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超起组件及起重机的制作方法

2022-05-18 22:56:1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起重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超起组件及起重机。


背景技术:

2.随着风电、核电、化工等行业的发展,对大吨位起重机的需求日益增加,其中起重臂是起重机起升机构的核心部件,故对其起升高度和起升载荷要求越来越高。目前起重臂上增加了超起装置,用以解决起重臂随着长度和吊载的增加,带来扰度大,稳定性差等问题。然而起重机在将超起装置展开后,起重机的回转半径会相应增大,由于现有的超起装置长度是固定的,其不可进行调节,对于不同的工况,回转半径却是固定的,有时会导致无法展开或者完全展开超起装置进行工作,带来安全隐患,例如在起重机作业场地有限的情况下,尤其是在高楼林立的城市无法展开超起装置进行作业时,起重机的起重臂可能会发生偏摆现象,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调节超起装置的长度,以适应不同的工况。
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超起组件,包括超起装置和牵引装置,所述超起装置包括第一本体、第二本体和锁紧件,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滑动连接,所述锁紧件用于限制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相对滑动;所述牵引装置与所述第二本体连接,当解除所述锁紧件对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的限制后,所述牵引装置适于牵引所述第二本体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滑动以调整所述超起装置的长度。
5.可选地,所述牵引装置包括第一牵引绳和第一换向件,所述第一换向件用于设置于起重机的基本臂上,所述第一牵引绳的一端用于与所述起重机的伸缩臂连接,所述第一牵引绳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本体连接;
6.当所述第一牵引绳绕接于所述第一换向件时,所述第一牵引绳用于在所述伸缩臂伸长时带动所述第二本体沿第一方向滑动;当所述第一牵引绳与所述第一换向件分离时,所述第一牵引绳用于在所述伸缩臂伸长时带动所述第二本体沿第二方向滑动,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反。
7.可选地,所述第一换向件包括第一滑轮,所述第一滑轮转动设置于所述基本臂上,所述第一滑轮适于与所述第一牵引绳绕接或者分离。
8.可选地,所述牵引装置还包括托辊,所述托辊用于设置于所述基本臂上,所述第一牵引绳支撑于所述托辊上。
9.可选地,所述超起装置还包括超起卷扬,所述牵引装置包括第二牵引绳和第二换向件,所述第二牵引绳的一端与所述超起卷扬连接,所述第二牵引绳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本体连接;所述第二换向件包括第二滑轮和第三滑轮,所述第二滑轮和所述第三滑轮用于设置于起重机的基本臂上;
10.当所述第二牵引绳绕接于所述第二滑轮且与所述第三滑轮分离时,所述超起卷扬
通过所述第二牵引绳带动所述第二本体沿第三方向滑动;当所述第二牵引绳绕接于所述第二滑轮和所述第三滑轮时,所述超起卷扬通过所述第二牵引绳带动所述第二本体沿第四方向滑动,所述第三方向和所述第四方向相反。
11.可选地,所述第一本体设有第一孔结构,所述第二本体设有第二孔结构,所述第一孔结构和/或所述第二孔结构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孔结构或者多个所述第二孔结构沿所述第二本体的滑动方向设置;所述锁紧件包括插销,所述插销适于穿设于所述第一孔结构和所述第二孔结构。
12.可选地,所述第一本体设有滑道,所述第二本体朝向所述第一本体的一端伸入所述滑道中;或者,所述第二本体设有滑道,所述第一本体的朝向所述第二本体的一端伸入所述滑道中。
13.可选地,所述起重臂包括伸缩臂,所述伸缩臂上设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适于与所述超起组件的第一牵引绳连接或者分离。
