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颈部按摩仪的制作方法

2022-05-18 15:06:0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按摩仪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颈部按摩仪。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学习工作的同时也开始关心身体的健康状况,于是各种按摩仪大量涌入市场和每个家庭中,按摩仪可以分为腰部按摩仪和颈部按摩仪等等。
3.现有技术中的颈部按摩仪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具备各种各样的功能,然后现有技术中颈部按摩仪的调节开关总成都是一体式的,由于颈部按摩仪在佩戴后,用户无法观察到调节开关的具体形式,这样就使得用户在使用时,会出现调节错误的情况,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方便调节的颈部按摩仪,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颈部按摩仪,包括主体部和手持部,所述主体部上设置有按摩组件,所述手持部设置在所述主体部的两侧,所述手持部包括:
6.外壳,所述外壳上开设有让位槽;
7.电路板组件,所述电路板组件设置在所述外壳上;
8.开关调节组件,所述开关调节组件设置在所述外壳上,所述开关调节组件与所述电路板组件连接;所述开关调节组件包括分别设置在两个外壳上的第一调节件以及第二调节件,其中所述第一调节件或第二调节件用于调节所述按摩组件的档位。
9.优选的,两个所述外壳沿其相对于所述主体部两端的位置分别包括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所述电路板组件包括第一电路板以及第二电路板,所述第一电路板位于所述第一主体的一侧,所述第一电路板上设置有第一控制单元;所述第二电路板位于所述第二主体的一侧,所述第二电路板上设置有用于调节所述按摩组件档位的第二控制单元,所述第二控制单元与所述按摩组件电性连接。
10.优选的,所述第一调节件位于所述第一主体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触点浮动连接;所述第二调节件为滚轮结构,所述第二调节件位于所述第二主体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触点传动连接。
11.优选的,所述第二调节件包括固定部以及调节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第二主体嵌接,所述固定部上具有一容纳所述调节部的豁口;所述调节部与所述固定部转动连接,所述调节部的一部分穿过所述豁口位于所述第二主体背离颈部的一侧。
12.优选的,所述调节部沿其轴线方向具有一转动轴和一调节杆,所述转动轴与所述调节杆同轴设置在所述调节部的两侧,所述转动轴与所述固定部转动连接,所述调节杆与
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触点传动连接。
13.优选的,所述手持部还包括加热机构,所述加热机构设置在所述手持部朝向颈部的一侧。
14.优选的,所述加热机构包括安装架及加热组件,所述安装架背离所述电路板组件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加热组件的安装部,所述安装架沿所述安装部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有连接耳,所述连接耳上开设有用于连接外壳的定位孔。
15.优选的,所述安装架背离所述加热组件的一端面上设置有排线部,所述排线部用于嵌接所述电路板组件与所述加热组件之间的导线。
16.优选的,位于所述第二主体一侧的安装架与所述调节部连接。
17.优选的,与所述调节部连接的安装架上开设有嵌合槽。
18.本实用新型优点在于:
19.将第一调节件与第二调节件分别设置在本颈部按摩仪的两侧,并且第一调节件为按键结构,用于调节颈部按摩仪的其他功能;第二调节件为滚轮结构,且用于调节按摩组件的脉冲档位,从而能防止用户在使用时按错的情况发生,从而能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涉及的技术方案对应附图加以简单说明,显而易见的,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能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任何创造性劳动的基础上,可以依据以下附图获得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相同或相似的其他附图。
21.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等轴测结构示意图;
22.图2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部分结构的爆炸图;
23.图3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内壳的等轴测结构示意图;
24.图4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第一主体的等轴测结构示意图;
25.图5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加热机构的第一等轴测结构示意图;
