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换热器、换热组件及一种热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5-17 21:41:1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流体控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换热器、换热组件及热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2.有的热管理系统包括不少于两个换热器,如板式蒸发器,这些换热器及零部件一般通过管路连接并在系统应用中固定设置,由于系统中零部件较多,会使得系统的管路连接也相对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3.为提供一种新的换热器,换热器包括两个换热区,两个换热区能分别具有不同的功能,且体积较小、装配方便,同时提供一种在系统中安装使用时连接相对简单的换热组件,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4.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区、第二换热区,所述第一换热区包括第一板,第二换热区包括第二板,所述换热器还包括第三板、第四板,所述第三板主体部位于所述第一板与所述第四板之间,所述第四板的主体部位于所述第三板与所述第二板之间,所述第二换热区包括两个流体流道,两个流体流道之间能进行热交换;所述第一换热区包括第一孔道、第二孔道,所述第二换热区包括四个孔道:第一孔道、第二孔道、第三孔道、第四孔道,所述第二换热区在靠近所述第一换热区一侧具有两个用于连通的孔:第一孔、第二孔,所述第二板包括所述第一孔与第二孔;
5.所述第四板包括至少两个配合孔,所述第三板包括一个与所述第四板的一个配合孔相对设置的配合孔,所述第四板的所述一个配合孔与所述第三板的所述配合孔位置对应并连通;所述第四板的另一个配合孔与所述第二板的一个孔位置对应并连通。
6.所述第三板也可以包括至少一个配合部,在所述配合部设置有一个配合孔;所述第四板包括至少两个配合部,在所述配合部各设置有一个配合孔;所述第三板的配合部与所述第四板的其中一个所述配合部相对设置并经焊接固定,所述第三板的在所述配合部的配合孔与所述第四板的一个所述配合孔相对连通;所述第二板包括至少一个配合部,在所述配合部设置有其中一个所述孔;所述第四板的另一个所述配合部与所述第二板的配合部相对设置并焊接固定,所述第四板的另一个所述配合孔与所述第二板的在所述配合部的孔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区的第二孔道通过所述第三板、第四板与所述第二换热区的一个孔道连通。
7.并提供一种换热组件,包括节流元件、连接件、如上述权利要求任一所述的换热器,所述节流元件相对靠近所述第一换热区并与所述换热器固定或限位设置,所述换热组件包括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第四接口;所述连接件与所述换热器固定设置;所述第一换热区的第二孔道与所述第二换热区的一个流体流道连通,所述节流元件的进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区的另一个流体流道连通,所述节流元件的出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区的第一孔道连通。
8.所述第一换热区可以包括两个流体流道:冷媒流道与冷却液流道,所述冷媒流道包括所述第一孔道与所述第二孔道,所述第一换热区的冷却液流道包括第三孔道与第四孔道。
9.还提供一种热管理系统,所述热管理系统包括冷媒流道,所述热管理系统包括如上述权利要求6或7的换热组件;所述热管理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至少一个蒸发器,所述冷凝器的出口通过管路连通所述第一接口或者所述冷凝器的出口与所述第一接口之间还包括储液器,所述压缩机的进口连通所述第二接口,所述蒸发器的进口连通所述第三接口或者所述车辆热管理系统在所述蒸发器的进口与所述第三接口之间还包括节流元件,所述蒸发器的出口连通所述第四接口。
