点。并且由于钢板与型钢可以工厂化制作,现场安装,因而大大减少工期。由于钢材的可重复利用,可以大大减少建筑垃圾,更加绿色环保,因而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应用在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中。
3.常见的钢结构建筑中,通过支撑钢梁进行支撑通常能使楼面楼板更加稳固,支撑钢梁通常为牢固且抗弯抵抗变形能力良好的h型钢梁,h型钢梁包括竖直设置的腹板以及分别垂直设置在腹板上下两侧的上翼板与下翼板组成,上翼板与下翼板相互正对且相互平行,上翼板、下翼板以及腹板三者形成的横截面呈工字型。但是,当支撑钢梁应用于大跨度房顶时通常难以满足高强度需求,因此一种适用于大跨度需求的高强度钢梁是目前市场所需的。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强度钢梁,该高强度钢梁具有极高的强度和抗力矩性能,适用于大跨度需求。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高强度钢梁,包括h型钢梁主体和加强组件,所述h型钢梁主体包括竖直设置的腹板、水平设置在腹板顶端的上翼板以及水平设置在腹板底端的下翼板,所述h型钢梁主体由依次首尾相连的水平段、第一弯折段、第二弯折段以及第三弯折段一体成型组成,所述第一弯折段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2
°
,所述第二弯折段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5
°
,所述第三弯折段与说方向的夹角为8
°
,所述加强组件由多组加强件组成,每组加强件包含两块侧翼加强板,每组加强件的两块侧翼加强板相对设置于所述腹板的左右两侧且侧翼加强板与腹板相互垂直,侧翼加强板与腹板相对的面与腹板焊接连接,侧翼加强板的上端面抵住所述上翼板的下表面且与上翼板的下表面焊接连接,侧翼加强板的下端面抵住所述下翼板的上表面且与下翼板的上表面焊接连接且侧翼加强板的板面与竖直方向平行。
6.其中,多组加强件组成沿着所述h型钢梁主体的长度方向等距相间设置。
7.其中,相邻的两组加强组件之间的间距为h型钢梁主体高度的2-3倍。
8.其中,还包括设置于所述h型钢梁主体的顶端增强组件,所述顶端增强组件由左侧增强件和右侧增强件组成,所述左侧增强件由左上t型板和左下t型板组成,所述左上t型板和左下t型板的宽端相互抵接并焊接连接,左上t型板的窄端与所述上翼板的下表面抵接并焊接连接,左下t型板的窄端与所述下翼板的上表面抵接并焊接连接,所述右侧增强件由右上t型板和右下t型板组成,所述右上t型板和右下t型板的宽端相互抵接并焊接连接,右上t
型板的窄端与所述上翼板的下表面抵接并焊接连接,右下t型板的窄端与所述下翼板的上表面抵接并焊接连接。
9.其中,所述左上t型板和右上t型板相对设置于所述腹板的两侧且均与腹板垂直并与腹板焊接连接。
10.其中,所述左下t型板和右下t型板相对设置于所述腹板的两侧且均与腹板垂直并与腹板焊接连接。
11.其中,所述腹板的下端和上端均开设有一排主连接孔。
12.其中,所述左上t型板和右上t型板均开设有副连接孔。
13.其中,位于所述水平段和第一弯折段连接处、第一弯折段和第二弯折段连接处、以及第二弯折段和第三弯折段连接处的其中一块侧翼加强板均开设有过线孔。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h型钢梁主体采用依次首尾相连的水平段、第一弯折段、第二弯折段以及第三弯折段一体成型的结构设置,第一弯折段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2
°
,第二弯折段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5
°
,第三弯折段与说方向的夹角为8
°
,可以将部分竖直方向的力分解至h型钢梁主体的长度方向,从而有效降低h型钢梁主体断面方向所承受的应力强度,其次,侧翼加强板能够进一步增强腹板、上翼板以及下翼板的支撑强度,同时增强三者的抗应力变形性能,从而进一步提高本技术的整体支撑强度,且侧翼加强板沿竖直方向设置而不是与上翼板或下翼板垂直,能够显著提高本技术沿着竖直方向的抗应力强度,从而提高本技术的整体的支撑强度,实现适用于大跨度应用的目的。
附图说明
15.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右视图。
16.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h型钢梁主体的横截面示意图。
17.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a-a方向的剖视图。
18.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b-b方向的剖视图。
19.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c-c方向的剖视图。
