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光伏组件边框及光伏组件的制作方法

2022-05-18 20:34:5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电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光伏组件边框及光伏组件。


背景技术:

2.为了保护光伏组件以及使得光伏组件的安装以及运输更方便,在对光伏组件进行安装时需要使用光伏组件边框。光伏组件边框通常由容纳槽以及型腔组成,容纳槽用于卡合光伏组件以容纳并承载光伏组件,型腔用于与角码一起连接光伏组件边框的长边与短边。
3.然而,目前存在光伏组件表面密封胶粘结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伏组件边框及光伏组件,至少有利于改善光伏组件表面密封胶粘结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伏组件边框,包括:主体部,主体部包括: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以及顶承载部,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以及顶承载部依次相接合围成容纳槽;主体部还包括:过渡部、侧边部、底承载部以及延伸部,过渡部、侧边部、底承载部以及延伸部依次相接合围成型腔,过渡部与顶承载部相接,且在沿顶承载部指向型腔的方向上,过渡部朝向顶承载部的一端高于过渡部朝向侧边部的一端,且在沿顶承载部朝向第二限位部的端部指向顶承载部远离第二限位部的端部方向上,过渡部在平行于顶承载部表面的投影的长度与顶承载部的长度的比例为:1:4~3:2。
6.另外,在第一限位部指向顶承载部的方向上,过渡部朝向侧边部的一端到顶承载部的距离不大于20mm。
7.另外,在垂直于顶承载部的长度延伸方向的截面上,过渡部的形状为直线型。
8.另外,过渡部具有朝向容纳槽的第一面,顶承载部具有朝向容纳槽的第二面,第一面与第二面之间具有第一夹角,第一夹角为90
°
~180
°

9.另外,在沿过渡部朝向顶承载部的端部指向过渡部远离顶承载部的端部方向上,过渡部的长度不大于20mm。
10.另外,过渡部包括第一过渡部以及第二过渡部,第一过渡部与顶承载部相接,第二过渡部与侧边部相接,在垂直于顶承载部的长度延伸方向的截面上,第一过渡部以及第二过渡部的形状为直线型,且第一过渡部朝向容纳槽的表面与顶承载部朝向容纳槽的表面之间具有第二夹角,第二过渡部朝向容纳槽的表面与顶承载部朝向容纳槽的表面之间具有第三夹角,第二夹角大于第三夹角。
11.另外,在垂直于顶承载部的长度延伸方向的截面上,过渡部的形状为弧型。
12.另外,过渡部的曲率半径不大于10mm。
13.另外,在沿第一限位部朝向第二限位部的端部指向第一限位部远离第二限位部端部的方向上,第一限位部的宽度大于顶承载部的宽度。
14.另外,光伏组件边框的材料为钢材料。
15.相应地,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光伏组件,包括上述任一项光伏组件边框;太阳能电池;层压结构,层压结构用于封装太阳能电池。
1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以下优点:光伏组件边框包括:主体部,主体部包括: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以及顶承载部,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以及顶承载部依次相接合围成容纳槽;主体部还包括:过渡部、侧边部、底承载部以及延伸部,过渡部、侧边部、底承载部以及延伸部依次相接合围成型腔,过渡部与顶承载部相接,且在沿顶承载部指向型腔的方向上,过渡部朝向顶承载部的一端高于过渡部朝向侧边部的一端,且在沿顶承载部朝向第二限位部的端部指向顶承载部远离第二限位部的端部方向上,过渡部在平行于顶承载部表面的投影的长度与顶承载部的长度的比例为:1:4~3:2。过渡部斜向侧边部设置,为容纳槽与光伏组件之间的密封胶提供了溢胶途径,即,当光伏组件卡合进容纳槽中时,顶承载部与光伏组件之间多余的密封胶可以在密封胶自身的重力作用下,顺着过渡部表面流出,从而可以改善溢胶现象,进而改善密封胶粘结在光伏组件表面的问题。
附图说明
