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调味茶、调味茶生产方法及生产设备与流程

2022-05-18 06:50:2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调味茶生产的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调味茶、 调味茶生产方法及生产设备。


背景技术:

2.调味茶也叫香薰茶或风味茶,通常是往茶叶里加入一定配比的花、 水果、天然香料等成分,再经过精制工艺得到的茶叶。调味茶也是采 用类似茶叶冲泡的方式供人们饮用的产品。
3.相关技术中,调味茶在生产过程中通常是将食用香精等香源物质 喷洒到茶叶表面,然后自然干燥,从而得到具有香气的调味茶。
4.但是采用上述相关技术中的调味茶生产方式生产得到的调味茶 的香气只停留在茶叶表面,香气浓郁程度很低而且容易在长期储存的 过程中逐渐挥发,导致冲泡调味茶后,香气寡淡不持久。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高调味茶上的香气持久能力,本技术提供一种调味茶、调 味茶生产方法及生产设备。
6.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调味茶,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调味茶,其原料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
8.茶叶90-98份;
9.食用香精2-10份;
10.所述调味茶中还添加有食用香精质量的3%-8%的丙二醇。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调味茶的原料中除了茶叶和食用香精外, 还添加了丙二醇,丙二醇具有较好的粘性和吸附性,使得茶叶在与食 用香精混合的过程中,香气通过丙二醇可以更好地吸附保留在茶叶表 面,从而使得茶叶表面的香气浓度更高,香气更加容易被茶叶细胞吸 收,使得生产得到的调味茶香气更加浓郁。
12.其次,茶叶在和食用香精混合过程中通常会进行升温,丙二醇逐 渐挥发,使得制备得到的调味茶产品的口感不会受到影响。
13.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调味茶的生产方法,采用如下的技 术方案:
14.一种调味茶的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5.s1:加温干燥茶叶;
16.s2:喷洒调味茶中所需食用香精质量一半的食用香精到茶叶上, 在步骤s1的余温下进行翻滚混合;
17.s3:重复步骤s1和s2一次;
18.s4:对经过步骤s3处理后的茶叶在40-45℃下保温10-20min, 保温后再冷却至30-35℃;
19.s5:对经过步骤s4处理后的茶叶封闭式摊凉,最后将茶叶包装 即可得到调味茶成品。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茶叶在与食用香精进行混合前,先在 40-45℃下进行加温烘干处理,可以极大地提高茶叶对香气的吸收程 度和吸收效率。茶叶在加温后,茶叶与食用香精进行混合时,茶叶的 余温可以使得茶叶细胞打开,从而使得茶叶更容易将香气吸收;其次, 茶叶在与食用香精混合前进行了干燥,使得茶叶中水分含量降低,而 食用香精中含有一定量的水分,从而使得茶叶在与食用香精混合完成 后,茶叶中的水分含量达到合格水平,因此后续不需要再进行烘干处 理,避免后处理过程中茶叶中香气的损失,从而提高调味茶的香气浓 郁程度。
21.第三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调味茶生产设备,采用如下的技术 方案:
22.一种调味茶生产设备,所述步骤s1-s4中均在调味茶生产设备中 进行;所述调味茶生产设备包括搅拌罐、设置于搅拌罐一侧的加香装 置、设置于搅拌罐内部的搅拌装置和设置于搅拌罐上的喷香装置;
23.所述加香装置的出料端通过管道与喷香装置的进料端相连,所述 喷香装置的出料端与搅拌罐的内部相连通;