26.图6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加热机构的第二等轴测结构示意图;
27.图7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第二调节件与第二电路板连接关系的第一等轴测结构示意图;
28.图8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第二调节件与第二电路板连接关系第二等轴测结构示意图;
29.图9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固定部的等轴测结构示意图;
30.图10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固定部与调节部连接关系的等轴测结构示意图;
31.图11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第二主体的等轴测结构示意图。
32.附图中涉及的附图标记和组成部分如下所示:
33.主体部1、手持部2、按摩组件11、内壳21、外壳22、加热机构23、导热部212、阶梯面2121、第一连接部213、扣合部211、扣合槽221、电路板组件24、让位槽222、第二连接部223、开关调节组件25、第一主体22a、第二主体22b、第一电路板24a、第二电路板24b、第一控制单元24a1、第二控制单元24b1、第一调节件25a、第二调节件25b、固定部251、导光部252、调节部253、豁口2511、导光孔2512、转动轴2531、调节杆2532、安装架231、加热组件232、连接耳
2311、定位孔2312、排线部2313、嵌合槽2314。
具体实施方式
34.下面将结合图1-11,对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可行技术方案,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在没有作出任何创造性劳动的基础上得到的其他实施例,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5.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使用的“第一”“第二”等描述近用于描述目的,不应当理解为其指示或隐含指示所限定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本说明书个实施例中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表明包括至少一个该被限定的技术特征。
36.本说明书中所记载的本实用新型的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该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
37.如图1-2所示,一种颈部按摩仪,包括主体部1和手持部2,所述主体部1上设置有按摩组件11;所述手持部2设置在所述主体部1的两侧,所述手持部包括内壳21和外壳22,所述内壳21与所述外壳22可拆卸连接,形成一用于容纳电路元件的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内设置有加热机构23,所述加热机构23热传递至所述内壳21上。
38.通过在手持部2上设置有加热机构23,使得手持部2在与颈部贴合的位置处具有加热功能,其中按摩组件11的位置对应颈椎,加热机构23通过将热传递至内壳21上,从而能对颈部侧边进行加热按摩,进一步提高本按摩仪对颈部的按摩效果;
39.如图1-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壳21正对于所述加热机构23加热部的位置处设置有导热部212,导热部212用于将加热机构23加热部产生的热量传递至颈部皮肤上,从而实现对颈部的加热按摩。
40.作为本实例的一个优选方案,内壳21可以直接作为导热部,更具体的,在内壳21上开设连接槽,且该连接槽的形状与加热机构23加热部位的形状相匹配,该连接槽具有一阶梯面2121,并且将加热机构23安装在内壳21上时,加热机构23的端面正好与内壳21的端面重合,这样就使得在使用时,加热机构23和内壳21与用户颈部的贴合度更高;
41.进一步的该导热部212可以是在内壳21上设置的导热贴片,加热机构23的加热部与导热贴片相接触,这样的设置方式,使得导热部212与颈部的贴合度更高,不会给用户造成不适感,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并且垂直该阶梯面2121侧壁与加热机构23加热部的侧壁相贴合,从而能减少加热机构23产生的热量损失,由此减少能量的浪费。
42.作为本实施例的另一个优选方案,该导热部212可以是设置在内壳21上的嵌合件,该嵌合件与颈部接触的端面的材质为导热材质,在安装完成后,加热机构23的加热部与该嵌合件嵌接,由此使得加热机构23产生的热量不会流失,从而能使得加热机构23产生的热量能直接通过导热部212传递至颈部,能减少能量的浪费。
43.进一步的,该嵌合件与颈部接触的端面的材质和/或者该导热贴片的材质优选为硅胶垫,从而能更好地与颈部皮肤相贴合,由此达到最佳的加热按摩效果
44.如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壳21背离颈部的侧壁上设置有两个第一连接部213,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213分别位于所述导热部长度方向的两端,两个
