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用于单孔腹腔镜手术的辅助排烟引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5-18 08:32:5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单孔腹腔镜手术的辅助排烟引流装置。


背景技术:

2.单孔腹腔镜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在实施手术时,借助手术刀在患者身体上形成一定尺寸的创口,然后将穿刺器插入该创口,此后将所需的各种手术器械经由穿刺器而通入患者体内,以便进行各种手术操作。单孔腹腔镜手术允许医生清晰地看到盆腔及腹腔内的组织和脏器情况,可以迅速明确诊断,还可在腹腔镜下进行必要的手术治疗。由于单孔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易恢复、不易感染、手术操作灵活、美观等诸多优点,目前已成为妇科领域重点关注的领域。
3.单孔腹腔镜手术需要使用二氧化碳气腹,且术中会使用高频电刀、超声刀、pk仪等工具,因此在术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废气、电凝烟雾等。但是,现有的单孔腹腔镜的进气通道和排气通道距离很近,经进气通道进入的二氧化碳容易经排气通道抽走,而高频电刀等设备工作时产生的烟雾反而滞留于腹腔内无法及时地排出,不仅造成术野模糊不清、影响手术进程,而且会对患者健康造成危害。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用于单孔腹腔镜手术的辅助排烟引流装置,其通过在腹壁上穿刺并固定排烟管,使得排烟管与单孔腹腔镜的二氧化碳的进气通道保持较远的距离,并增大烟雾排放量,从而减少腹腔内的烟雾量,保持术野清晰,减轻烟雾对患者身体的危害。
5.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6.用于单孔腹腔镜手术的辅助排烟引流装置,包括针筒、穿刺针和内管,所述穿刺针用于穿刺腹壁,所述内管上设置有若干通孔,所述针筒上连通有外管,所述针筒的内部和外管的内部构成供穿刺针或内管穿过的通道,所述外管的外壁上设置有进气件、外夹持件和第二气囊,所述进气件与所述第二气囊连通,所述第二气囊用于在进气件进气时膨胀、并抵接所述腹壁的内侧,所述外夹持件用于抵接所述腹壁的外侧、并与膨胀的第二气囊配合共同夹持所述腹壁。
7.本技术方案中,辅助排烟引流装置包括针筒,针筒上连接的外管与针筒的内部连通,并形成通道。穿刺针或者内管均能够从针筒上插入通道并延伸至外管的外部,从而穿刺腹壁或者深入腹腔中抽吸腹腔内的烟雾、气体或者内容物,实现辅助排烟和/或引流的功能。
8.本技术方案中,外管的主要作用在于实现辅助排烟引流装置在患者腹壁上的定位。具体地,外管的外壁上设置有进气件、外夹持件和第二气囊。其中,进气件与外部的供气单元连通,外部供气单元能够经进气件上的进气管进入到进气件中,并沿着进气件与第二
气囊之间的通道进入到第二气囊中,导致第二气囊膨胀,膨胀后的第二气囊外壁挤压腹壁内侧。同时,外管上设置的外夹持件用于挤压腹壁的外侧,以使得腹壁稳定地夹持于第二气囊和外夹持件之间,从而允许医务人员将内管深入至外管中、并延伸至腹壁内进行排烟、引流等操作。
9.在配合单孔腹腔镜进行排烟引流过程中,辅助排烟引流装置主要包括三个操作状态。
10.第一个状态为穿刺状态,在所述穿刺状态下,穿刺针位于针筒和外管构成的通道内,穿刺针的顶部可以固定于针筒上,也可以由医务人员灵活控制其位置,使得穿刺针的底部针头位于外管的外部,以使得穿刺针能够穿刺腹壁,穿刺针和外管至少部分插入至腹腔内,插入的深度应确保未通气的、收缩的第二气囊进入到腹腔中。
11.第二个状态为固定状态,穿刺后,利用外部供气单元向进气件通气,气体进入到第二气囊后,致使第二气囊体积增大,之后关闭进气阀,向上提起针筒,直至第二气囊的顶部与腹壁内侧抵接;之后利用外夹持件挤压腹壁外侧,使得膨胀的第二气囊与外夹持件共同夹持患者腹壁,外管相对于腹壁的位置固定。需要解除固定时,拆除外夹持件,之后排出第二气囊中的气体,使得第二气囊收缩后,取出外管即可。
12.第三个状态为排烟状态,固定外管后,将穿刺针从外管内取出,同时向外管内插入内管,直至内管的下端延伸至腹腔内后,开启负压装置抽吸腹腔内的气体或烟雾,以大幅减少腹腔内的烟雾量,保持术野清晰,并减轻烟雾对患者身体的危害。
13.除了上述三个状态外,内管还可以作为引流管,抽吸腹腔中的内容物。具体地,内管可以向腹腔中进一步延伸一定长度,使得内管的通孔浸入腹腔内容物中,从而通过内管将内容物抽吸出腹腔。