10.换热器通过设置四块板,使不同功能的两个换热区能通过焊接形成一体化的结构,两个换热区之间通过板的配合孔的设置实现换热区的流体的流向的控制,使第一换热区的第二孔道连通第二换热区的一个孔道,组装相对方便,换热器的结构可以相对较小。
附图说明
11.图1、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换热组件的两个方向的立体示意图;
12.图3为该换热组件的示意图;
13.图4为图3所示换热组件的a-a方向剖视的示意图;
14.图5为图4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6为该换热组件又一实施方式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15.图7为该换热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16.图8为换热组件的第二实施例的爆炸示意图;
17.图9为换热组件的第三实施例的爆炸示意图;
18.图10为换热组件的第四实施例的爆炸示意图。
19.图中:10换热器,102连通口,105接管,11第一板,110主板面,111第一配合部,112第二配合部,113第三配合部,114第四配合部,118孔,119翻边部,12第三板,120、120’主板面,121第一配合部,122第二配合部,123第三配合部,124第四配合部,127第一配合孔,128第二配合孔,129翻边部,13第四板,130、130’主板面,131第一配合部,132第二配合部,133第三配合部,134第四配合部,137第三配合孔,138第四配合孔,139翻边部,14第二板,140主板面,141第一配合部,142第二配合部,143第三配合部,144第四配合部,147第一孔,148第二孔,15第一换热区,151第一孔道,152第二孔道,16第二换热区;161第一孔道,162第二孔道,163第三孔道,164第四孔道;
20.20节流元件,41第一冷却液接口部,42第二冷却液接口部,43第一接口部,44第一连接部,45第二连接部,51第一冷却液接口,52第二冷却液接口,53第一接口,54第二接口,55第三接口,56第四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参图1-图7所示,图1、图2分别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换热组件的立体示意图,图3为该换热组件的主视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换热组件的a-a方向剖视的示意图,图5为图4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7为该换
热组件的爆炸示意图,图6为该换热组件又一实施方式的局部放大示意图。爆炸示意图示意两个方向的结构,与实际加工时有所区别,这样拆分主要是为了示意这部分的结构。
22.换热组件包括换热器10、节流元件20、连接件。换热器10包括第一换热区15、第二换热区16、第三板12、第四板13,第三板12的主体部位于第一换热区15、第二换热区16之间,第四板13的主体部位于第一换热区15、第二换热区16之间。第一换热区15包括第一板11,第二换热区16包括第二板14,第三板12、第四板13的主体部位于第一板11与第二板14之间,第三板12位于第一板11与第四板13之间。本实施例中第一板11、第三板12、第四板13、第二板14依次设置。
23.第一换热区15具有换热芯体,第一换热区15具有两个供流体流经可以相互换热的流体流道,两种流体流道之间相隔开,第一换热区15包括多个板片,第一换热区15还可以包括翅片,有利于热交换;第一换热区15具有通过板片层叠相隔开的层间流道,第一换热区15能够流经至少两种流体,这两种流体能够在第一换热区16进行热交换,如一种流体为冷媒,另一种可以为冷却液,如用于对电池等发热元件冷却的冷却液;另外还可以用于三种流体,如一种流体为冷媒,另两种可以为冷却液,两种冷却液可以经控制选择与冷媒进行换热,然后冷却液经换热降温后,能用于冷却需要冷却的部件。第一换热区15也可以只有一种流体流道及两个孔道:第一孔道151、第二孔道152,如只连通冷媒流道,并与其他需要热交换的元件或介质接触进行热交换。第二换热区16具有换热芯体。第二换热区16包括板片,第二换热区16具有两个供流体流经换热的流体流道,两个流体流道之间通过板片层叠相隔开并能进行热交换,第二换热区16包括通过板片层叠相隔开的层间流道,第二换热区16能够流经至少两种流体,这两种流体能够在第二换热区16进行热交换,如两种流体均为冷媒:一种流体为相对高温的冷媒、另一种为相对低温的冷媒,或一种流体为冷媒,另一种可以为冷却液,如用于对电池等发热元件冷却的冷却液。第二换热区16具有四个孔道:第一孔道161、第二孔道162、第三孔道163、第四孔道164。