24.所述搅拌装置包括驱动组件、搅拌轴和组合桨叶,所述驱动组件 安装在搅拌罐上,所述搅拌轴水平转动安装于所述搅拌罐的内部,所 述驱动组件的输出端与搅拌轴固定相连,所述组合桨叶沿搅拌轴的长 度方向安装在搅拌轴上。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茶叶倒入搅拌罐中,搅拌装置对茶叶进 行搅拌,搅拌装置搅拌的过程中,加香装置将混合后的食用香精通过 喷香装置喷洒到茶叶上,食用香精在茶叶搅拌的过程中被茶叶细胞吸 收,从而提高食用香精在茶叶上的吸附量,提高调味茶的香气持久能 力。采用组合桨叶随搅拌轴水平转动搅拌茶叶,使得茶叶上下翻滚, 不易成团,茶叶与食用香精接触更为紧密,接触范围更广,从而提高 食用香精的香气在茶叶上的吸附量,提高调味茶的香味持久能力。
26.优选地,所述组合桨叶包括关于搅拌轴的轴线垂直且对称设置的 第一支杆,所述第一支杆设置于搅拌轴长度方向上的中点处;所述第 一支杆两侧沿搅拌轴的长度方向均设置有多个第二支杆和第三支杆, 所有所述第二支杆均与第一支杆相互平行设置,所有所述第三支杆均 与第一支杆相互垂直设置,且所述第二支杆与第三支杆在搅拌杆的长 度方向上呈交错布置;位于所述第一支杆两侧的第二支杆关于搅拌轴 的中点呈中心对称设置,位于所述第一支杆两侧的第三支杆关于搅拌 轴的中点呈中心对称设置;
27.位于所述第一支杆同一侧的第三支杆的数量比所述第二支杆的 数量多一个;所述第一支杆、第二支杆和第三支杆均等长;
28.所述搅拌轴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沿搅拌轴长度方向螺旋缠绕的第 一桨叶和第二桨叶,所述第一桨叶与第二桨叶的螺旋方向相反;所述 第一桨叶和第二桨叶均与第一支杆固定相连,所述第一桨叶与同侧的 第二支杆和第三支杆固定相连,所述第二桨叶与同侧的第二支杆和第 三支杆固定相连。
2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螺旋状的第一桨叶和第二桨叶使得搅拌 轴转动过程中,搅拌罐内的茶叶会形成从两端先中间螺旋翻滚的运动 方式进行移动,从而使得茶叶与喷洒的食用香精混合更加均匀。
30.采用螺旋搅拌的方式,茶叶翻面翻转的角度更大,翻滚次数更多, 使得食用香精在茶叶上吸附的吸附点更多。在螺旋搅拌的过程中,最 先靠近喷洒位置的茶叶与食用香精接触更快,吸附更快更多,而最远 离喷洒位置的茶叶上吸附的食用香精极少,因此当螺栓翻滚的方式进 行搅拌茶叶时,茶叶根据茶叶上吸附的食用香精的浓度从大到小的方 式进行顺序吸附,从而更加高效地使得所有茶叶均匀地吸附上食用香 精。
31.同时由于开始喷洒时存在浓度梯度的条件,从而使得食用香精自 发地在茶叶之间进行扩散渗透,从而提高食用香精在茶叶上的吸附量。
32.优选地,所述第一桨叶和第二桨叶在第二支杆上的连接点为第二 支杆的四等分点,所述第一桨叶和第二桨叶在第三支杆上的连接点为 第三支杆的四等分点;
33.除设置于搅拌轴两端的第三支杆外的所有第三支杆上均固定连 接有辅助桨叶组,所述辅助桨叶组包括均呈弧度设置的第一辅助桨叶 和第二辅助桨叶;
34.所述第一辅助桨叶和第二辅助桨叶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三支杆的 两端,所述第一辅助桨叶第二辅助桨叶分别向第三支杆的两侧延伸, 所述第一辅助桨叶远离与第三支杆相连的一端和第二辅助桨叶远离 与第三支杆相连的一端与与第三支杆相邻的第二支杆或第一支杆相 连,所述第二辅助桨叶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与第三支杆相邻的另一侧 的第二支杆或第一支杆上;且第一辅助桨叶和第二辅助桨叶均设于第 三支杆的同侧;
35.所述第一辅助桨叶在第一支杆、第二支杆、第三支杆上的连接点 均设于第一支杆、第二支杆或第三支杆的端面上;所述第二辅助桨叶 在第一支杆、第二支杆、第三支杆上的连接点均设于第一支杆、第二 支杆或第三支杆的端面上。
3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辅助桨叶和第二辅助桨叶按照一定 的螺旋方式顺序连接在第一桨叶和第二桨叶的外侧,当茶叶进行搅拌 时,使得茶叶除了受到第一桨叶和第二桨叶的螺旋翻滚搅拌,还会受 到第一辅助桨叶和第二辅助桨叶的引导而使得茶叶在靠近搅拌罐内 壁时又被引导进入第一桨叶和第二桨叶的搅拌区,从而极大地提高了 搅拌的效率和食用香精与茶叶之间的吸附效率。
37.优选地,所述第一辅助桨叶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三辅助桨叶, 所述第三辅助桨叶沿第一辅助桨叶的弧度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辅 助桨叶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一段第四辅助桨叶,所述第四辅助桨叶沿 第二辅助桨叶的弧度方向延伸设置。