14.本技术方案中,利用第二气囊和外夹持件可以稳定地将针筒固定于腹壁上,从而允许内管深入至腹腔内配合单孔腹腔镜进行排烟操作,有效地降低了患者腹腔内的烟雾量,不仅使术野清晰,而且减轻了烟雾对患者身体的危害,同时还能够进行引流操作,提高了辅助排烟引流装置的利用率,手术操作更加灵活,降低了反复穿刺造成的创伤。
15.作为本发明中外夹持件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外夹持件为第一气囊,所述第一气囊与所述进气件连通,所述第一气囊用于在进气件进气时膨胀、并与膨胀的第二气囊共同夹持所述腹壁。本技术方案中,第一气囊的作用原理与第二气囊一致,在未通入气体时,第一气囊收缩并贴附于外管上,当外部气体通过供气单元、进气管、进气件进入到第一气囊中后,第一气囊膨胀,且第一气囊的下表面抵接至腹壁的外侧,从而与膨胀的第二气囊共同夹持腹壁。本技术方案中,利用进气件通气后,可快速地实现第一、第二气囊的膨胀,进而快速地将外管固定在腹壁上,进一步简化了操作,提高了操作效率。
16.作为本发明中外夹持件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外夹持件包括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外管上的壳体,所述壳体内滑动设置有推板,所述推板的上方设置有第三气囊,所述第三气囊与所述进气件连通,所述推板下方连接有连杆,所述连杆活动贯穿所述壳体底部且连接有压板,所述压板用于抵接腹壁的外侧。
17.本技术方案中,外夹持件的壳体可拆卸地安装于外管上,以使得医务人员可以根据患者腹壁的厚度调整壳体在外管上的位置。壳体内设置的推板能够在壳体内沿竖直方向移动,从而通过连杆将位于壳体下方的压板推向腹壁外侧,并对腹壁外侧产生压力,进而同
膨胀的第二气囊共同夹持腹壁。
18.本技术方案中,推板竖直向下的推动力来自于第三气囊,第三气囊的作用原理与第一、第二气囊基本一致,也是在进气件通气后膨胀,并在排气后收缩。不同的是,第三气囊不是向四周均匀膨胀,而是在体积达到预设体积后,受壳体限制而仅向下膨胀,从而带动推板竖直向下移动,直至压板挤压腹壁外侧。这种设置方式不仅能够较快地实现腹壁的夹持,而且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第三气囊的膨胀对腹壁外侧进行稳定、牢固的夹持,允许医务人员针对不同腹壁厚度的患者进行适应性调节,适用范围更宽。
19.进一步地,所述壳体的底部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和所述推板之间设置有弹簧。本技术方案中,壳体的底部为开口结构,并在开口结构内设置有环形的挡板,挡板上设置有弹簧。当壳体安装的位置靠近腹壁时,腹壁对压板的作用力将推动挡板竖直向上移动,而弹簧能够拉拽推板,从而使压板更加紧密地贴合至腹壁外侧。此外,在第三气囊膨胀的过程中,弹簧对推板的弹性力避免了推板由于第三气囊的气压不稳、突然膨胀而导致推板快速下压患者腹壁。因此,结合弹簧和第三气囊能够更加灵活地调整压板对腹壁外侧的夹持力度,进一步提高外管在不同厚度的腹壁上的夹持稳定性,提高辅助排烟引流装置的可靠性。
20.进一步地,所述进气件与气囊通过设置于所述外管壁面中的气道连通。
21.进一步地,所述内管的外壁上套设有至少一个铁环,所述针筒上设置有磁铁。本技术方案中,针筒上设置的磁铁优选设置于针筒上的连接管上。内管的外壁上套设有一个或多个铁环。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内管上设置有一个铁环,当内管在通道内向下延伸至铁环经过所述磁铁时,磁铁对铁环的吸引力将导致内管的移动受到一定的阻力,从而反馈给医务人员当前已达到第一预设位置,例如排烟状态,提醒医务人员可以开始进行排烟操作,并且能够使内管和通道的位置相对固定,从而确保内管的下端在患者腹腔内的位置固定,提高操作的安全性。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壁上设置有两个铁环,第一个铁环用于在排烟状态下固定内管在通道中的位置,第二个铁环用于在引流状态下固定内管在通道中的位置,在到达第一个铁环时,医务人员若希望转变为引流状态,则可以继续向下延伸内管,直至内管上的第二个铁环到达磁铁处。
22.通过上述设置,不仅能够实现排烟状态、引流状态下,内管在通道内的固定、内管底端在患者腹腔内的定位,避免内管在排烟、引流操作过程中上下移动,而且在内管向下延伸过程中,可以通过磁力的阻力反馈来提示医务人员内管的下探深度,显著地提高了操作的安全性。