17.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光伏组件边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种光伏组件边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又一种光伏组件边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再一种光伏组件边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还一种光伏组件边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3.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光伏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由背景技术可知,目前存在光伏组件表面密封胶粘结的问题。
25.分析发现,导致产生溢胶的原因之一在于,在容纳槽与光伏组件表面的接触面之间填充密封胶时,为了保证光伏组件表面与容胶槽表面之间的粘结效果,可能会发生填充过量的问题,因此,多余的密封胶将会溢出至光伏组件表面,从而发生溢胶现象,导致光伏组件表面密封胶粘结的问题。
2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伏组件边框,包括:主体部,主体部包括: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以及顶承载部,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以及顶承载部依次相接合围成容纳槽;主体部还包括:过渡部、侧边部、底承载部以及延伸部,过渡部、侧边部、底承载部以及延伸部依次相接合围成型腔,过渡部与顶承载部相接,且在沿顶承载部指向型腔的方向上,过渡部朝向顶承载部的一端高于过渡部朝向侧边部的一端,且在沿顶承载部朝向第二限位部的端部指向顶承载部远离第二限位部的端部方向上,过渡部在平行于顶承载部表面的投影的长度与顶承载部的长度的比例为:1:4~3:2。过渡部斜向侧边部设置,为容纳槽与光伏组件之间的密封胶提供了溢胶途径,即,当光伏组件卡合进容纳槽中时,顶承载部与光伏组件之间多余的密封胶可以在密封胶自身的重力作用下,顺着过渡部表面流出,从而可以改善溢胶现
象,进而改善密封胶粘结在光伏组件表面的问题。
27.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例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28.参考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光伏组件边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光伏组件边框包括:主体部,主体部包括:第一限位部101、第二限位部102以及顶承载部103,第一限位部101、第二限位部102以及顶承载部103依次相接合围成容纳槽20;主体部还包括:过渡部107、侧边部104、底承载部以及延伸部,过渡部107、侧边部104、底承载部以及延伸部依次相接合围成型腔30,过渡部107与顶承载部103相接,且在沿顶承载部103指向型腔30的方向上,过渡部107朝向顶承载部103的一端高于过渡部107朝向侧边部104的一端,且在沿顶承载部103朝向第二限位部102的端部指向顶承载部103远离第二限位部102的端部方向上,过渡部107在平行于顶承载部103表面的投影的长度与顶承载部103的长度的比例为:1:4~3:2。
29.过渡部107斜向侧边部104设置,为容纳槽20与光伏组件之间的密封胶提供了溢胶途径,如此,顶承载部103与光伏组件之间多余的密封胶可以在密封胶自身的重力作用下,顺着过渡部107表面流出,而不会停滞在光伏组件表面,从而可以改善溢胶现象,进而改善密封胶粘结在光伏组件表面的问题。且在沿顶承载部103朝向第二限位部102的端部指向顶承载部103远离第二限位部102的端部方向上,过渡部107在平行于顶承载部103表面的投影的长度与顶承载部103的长度的比例为:1:4~3:2,在这个比例范围内,一方面使得顶承载部103与光伏组件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从而可以较稳定地承载光伏组件,另一方面,在这个比例范围内,过渡部107的尺寸与顶承载部103的尺寸较适配,使得密封胶可以顺着过渡部107较快地溢出。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沿顶承载部103朝向第二限位部102的端部指向顶承载部103远离第二限位部102的端部方向上,顶承载部103的长度可以为5mm~20mm。