24.第一板11的四周具有向第三板方向翻边的翻边部119,第三板12的四周具有向第四板方向翻边的翻边部129,第四板13的四周具有向第二板方向翻边的翻边部139,第二板14的四周具有向第二换热区方向翻边的翻边部149,这些板的翻边方向一致且部经焊接形成相对密封的结构,使板之间的空间不会通过四周泄漏。另外,这些板的翻边方向也可以相反,即向第一换热区方向翻边。
25.第一板11具有向第三板方向凸出的第一配合部111、向第一换热区内凹的第二配合部112,第一板11在第一配合部111具有一个孔,接管105的局部穿过孔,或者接管105的一端可以与孔大致齐平,且接管105的一端与第一配合部配合焊接,使第一换热区的第一孔道151与第一板和第三板与第四板之间的空间都不直接连通;第一板11在第二配合部112具有可供流体流通的孔118,孔118连通第一换热区的第二孔道152或者说孔118是组成第一换热区的第二孔道152的一部分。第三板12在与第一板11的第一配合部111相对位置有第一配合部121,第三板12的第一配合部121向第一板方向凸出,第三板12的第一配合部121与第一板11的第一配合部111可以大致抵接而实现配合焊接,第三板12在第一配合部具有第一配合孔127,接管105的连通口102与第三板12的第一配合孔127连通或接管105穿过第一配合孔127与第三板12的第一配合部配合焊接。第三板12在与第一板11的第二配合部112相对位置有第二配合部122,第三板12的第二配合部122向第四板13方向凸出,第一板11的第二配合
部112从第三板方向看呈向第一换热区方向凹的结构,第三板12的第二配合部122与第一板11的第二配合部112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三板12的第二主板面120’与第一板11的主板面110之间的距离,这样第三板12的第二配合部122与第一板11的第二配合部112之间形成的空间可以供流体流通,。第三板12还包括第四配合部124,第三板12在第四配合部124具有第二配合孔128,第四配合部124向第四板13方向凸出,相对的,第四板13在与第三板的第四配合部124相对位置设置有第四配合部134,第四配合部134向第三板方向凸出,第三板12的第四配合部124与第四板13的第四配合部134配合焊接,第三板12的第二配合孔128与第四板13的第四配合孔138相对并连通。
26.第三板12还可以具有第三配合部123,第三板12的第三配合部123向第一板方向凸出。另外第三板12还可以具有第二配合部122,第三板12的第二配合部122向第四板方向凸出,第三板12也可以不设置第二配合部和或第三配合部。第四板13设置有第一配合部131、第三配合部133、第四配合部134,第四板13的第一配合部131位置与第三板的第一配合部121位置对应,第四板13的第四配合部134位置与第三板的第四配合部124位置对应。第四板13的第一配合部131向第二板方向凸出,第四板13的第三配合部133向第二板方向凸出,第四板13的第四配合部134向第三板方向凸出,第四板13的第四配合部134与第三板12的第四配合部124配合焊接而实现相对密封。第四板13在第三配合部133具有第三配合孔137,第四板13在第四配合部134具有第四配合孔138。
27.第二板14设置有第三配合部143、第四配合部144,第二板14的第三配合部143的位置与第四板的第三配合部133位置对应,第二板14还可以设置有第四配合部144,第二板14的第四配合部144位置与第四板的第四配合部134位置对应。第二板14的第三配合部143向第四板方向凸出,第四板13的第三配合部133与第二板14的第三配合部143配合焊接而实现相对密封。第二板14在第三配合部143具有可供流体流通的第一孔147,第二板14在第四配合部144具有可供流体流通的第二孔148。第一孔147连通第二换热区16的第三孔道163,或者说第一孔147是组成第二换热区的第三孔道163的一部分;第二孔148连通第二换热区16的第四孔道164,或者说第二孔148是组成第二换热区的第四孔道164的一部分。第二板14还可以设置第一配合部141,第二板14的第一配合部141可向第四板方向凸出,第二板14的第一配合部141与第四板13的第一配合部131可以配合焊接而实现相对密封。