所述第一连接部213用于固定所述加热机构23。
45.作为本实施例的一个优选方案,第一连接部213为中心设有螺纹孔的连接柱,并且连接柱垂直与内壳21的侧壁,在安装加热机构23时,将加热机构23与连接柱的端面相贴合,并采用螺钉和/或者螺栓进行紧固连接,这样就使得,这样使得在将加热机构23与内壳21进行固定连接时,加热机构23的电路部分不会和内壳21相接触,从而能避免在电路元件出现漏电时对用户造成不适,并且由于内壳21的形状为弧形,通过连接柱的设计,使得在安装加热机构23时,加热机构23与连接柱的端面相贴合,从而不会受到内壳21形状的限制,从而使得安装后的空间布局更加紧凑,从而能合理地优化手持部2内部的空间利用。
46.将加热机构23安装在内壳21上,从而使得加热机构23与内壳21之间的空间更加紧凑,从而能减少热量在传递过程中的损失,减少能量的浪费。
47.如图3-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壳21背离颈部一侧的周侧设置有扣合部211,所述扣合部211用于扣接所述外壳22,所述外壳22朝向所述内壳21一侧的周侧设置有扣合槽221,所述扣合槽221与所述扣合部211配合扣接,通过扣合连接的方式将外壳22与内壳21进行固定连接,能进一步提高手持部2内部空间的紧凑感,提高对空间的合理优化利用。
48.如图1-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容纳空间内还设置有电路板组件24,所述电路板组件24设置在所述外壳21上。
49.电路板组件24用于为加热机构23提供电量,将电路板组件24固定设置在外壳21上,这样就使得在安装和/或者拆卸手持部2时,电路板组件24和加热机构23分别位于外壳22以及内壳21的一侧,从而便于电路板组件24以及加热机构23之间连接电线的排线工作,从而方便在生产过程中的组装,以及方便后续的定期维护,由此提高手持部2内部元件安装的合理性。
50.如图2、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壳22上开设有让位槽222,所述外壳22朝向所述内壳21的侧壁上设置有两个第二连接部223,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部223分别位于所述让位槽222长度方向的两端,所述第二连接部223用于固定所述电路板组件24,所述让位槽222内设置有开关调节组件25。
51.将开关调节组件25设置在外壳22上的让位槽222内,这样使得开关调节组件25的调节件位于外壳22的外侧,从而能方便用户在使用时,对本颈部按摩仪进行调节,由于开关调节组件25设置在电路板组件24与外壳22之间,并且电路板组件24是与外壳22固定连接的,从而使得电路板组件24能对开关调节组件25进行限位,这样就使得在将外壳22与内壳21分离拆卸后,开关调节组件24不会出现意外掉落的问题,并且提高了安装空间的紧凑感,进一步优化了安装空间的合理布局。
52.如图2所示,作为本实施例的一个优选方案,所述外壳22沿其相对于所述主体部1两端的位置分别包括第一主体22a和第二主体22b,所述电路板组件包括第一电路板24a以及第二电路板24b,所述第一电路板24a位于所述第一主体22a的一侧,所述第一电路板24a上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加热机构23的第一控制单元24a1,所述第一控制单元24a1与所述加热机构23通信连接;所述第二电路板24b位于所述第二主体22b的一侧,所述第二电路板24b上设置有用于调节所述按摩组件11的第二控制单元24b1,所述第二控制单元24b1与所述按摩组件11电性连接。
53.第一电路板24a以及第二电路板24b分别与两个加热机构23电连接,用于给加热机构23提供电量;而第一控制单元24a1与加热机构23通信连接,用于调节加热机构23的加热档位,在本实施例中一个优选的通信连接的方式可以是蓝牙通信,从而能使得第一控制单元24a1能同时调节两个加热机构23,这样就不需要将位于第二主体22b一侧的加热机构23通过较长的电线与第一控制单元24a1进行连接,从而提高了本颈部按摩仪内部电线布线的合理性,同时也降低了加热机构23档位调节发生故障的风险。
54.作为本实施例的一个优选方案,所述开关调节组件包括第一调节件25a以及第二调节件25b,所述第一调节件25a位于所述第一主体22a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一控制单元24a1的触点浮动连接;所述第二调节件25b位于所述第二主体22b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二控制单元24b1的触点传动连接。
55.如图2、4所示,作为本实施例的一个优选方案,第一调节件25a为按键结构,且位于第一主体22a的一侧,第一主体22a上的第二连接部223为中心设有螺纹孔的连接柱,且在该连接柱的周侧设置有挡片2231,这样使得第一电路板24a能被挡片2231的支撑面所限位,从而使得第一调节件25a与第一控制单元24a1的触点具有足够的浮动空间,避免了浮动空间过小而导致第一调节件25a调节灵敏度较低的问题发生,从而能提高第一调节件25a对于第一控制单元24a1的调节准确性。