23.进一步地,所述内管内设置有与气体控制单元连通的中心气管,所述中心气管上连通有若干支管,所述支管连接至所述内管的内壁,所述气体控制单元用于向所述中心气管、内管通入或排出气体。本技术方案中,中心气管和若干支管连通,烟雾、气体、内容物从中心气管外侧向外抽吸。中心气管、支管与气体控制单元连通,气体控制单元用于向中心气管、支管内通气或者抽气,以实现中心气管、支管在排烟、引流过程中膨胀或者收缩。当中心气管、支管膨胀时,体积增大的中心气管、支管虽然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内管的流通面积,但却撑开了内管上的通孔,以允许内容物顺畅地进入到内管中,并在中心气管、支管收缩时,将内容物抽吸出内管,从而避免负压装置在抽吸内容物时由于需要更高的负压而导致的通孔孔径减小、内容物抽吸不畅的问题,有效地提高了辅助排烟引流装置的引流能力。
24.进一步地,所述气体控制单元在中心气管内的气压大于第一阈值时排出所述中心
气管中的气体,并在中心气管内的气压小于第二阈值时向所述中心气管通入气体。本技术方案中,气体控制单元可以按照一定的时序或程序,规律地控制中心气管、支管膨胀和收缩以增强内管的引流效率和引流能力。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气体控制单元包括处理器、供气部件和抽气部件,其中,供气部件的输出端、抽气部件的输出端、中心气管通过三通连接,三通与处理器电连接,在中心气管内的气压大于第一阈值时,处理器控制三通连通抽气部件和中心气管以排出中心气管内的气体;同理地,在中心气管内的气压小于第二阈值时,处理器控制三通连通供气部件和中心气管以向中心气管通入气体。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优选地,气体控制单元向中心气管、支管中通入脉冲气流,也即,增大供气部件、抽气部件的切换频率,使得中心气管、支管迅速膨胀,并撑开通孔,当脉冲气流造成中心气管、支管的气压大于第一阈值时,迅速抽吸中心气管、支管中的气体以增大内管的流通面积,如此反复,在中心气管和支管中的气体抽吸的过程中,通孔迅速扩大以通入更多、更大的内容物,之后通孔迅速缩小以确保内管内具有足够的气压,且内管流通面积一定程度增大,有利于内管中的内容物抽取,从而显著地提升内管的引流效率,并且能够有效地避免通孔、内管堵塞。
25.进一步地,所述支管上设置有固定于所述内管内壁上的橡胶块。所述橡胶块既可以设置于支管内,也可以设置于支管与内管之间。橡胶块的作用在于,使支管不仅能够通过进气或排气实现快速膨胀或收缩,而且支管具备了一定刚度,以在进气或排气过程中,快速、稳定地带动内管的壁面产生形变,更好地顶起内管、扩大通孔。
26.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27.1、本发明利用第二气囊和外夹持件可以稳定地将针筒固定于腹壁上,从而允许内管深入至腹腔内配合单孔腹腔镜进行排烟操作,有效地降低了患者腹腔内的烟雾量,不仅使术野清晰,而且减轻了烟雾对患者身体的危害,同时还能够进行引流操作,提高了辅助排烟引流装置的利用率,手术操作更加灵活,降低了反复穿刺造成的创伤;
28.2、本发明通过将外夹持件设置为第一气囊的方式,使得进气件通气后,能够快速地实现第一、第二气囊的膨胀,进而快速地将外管固定在腹壁上,进一步简化了操作,提高了操作效率;
29.3、本发明通过将外夹持件设置为第三气囊配合弹簧的调控方式,不仅能够较快地实现腹壁的夹持,而且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第三气囊的膨胀对腹壁外侧进行稳定、牢固的夹持,灵活地调整压板对腹壁外侧的夹持力度,进一步提高外管在不同厚度的腹壁上的夹持稳定性,提高辅助排烟引流装置的可靠性;
30.4、本发明利用磁铁和铁环的配合,不仅能够实现排烟状态、引流状态下,内管在通道内的固定、内管底端在患者腹腔内的定位,避免内管在排烟、引流操作过程中上下移动,而且在内管向下延伸过程中,可以通过磁力的阻力反馈来提示医务人员内管的下探深度,显著地提高了操作的安全性;
31.5、本发明通过控制中心气管、支管的膨胀或收缩,使得通孔能够迅速扩大以通入更多、更大的内容物,之后通孔能迅速缩小以确保内管内具有足够的气压,且内管流通面积一定程度增大,有利于内管中的内容物抽取,从而显著地提升内管的引流效率,并且能够有效地避免通孔、内管堵塞。
附图说明