28.第三板12的第二主板面120’与第一板11的主板面110之间的空间与第一板的孔118连通,即第三板12的第二主板面120’与第一板11的主板面110之间的空间与第一换热区的第二孔道152连通;第三板12的第二主板面120’与第一板11的主板面110之间的空间与第三板的第二配合孔128连通,并与第四板的第四配合孔138连通,与第二板的第二孔148连通,即与第二换热区的第四孔道164连通,第二换热区的第四孔道164与第一换热区的第二孔道152通过第三板的第二配合孔128、第四板的第四配合孔138连通。第三板的第一配合孔127与连通口102连通,连通口102另一侧连通节流元件20;第三板12的主板面120与第四板13的第二主板面130’之间的空间与第三板的第一配合孔127连通或接管105的连通口102连通;第三板12的主板面120与第四板13的第二主板面130’之间的空间与第四板13的第三配合孔137连通;第四板13的第三配合孔137与第二板的第一孔147连通,即第四板13的第三配合孔137与第二换热区的第三孔道163连通;即第二换热区的第三孔道163与连通口102之间通过第三板的第一配合孔127、第四板的第三配合孔137连通。
29.连接件包括第一接口部43、第一连接部44、第二连接部45,第一接口部43设置有第一接口53,第一连接部44设置有第二接口54,第二连接部45设置第三接口55、第四接口56。在一种具体的汽车空调系统中,高温高压的冷媒可以从第一接口53流入第二换热区16的第一孔道161,在第二换热区16与另一流体流道的相对低温的冷媒进行热交换然后到第三孔道163,在第二换热区16的第三孔道163,冷媒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经第三接口55流到系统的蒸发器或经节流元件流到系统的蒸发器,在蒸发器蒸发后的冷媒经第四接口56,到第二换热区16的第二孔道162,并与另一流体流道的相对高温的冷媒进行热交换;另一部分冷媒经第四板13的第三配合孔137、第三板与第四板之间的空间、经连通口102到节流元件20,经节流元件20节流后再到第一换热区的第一孔道151,在第一换热区15与另一流体流道的介质如冷却液热交换到第一换热区的第二孔道152,经第一换热区15换热后经第一板与第三板之间的空间、第三板的第二配合孔128、第四板的第四配合孔138、第二换热区的第四孔道164,经第二接口54流出并流向压缩机,当然也可以经由汽液分离器等部件后再回压缩机。
30.这一方案中,换热器通过设置四块板,使不同功能的两个换热区能通过焊接形成一体化的结构,两个换热区之间通过板的配合部及配合孔的设置实现冷媒的流向的控制,在不同的冷媒流向时可以改变板的局部结构如改变板的配合部及用于导通的配合孔的方式即可实现不同的系统连通的需要,换热器的结构可以相对较小。
31.另外在配合部位置也可以设置孔,如图6所示,该实施方式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区别包括第二板在其第一配合部也设置有孔145,第四板在其第一配合部没有设置孔,第二板的第一配合部与第四板的第一配合部相对配合并通过焊接实现相对密封,另外也可以相反,即第四板在其第一配合部设置有孔,而第二板在其第一配合部不设置孔,也可以同样实现。另外设置连通口102的接管105也可以伸出第一换热区。接管105可以与第一板的第一配合部配合焊接而实现相对密封,接管105也可以伸入第三板的第一配合孔127并与第三板的第一配合部配合焊接而实现相对密封,这里第三板的第一配合孔127是与接管105配合而不再是用于导通。
32.具体的实施例还可以如图8所示,图8为换热组件的第二实施例的爆炸示意图,同样示意了两个方向,该实施例可以参照上面实施例。换热器10包括第一换热区15、第二换热区16、第三板12、第四板13,第三板12的主体部、第四板13的主体部位于第一板、第二板之间。第一换热区15包括第一板11,第二换热区16包括第二板14,第三板12位于第一板11与第四板13之间。本实施例中第一板11、第三板12、第四板13、第二板14依次设置。