14.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起重机,包括如上所述的超起组件。
15.可选地,该起重机还包括起重臂,所述起重臂相对的两侧均设有所述超起组件的超起装置。
16.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7.超起装置包括第一本体、第二本体和锁紧件,其中,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滑动连接,锁紧件用于限制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相对滑动,故在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滑动到位后,锁紧件能够将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锁定,从而避免两者发生相对滑动。同时牵引装置与第二本体连接,当解除锁紧件对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限制后,牵引装置能够牵引第二本体相对于第一本体滑动,例如,当需要增长或缩短超起装置的长度时,先解除锁紧件对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限制,然后通过牵引装置牵引第二本体在第一本体上滑动,最终达到增长或缩短超起装置长度的目的,以在起重机展开超起装置后,能够有适应不同工况的回转半径。相比于现有不能调节长度的超起装置,本实用新型的超起装置通过改变超起装置的长度能够调节起重机展开超起装置后的回转半径,从而适应不同的工况需求。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超起装置一种实施方式的工作状态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超起装置另一种实施方式的工作状态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起重机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图3中超起组件的连接示意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起重机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23.图6为图5中超起组件的连接示意图;
24.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起重机再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25.图8为图7中超起组件的连接示意图;
26.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起重机又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27.图10为图9中超起组件的连接示意图。
28.附图标记说明:
29.1、超起装置;11、第一本体;111、第一孔结构;12、第二本体;121、第二孔结构;13、
锁紧件;14、超起卷扬;2、第一牵引绳;3、第一滑轮;4、伸缩臂;5、基本臂;6、托辊;7、第二牵引绳;8、第二滑轮;9、第三滑轮。
具体实施方式
30.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31.在本实用新型中,附图中z轴表示竖向,也就是上下位置,并且z轴的正向(也就是z轴的箭头指向)表示上,z轴的负向(也就是与z轴的正向相反的方向)表示下;附图中y轴表示纵向,也就是前后位置,并且y轴的正向(也就是y轴的箭头指向)表示前,y轴的负向(也就是与y轴的正向相反的方向)表示后;附图中z轴表示横向,也就是左右位置,并且z轴的正向(也就是z轴的箭头指向)表示左,z轴的负向(也就是与z轴的正向相反的方向)表示右。
32.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超起组件,包括超起装置1和牵引装置,所述超起装置1包括第一本体11、第二本体12和锁紧件13,所述第一本体11和所述第二本体12滑动连接,所述锁紧件13用于限制所述第一本体11和所述第二本体12相对滑动;所述牵引装置与所述第二本体12连接,当解除所述锁紧件13对所述第一本体11和所述第二本体12的限制后,所述牵引装置适于牵引所述第二本体12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11滑动以调整所述超起装置1的长度。