32.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33.图1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辅助排烟引流装置处于穿刺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34.图2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辅助排烟引流装置穿刺后于腹壁上固定的示意图;
35.图3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辅助排烟引流装置处于排烟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36.图4为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37.图5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辅助排烟引流装置处于引流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38.图6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中心气管未通气的结构示意图;
39.图7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中心气管通气膨胀并撑开内管的结构示意图;
40.图8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内管的截面剖视示意图;
41.图9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另一种结构的辅助排烟引流装置穿刺后于腹壁上固定的示意图;
42.图10为图9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43.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44.1-针筒,2-导向筒,3-外管,4-穿刺针,5-针柄,6-进气件,7-进气管,8-第一气囊,9-第二气囊,10-第一气道,11-第二气道,12-内管,13-通孔,14-磁铁,15-中心气管,16-支管,17-橡胶块,18-铁环,19-腹壁,20-连接管,21-壳体,22-第三气囊,23-推板,24-挡板,25-连杆,26-弹簧,27-压板。
具体实施方式
45.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46.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前”、“后”、“左”、“右”、“上”、“下”、“竖直”、“水平”、“高”、“低”、“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47.实施例1:
48.如图1至图5所示的用于单孔腹腔镜手术的辅助排烟引流装置,包括针筒1、穿刺针4和内管12,所述穿刺针4用于穿刺腹壁19,所述内管12上设置有若干通孔13,所述针筒1上连通有外管3,所述针筒1的内部和外管3的内部构成供穿刺针4或内管12穿过的通道,所述外管3的外壁上设置有进气件6、外夹持件和第二气囊9,所述进气件6与所述第二气囊9连通,所述第二气囊9用于在进气件6进气时膨胀、并抵接所述腹壁19的内侧,所述外夹持件用于抵接所述腹壁19的外侧、并与膨胀的第二气囊9配合共同夹持所述腹壁19。
49.在配合单孔腹腔镜进行排烟引流过程中,辅助排烟引流装置可以包括四个操作状态。
50.如图1所示的穿刺状态,穿刺针4此时位于针筒和外管构成的通道内,穿刺针的顶部可以固定于针筒上,也可以由医务人员灵活控制其位置,使得穿刺针的底部针头位于外
管的外部,以使得穿刺针能够穿刺腹壁,穿刺针和外管至少部分插入至腹腔内,插入的深度应确保未通气的、收缩的第二气囊进入到腹腔中。
51.如图2所示的固定状态,利用外部供气单元向进气件通气,气体进入到第二气囊后,致使第二气囊体积增大,之后关闭进气阀,向上提起针筒,直至第二气囊的顶部与腹壁内侧抵接;之后利用外夹持件挤压腹壁外侧,使得膨胀的第二气囊与外夹持件共同夹持患者腹壁,外管相对于腹壁的位置固定。
52.如图3所示的排烟状态,向外管内插入内管,直至内管的下端延伸至腹腔内后,开启负压装置抽吸腹腔内的气体或烟雾,以大幅减少腹腔内的烟雾量,保持术野清晰,并减轻烟雾对患者身体的危害。
53.如图5所示的引流状态,内管可以向腹腔中进一步延伸一定长度,使得内管的通孔浸入腹腔内容物中,从而通过内管将内容物抽吸出腹腔。