33.第一板11具有向第三板方向凸出的第一配合部111、向第一换热区内凹的第二配合部112,另外第一板11还可以设置第三配合部113。第一板11在第一配合部111具有一个通孔,接管105的局部穿过通孔,或者接管105的一端可以与通孔大致齐平并与第一配合部111配合焊接而相对密封;第一板11在第二配合部112具有可供流体流通的孔118,孔118与第一换热区的第二孔道152连通或者说孔118是组成第一换热区的第二孔道152的一部分。第三板12在与第一板11的第一配合部111相对位置有第一配合部121,第三板12的第一配合部121向第一板方向凸出,第三板12的第一配合部121与第一板11的第一配合部111配合焊接而实现相对密封。第三板12在与第一板11的第二配合部112相对位置有第二配合部122,第三板12的第二配合部122向第四板13方向凸出,第一板11的第二配合部112从第三板方向看
呈向第一换热区方向凹的结构,第三板12的第二配合部122与第一板11的第二配合部112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三板12的第二主板面120’与第一板11的主板面110之间的距离。第三板12还可以包括第三配合部123,第三板12的第三配合部123向第一板11方向凸出。第三板12在第一配合部具有第一配合孔127,第三板12在第二配合部122具有第二配合孔128,接管105的连通口102与第三板12的第一配合孔127连通,或接管105的连通口102与第三板与第四板之间的空间连通;第三板12的第二配合孔128与第一换热区的第二孔道152的相对靠近第三板的部分连通。第一板的第二配合部与第三板的第二配合部可以不设置,只要在该部位设置孔以使流体连通即可,即可以使第一换热区的第二孔道152通过第一板用于连通的孔、第一板与第三板之间的空间、第三板的配合孔、第四板的配合孔与第二换热区连通。第四板13在与第三板的第二配合部122相对位置设置有第二配合部132,第四板13的第二配合部132向第三板方向凸出,第三板12的第二配合部122与第四板13的第二配合部132配合焊接而实现相对密封;第四板13可以在与第三板的第三配合部123相对位置设置第三配合部133,第四板13的第三配合部132向第二板方向凸出。第四板13在第二配合部132具有第四配合孔138,第四板13在第三配合部133具有第三配合孔137。
34.第二板14设置有第二配合部142、第三配合部143,第二板14的第二配合部142的位置与第四板的第二配合部132位置相对,第二板14的第三配合部143的位置与第四板的第三配合部133位置相对,第二板14的第三配合部143向第四板方向凸出;第二板14在第三配合部143具有可供流体流通的第一孔147,第二板14在第二配合部142具有可供流体流通的第二孔148。第二板14的第一孔147连通第二换热区16的第三孔道163,或者说第一孔147是组成第二换热区的第三孔道163的一部分;第二孔148连通第二换热区16的第二孔道162,或者说第二孔148是组成第二换热区的第二孔道162的一部分。第四板13的第三配合部133与第二板14的第三配合部143配合焊接而实现相对密封。
35.第二板14还可以设置有第一配合部141,相应地,在第四板设置有第一配合部131,第二板14的第一配合部141位置与第四板的第一配合部131位置相对应,第二板14的第一配合部141可向第四板方向凸出,第四板13的第一配合部131向第二板方向凸出,第四板13的第一配合部131与第二板14的第一配合部141配合焊接而实现相对密封。或者,第二板14还可以设置第四配合部144,相应地,在第四板设置有第四配合部134,第二板14的第四配合部144位置与第四板的第四配合部134位置对应,第二板14的第四配合部144向第四板方向凸出,第四板13的第四配合部134向第二板方向凸出,第四板13的第四配合部134与第二板14的第四配合部144配合焊接而实现相对密封。第二板在第一配合部或第四配合部可以设置孔,也可以没有。
