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穿设有管道的自然通风冷却塔的制作方法

2022-05-18 23:45:0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却塔设计与施工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穿设有管道的自然通风冷却塔。


背景技术:

2.钢筋混凝土自然通风冷却塔是热力发电厂中常见的冷却设备,对于一些冷却塔,在建设时需要将管道穿过冷却塔塔筒的筒壁,该管道用于容纳电线或用于输送水。现有的在钢筋混凝土冷却塔塔筒中穿设管道的方案为,冷却塔塔筒施工时在所需穿管道的标高处预留孔洞,并在孔洞下方的塔筒筒壁上每隔一定距离预留预埋铁件,管道安装时焊接到预埋铁件上,穿过开洞后,再将孔洞进行封堵,此过程在塔筒施工完成后进行,需要在塔筒外高空焊接、封堵等,施工时间长、费用高、难度大且危险性高。同时,冷却塔开洞位置需进行加固,若不加固或加固不彻底则会导致塔筒安全性较差。此外,施工完成后管道外露在冷却塔塔筒外部,会受到空气、雨水等的腐蚀,导致使用寿命降低,并且外露的管道也会影响塔筒的整体美观性。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现有的在钢筋混凝土冷却塔塔筒中穿设管道的方案工序复杂、施工难度大,且施工完成后管道暴露在外,易被腐蚀,同时影响美观。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穿设有管道的自然通风冷却塔,包括管道和外侧面具有肋条的塔筒,管道包括依次相连通的内部管道段、第一预埋管道段、第二预埋管道段和外部管道段;内部管道段位于塔筒围成的内部空间中,外部管道段位于塔筒外;第二预埋管道段埋设在肋条内,沿着肋条从底部向上延伸,其下端与外部管道段相连通,其上端与第一预埋管道段相连通,第一预埋管道段的另一端沿塔筒横向向内穿过塔筒的筒壁并与内部管道段相连通。
5.进一步的,内部管道段和第一预埋管道段之间通过第一法兰件固定连接;第一预埋管道段和第二预埋管道段之间直接地相连接;第二预埋管道段和外部管道段之间通过第二法兰件固定连接。
6.进一步的,第一法兰件包括相互对接固定的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固定设置于第一预埋管道段末端,且该末端延伸至塔筒围成的空间内;第一法兰件的另一部分固定设置于内部管道段靠近第一预埋管道段的一端;第二法兰件包括相互对接固定的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固定设置于第二预埋管道段下端,且该下端延伸出肋条外,第二法兰件的另一部分固定设置于外部管道段靠近第二预埋管道段的一端。
7.进一步的,塔筒及肋条内具有钢筋,第一预埋管道段4和第二预埋管道段5分别与塔筒及肋条内的钢筋通过扎丝绑扎固定。
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9.1、避免了冷却塔塔筒开洞,塔筒的安全性更高。
10.2、避免了在塔筒预留预埋铁件及后续的在塔筒外高空焊接、塔筒孔洞封堵等工序,降低了造价,缩短了施工时间,提高了施工安全性。
11.3、管道位于塔筒肋条内部,不外露,不与外部空气、雨水等接触,避免了管道的腐蚀,同时使冷却塔整体更加美观。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13.图2为图1所示实施方式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14.图号说明:1、肋条;2、塔筒;3、内部管道段;4、第一预埋管道段;5、第二预埋管道段;6、外部管道段;7、第一法兰件;8、第二法兰件。
具体实施方式
15.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穿设有管道的钢筋混凝土自然通风冷却塔,如本领域所公知的,包括基础、斜支柱、外侧面具有肋条1的塔筒2,以及管道等。采用现有方案制造冷却塔时,先在塔筒2和肋条1位置绑扎钢筋,然后安装塔筒模板、浇筑混凝土,同时要在需要穿管的位置预留孔洞,在孔洞下方预留预埋铁件;在塔筒施工完成后,将管道穿过孔洞并焊接到预埋铁件上,然后还需将孔洞进行封堵。此工序复杂,且涉及高空焊接、封堵等,施工难度大且危险性高。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改进在于将“先预留孔洞和铁件、再安装管道”的方式改为“在塔筒浇筑时直接将管道埋设于其中”,提供了一种更加便捷的管道穿冷却塔塔筒的设计和施工方案
16.具体的,请参阅图1、图2,本实用新型中的管道包括依次相连通的内部管道段3、第一预埋管道段4、第二预埋管道段5和外部管道段6。内部管道段3位于塔筒2围成的内部空间中,外部管道段6位于塔筒2外;此两段管道与现有技术方案相同即可,例如内部管道段3未在图中示出的末端延伸至用电的设备,从而将管道内部的电线送至该设备。第二预埋管道段5埋设在肋条1内,沿着肋条1从底部向上延伸,其下端与外部管道段6相连通,其上端与第一预埋管道段4相连通,第一预埋管道段4的另一端沿塔筒2横向向内穿过塔筒2的筒壁并与内部管道段3相连通。从而形成从外部连通至冷却塔内部的整体管道。
17.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内部管道段3和第一预埋管道段4之间通过第一法兰件7固定连接;第一预埋管道段4和第二预埋管道段5之间直接地相连接(例如一体成型或焊接相连);第二预埋管道段5和外部管道段6之间通过第二法兰件8固定连接。法兰件又称法兰盘等,为现有技术,广泛应用于管道连接等用途,包括相对接的两部分,该两部分为大小相同的环形圆盘,二者相对应地分布有若干通孔,若干螺栓一一对应地穿过通孔,并于末端通过螺母旋紧,实现两管端部的固定对接。当然,也可采用例如卡箍等方式来替代螺栓螺母进行连接固定。法兰件与管道端部的连接方式例如为螺纹连接或焊接固定。
