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前路椎体置换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05-19 03:32:3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置换固定结构,具体涉及一种前路椎体置换固定结构,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切除椎体后的脊柱稳定性无疑会遭到破坏,重建脊柱结构功能是维持脊柱正常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必要条件,椎体置换总成应用于椎体的植骨重建及融合,在手术时,为提高骨愈合而产生的融合效果,在产品的上、下支撑座的内腔中填充自体骨,并分别与上、下椎体的端面相抵,使融合器产生力学支撑作用、植入的自体骨发生骨愈合而达到椎体间的融合,完成椎体置换后还需要将椎体置换总成的上下两端分别与邻近的椎体固定连接,对椎体置换总成进行固定防止发生位移,在已有技术中,是通过单独两块连接板和紧固螺钉将椎体置换总成与上下邻近椎体分别固定连接,即连接板不仅要与邻近椎体通过紧固螺钉固定连接,还要通过紧固螺钉将连接板与椎体置换总成固定连接,这种分体式椎体置换以及椎体固定结构就造成了手术切迹高,创伤面较大,而且患者后续恢复的进度也比较慢。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同时实现椎体置换并对其与邻近椎体进行固定的一体式结构,使得手术低切迹、创伤面小,以及提高患者术后恢复效果的前路椎体置换固定结构。
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前路椎体置换固定结构,包括椎体置换总成,所述椎体置换总成包括上支撑座、下支撑座和自锁机构,所述上支撑座设在下支撑座的内部,所述上支撑座可沿着下支撑座滑动配合并通过自锁机构与下支撑座锁定为一体,其创新点在于:还包括椎体上固定板和椎体下固定板,所述椎体上固定板与上支撑座顶部的侧壁连为一体,所述椎体下固定板与下支撑座底部的侧壁连为一体。
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上支撑座包括连为一体的上端板和上支撑管,所述下支撑座包括连为一体的下端板和下支撑管,所述椎体上固定板与上端板的侧壁连为一体,所述椎体下固定板与下端板的侧壁连为一体,所述上支撑管设在下支撑管的内部与其滑动配合,并通过自锁机构锁定为一体。
6.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椎体上固定板包括连为一体的上连接板和上连接梁,所述上连接板上设有多个与上椎体固定连接的上紧固螺钉,所述上连接梁与上支撑座的顶部侧壁连为一体;所述椎体下固定板包括连为一体的下连接板和下连接梁,所述下连接板上设有多个与下椎体固定连接的下紧固螺钉,所述下连接梁与下支撑座底部的侧壁连为一体。
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上端板的表面上设有与上椎体相抵接防位移的上齿槽,所述下端板的表面上设有与下椎体相抵接防位移的下齿槽。
8.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自锁机构包括锁紧圈,所述下支撑管内的顶部周壁上设
有锁紧圈卡槽,所述锁紧圈卡装在下支撑管的锁紧圈卡槽内并套装在上支撑管的外周,所述锁紧圈的周壁上设有轴向豁口,且锁紧圈的内壁上设有支撑台阶,所述上支撑管的外周壁上且沿其长度方向上设有定位卡槽,所述上支撑管相对下支撑管向上移动时,所述锁紧圈的支撑台阶卡在定位卡槽内使上支撑管与下支撑管锁定为一体,所述下支撑管具有与锁紧圈的轴向豁口相对应的解锁孔。
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锁紧圈上设有防止锁紧圈相对下支撑管周向转动的定位凸台,所述下支撑管上且靠近锁紧圈卡槽处设有定位凸台卡槽,所述定位凸台装在下支撑管的定位凸台卡槽内。
10.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上支撑管具有上植骨窗口,所述下支撑管具有下植骨窗口。
1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下支撑管的外周壁上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用来促进植骨融合的气血孔。