36.第三板12的第二配合孔128与第四板13的第四配合孔138连通,第三板12的第二主板面120’与第一板11的主板面110之间的空间与第三板的第二配合孔128连通,并与第四板的第四配合孔138连通,与第二板的第二孔148连通,即与第二换热区的第二孔道162连通,第二换热区的第二孔道162与第一换热区的第二孔道152通过第三板的第二配合孔128、第四板的第四配合孔138连通。第三板的第一配合孔127与连通口102连通,连通口102另一侧连通节流元件20;第三板12的主板面120与第四板13的第二主板面130’之间的空间与第三板的第一配合孔127连通,并与第四板13的第三配合孔137连通;第四板13的第三配合孔137与第二板的第一孔147连通,即第四板13的第三配合孔137与第二换热区的第三孔道163连
通;即第二换热区的第三孔道163与连通口102之间通过第三板的第一配合孔127、第四板的第三配合孔137连通。这些板的翻边也都朝向同一侧并且经焊接固定并相对密封。
37.连接件同样包括第一接口部43、第一连接部44、第二连接部45,第一接口部43设置有第一接口53,第一连接部44设置有第二接口54,第二连接部45设置第三接口55、第四接口56。在一种具体的汽车空调系统中,第一接口部43可以与压缩机的出口部连接,第一连接部44可以与压缩机的进口部连接,第二接口54可以与压缩机的回气口连通,第二连接部45可以与蒸发器的进出口部连接,第三接口55可以与系统的蒸发器或节流元件等连通,第四接口56可以与系统的蒸发器的出口或汽液分离器的出口等连通。系统运行时,高温高压的冷媒从压缩机出来,可以从第一接口53流入相连通的第二换热区16的第一孔道161流向第三孔道163,并在第二换热区16与另一流体流道的相对低温的冷媒进行热交换,在第二换热区16的第三孔道163,冷媒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经第三接口55流到系统的蒸发器或经节流元件等流到系统的蒸发器,或者经节流后分到两个蒸发器,在蒸发器蒸发后的冷媒经第四接口56,到第二换热区16的第二孔道162流向第四孔道164,并与另一流体流道的相对高温的冷媒进行热交换;另一部分冷媒经第二板的第一孔147、第四板13的第三配合孔137、第三板的第一主板面120与第四板的第二主板面130’之间的空间、经连通口102到节流元件20,经节流元件20节流后再到第一换热区的第一孔道151相对靠近节流元件侧的部分,在第一换热区15与另一流体流道的介质如冷却液热交换,到第一换热区的第二孔道152完成热交换,后经第三板的第二配合孔128、第四板的第四配合孔138、第二板的第二孔148到第二换热区的第二孔道162,并与从第四接口56回来的冷媒汇合流向第四孔道164,与另一流体流道的冷媒进行热交换,经与第四孔道164连通的第二接口54流出并流向压缩机,当然也可以经由汽液分离器等部件后再回压缩机。该实施例中两处的低温冷媒是汇合后与相对高温的冷媒进行热交换。其他结构与工作方式可以参照上面的第一实施例。
38.下面介绍第三实施例,如图9所示,图9为换热组件的第三实施例的爆炸示意图。换热器10同样包括第一换热区15、第二换热区16、第三板12、第四板13,第三板12、第四板13的主体部位于第一换热区15、第二换热区16之间。第一换热区15包括第一板11,第二换热区16包括第二板14,第三板12、第四板13位于第三板12与第二板14之间,第三板12位于第一板11与第四板13之间,第一板11、第三板12、第四板13、第二板14依次设置。
39.第一板11具有向第三板方向凸出的第一配合部111,可以具有向第一换热区内凹的第二配合部112,另外第一板11还可以设置第三配合部113或第四配合部114。第一板11在第一配合部111具有一个通孔,接管105的局部穿过通孔,或者接管105的一端可以与通孔大致齐平并与第一配合部111配合焊接而相对密封,接管105的一端也可以与第三板配合焊接而相对密封,同时接管与第一板配合焊接而相对密封。第一板11在第二配合部112具有可供流体流通的孔118,孔118与第一换热区的第二孔道152连通或者说孔118是组成第一换热区的第二孔道152的一部分。第三板12在主板区域设置有多个凹凸部,凹凸部也可以设置在第四板等。第三板12在与第一板11的第一配合部111相对位置有第一配合部121,第三板12的第一配合部121可以向第一板方向凸出,第三板12的第一配合部121与第一板11的第一配合部111可以通过配合焊接而实现相对密封或与接管配合焊接密封。第三板12在与第一板11的第二配合部112相对位置有第二配合部122,第三板12的第二配合部122向第四板13方向凸出,第一板11的第二配合部112从第三板方向看可以呈向第一换热区方向凹的结构。