56.由于颈部按摩仪在佩戴后,用户无法观察到按键的具体形式,从而导致按错的情况,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一调节件25a与第二调节件25b分别设置在本颈部按摩仪的两侧,并且第一调节件25a为按键结构,用于调节加热机构23的开关以及加热方式;第二调节件25b为滚轮结构,且用于调节按摩组件11的脉冲档位,从而能防止用户在使用时按错的情况发生,从而能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57.如图7-10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调节件25b包括固定部251、导光部252以及调节部253,所述固定部251与所述第二主体22b嵌接,所述固定部251上具有一容纳所述调节部253的豁口2511,所述固定部251位于所述豁口2511一侧的位置处开设有导光孔2512;所述调节部253与所述固定部251转动连接,所述调节部253的一部分穿过所述豁口2511位于所述第二主体22b背离颈部的一侧;所述导光部252设置在所述固定部251上且正对于所述导光孔2512。
58.如图10-11所示,作为本实施例的一个优选方案,固定部251的两端还设置有套接部2513,套接部2513与位于第二主体22b上的第二连接部223套接,位于第二主体22b上的第二连接部223为中心设有螺纹孔的连接柱,且该连接柱的外侧壁为光滑的圆柱面,通过套接部2513的设置,将固定部251与第二主体22b套接,使得第二调节部25b与第二主体22b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凑,从而优化了安装空间的布局。
59.进一步的,调节部253的一部分穿过豁口2511位于第二主体22b背离颈部的一侧,从而方便了用户对于调节部253的转动,从而方便了对按摩组件11脉冲档位的调节。
60.同时第二调节件25b采用滚轮的结构方式,使得调节部253对于导光部252的空间限制较小,不会影响导光部252的导光。
61.如图7、图10所示,作为本实施例的一个优选方案,所述调节部253沿其轴线方向具有一转动轴2531和一调节杆2532,所述转动轴2531与所述调节杆2532同轴设置在所述调节部253的两侧,所述转动轴2531与所述固定部251转动连接,所述调节杆2532与所述第二控
制单元24b1的触点传动连接。
62.通过将调节杆2532与第二控制单元24b1插销连接,并且调节杆2532与第二控制单元24b1的触点接触,这样的设置方式使得,当转动调节部253时,调节杆2532的转动能带动第二控制单元24b1的触点运动,从而对按摩组件11的脉冲进行调节。
63.这样使得调节部253调节按摩组件11脉冲档位的调节方式为转动调节,并且在沿着某一方向转动调节部253时,增大按摩组件11的脉冲量,在沿相反方向转动调节部253时,减少按摩组件11的脉冲量,从而方便了对按摩组件11档位的调节,并且不会发生调节错误的现象。
64.如图5-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机构23包括安装架231及加热组件232,所述安装架231背离所述电路板组件24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加热组件232的安装部,所述安装架231沿所述安装部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有连接耳2311,所述连接耳2311上开设有用于连接外壳22的定位孔2312。
65.将加热组件232嵌接在安装架231的安装部内,优化了空间布局,使得安装空间更加紧凑,从而能防止加热组件232热量的扩散,从而能使得加热组件232产生的热量更好地传递到导热部212,从而能提高加热机构23对颈部的加热按摩效果。
66.如图2、图6所示,进一步的,在安装架231上设置有连接耳2311,且连接耳2311上具有一开口朝向第一连接部213的凹槽,在安装加热机构23时,将该凹槽与第一连接部213扣合抵接,并通过将一螺纹连接件(可以是螺栓和/或者螺钉),穿过定位孔2312与第一连接部213上的螺纹孔进行紧固,这样的安装方式,使得在安装加热机构23时,加热机构23与连接柱的端面相贴合,从而不会受到内壳21形状的限制,从而使得安装后的空间布局更加紧凑,从而能合理地优化手持部2内部的空间利用。
67.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安装架231背离所述加热组件232的一端面上设置有排线部2313,所述排线部2313用于嵌接所述电路板组件24与所述加热组件232之间的导线。
68.将用于连接电路板组件24与加热组件232的导线,嵌接在排线部2313内,使得导线不会裸露在电路板组件24与加热组件232之间的外部空间内,这样使得当加热组件232在工作时,散发出来的热量不会对导线造成影响,从而避免了导线过热的问题发生,提高了本颈部按摩仪的安全性能。
69.进一步的优选方案,位于所述第二主体22b一侧的安装架231与所述调节部253连接。
70.将调节部253与安装架231进行连接,该连接方式可以是在安装架231上开设有嵌合槽2314,使得调节部253位于容纳空间内的部分与嵌合槽2314嵌接;该连接方式也可以是将调节部253与安装架231置于同一竖直平面内,且在安装架231上开设有用于嵌合调节杆2532和/或者转动轴2531的连接槽;
71.上述连接方式旨在优化容纳空间内部结构的合理布局,使得安装空间更加紧凑,使得手持部2的结构大小与颈部按摩仪整体结构大小相适配,提高本颈部按摩仪的美观;并且设置嵌合槽2314和/或者连接槽,使得调节部253在转动调节时,不会出现卡顿的情况,从而方便了调节部253对第二控制单元24b1触点的调节。
72.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补充,这些改进和补充
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