30.容纳槽20用于卡合光伏组件,以容纳光伏组件。型腔30用于固定光伏组件边框。其中,光伏组件具有相对的两个表面,在卡合光伏组件时,第一限位部101与光伏组件的其中一个表面相接触,第二限位部102与光伏组件的侧边相接触,从而对光伏组件进入容纳槽20的位置进行限定,承载部与光伏组件的另一个表面相接触,以承载光伏组件。
31.侧边部104起到支撑容纳槽20的作用,当光伏组件卡合进容纳槽20中时,侧边部104还用于支撑光伏组件,而过渡部107斜向侧边部104设置,可以作为光伏组件边框的缓冲结构,对侧边部104起到应力缓冲的作用,可以提升容纳槽20中顶承载部103的承载稳定性。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限位部101指向顶承载部103的方向上,过渡部107朝向侧边部104的一端到顶承载部103的距离不大于20mm,例如可以为5mm、10mm或者15mm。在这个范围内,过渡部107不至于太倾斜,从而保持过渡部107较好的缓冲效果,使得光伏边框组件具有较好的抗冲击能力。此外,在这个范围内,顶承载部103与过渡部107之间的衔接较平缓,有利于密封胶由顶承载部103溢至过渡部107,进而使得密封胶顺着过渡部107流出。
32.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垂直于顶承载部103的长度延伸方向的截面上,过渡部107的形状可以为直线型。过渡部107为直线型,使得过渡部107的制备方法较简单,有利于光伏组
件边框的批量生产,且由于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最短,因此,当过渡部107为直线型时,可以节省制备过渡部107的材料,有利于降低成本。此外,过渡部107为直线型时,相对于顶承载部103而言倾斜程度较大,因此,当密封胶溢出至过渡部107表面时,可以较快地顺流而下。
33.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过渡部107具有朝向容纳槽20的第一面,顶承载部103具有朝向容纳槽20的第二面,第一面与第二面之间具有第一夹角ⅰ,第一夹角ⅰ为90
°
~180
°
,例如可以为120
°
、135
°
、或者150
°
。在这个角度范围内,使得过渡部107可以斜向侧边部104,一方面对侧边部104起到应力缓冲的作用,提升容纳槽20中顶承载部103的承载稳定性;另一方面也为容纳槽20与光伏组件之间的密封胶提供了溢胶途径,如此,顶承载部103与光伏组件之间多余的密封胶可以在密封胶自身的重力作用下,顺着过渡部107表面流出。
34.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沿过渡部107朝向顶承载部103的端部指向过渡部107远离顶承载部103的端部方向上,过渡部107的长度不大于20mm,例如可以是5mm、10mm或者15mm。在这个长度范围内,一方面使得过渡部107的长度不至于过长,从而可以在保持过渡部107较好的缓冲效果以及改善溢胶效果的条件下,节省制备过渡部107的材料,降低制造成本。另一方面,使得过渡部107的长度不至于过短,从而为密封胶提供溢胶途径,改善溢胶现象,进而可以改善密封胶在光伏组件表面粘结的问题。
35.参考图2,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种光伏组件边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过渡部107还可以包括第一过渡部15以及第二过渡部16,第一过渡部15与顶承载部103相接,第二过渡部16与侧边部104相接,在垂直于顶承载部103的长度延伸方向的截面上,第一过渡部15以及第二过渡部16的形状为直线型,且第一过渡部15朝向容纳槽20的表面与顶承载部103朝向容纳槽20的表面之间具有第二夹角ⅱ,第二过渡部16朝向容纳槽20的表面与顶承载部103朝向容纳槽20的表面之间具有第三夹角ⅲ,第二夹角ⅱ大于第三夹角ⅲ。也就是说,将过渡部107进行分段式设计,分为依次相接的第一过渡部15以及第二过渡部16。其中,与第一过渡部15相比,第二过渡部16相对于顶承载部103更倾斜,因此可以在第一过渡部15与第二过渡部16的交界处形成棱柱,棱柱具有较好的承压能力,从而进一步加强过渡部107对侧边部104的缓冲效果,有利于提高光伏组件边框的抗冲击能力。