3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三辅助桨叶和第四辅助桨叶分别沿着 第一辅助桨叶和第二辅助桨叶的弧度方向进行反向延伸,从而使得茶 叶在搅拌的过程中,第三辅助桨叶和第四辅助桨叶可以帮助第一辅助 桨叶和第二辅助桨叶将茶叶从远离搅拌轴的外侧向靠近搅拌轴的一 侧进行引导,提高搅拌效率。
39.优选地,所述喷香装置包括进料座、喷头、转动件、回复件和周 期驱动组件;
40.所述进料座固定安装在封闭盖的外侧壁上,所述进料座的进料端 与混料装置通过管道相连;
41.所述转动件包括转轴和转动壳,所述封闭盖的内侧壁上开设有至 少一个的安装槽,所述转动壳转动安装于安装槽内,所述转轴转动连 接在封闭盖上,所述转轴穿过转动壳且与转动壳固定相连,所述进料 座的出料端通过软管与转动壳内腔相连通;
42.所述喷头设置于所述转动壳的外侧壁上,所述喷头与转动壳的内 腔相连通;
43.所述周期驱动组件和回复件设置于所述搅拌罐上,所述周期驱动 组件和回复件
用于往复驱动转轴摆动。
4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周期驱动组件驱动喷头通过转动件进行 转动,而回复件可以将转动后的喷头进行复位,从而使得食用香精在 搅拌茶叶的过程中,喷洒的更加均匀。
45.优选地,所述周期驱动组件包括联动件、传动件和周期控制件;
46.所述联动件包括转动安装于所述搅拌罐外侧壁上的第一齿轮和 第二齿轮,所述搅拌轴与第一齿轮键连接,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 相啮合;所述第二齿轮的中心键连接有转动杆;
47.所述传动件包括与转动杆垂直固定相连的第一推动杆,以及转动 连接于封闭盖侧壁上的第二推动杆;所述第一推动杆远离与转动杆相 连的一端连接有电磁铁,所述第二推动杆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与电磁 铁相配合使用的永磁体;
48.所述第二推动杆与转轴固定相连;
49.所述搅拌罐安装有第二齿轮的一侧设置有保护壳体,所述转动杆 通过转动穿设保护壳体与保护壳体相连;
50.所述周期控制件包括连接于保护壳体上的控制环、电源、正极接 触块和负极接触块;所述正极接触块和负极接触块沿转动杆的长度方 向依次设置于转动杆的侧壁上,所述电磁铁通过导线与正极接触块和 负极接触块电连接;所述控制环与保护壳体固定相连,所述控制环与 转动杆转动配合,所述控制环的内侧壁上沿控制环的周向开设有一圈 正极接触块滑动槽和一圈负极接触块滑动槽,所述正极接触块与正极 接触块滑动槽滑动配合,所述负极接触块与负极接触块滑动槽滑动配 合;
51.所述正极接触块滑动槽和/或负极接触块滑动槽内设有一段圆弧 导电片,所述导电片自正极接触块滑动槽或负极接触块滑动槽的最高 点沿转动杆的转动方向设置,所述电源通过导线与导电片电连接;
52.所述回复件为扭转弹簧,所述扭转弹簧一端与封闭盖的侧壁固定 相连,所述扭转弹簧的另一端与第二推动杆固定相连。
5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搅拌轴在转动的过程中会带动第一齿轮 转动,第一齿轮转动会带动转动杆转动。转动杆转动时,转动杆一方 面带动第一推动杆在垂直搅拌轴的平面上做圆周运动,第一推动杆上 的电磁铁不断做靠近第二推动杆上的永磁体和远离第二推动杆上的 永磁体的周期性运动;转动杆另一方面在转动的过程中,正极接触块 和负极接触块在正极接触块和负极接触块滑动槽内进行滑动,并不断 周期性的与导电片进行接触。当正极接触块和负极接触块均与导电片 接触时,电磁铁通电并产生磁力,电磁铁对永磁体产生引力作用,从 而使得第一推动杆在转动的过程中,牵引第二推动杆转动,第二推动 杆转动带动喷头转动。当正极接触块与负极接触块与导电片分离时, 此时第一推动杆上的电磁铁失去磁性,第二推动杆不再收到第一推动 杆的牵引力,喷头在回复件的作用下回复到初始位置。因此,当搅拌 轴转动的过程中,喷头周期性地进行摇摆,从而使得喷头喷出的食用 香精可以更好地分散在茶叶上。并且喷头摇摆喷洒的周期与搅拌轴搅 拌转动茶叶的频率具有一定的对应性,从而使得喷头喷洒出的食用香 精可以更加均匀地落在茶叶上,提高茶叶上的香气吸附量。