20.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d-d方向的剖视图。
21.附图标记为:腹板1、上翼板2、下翼板3、水平段4、第一弯折段5、第二弯折段6、第三弯折段7、侧翼加强板8、左上t型板9、左下t型板10、右上t型板11、右下t型板12、主连接孔13、副连接孔14、过线孔15。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1-图6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23.见图1-图6,一种高强度钢梁,包括h型钢梁主体和加强组件,所述h型钢梁主体包括竖直设置的腹板1、水平设置在腹板1顶端的上翼板2以及水平设置在腹板1底端的下翼板3,所述h型钢梁主体由依次首尾相连的水平段4、第一弯折段5、第二弯折段6以及第三弯折段7一体成型组成,所述第一弯折段5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2
°
,所述第二弯折段6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5
°
,所述第三弯折段7与说方向的夹角为8
°
,所述加强组件由多组加强件组成,每组加强件包含两块侧翼加强板8,每组加强件的两块侧翼加强板8相对设置于所述腹板1的
左右两侧且侧翼加强板8与腹板1相互垂直,侧翼加强板8与腹板1相对的面与腹板1焊接连接,侧翼加强板8的上端面抵住所述上翼板2的下表面且与上翼板2的下表面焊接连接,侧翼加强板8的下端面抵住所述下翼板3的上表面且与下翼板3的上表面焊接连接且侧翼加强板8的板面与竖直方向平行。
24.本实用新型的h型钢梁主体采用依次首尾相连的水平段4、第一弯折段5、第二弯折段6以及第三弯折段7一体成型的结构设置,第一弯折段5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2
°
,第二弯折段6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5
°
,第三弯折段7与说方向的夹角为8
°
,可以将部分竖直方向的力分解至h型钢梁主体的长度方向,从而有效降低h型钢梁主体断面方向所承受的应力强度,其次,侧翼加强板8能够进一步增强腹板1、上翼板2以及下翼板3的支撑强度,同时增强三者的抗应力变形性能,从而进一步提高本技术的整体支撑强度,且侧翼加强板8沿竖直方向设置而不是与上翼板2或下翼板3垂直,能够显著提高本技术沿着竖直方向的抗应力强度,从而提高本技术的整体的支撑强度,实现适用于大跨度应用的目的。
25.其中,多组加强件组成沿着所述h型钢梁主体的长度方向等距相间设置。多组加强件组成沿着所述h型钢梁主体的长度方向等距相间设置能够确保钢梁沿着长度方向均有均衡的抗应力强度,从而避免局部抗应力强度过低的情况出现,损伤钢梁的整体强度。
26.其中,相邻的两组加强组件之间的间距为h型钢梁主体高度的2-3倍。加强组件的间距设计合理,能够大大增强本技术的钢梁的强度,同时避免加强组件间距过密而造成钢材的浪费和成本的增加。
27.其中,还包括设置于所述h型钢梁主体的顶端增强组件,所述顶端增强组件由左侧增强件和右侧增强件组成,所述左侧增强件由左上t型板9和左下t型板10组成,所述左上t型板9和左下t型板10的宽端相互抵接并焊接连接,左上t型板9的窄端与所述上翼板2的下表面抵接并焊接连接,左下t型板10的窄端与所述下翼板3的上表面抵接并焊接连接,所述右侧增强件由右上t型板11和右下t型板12组成,所述右上t型板11和右下t型板12的宽端相互抵接并焊接连接,右上t型板11的窄端与所述上翼板2的下表面抵接并焊接连接,右下t型板12的窄端与所述下翼板3的上表面抵接并焊接连接。
28.其中,所述左上t型板9和右上t型板11相对设置于所述腹板1的两侧且均与腹板1垂直并与腹板1焊接连接。
29.其中,所述左下t型板10和右下t型板12相对设置于所述腹板1的两侧且均与腹板1垂直并与腹板1焊接连接。
30.其中,所述腹板1的下端和上端均开设有一排主连接孔13。
31.其中,所述左上t型板9和右上t型板11均开设有副连接孔14。
32.具体地,在实际安装过程中,主连接孔13与房屋主体或立柱连接,同时副连接孔14通过设置在房屋主体或立柱的辅助连接结构连接,从而实现钢梁的安装,连接稳定性好,结构强度高,且顶端增强组件采用这样的结构设计能够极大地增强钢梁与房屋主体或立柱连接部位的结构强度,增强钢梁的整体支撑强度。
33.其中,位于所述水平段4和第一弯折段5连接处、第一弯折段5和第二弯折段6连接处、以及第二弯折段6和第三弯折段7连接处的其中一块侧翼加强板8均开设有过线孔15。过线孔15的设置便于后期线束的安装。
34.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现方案,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其它方
式实现,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