18.具体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法兰件7的两部分中,其中一部分固定设置于第一预埋管道段4末端,且该末端延伸至塔筒2围成的空间内;第一法兰件7的另一部分固定设置于内部管道段3靠近第一预埋管道段4的一端。第二法兰件8的两部分中,其中一部分固定设置于第二预埋管道段5下端,且该下端延伸出肋条1外,第二法兰件8的另一部分固定设置于外部管道段6靠近第二预埋管道段5的一端。这样,第一预埋管道段4和第二预埋管道段5设有法兰
件的两端露在塔筒2及肋条1之外,便于安装和拆卸内部管道段3和外部管道段6。
19.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实施需要3个步骤:
20.1、冷却塔塔筒2施工过程中,在塔筒2及肋条1绑扎钢筋时,将第一预埋管道段4和第二预埋管道段5亦通过例如扎丝绑扎到钢筋上固定。
21.2、(采用与现有技术相同的方式)安装塔筒模板并浇筑混凝土。
22.3、塔筒2施工完成后,将内部管道段3和外部管道段6通过相应的法兰件连接固定。
23.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穿设有管道的自然通风冷却塔避免了在冷却塔塔筒2开洞,塔筒2的安全性更高。也免去了后续的在塔筒外高空焊接、塔筒孔洞封堵等工序,降低了造价,缩短了施工时间,提高了施工安全性。此外,管道受肋条1保护,不与外部空气、雨水等接触,避免了管道的腐蚀,同时冷却塔美观性更好。
24.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穿设有管道的自然通风冷却塔,包括管道和外侧面具有肋条(1)的塔筒(2),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包括依次相连通的内部管道段(3)、第一预埋管道段(4)、第二预埋管道段(5)和外部管道段(6);所述内部管道段(3)位于所述塔筒(2)围成的内部空间中,所述外部管道段(6)位于所述塔筒(2)外;所述第二预埋管道段(5)埋设在所述肋条(1)内,沿着所述肋条(1)从底部向上延伸,其下端与所述外部管道段(6)相连通,其上端与所述第一预埋管道段(4)相连通,所述第一预埋管道段(4)的另一端沿所述塔筒(2)横向向内穿过所述塔筒(2)的筒壁并与所述内部管道段(3)相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穿设有管道的自然通风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部管道段(3)和所述第一预埋管道段(4)之间通过第一法兰件(7)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预埋管道段(4)和第二预埋管道段(5)之间直接地相连接;所述第二预埋管道段(5)和外部管道段(6)之间通过第二法兰件(8)固定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穿设有管道的自然通风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法兰件(7)包括相互对接固定的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预埋管道段(4)末端,且该末端延伸至所述塔筒(2)围成的空间内;所述第一法兰件(7)的另一部分固定设置于所述内部管道段(3)靠近所述第一预埋管道段(4)的一端;所述第二法兰件(8)包括相互对接固定的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预埋管道段(5)下端,且该下端延伸出所述肋条(1)外,所述第二法兰件(8)的另一部分固定设置于所述外部管道段(6)靠近所述第二预埋管道段(5)的一端。4.如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穿设有管道的自然通风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塔筒(2)及所述肋条(1)内具有钢筋,所述第一预埋管道段(4)和所述第二预埋管道段(5)分别与所述塔筒(2)及所述肋条(1)内的钢筋通过扎丝绑扎固定。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穿设有管道的自然通风冷却塔,包括管道和外侧面具有肋条的塔筒,管道包括依次相连通的内部管道段、第一预埋管道段、第二预埋管道段和外部管道段;内部管道段位于塔筒围成的内部空间中,外部管道段位于塔筒外;第二预埋管道段埋设在肋条内,沿着肋条从底部向上延伸,其下端与外部管道段相连通,其上端与第一预埋管道段相连通,第一预埋管道段的另一端沿塔筒横向向内穿过塔筒的筒壁并与内部管道段相连通。本实用新型的冷却塔避免了塔筒开洞及预埋铁件、在塔筒外高空焊接管道、封堵孔洞等工序,安全性更高,施工时间更短、难度及造价更低,此外有效避免了管道的腐蚀,且使冷却塔更美观。且使冷却塔更美观。且使冷却塔更美观。


技术研发人员:荣立爽 陈良 赵光士 牛楠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2.01
技术公布日:2022/5/17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