54.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55.1、由于本技术采用丙二醇与食用香精进行混合调香,使得茶叶 上香气吸附得更多,调味茶的香气更加浓郁。
56.2、本技术中多次添加食用香精与茶叶进行混合,提高了食用香 精在茶叶中的吸附程度,使得茶叶获得了更加长效且浓郁的香气效果。
57.3、本技术中采用调香生产设备,通过特殊的搅拌桨叶结构以及 搅拌频率与喷香频率共同结合的方式,提高了茶叶与食用香精混合时 对香料的吸附效果。
附图说明
58.图1是本技术调香生产设备的立体图;
59.图2是本技术调香生产设备的侧视图;
60.图3是本技术调香生产设备的组合桨叶的立体图;
61.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调香生产设备的周期驱动组件的立体图;
62.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封闭盖的立体图;
63.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喷头和联动件的立体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调香生产设备的局部剖视图;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周期控制件的剖视图。
64.附图说明:1、搅拌罐;11、搅拌罐体;12、封闭盖;13、搭扣;14、 投料盖;2、加香装置;3、搅拌装置;31、驱动组件;32、搅拌轴;33、组合桨叶;331、第一支杆;332、第二支杆;333、第三支杆; 334、第一桨叶;335、第二桨叶;336、辅助桨叶组;3361、第一辅 助桨叶;3362、第二辅助桨叶;3363、第三辅助桨叶;3364、第四辅 助桨叶;4、喷香装置;41、进料座;42、喷头;43、转动件;44、 回复件;45、周期驱动组件;46、安装槽;431、转轴;432、转动壳; 441、卷簧;451、联动件;452、传动件;453、周期控制件;4511、 第一齿轮;4512、第二齿轮;4513、保护壳体;4514、转动杆;4521、 第一推动杆;4522、第二推动杆;4523、电磁铁;4524、永磁体;4531、 控制环;4532、电源;4533、正极接触块;4534、负极接触块;4535、 正极接触块滑动槽;4536、负极接触块滑动槽;4537、导电片。
具体实施方式
65.以下结合附图1-6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66.实施例
67.实施例1
68.实施例1公开一种调味茶,其原料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
69.茶叶90kg;
70.食用香精2kg;
71.丙二醇120g。
72.茶叶选用清香乌龙茶。食用香精选用蚌隆实业(上海)有限公司 的水蜜桃香精,型号为cb201226。
73.实施例1提供的调味茶的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74.s1:将90kg茶叶投入调味茶生产设备中,并加热该设备至45℃, 以100r/min的转速搅拌干燥茶叶10min;
75.s2:先将2kg的食用香精与120g的丙二醇在加香装置中混合均 匀,再向调味茶生产设备中喷洒一半量的食用香精和丙二醇混合物, 停止加热,在步骤s1的余温下以相同的搅拌速度继续进行翻滚混合 15min;
76.s3:调味茶生产设备加热至45℃,以100r/min的转速搅拌干燥 步骤s2中混合后的茶叶10min,然后继续喷洒剩余的食用香精和丙 二醇混合物,停止加热,在余温下以相同的搅拌速度继续进行翻滚混 合15min;
77.s4:对经过步骤s3处理后的茶叶在45℃下保温10min,保温后 再冷却至30℃;
78.s5:对经过步骤s4处理后的茶叶封闭式摊凉至室温,最后将茶 叶包装即可得到调味茶成品。
79.参照图1和图2,实施例1提供的调味茶的生产方法中使用的调 味茶生产设备包括搅拌罐1、安装在搅拌罐1外侧壁上的加香装置2、 安装在搅拌罐1内部的搅拌装置3和安装在搅拌罐1顶部的喷香装置 4。
80.参照图1和图2,搅拌罐1包括顶部开口的搅拌罐体11和用于 封闭搅拌罐体11的封闭盖12,封闭盖12与搅拌罐体11相铰接。封 闭盖12与搅拌罐体11通过搭扣13相互扣接锁定。封闭盖12上开设 有投料口,封闭盖12上还安装有用于封闭投料口的投料盖14。搅拌 罐体11的侧壁上还安装有用于加热搅拌罐体11的电阻加热器(图中 未示出)。