40.第三板12还可以包括第三配合部123或第四配合部124。第三板12在第一配合部具有第一配合孔127用于导通或可以与接管配合,第三板12在第二配合部122具有第二配合孔128,接管105的连通口102与第三板12的第一配合孔127连通或接管与第三板的第二配合部的孔配合焊接,或接管105的连通口102与第三板与第四板之间的空间连通;第三板12的第二配合孔128与第一板的孔118连通,第三板12的第二配合孔128与第一换热区的第二孔道152的相对靠近第三板的部分连通。
41.第四板13设置有第一配合部131,第一配合部131可以设置在与第三板的第一配合部121相对的位置,也可以设置在其他空余的位置。第四板13在与第三板的第二配合部122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第二配合部132,第四板13的第二配合部132向第三板方向凸出,第三板12的第二配合部122与第四板13的第二配合部132配合焊接而实现相对密封。第四板13在第二配合部132具有第四配合孔138,第四板13在第一配合部131具有第三配合孔137。
42.第二板14设置有第一配合部141、第四配合部144,第二板14的第一配合部141的位置与第四板的第一配合部131位置相对,第二板14的第一配合部141向第四板方向凸出;第二板14在第一配合部141具有可供流体流通的第一孔147,第二板14在第四配合部144具有可供流体流通的第二孔148,第一孔、第二孔分别是第二换热区的一个流体流道用于连通的孔。第二板14的第一孔147连通第二换热区16的第一孔道161,或者说第一孔147是组成第二换热区的第一孔道161的一部分;第二孔148连通第二换热区16的第四孔道164,或者说第二孔148是组成第二换热区的第四孔道164的一部分。
43.第二板14还可以设置有第三配合部143。第二板14的第一配合部141位置与第四板的第一配合部131位置相对应,第二板14的第一配合部141向第四板方向凸出,第四板13的第一配合部131向第二板方向凸出,第四板13的第一配合部131与第二板14的第一配合部141配合焊接而实现相对密封。第二板14的第四配合部144向第二换热区内凹设置。
44.第三板12的第二配合孔128与第四板13的第四配合孔138连通,第三板12的第二主板面120’与第一板11的主板面110之间的空间与第三板的第一配合孔127连通或连通口连通,并与第四板的第三配合孔137连通,与第二板的第一孔147连通,即与第二换热区的第一孔道161连通,第二换热区的第一孔道161与连通口102通过第三板的第一配合孔127、第四板的第三配合孔137连通,连通口102另一侧连通节流元件20。第三板的第二配合孔128与第一换热区的第二孔道152连通;第三板12的主板面120与第四板13的第二主板面130’之间的空间与第三板的第一配合孔127连通或与连通口102连通,第三板12的主板面120与第四板13的第二主板面130’之间的空间与第四板的第三配合孔137连通;第四板13的第三配合孔137与第二板的第一孔147连通,即第四板13的第三配合孔137与第二换热区的第一孔道161连通;第二换热区的第一孔道161与连通口102之间通过第三板的第一配合孔127、第四板的第三配合孔137连通或者第二换热区的第一孔道161与连通口102之间通过第四板的第三配合孔137连通。
45.本实施例的连接件包括第一接口部43、第一连接部44、第二连接部45,第一接口部43设置有第一接口53,第一连接部44设置有第二接口54,第二连接部45设置第三接口55、第四接口56。在一种具体的汽车空调系统中,第一接口部43可以与压缩机的出口部连通,第一连接部44的第二接口54可以与压缩机的回气口连通,第二连接部45的第三接口55可以与系统的蒸发器或节流元件等连通,第四接口56可以与系统的蒸发器的出口或汽液分离器的出
