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远红外石墨烯电地暖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5-19 00:49:2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石墨烯电地暖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远红外石墨烯电地暖系统。


背景技术:

2.远红外石墨烯电地暖是埋设在地板底部,以石墨烯电地暖内部的发热膜对地板进行加热,实现地面辐射供暖,具有高效节能,舒适环保且使用寿命长等特点,在取暖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
3.但是现有的石墨烯地暖在埋设排放时多个石墨烯地暖的线缆在连接后杂乱不堪不便于整理,且没有任何保护措施,长期处于地板下的线缆容易受到水流和其他外部因素影响,导致缩短了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远红外石墨烯电地暖系统,它可以实现对线缆进行保护,提高线缆的使用寿命,通过便于对线缆定位,进行排列整齐,便于后续的检修工作展开。
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远红外石墨烯电地暖系统,包括发热膜组件和线缆,所述线缆设置在所述发热膜组件的一侧,且所述线缆的表面套设有套环,所述套环的一侧设置有套设在线缆上的套管,所述套管的上端为设有弧形开口,所述套管的内侧设有与所述弧形开口配合使用的弧形板,且所述套管的内部设置有与所述弧形板配合使用的活动槽两个,所述套管的一侧安装有插接在所述套环内部的螺纹环,且所述套环内开设有与所述螺纹环配合使用的螺纹槽,所述套环与所述弧形板之间还设置有联动机构。
7.进一步的,所述联动机构包括固定块和阻隔块,所述套环内开设有与所述固定块配合使用的环槽,所述阻隔块固定安装在所述环槽的内侧,所述固定块的远离所述环槽的一侧与所述弧形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块与所述阻隔块的表面紧密贴合接触。
8.进一步的,所述套环的表面开设有与所述弧形板配合使用的密封槽,所述弧形板的靠近所述套环的一侧安装有插接在所述密封槽内的弧形块。
9.进一步的,两个所述活动槽的槽深不同,其中一个所述活动槽的槽深大于所述弧形板的弧形周长,槽深较浅的活动槽能够对弧形板起到限位阻隔的作用,而另一个活动槽则是能够完全容纳弧形板,实现弧形开口能够完全漏出。
10.进一步的,所述弧形板两端的内外两侧均延伸出有凸块,且所述凸块处于所述活动槽的内部,并与所述活动槽的内壁紧密贴合。
11.进一步的,所述套环与所述线缆的起点之间安装有波纹软管。
12.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3.本方案通过设置套环、套管和活动板能够对线缆起到定位和防护的作用,可提高线缆的使用寿命,且在排放多个发热膜组件时便于将线缆整齐排列,便于理清线缆和后续
的检修工作,还可通过套管长度确认相邻发热膜组件之间的间距。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局部的剖视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套环的剖视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套管和弧形板的剖视图;
18.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a处的放大图。
19.图中标号说明:1、发热膜组件;2、线缆;3、套环;4、套管;5、弧形板;6、活动槽;7、螺纹环;8、螺纹槽;9、固定块;10、阻隔块;11、环槽;12、密封槽;13、弧形块;14、凸块;15、波纹软管。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1.实施例1:
22.请参阅图1-5,远红外石墨烯电地暖系统,包括发热膜组件1和线缆2,线缆2设置在发热膜组件1的一侧,且线缆2的表面套设有套环3,套环3的一侧设置有套设在线缆2上的套管4,套管4的上端为设有弧形开口,套管4的内侧设有与弧形开口配合使用的弧形板5,且套管4的内部设置有与弧形板5配合使用的活动槽6两个,套管4的一侧安装有插接在套环3内部的螺纹环7,且套环3内开设有与螺纹环7配合使用的螺纹槽8,套环3与弧形板5之间还设置有联动机构,在对接线缆2时用户控制住套环3并将套管4转动,套管4在转动时通过联动机构的配合使弧形板5进入活动槽6的内部,使弧形开口漏出,即可对内部的线缆2进行对接,对接完成后再次转动套管4复位后即可对线缆2进行防护和定位,使用操作简单方便,且防护和定位效果好。
23.参阅图3,联动机构包括固定块9和阻隔块10,套环3内开设有与固定块9配合使用的环槽11,阻隔块10固定安装在环槽11的内侧,固定块9的远离环槽11的一侧与弧形板5的一侧固定连接,固定块9与阻隔块10的表面紧密贴合接触,在弧形板5随套管4转动时,固定块9从阻隔块10的一侧转动至另一侧后,阻隔块10则会通过固定块9限制弧形板5移动,此时套管4继续转动即可打开弧形开口进行线缆2对接,使用时的操作具有较强的连贯性,更加便捷。
24.参阅图2,套环3的表面开设有与弧形板5配合使用的密封槽12,弧形板5的靠近套环3的一侧安装有插接在密封槽12内的弧形块13,设置密封槽12和弧形块13能够将弧形板5和套环3之间的缝隙进行密封,防止水流从缝隙处进入套环3内。