54.本实施例中,利用第二气囊和外夹持件可以稳定地将针筒固定于腹壁上,从而允许内管深入至腹腔内配合单孔腹腔镜进行排烟操作,有效地降低了患者腹腔内的烟雾量,不仅使术野清晰,而且减轻了烟雾对患者身体的危害,同时还能够进行引流操作,提高了辅助排烟引流装置的利用率,手术操作更加灵活,降低了反复穿刺造成的创伤。
55.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夹持件可以是现有技术的医用夹子,所述医用夹子夹持于外管上,结合膨胀的第二气囊夹持腹壁。
56.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针筒内设置有导向筒,所述导向筒贯穿针筒的顶面和底面,且导向筒连通外管。本技术方案中,导向筒代替针筒与外管共同构成通道,导向筒的内径优选设置为等于外管的内径,以便于穿刺针和内管顺利地在通道内移动,进一步简化操作、提高效率。
57.在部分实施例中,所述针筒上设置有连接管20,所述连接管用于固定所述穿刺针或内管。本技术方案中,连接管位于针筒的顶部外侧,用于固定穿刺针或者定位内管。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穿刺针的顶部设置有针柄,针柄的内表面可以与连接管的外表面螺纹连接,以使得在穿刺状态下,穿刺针相对于通道固定。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连接管上还设置有永磁铁或者电磁铁,以在内管上的铁环或铁箔通过时产生一定的阻力,提示医务人员当前内管的下探深度。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连接管也可以直接连接负压装置以利用外管直接进行排烟。
58.实施例2:
59.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1至图5所示,外夹持件为第一气囊8,所述第一气囊8与所述进气件6连通,所述第一气囊8用于在进气件6进气时膨胀、并与膨胀的第二气囊9共同夹持所述腹壁19。
60.本实施例中,在未通入气体时,第一气囊收缩并贴附于外管上,当外部气体通过供气单元、进气管、进气件进入到第一气囊中后,第一气囊膨胀,且第一气囊的下表面抵接至腹壁的外侧,从而与膨胀的第二气囊共同夹持腹壁。
61.在部分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气囊和进气件之间的第一气道、第二气囊和进气件之间的第二气道可以是一根气道一分为二,也可以是两根气道单独设置。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气道既可以是位于外管内的气管,也可以是设置于外管壁面中的气道。
62.本实施例中,利用进气件通气后,可快速地实现第一、第二气囊的膨胀,进而快速
地将外管固定在腹壁上,进一步简化了操作,提高了操作效率。
63.实施例3:
64.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9和图10所示,外夹持件包括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外管3上的壳体21,所述壳体21内滑动设置有推板23,所述推板23的上方设置有第三气囊22,所述第三气囊22与所述进气件6连通,所述推板23下方连接有连杆25,所述连杆25活动贯穿所述壳体21底部且连接有压板27,所述压板27用于抵接腹壁19的外侧。
65.在部分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气囊和进气件之间的第一气道、第二气囊和进气件之间的第二气道可以是一根气道一分为二,也可以是两根气道单独设置。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气道既可以是位于外管内的气管,也可以是设置于外管壁面中的气道。
66.第三气囊的作用原理与第一、第二气囊基本一致,也是在进气件通气后膨胀,并在排气后收缩。不同的是,第三气囊不是向四周均匀膨胀,而是在体积达到预设体积后,受壳体限制而仅向下膨胀,从而带动推板竖直向下移动,直至压板挤压腹壁外侧。这种设置方式不仅能够较快地实现腹壁的夹持,而且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第三气囊的膨胀对腹壁外侧进行稳定、牢固的夹持,允许医务人员针对不同腹壁厚度的患者进行适应性调节,适用范围更宽。