12.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椎体上固定板和椎体下固定板均为l形固定板。
1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上连接板上的上紧固螺钉和下连接板上的下紧固螺钉的数量均为三个。
14.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积极效果是: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前路椎体置换固定结构后,由于本实用新型还包括椎体上固定板和椎体下固定板,所述椎体上固定板与上支撑座顶部的侧壁连为一体,所述椎体下固定板与下支撑座底部的侧壁连为一体,
15.本实用新型将椎体置换总成(融合器)与椎体固定板设计为一体式结构,即所述上支撑座设有与其连为一体的上固定板,所述下支撑座设有与其连为一体的下固定板,使用时,先将椎体置换总成安置在需要替换椎体部位,然后向所述上支撑座和下支撑座的内腔中填充自体骨,最后通过螺钉将上固定板和下固定板分别与邻近上支撑座和下支撑座的椎体进行固定,取代了已有技术中椎体置换总成和固定板是分体式的结构方案,大大减小了固定板与椎体置换总成连接处的厚度,也取代了已有技术中固定板还要通过紧固螺钉与椎体置换总成进行固定连接的技术方案,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前路椎体置换固定结构,不仅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而且无需扩大创伤口面,就能同时实现椎体置换并对其与邻近椎体进行固定,使得手术低切迹,以及提高患者术后恢复效果。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图1中椎体置换总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3是图1中椎体置换总成的全剖结构示意图;
19.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上支撑座与锁紧圈连接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下支撑座与锁紧圈连接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锁紧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以下结合附图以及给出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
23.如图1、2、3、4、5、6所示,一种前路椎体置换固定结构,包括椎体置换总成1,所述椎体置换总成1包括上支撑座11、下支撑座12和自锁机构13,所述上支撑座11设在下支撑座12的内部,所述上支撑座11可沿着下支撑座12 滑动配合并通过自锁机构13与下支撑座12锁定为一体,还包括椎体上固定板2 和椎体下固定板3,所述椎体上固定板2与上支撑座11顶部的侧壁连为一体,所述椎体下固定板3与下支撑座12底部的侧壁连为一体。
24.如图1、2、3所示,为了方便将上下两个固定板分别与对应的支撑座连为一体,所述上支撑座11包括连为一体的上端板111和上支撑管112,所述下支撑座12包括连为一体的下端板121和下支撑管122,所述椎体上固定板2与上端板111的侧壁连为一体,所述椎体下固定板3与下端板121的侧壁连为一体,所述上支撑管112设在下支撑管122的内部与其滑动配合,并通过自锁机构13 锁定为一体。
25.如图1所示,为了使得本实用新型上下两个固定板不仅能更贴合人的生理曲度,又不会增加固定板与支撑座一体结构的厚度,所述椎体上固定板2包括连为一体的上连接板21和上连接梁22,所述上连接板21上设有多个与上椎体固定连接的上紧固螺钉23,所述上连接梁22与上支撑座11的顶部侧壁连为一体;所述椎体下固定板3包括连为一体的下连接板31和下连接梁32,所述下连接板31上设有多个与下椎体固定连接的下紧固螺钉33,所述下连接梁32与下支撑座12底部的侧壁连为一体。
26.如图2、3、4所示,为了防止支撑座发生位移,增加上下两个支撑座与对应的邻近椎体之间的摩擦力,所述上端板111的表面上设有与上椎体相抵接防位移的上齿槽113,所述下端板121的表面上设有与下椎体相抵接防位移的下齿槽123。