33.需要理解的是,超起装置1转动设置于起重臂的基本臂5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本体11与起重臂的基本臂5连接,第一本体11与基本臂5的连接处既可以靠近基本臂5连接伸缩臂4的位置设置,其也可以靠近基本臂5连接转台的位置设置。优选地,如图3、5、7、9所示,第一本体11与基本臂5的连接处靠近基本臂5连接伸缩臂4的位置设置。由此,在超起装置1收缩到位后,超起装置1依附于基本臂5上,其不会超出基本臂5的长度,从而不会对起重臂的伸缩带来干涉。同时,超起装置1长度的调整可选择在超起装置1收放在基本臂5上(未展开)时进行。
34.采用本实施例的超起组件后,由于超起装置1包括第一本体11、第二本体12和锁紧件13,其中,第一本体11和第二本体12滑动连接,锁紧件13用于限制第一本体11和第二本体12相对滑动,故在第一本体11和第二本体12滑动到位后,锁紧件13能够将第一本体11和第二本体12锁定,从而避免两者发生相对滑动。同时牵引装置与第二本体12连接,当解除锁紧件13对第一本体11和第二本体12的限制后,牵引装置能够牵引第二本体12相对于第一本体11滑动,例如,当需要增长或缩短超起装置1的长度时,先解除锁紧件13对第一本体11和第二本体12的限制,然后通过牵引装置牵引第二本体12在第一本体11上滑动,最终达到增长或缩短超起装置1长度的目的,以在起重机展开超起装置后,能够有适应不同工况的回转半径。相比于现有不能调节长度的超起装置1,本实用新型的超起装置1通过改变超起装置1的长度能够调节起重机展开超起装置后的回转半径,从而适应不同的工况需求。
35.可选地,所述牵引装置包括第一牵引绳2和第一换向件,所述第一换向件用于设置于起重机的基本臂5上,所述第一牵引绳2的一端用于与所述起重机的伸缩臂4连接,所述第一牵引绳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本体12连接;
36.当所述第一牵引绳2绕接于所述第一换向件时,所述第一牵引绳2用于在所述伸缩臂4伸长时带动所述第二本体12沿第一方向滑动;当所述第一牵引绳2与所述第一换向件分
离时,所述第一牵引绳2用于在所述伸缩臂4伸长时带动所述第二本体12沿第二方向滑动,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反。
37.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会根据第一本体11与基本臂5的连接位置不同进行变换,例如当第一本体11与基本臂5的连接处靠近基本臂5连接伸缩臂4的位置设置时,第一方向是指基本臂5连接伸缩臂4的一端到另一端的方向,即如图1中y轴的反向;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反,即如图1中y轴的正向。当第一本体11与基本臂5的连接处靠近基本臂5连接转台的位置设置时,第一方向是指基本臂5连接转台的一端到另一端的方向,即如图1中y轴的正向;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反,即如图1中y轴的反向。
38.下面以第一本体11与基本臂5的连接处靠近基本臂5连接伸缩臂4的位置设置时的结构进行举例说明,具体地,第一换向件设置于起重机的基本臂5上,第一牵引绳2为钢丝绳,第一牵引绳2的一端与起重机的伸缩臂4连接,第一牵引绳2的另一端与第二本体12连接,故伸缩臂4在伸长时,其能够带动第二本体12相对于第一本体11移动,其分为两种情况:如图3、4所示,当第一牵引绳2绕接于第一换向件时,若伸缩臂4伸长,第一牵引绳2带动第二本体12沿第一方向滑动,用于增加超起装置1的长度;如图5、6所示,当第一牵引绳2与第一换向件分离时,若伸缩臂4伸长,第一牵引绳2带动第二本体12沿第二方向滑动,用于缩短超起装置1的长度。
39.这样,其采用伸缩臂4作为动力,在需要调整超起装置1的长度时,只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调整第一牵引绳2和第一换向件的状态即可,相对于设置额外的动力装置(例如气缸)来驱动第二本体12相对于第一本体11滑动,其不仅结构简单,便于安装;而且成本更加低廉。
40.可选地,所述第一换向件包括第一滑轮3,所述第一滑轮3用于转动设置于所述基本臂5上,所述第一滑轮3适于与所述第一牵引绳2绕接或者分离。