67.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压板由医用橡胶制成,从而能够通过自身的形变更好地贴附患者的腹壁表面。
68.在部分实施例中,如图9和图10所示,所述壳体21的底部设置有挡板24,所述挡板24和所述推板23之间设置有弹簧26。结合弹簧和第三气囊能够更加灵活地调整压板对腹壁外侧的夹持力度,进一步提高外管在不同厚度的腹壁上的夹持稳定性,提高辅助排烟引流装置的可靠性。
69.在部分实施例中,所述进气件6与气囊通过设置于所述外管3壁面中的气道连通。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如图所示,进气件与第二气囊通过第二气道连通,进气件与第一气囊或第三气囊通过第一气道连通,且第一气道、第二气道为两个相互独立、不交叉的气道。
70.实施例4:
71.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3至图5所示,所述内管12的外壁上套设有至少一个铁环18,所述针筒1上设置有磁铁14。
72.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内管上设置有一个铁环,当内管在通道内向下延伸至铁环经过所述磁铁时,磁铁对铁环的吸引力将导致内管的移动受到一定的阻力,从而反馈给医务人员当前已达到第一预设位置,例如排烟状态,提醒医务人员可以开始进行排烟操作,并且能够使内管和通道的位置相对固定,从而确保内管的下端在患者腹腔内的位置固定,提高操作的安全性。
73.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壁上设置有两个铁环,第一个铁环用于在排烟状态下固定内管在通道中的位置,第二个铁环用于在引流状态下固定内管在通道中的位置,在到达第一个铁环时,医务人员若希望转变为引流状态,则可以继续向下延伸内管,直至内管上的第二个铁环到达磁铁处。
74.在部分实施例中,所述磁铁可以是永磁铁或者电磁铁,优选地,所述磁铁为电磁铁,以实现在需要直接到达引流状态时,内管的第一个铁环能够顺畅地通过未通电的电磁铁,而在第一个铁环通过后开启电磁铁,以仅对第二个铁环产生吸引力。
75.实施例5:
76.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6至图8所示,所述内管12内设置有与气体控制单元连通的中心气管15,所述中心气管15上连通有若干支管16,所述支管16连接至所述内管12的内壁,所述气体控制单元用于向所述中心气管15、内管12通入或排出气体。
77.本实施例中,当中心气管、支管膨胀时,体积增大的中心气管、支管虽然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内管的流通面积,但却撑开了内管上的通孔,以允许内容物顺畅地进入到内管中,并在中心气管、支管收缩时,将内容物抽吸出内管,从而避免负压装置在抽吸内容物时由于需要更高的负压而导致的通孔孔径减小、内容物抽吸不畅的问题,有效地提高了辅助排烟引流装置的引流能力。
78.在部分实施例中,所述气体控制单元在中心气管15内的气压大于第一阈值时排出所述中心气管15中的气体,并在中心气管15内的气压小于第二阈值时向所述中心气管15通入气体。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气体控制单元向中心气管、支管中通入脉冲气流,使得中心气管、支管迅速膨胀,并撑开通孔,当脉冲气流造成中心气管、支管的气压大于第一阈值时,迅速抽吸中心气管、支管中的气体以增大内管的流通面积,如此反复,在一进一出的过程中,通孔迅速扩大以通入更多、更大的内容物,之后通孔迅速缩小以确保内管内具有足够的气压,且内管流通面积一定程度增大,有利于内管中的内容物抽取,从而显著地提升内管的引流效率,并且能够有效地避免通孔、内管堵塞。
79.在部分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所述支管16上设置有固定于所述内管12内壁上的橡胶块17。优选地,所述橡胶块17可以是硅橡胶、氟橡胶、丁腈橡胶中的一种。
80.本文中所使用的“第一”、“第二”、“第三”等(例如第一气道、第二气道,第一气囊、第二气囊、第三气囊等)只是为了描述清楚起见而对相应部件进行区别,不旨在限制任何次序或者强调重要性等。此外,在本文中使用的术语“连接”在不进行特别说明的情况下,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使经由其他部件间接相连。
81.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