81.参照图1和图3,搅拌装置3包括驱动组件31、搅拌轴32和组 合桨叶33。驱动组件31为电机,电机安装于搅拌罐1的侧壁上。搅 拌轴32沿搅拌罐1长度方向水平安装于搅拌罐1内,搅拌轴32的两 端均与搅拌罐1的内侧壁转动相连。电机的输出轴与搅拌轴32固定 相连。
82.参照图3,组合桨叶33沿搅拌轴32的长度方向安装在搅拌轴32 上。组合桨叶33包括用于搅拌的第一桨叶334和第二桨叶335,以 及用于支撑连接的第一支杆331、第二支杆332和第三支杆333。
83.参照图3,第一支杆331垂直固定连接于搅拌轴32长度方向的 中点处,第一支杆331关于搅拌轴32的轴线对称设置。第一支杆331 的两侧分别设置有1个第二支杆332和2个第三支杆333,第二支杆 332和第三支杆333均与搅拌轴32垂直固定相连。
84.参照图3,所有第二支杆332均与第一支杆331相互平行设置, 所有第三支杆333均与第一支杆331相互垂直设置。第二支杆332设 于2个第三支杆333之间。
85.参照图3,第一支杆331、第二支杆332和第三支杆333均等长;
86.参照图3,第一桨叶334和第二桨叶335分别设置与第一支杆331 的两侧,第一桨叶334和第二桨叶335均沿搅拌轴32长度方向螺旋 设置,且第一桨叶334与第二桨叶335的螺旋方向相反。第一桨叶 334和第二桨叶335的螺旋直径为第一支杆长度的一半,第一桨叶334 和第二桨叶335与第一支杆331、第二支杆332和第三支杆333均固 定相连。
87.参照图3,第一桨叶334和第二桨叶335在第一支杆331上的连 接点关于第一支杆331的中心对称设置。第一桨叶334和第二桨叶 335在第三支杆333和第二支杆332上的连接点均为四等分点。
88.参照图3,除靠近搅拌轴32两端端面的第三支杆333外的所有 第三支杆333上均固定连接有辅助桨叶组336,辅助桨叶组336包括 均呈弧度设置的第一辅助桨叶3361和第二辅助桨叶3362。
89.参照图3,第一辅助桨叶3361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三支杆333的 一端,第一辅助桨叶3361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与第三支杆333相邻 的一侧的第二支杆332或第一支杆331上;第二辅助桨叶3362的一 端固定连接于第三支杆333的另一端,第二辅助桨叶3362的另一端 固定连接于与第三支杆333相邻的另一侧的第二支杆332或第一支杆 331上。且第一辅助桨叶3361和第二辅助桨叶3362均设于搅拌轴32 的同侧。
90.参照图3,第一辅助桨叶3361在第一支杆331、第二支杆332或 第三支杆333上的连接点与搅拌轴32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一支杆331 长度的一半。第二辅助桨叶3362在第一支杆331、第二支杆332、第 三支杆333上的连接点与搅拌轴32之间的距离也等于第一支杆331 长度的一半。
91.参照图3,第一辅助桨叶3361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一段第三辅 助桨叶3363,第三辅助桨叶3363沿第一辅助桨叶3361的弧度方向 反向延伸设置;第二辅助桨叶3362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一段第四辅 助桨叶3364,第四辅助桨叶3364沿第二辅助桨叶3362的弧度方向 延伸设置。
92.参照图1和图2,加香装置2采用加料罐。加香装置2固定安装 在搅拌罐体11的一侧。
93.参照图1和图4,喷香装置4包括进料座41、喷头42、转动件 43、回复件44和周期驱动组件45。进料座41固定安装在封闭盖12 的外侧壁上,加香装置2的出料端通过软管与进料座41的进料口相 连。
94.参照图1和图5,转动件43包括沿封闭盖12的长度方向转动连 接在封闭盖12上的转轴431(见于图6)。封闭盖12的内侧壁上开设 有2个安装槽46,转动件43还包括转动安装在安装槽46内的圆柱 状的转动壳432。
95.参照图5和图6,转轴431沿转动壳432的长度方向穿过转动壳 432,且转轴431与转动壳432固定相连。进料座41的出料端通过软 管与转动壳432的内腔相连通。喷头42固定连接在转动壳432的侧 壁上,喷头42与转动壳432的内腔相连通。