36.参考图3,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又一种光伏组件边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可以理解的是,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在垂直于顶承载部103的长度延伸方向的截面上,过渡部107的形状也可以为弧型。设置过渡部107的形状为弧型,不仅可以为密封胶提供溢胶途径,还使得过渡部107具有较好的缓冲能力。这是因为,过渡部107的表面为拱形表面,拱形表面可以将受到的力均匀分散至整个拱形的表面,如此,使得过渡部107具有较好的缓冲能力。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过渡部107的曲率半径不大于10mm。在这个范围内,使得过渡部107的表面较弯曲,保持过渡部107较好的缓冲能力,从而提升光伏组件边框的抗冲击能力。此外,在这个范围内,过渡部107的曲率半径不至于过大,因此可以在保持过渡部107较好的缓冲能力的同时,节省制备过渡部107的材料,降低成本。
37.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沿第一限位部101朝向第二限位部102的端部指向第一限位部101远离第二限位部102端部的方向上,第一限位部101的宽度大于顶承载部103的宽度。如此,一方面使得顶承载部103表面与光伏组件表面之间多余的密封胶在溢胶时,具有较短的溢胶途径,使得密封胶可以较多地顺着过渡部107流出,从而改善溢胶现象。另一方面,将顶
承载部103的宽度设计的较小,不仅可以节省形成光伏组件边框的原材料,还使得光伏组件边框的自重较小,从而有利于光伏组件的运输,并且还能使得光伏组件边框的抗震能力较好,从而对光伏组件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38.参考图4,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再一种光伏组件边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可以理解的是,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在沿第一限位部101朝向第二限位部102的端部指向第一限位部101远离第二限位部102端部的方向上,第一限位部101的宽度也可以小于顶承载部103的宽度。在又一些实施例中,在沿第一限位部101朝向第二限位部102的端部指向第一限位部101远离第二限位部102端部的方向上,第一限位部101的宽度也可以等于顶承载部103的宽度。
39.参考图5,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还一种光伏组件边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101具有顶限位部11以及弯折部10,弯折部10弯向第一限位部101远离顶承载面103的一侧,顶限位部11与顶承载部103正对,弯折部10朝向顶承载部103的表面与顶限位部11顶面之间的夹角可以为0
°
~90
°
,例如可以为0
°
、30
°
、或者60
°
。顶限位部11与顶承载部103正对,起到对光伏组件进行限位的作用。在这个范围内,使得第一限位部101的端部为弯曲表面而不是较锋利的棱形侧边,如此,当光伏组件进入容纳槽20时,可以防止由于容纳槽20与光伏组件之间接触过于紧密,从而使得第一限位部101的端部对光伏组件的表面产生划伤的问题。此外,在这个角度范围内,使得实际制备弯折部的工艺较容易实现,有利于规模化生产。
40.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侧边部104设置加强筋,加强筋14朝侧边部104远离型腔30的一侧凸出。在侧边部104的中部位置设置朝远离型腔30的一侧突出的加强筋14,起到加强光伏组件边框机械强度的作用。具体地,在侧边部104设置加强筋14,可以实现在不增加侧边部104厚度的条件下,加强光伏组件边框的机械强度的效果,从而可以防止光伏组件边框由于侧边部104的厚度相对较厚而使得光伏组件边框产生歪扭变形的问题,同时可以节省材料。此外,设置加强筋14还可以在实现加强光伏组件边框的机械强度的同时,使得光伏组件边框的自重较小,使得光伏组件边框具有较好的防震效果。
41.可以理解的是,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在侧边部104设置多个间隔排布的加强筋14,以进一步加强光伏组件边框的机械强度。在又一些实施例中,加强筋14也可以朝侧边部104朝向型腔30的一侧凸出。