25.参阅图4,两个活动槽6的槽深不同,其中一个活动槽6的槽深大于弧形板5的弧形周长,槽深较浅的活动槽6能够对弧形板5起到限位阻隔的作用,而另一个活动槽6则是能够完全容纳弧形板5,实现弧形开口能够完全漏出。
26.参阅图4,弧形板5两端的内外两侧均延伸出有凸块14,且凸块14处于活动槽6的内部,并与活动槽6的内壁紧密贴合,凸块14的设置是为了加强弧形板5和套管4之间的密封性,从而提高套管4和弧形板5对于线缆2的保护效果。
27.参阅图2,套环3与线缆2的起点之间安装有波纹软管15,设置波纹软管15可方便用户在使用时对套环3、套管4和弧形板5进行角度调整,能够适应不同的安装场地。
28.工作原理:在对接线缆2时,用户将套环3攥住随后转动套管4,套管4在转动时因弧形板5上的凸块14与套管4内壁面紧密接触,套管4会带动弧形板5一同转动,弧形板5转动时会带动固定块9转动,当固定块9转动至阻隔块10的另一侧受到阻隔使弧形板5无法跟随套管4转动,而套管4持续转动使弧形板5完全处于活动槽6内,套管4上的弧形开口漏出,即可见到内部的线缆2,随后用户进行对接即可,对接完成后再将套管4转动复位即可。
2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远红外石墨烯电地暖系统,包括发热膜组件(1)和线缆(2),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2)设置在所述发热膜组件(1)的一侧,且所述线缆(2)的表面套设有套环(3),所述套环(3)的一侧设置有套设在线缆(2)上的套管(4),所述套管(4)的上端为设有弧形开口,所述套管(4)的内侧设有与所述弧形开口配合使用的弧形板(5),且所述套管(4)的内部设置有与所述弧形板(5)配合使用的两个活动槽(6),所述套管(4)的一侧安装有插接在所述套环(3)内部的螺纹环(7),且所述套环(3)内开设有与所述螺纹环(7)配合使用的螺纹槽(8),所述套环(3)与所述弧形板(5)之间还设置有联动机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远红外石墨烯电地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机构包括固定块(9)和阻隔块(10),所述套环(3)内开设有与所述固定块(9)配合使用的环槽(11),所述阻隔块(10)固定安装在所述环槽(11)的内侧,所述固定块(9)的远离所述环槽(11)的一侧与所述弧形板(5)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块(9)与所述阻隔块(10)的表面紧密贴合接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远红外石墨烯电地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环(3)的表面开设有与所述弧形板(5)配合使用的密封槽(12),所述弧形板(5)的靠近所述套环(3)的一侧安装有插接在所述密封槽(12)内的弧形块(13)。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远红外石墨烯电地暖系统,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活动槽(6)的槽深不同,其中一个所述活动槽(6)的槽深大于所述弧形板(5)的弧形周长。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远红外石墨烯电地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板(5)两端的内外两侧均延伸出有凸块(14),且所述凸块(14)处于所述活动槽(6)的内部,并与所述活动槽(6)的内壁紧密贴合。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远红外石墨烯电地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环(3)与所述线缆(2)的起点之间安装有波纹软管(15)。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远红外石墨烯电地暖系统,属于石墨烯电地暖领域,远红外石墨烯电地暖系统,包括发热膜组件和线缆,所述线缆设置在所述发热膜组件的一侧,且所述线缆的表面套设有套环,所述套环的一侧设置有套设在线缆上的套管,所述套管的上端为设有弧形开口,所述套管的内侧设有与所述弧形开口配合使用的弧形板,且所述套管的内部设置有与所述弧形板配合使用的活动槽两个,所述套管的一侧安装有插接在所述套环内部的螺纹环,且所述套环内开设有与所述螺纹环配合使用的螺纹槽,所述套环与所述弧形板之间还设置有联动机构。它可以实现对线缆进行保护,提高线缆的使用寿命,通过便于对线缆定位,进行排列整齐,便于后续的检修工作展开。工作展开。工作展开。


技术研发人员:朱晓辉 王高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新华盛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2.29
技术公布日:2022/5/17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