96.参照图4,周期驱动组件45包括联动件451、传动件452和周期 控制件453。
97.参照图1和图4,联动件451包括转动安装于搅拌罐1外侧壁上 的第一齿轮4511和第二齿轮4512,搅拌轴32靠近第一齿轮4511的 一端穿过搅拌罐1的侧壁与第一齿轮4511键连接,第一齿轮4511与 第二齿轮4512相啮合。
98.参照图4,第二齿轮4512的中心固定连接有转动杆4514,传动 件452包括垂直连接在转动杆4514上的第一推动杆4521和转动连于 封闭盖12侧壁上的第二推动杆4522。第二推动杆4522与转轴431 固定相连。
99.参照图4,搅拌罐1安装有第二齿轮4512的外侧壁上固定连接 有保护壳体4513,转动杆4514通过转动穿设于保护壳体4513与保 护壳体4513相连。
100.参照图1和图4,周期控制件453包括控制环4531、电源4532、 正极接触块4533和负极接触块4534。
101.参照图1和图4,第一推动杆4521远离与转动杆4514相连的一 端固定连接有电磁铁4523,第二推动杆4522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与 电磁铁相互配合的永磁体4524。
102.参照图4和图7,正极接触块4533和负极接触块4534沿转动杆 4514的长度方向依次固定连接于转动杆4514的侧壁上,电磁铁4523 通过导线与正极接触块4533和负极接触
块4534电连接。
103.参照图7和图8,控制环4531固定连接在保护壳体4513的外侧 壁上,控制环4531套设于转动杆4514上,且控制环4531与转动杆 4514转动配合。控制环4531的内侧壁上沿控制环4531的周向开设 有一圈正极接触块滑动槽4535和负极接触块滑动槽4536,正极接触 块4533与正极接触块滑动槽4535滑动配合,负极接触块4534与负 极接触块滑动槽4536滑动配合。
104.参照图7和图8,正极接触块滑动槽4535和负极接触块滑动槽4536内均设有一段圆弧状的导电片4537,导电片4537自正极接触块 滑动槽4535和负极接触块滑动槽4536的最高点沿转动杆4514的转 动方向设置,电源4532通过导线与导电片4537电连接。
105.参照图4和图7,回复件44设置于封闭盖12连接有第二推动杆 4522的侧壁上,回复件44为扭转弹簧,扭转弹簧套设于第二推动杆 4522外,扭转弹簧一端与封闭盖12的侧壁固定相连,扭转弹簧的另 一端与第二推动杆4522的侧壁固定相连。
106.工作原理:在使用调味茶生产设备时,先将茶叶从投料口投入搅 拌罐1内,随后启动电机带动搅拌轴32转动,搅拌轴32带动组合桨 叶33转动,从而对茶叶进行搅拌翻滚。搅拌轴32转动时会带动第一 齿轮4511转动,第一齿轮4511转动带动第二齿轮4512转动,第二 齿轮4512转动带动转动杆4514转动,转动杆4514转动带动第一推 动杆4521转动。转动杆4514转动的过程中,正极接触块4533和负 极接触块4534与导电片4537周期性接触通电,从而使得第一推动杆 4521上的电磁铁4523周期性通电。而电磁铁4523在通电时,电磁 铁4523处于最高点向最低点运动的过程,电磁铁4523再通过永磁体 4524带动第二推动杆4522进行转动,而当电磁铁4523远离永磁铁 后,回复件44又带动第二推动杆4522往回转动,从而使得第二推动 杆4522可以带动转轴431进行来回往复转动,转轴431再带动喷头 42进行摆动。
107.当需要投入香精时,香精通过加香装置2送入进料座41,再进 入喷头42,然后喷洒入搅拌罐1内部与茶叶进行混合。
108.实施例2-5
109.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调味茶的原料中各组分的用量不同,如 表1所示。
110.表1调味茶的原料中各组分用量
111.实施例茶叶(kg)食用香精(kg)丙二醇(g)实施例2924120实施例3946300实施例4968640实施例59810800
112.实施例6-8
113.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调味茶的制备工艺中,步骤s4中的温 度和时间参数设置不同,如表2所示。
114.表2步骤s4中的温度和时间参数设置
115.实施例保温温度(℃)保温时间(min)冷却温度(℃)实施例6402032实施例7421833
实施例8441435
116.对比例
117.对比例1