42.在一些实施例中,主体部还可以包括:保护部108,保护部108与延伸部106的端部相接,且保护部108相对于延伸部106弯折。延伸部106与型腔30底部的底承载部105相接,一方面起到提升光伏组件边框强度的作用,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得型腔30在进行安装时,增加安装的稳固性。由于延伸部106远离底承载部105的端部具有切口,且该切口竖直朝向顶承载部103的方向,即切口水平朝上,因此,容易导致水分以及灰尘在延伸部106切口处积累,长此以往,会对光伏组件边框产生腐蚀,从而降低组件边框的使用寿命。因此,设置保护部108与延伸部106的端部相接,可以保护延伸部106端部的切口不外露。且保护部108相对于延伸弯折。也就是说,保护部108的端部弯向延伸部106的相对两侧,如此,使得保护部108端部的切口相对延伸部106倾斜设置,因此,水分以及灰尘不容易在保护部108端部的切口表面堆积,可以有效改善水分以及灰尘对光伏组件边框产生腐蚀的问题,进而延长光伏组件边框的使用寿命。
43.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光伏组件边框的材料可以为钢材料,例如可以为不锈钢、合金钢、铸钢中的任一者。钢材料具有较高的强度以及硬度,且钢材料具有较好的耐温性以及加工性能。相较于目前光伏组件边框使用的铝材料而言,使用钢材料制备光伏组件边框,一方面可以提升光伏组件边框的强度,另一方面,钢材料的成本较低,因此可以降低光伏组件边框的成本。
44.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对光伏组件边框进行镀层处理,例如可以光伏组件边框进行镀镍或者塑料,以使得光伏组件边框具有较好的抗腐蚀性能,延长光伏组件边框的使用寿命。
4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伏组件边框中,光伏组件边框包括:主体部,主体部包括:第一限位部101、第二限位部102以及顶承载部103,第一限位部101、第二限位部102以及顶承载部103依次相接合围成容纳槽20;主体部还包括:过渡部107、侧边部104、底承载部以及延伸部,过渡部107、侧边部104、底承载部以及延伸部依次相接合围成型腔30,过渡部107与顶承载部103相接,且在沿顶承载部103指向型腔30的方向上,过渡部107朝向顶承载部103的一端高于过渡部107朝向侧边部104的一端,且在沿顶承载部103朝向第二限位部102的端部指向顶承载部103远离第二限位部102的端部方向上,过渡部107在平行于顶承载部103表面的投影的长度与顶承载部103的长度的比例为:1:4~3:2。过渡部107斜向侧边部104设置,为容纳槽20与光伏组件之间的密封胶提供了溢胶途径,即,当光伏组件卡合进容纳槽20中时,顶承载部103与光伏组件之间多余的密封胶可以在密封胶自身的重力作用下,顺着过渡部107表面流出,即使得密封胶溢胶过程中受到的阻力较小,从而可以改善溢胶现象,进而改善密封胶粘结在光伏组件表面的问题。
46.参考图6,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光伏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相应地,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光伏组件1,包括上述任一项光伏组件边框(参考图1至图5);太阳能电池;层压结构,层压结构用于封装太阳能电池。层压结构包括:在远离太阳能电池上表面方向依次堆叠的上封装层以及上盖板,在远离太阳能电池下表面方向依次堆叠的下封装层以及下盖板,光伏组件边框中的容纳槽20对光伏组件1的层压结构进行卡合,在容纳槽20与光伏组件1的层压结构表面的接触面之间填充密封胶2,以对光伏组件1提供力学支持以及封装保护作用。参考图6以及图1,本实用新型中的光伏组件边框中,在顶承载部103与侧边部104之间设置了过渡部107,且过渡部107斜向侧边部104设置,为容纳槽20与光伏组件1的层压结构之间的密封胶2提供了溢胶途径,当光伏组件1的层压结构卡合进容纳槽20中时,顶承载部103与光伏组件1的层压结构之间多余的密封胶2可以在密封胶2自身的重力作用下,顺着过渡部107表面流出,从而可以改善溢胶现象,进而改善密封胶2粘结在光伏组件1的层压结构表面的问题。
47.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自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限定的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