41.本实施例中,第一滑轮3与第二本体12位于基本臂5的同一侧。第一滑轮3包括滚轮和支架,支架通过螺栓拆卸式设置于基本臂5上,滚轮转动式设置于支架上,其中,滚轮与第一牵引绳2绕接或者分离。由于滚轮能够转动,在第一牵引绳2移动时,两者之间为滚动摩擦,能够减小对第一牵引绳2的磨损。
42.如图4、6所示,第一滑轮3位于第二本体12在其长度方向的一侧,且第二本体12位于第一滑轮3和第一本体11之间。当第一牵引绳2绕接于第一滑轮3时,第一牵引绳2经过第一滑轮3换向,在伸缩臂4伸长时,其通过第一牵引绳2拉动第二本体12朝向与伸缩臂4伸长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从而增长超起装置1整体的长度。当第一牵引绳2与第一滑轮3分离时,在伸缩臂4伸长时,其通过第一牵引绳2拉动第二本体12朝向与伸缩臂4伸长方向相同的方向运动,从而缩短超起装置1整体的长度。
43.如此设置,第一滑轮3起到换向的作用,在第一牵引绳2与第一滑轮3绕接或者分离时,能够实现超起装置1整体的长度增长或者缩短。
44.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换向件也可以为圆形杆,第一牵引绳2可以绕接于圆形杆上,为减小两者摩擦,可以在圆形杆上涂抹润滑油。
45.可选地,所述牵引装置还包括托辊6,所述托辊6用于设置于所述基本臂5上,所述第一牵引绳2支撑于所述托辊6上。
46.如图4、6所示,托辊6设置于起重机的基本臂5上,具体地,托辊6通过螺栓固定于基
本臂5上,其位于超起装置1宽度方向(如图1中z轴所在方向)的一侧,第一牵引绳2支撑于托辊6上,在伸缩臂4带动第一牵引绳2移动时,托辊6起到支撑第一牵引绳2的作用,避免第一牵引绳2对起重臂的其他部件形成干扰。
47.可选地,所述超起装置1还包括超起卷扬14,所述牵引装置包括第二牵引绳7和第二换向件,所述第二牵引绳7的一端与所述超起卷扬14连接,所述第二牵引绳7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本体12连接;所述第二换向件包括第二滑轮8和第三滑轮9,所述第二滑轮8和所述第三滑轮9用于设置于起重机的基本臂5上;
48.当所述第二牵引绳7绕接于所述第二滑轮8且与所述第三滑轮9分离时,所述超起卷扬14通过所述第二牵引绳7带动所述第二本体12沿第三方向滑动;当所述第二牵引绳7绕接于所述第二滑轮8和所述第三滑轮9时,所述超起卷扬14通过所述第二牵引绳7带动所述第二本体12沿第四方向滑动,所述第三方向和所述第四方向相反。
49.本实施例中,第三方向和第四方向同样会根据第一本体11与基本臂5的连接位置不同进行变换,例如当第一本体11与基本臂5的连接处靠近基本臂5连接伸缩臂4的位置设置时,第三方向是指基本臂5连接伸缩臂4的一端到另一端的方向,即如图1中y轴的反向;第四方向与第三方向相反,即如图1中y轴的正向。当第一本体11与基本臂5的连接处靠近基本臂5连接转台的位置设置时,第三方向是指基本臂5连接转台的一端到另一端的方向,即如图1中y轴的正向;第三方向与第四方向相反,即如图1中y轴的反向。
50.下面以第一本体11与基本臂5的连接处靠近基本臂5连接伸缩臂4的位置设置时的结构进行举例说明,具体地,第二换向件设置于起重机的基本臂5上,第二牵引绳7为钢丝绳,超起卷扬14设置于第一本体11上,第二牵引绳7的一端与超起卷扬14连接,第一牵引绳2的另一端与第二本体12连接,故超起卷扬14收绳时,其能够带动第二本体12相对于第一本体11移动,其分为两种情况:如图7、8所示,当第二牵引绳7绕接于第二滑轮8且与第三滑轮9分离时,超起卷扬14通过第二牵引绳7带动第二本体12沿第三方向滑动,用于增加超起装置1的长度;如图9、10所示,当第二牵引绳7绕接于第二滑轮8和第三滑轮9时,超起卷扬14通过第二牵引绳7带动第二本体12沿第四方向滑动,用于缩短超起装置1的长度。
51.本实施例中,第二滑轮8和第三滑轮9的结构与上述第一滑轮3的结构相同。故在此不再赘述。
52.如图8、10所示,第二滑轮8位于第二本体12在其长度方向(如图1中y轴所在方向)的一侧,且第二本体12位于第二滑轮8和第一本体11之间;第三滑轮9位于超起装置1宽度方向(如图1中z轴所在方向)的一侧,且第三滑轮9与超起装置1的两端构成三角形,第二牵引绳经过第三滑轮9与第二本体12连接的部分与第二本体12之间形成锐角。当第二牵引绳7绕接于第二滑轮8且与第三滑轮9分离时,第二牵引绳7经过第二滑轮8换向,在超起卷扬14收绳时,其通过第二牵引绳7拉动第二本体12运动,从而增长超起装置1整体的长度。当第二牵引绳7绕接于第一滑轮3和所述第二滑轮8时,若超起卷扬14收绳,其通过第一牵引绳2拉动第二本体12运动,从而缩短超起装置1整体的长度。