118.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调味茶的原料中不包含丙二醇。
119.对比例2
120.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调味茶的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21.s1:将90kg茶叶投入调味茶生产设备中,并加热该设备至45℃, 以100r/min的转速搅拌干燥茶叶10min;
122.s2:将2kg食用香精和120g丙二醇混合均匀后,向调味茶生产 设备中喷洒所有的食用香精和丙二醇的混合液,停止加热,在步骤s1的余温下以相同的搅拌速度继续进行翻滚混合15min;
123.s3:对经过步骤s2处理后的茶叶在45℃下保温10min,保温后 再冷却至30℃;
124.s5:对经过步骤s4处理后的茶叶封闭式摊凉至室温,最后将茶 叶包装即可得到调味茶成品。
125.对比例3
126.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调味茶的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27.s1:将90kg茶叶投入搅拌釜中,并加热搅拌釜至45℃,以 100r/min的转速搅拌干燥茶叶10min;
128.s2:先将2kg的食用香精与120g的丙二醇在加香装置中混合均 匀,再向搅拌釜中喷洒一半量的食用香精和丙二醇混合物,停止加热, 在步骤s1的余温下以相同的搅拌速度继续进行翻滚混合15min;
129.s3:搅拌釜加热至45℃,以100r/min的转速搅拌干燥步骤s2 中混合后的茶叶10min,然后继续喷洒剩余的食用香精和丙二醇混合 物,停止加热,在余温下以相同的搅拌速度继续进行翻滚混合15min;
130.s4:对经过步骤s3处理后的茶叶在45℃下保温10min,保温后 再冷却至30℃;
131.s5:对经过步骤s4处理后的茶叶封闭式摊凉至室温,最后将茶 叶包装即可得到调味茶成品。
132.检测方法
133.方法:将上述各实施例和对比例中制备得到的调味茶密封包装下 保存6个月后取出20g于形状大小一致的容量为50ml的茶杯中,静 置1min后,评审员进行闻香打分a1。打完分后,用98℃的热水倒入 茶杯中进行冲泡,冲泡后立即闻香打分a2。将茶杯中的茶水过滤, 再用同样的方式进行冲泡,冲泡后闻香打分,重复3次,分别打分 a3、a4、a5。总分a取5次打分的平均分。
134.打分的评审员从喝茶年龄分别为0-5年、5-10年、10-20年的人 群中随机抽取,每个年龄段抽取10名人员,每款茶叶的每次打分取 平均分。
135.茶叶打分标准为:有浓郁茶香和果香为10分,只有茶香而无果 香为0分,茶香浓而果香淡为3-5分,茶香淡而果香浓为6-9分,茶 香淡而果香淡为1-2分。
136.打分结果如表3所示。
137.表3各组打分情况表
138.实施例a1a2a3a4a5a实施例110108768.2实施例210108768.2实施例310109778.6实施例410109878.8实施例5101010989.4实施例610108778.4实施例710108878.6实施例810108778.4对比例1865445.4对比例2876546对比例3964204.2
139.结论:通过实施例1与对比例1的对比可知,丙二醇的添加对于 调味茶的香味持久性具有明显的影响,在冲泡2次后依然可以赋予调 味茶水一定程度份果香。而且茶叶在储存后基本不会丧失香味。
140.通过实施例1与对比例2对比可知,在调味茶的制备过程中,分 两次添加食用香精进行香味调制,可以使得调味茶上弥留的香精附着 更加稳定,在多次冲泡后依然可以释放一定程度的果香。
141.通过实施例1与对比例3对比可知,本技术中的调味茶生产设备 的拌料调制方式是对于调味茶香味保留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技术的调 味茶生产设备可以使得食用香精更好地附着到茶叶上,附着更加均匀, 弥留更久。
142.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制,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 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 利法的保护。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