27.如图2、3、4、5所示,为了使得本实用新型适用不同患者置换椎体的高度,以及确保上支撑座相对下支撑座滑动后对其定位以及锁定,所述自锁机构13包括锁紧圈131,所述下支撑管122内的顶部周壁上设有锁紧圈卡槽124,所述锁紧圈131卡装在下支撑管122的锁紧圈卡槽124内并套装在上支撑管112的外周,所述上支撑管112的底部外周有勾住锁紧圈131的台阶,所述锁紧圈131 就套装在该台阶上,可有效防止锁紧圈131从上支撑管112上脱落,所述锁紧圈131的周壁上设有轴向豁口132,且锁紧圈131的内壁上设有支撑台阶133,所述上支撑管112的外周壁上且沿其长度方向上设有定位卡槽114,所述上支撑管112相对下支撑管122向上移动时,所述锁紧圈131的支撑台阶133卡在定位卡槽114内使上支撑管112与下支撑管122锁定为一体,所述下支撑管122 具有与锁紧圈131的轴向豁口132相对应的解锁孔125。所述上支撑管112可相对下支撑管122向上移动,即所述上支撑管112相对下支撑管122拉伸后使其整体高度变高,所述上支撑管112外周的定位卡槽114就卡在下支撑管122上锁紧圈131的支撑台阶133上,实现所述上支撑管112和下支撑管122的锁定,若要向下调整上支撑管112,可以通过起子端部插入解锁孔125进入锁紧圈131 的轴向豁口132内,转动起子,使锁紧圈呈撑开的状态,所述上支撑管112可以在下支撑管122的内腔中自由移动,待调整好上支撑管112和下支撑管122 的整体高度后,取下起子后锁紧圈131恢复到初始状态,所述上支撑管112的定位卡槽114再次卡在锁紧圈131的支撑台阶133内,使得使用非常方便。
28.如图5、6所示,为了防止锁紧圈在下支撑管122内周向转动,一方面,防止上支撑管112随锁紧圈同步周向转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止解锁孔125 不能与锁紧圈的轴向豁口相对应,所述锁紧圈131上设有防止锁紧圈131相对下支撑管122周向转动的定位凸台134,
所述下支撑管122上且靠近锁紧圈卡槽 124处设有定位凸台卡槽,所述定位凸台134卡装在下支撑管122的定位凸台卡槽内。
29.如图2、4、5所示,为了方便填充自体骨,所述上支撑管112具有上植骨窗口115,所述下支撑管122具有下植骨窗口126。
30.如图2、3、5所示,为了促进植骨融合度,所述下支撑管122的外周壁上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用来促进植骨融合的气血孔127。
31.如图1所示,为了使得本实用新型结构更加合理,所述椎体上固定板2和椎体下固定板3均为l形固定板。
32.如图1所示,为了确保上、下连接板与邻近椎体之间的牢固性和稳定性,所述上连接板21上的上紧固螺钉23和下连接板31上的下紧固螺钉33的数量均为三个。
33.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过程:
34.植入椎体置换总成:先将椎体置换总成1安置在患者需要替换椎体的部位,所述上支撑管112相对下支撑管122拉伸后使其整体高度变高,直至使所述上端板111的上齿槽113与邻近上椎体的端面相抵,所述下端板121的下齿槽123 与邻近下椎体的端面相抵,增大摩擦和接触力,防止发生位移,接着所述上支撑管112外周的定位卡槽114就卡在下支撑管122上锁紧圈131的支撑台阶133 上,实现所述上支撑管112和下支撑管122的锁定,然后通过所述上支撑管112 的上植骨窗口115和所述下支撑管122的下植骨窗口126向内腔中填充自体骨,所述下支撑管122外周壁上的气血孔127,可以促进植骨融合;
35.固定椎体置换总成:所述上支撑座1上的椎体上固定板2与邻近的上椎体通过上紧固螺钉23固定为一体,所述下支撑座2上的椎体下固定板3与邻近的下椎体通过下紧固螺钉33固定为一体,完成了椎体置换以及对椎体置换总成进行固定。
36.本实用新型将椎体置换总成(融合器)与椎体固定板设计为一体式结构,使用时通过紧固螺钉将椎体置换总成的上、下椎体固定板分别与邻近椎体进行固定,取代了已有技术中椎体置换总成和固定板是分体式的结构方案,大大减小了固定板与椎体置换总成连接处的厚度,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前路椎体置换固定结构,不仅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而且无需扩大创伤口面,就能同时实现椎体置换并对其与邻近椎体进行固定,使得手术低切迹,以及提高患者术后恢复效果。
37.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