53.如此设置,其采用超起卷扬14作为动力,在需要调整超起装置1的长度时,只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调整第二牵引绳7与第二滑轮8和第三滑轮9的状态即可,相对于设置额外的动力装置(例如气缸)来驱动第二本体12相对于第一本体11滑动,其不仅结构简单,便于安装;而且成本更加低廉。
54.可选地,所述第一本体11设有第一孔结构111,所述第二本体12设有第二孔结构121,所述第一孔结构111和/或所述第二孔结构121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孔结构111或者多个所述第二孔结构121沿所述第二本体12的滑动方向设置;所述锁紧件13包括插销,所述插销适于穿设于所述第一孔结构111和所述第二孔结构121。
55.本实施例中,第一本体11设有第一孔结构111,第二本体12设有第二孔结构121,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孔结构111设有多个并沿第二本体12的滑动方向设置;或者,第一孔结构111设有多个并沿第二本体12的滑动方向设置;又或者,第一孔结构111和第二孔结构121均设有多个,且多个第一孔结构111和多个第二孔结构121均沿第二本体12的滑动方向设置。在第一本体11和第二本体12相对滑动时,第一孔结构111和第二孔结构121能够有不同的组合方式,在选取合适的第一孔结构111和第二孔结构121对准后,插销穿设于第一孔结构111和第二孔结构121中,用于固定第一本体11和第二本体12,从而限制两者发生相对滑动。
56.可选地,所述第一本体11设有滑道,所述第二本体12朝向所述第一本体11的一端伸入所述滑道中;或者,所述第二本体12设有滑道,所述第一本体11的朝向所述第二本体12的一端伸入所述滑道中。
57.本实施例中,第一本体11朝向第二本体12的一端设有滑道,第二本体12朝向第一本体11的一端伸入滑道中;或者,第二本体12朝向第一本体11的一端设有滑道,第一本体11的朝向第二本体12的一端伸入滑道中。由此,在滑道的作用下,能够实现第一本体11和第二本体12的相对滑动。
58.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插销为螺纹件,第一本体11和第二本体12中的一个设有滑道并在轴向侧壁设有与滑道相通的多个螺纹孔,多个螺纹孔沿着第二本体12的滑动方向设置,第一本体11和第二本体12中的另一个插入滑道中,在第一本体11和第二本体12滑动到位后,将螺纹件穿设于对应的螺纹孔中,促使螺纹件抵持于第一本体11或者第二本体12,由此,在静摩擦力的作用下,限制第一本体11和第二本体12发生相对滑动。
59.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起重机,包括如上所述的超起组件。
60.可选地,该起重机还包括起重臂,所述起重臂相对的两侧均设有所述超起组件的超起装置1。
61.如图4所示,起重臂包括基本臂5,基本臂5在宽度方向的两侧均设有超起组件的超起装置1,两者一同展开和收缩,用于防止起重臂左右晃动。由于超起装置1的整体长度能够调整,故起重机在工作前,能够对其回转半径进行调整,以适应不同的工况。
62.可选地,所述起重臂包括伸缩臂4,所述伸缩臂4上设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适于与所述超起组件的第一牵引绳2连接或者分离。
63.如图4所示,起重壁包括适于与基本臂5滑动连接的伸缩臂4,伸缩臂4上设有连接件,例如连接环,连接杆等。在需要通过伸缩臂4的伸长实现超起装置的长度发生改变时,将第一牵引绳2系在连接件上。当不需要通过伸缩臂4的伸长实现超起装置的长度发生改变时,将第一牵引绳2和连接件分离即可。如此设置,在连接件的作用下,便于第一牵引绳2与伸缩臂4连接或者分离,同时连接件的结构简单,便于在现有伸缩臂4上进行加装。
64.当施工场地具有其他辅助吊设备时,也可以通过该辅助吊设备带动第二本体12相对于第一本体11移动,例如,通过绳缆将辅助吊设备与第二本体12连接,当辅助吊设备移动
时,带动第二本体12相对于第一本体11移动,从而实现超起装置1整体的长度增长或者缩短。
65.虽然本公开披露如上,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进行各种变更与修改,这些变更与修改均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