口等连通。系统运行时,高温高压的冷媒可以从第一接口53流入第二换热区16的第二孔道162(图中未示出),在第二换热区16与另一流体流道的相对低温的冷媒进行热交换,然后到第一孔道161,在第二换热区16的第一孔道161,冷媒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经第三接口55流到系统的蒸发器或经节流元件流到系统的蒸发器,或者经节流后分到两个蒸发器,在蒸发器蒸发后的冷媒经第四接口56,到连通的第二换热区16的第四孔道164,并与另一流体流道的相对高温的冷媒进行热交换;另一部分冷媒经第二板的第一孔147、第四板13的第三配合孔137、第三板的第一主板面120与第四板的第二主板面130’之间的空间或第三板的第一配合孔127、经连通口102到节流元件20,经节流元件20节流后再到第一换热区的第一孔道151相对靠近节流元件侧的部分,在第一换热区15与另一流体流道的介质如冷却液热交换,到第一换热区的第二孔道152,并经第三板的第二配合孔128、第四板的第四配合孔138、第四板的第一主板面130与第二板的主板面140之间的空间、第二板的第二孔148到第二换热区的第四孔道164,并与从第四接口56回来的冷媒汇合流向第三孔道163,与另一流体流道的冷媒进行热交换,经与第三孔道163连通的第二接口54流出并流向压缩机,当然也可以经由汽液分离器等部件后再回压缩机。该实施例的其他结构与方式可以参照上面的第一实施例。
46.上面的第二实施例与第三实施例中,相对低温的冷媒在第二换热区与相对高温的冷媒都进行了热交换,另外也可以是局部低温冷媒参与第二换热区的热交换,如图10,图10为换热组件的第四实施例的爆炸示意图。
47.换热器10同样包括第一换热区15、第二换热区16、第三板12、第四板13,第一板11、第三板12、第四板13、第二板14依次设置。第一板11具有向第三板方向凸出的第一配合部111、向第一换热区内凹的第二配合部112,另外第一板11还可以设置第三配合部113、第四配合部114。第一板11在第一配合部111具有一个与接管105配合的通孔,接管105的一端可以与通孔大致齐平并与第一配合部111配合焊接而相对密封,接管105的一端也可以与第三板配合焊接而相对密封,同时接管与第一板配合焊接而相对密封。第一板11在第二配合部112具有可供流体流通的孔118,孔118是组成第一换热区的第二孔道152的一部分。第三板12或第四板在主板区域设置有多个凹凸部。第三板12在与第一板11的第一配合部111相对位置有第一配合部121,第三板12的第一配合部121可以向第一板方向凸出,第三板12的第一配合部121与第一板11的第一配合部111可以通过配合焊接而实现相对密封或者接管与第三板的第一配合部配合并通过焊接相对密封。第三板12设置有第二配合部122,第三板12的第二配合部122向第四板13方向凸出。第三板12还可以包括第三配合部123或第四配合部124。第三板12在第一配合部具有第一配合孔127,第三板12在第二配合部122具有第二配合孔128,接管105的连通口102与第三板12的第一配合孔127连通或接管与第三板的第二配合部的孔配合焊接,或接管105的连通口102与第三板与第四板之间的空间连通;第三板12的第二配合孔128与第一板的孔118连通,第三板12的第二配合孔128与第一换热区的第二孔道152的相对靠近第三板的部分连通。
48.第四板13设置有第一配合部131,第一配合部131可以设置在与第三板的第一配合部121相对的位置,由于这一流路是通过第三板与第四板之间的空间连通,所以配合部与配合孔的位置可以根据第一换热区、第二换热区的结构调整,或者说可以根据第一换板、第二板的结构调整,即可以设置在其他空余的位置,这样调整相对方便。第四板13在与第三板的第二配合部122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第二配合部132,第四板13的第二配合部132向第三板方
向凸出,第三板12的第二配合部122与第四板13的第二配合部132配合焊接而实现相对密封。第四板13在第二配合部132具有第四配合孔138,第四板13在第一配合部131具有第三配合孔137,另外第四板13在第一配合部131也可以是与接管配合的孔。
49.第二板14设置有第一配合部141、第三配合部143,第二板14的第一配合部141的位置与第四板的第一配合部131位置相对,第二板14的第一配合部141向第四板方向凸出;第二板14在第一配合部141具有可供流体流通的第一孔147,第二板14在第三配合部143具有可供流体流通的第二孔148。第二板14的第一孔147连通第二换热区16的第一孔道161,或者说第一孔147是组成第二换热区的第一孔道161的一部分;第二孔148连通第二换热区16的第三孔道163,或者说第二孔148是组成第二换热区的第三孔道163的一部分。
50.第二板14还可以设置有第三配合部或第四配合部144。第二板14的第一配合部141位置与第四板的第一配合部131位置相对应,第二板14的第一配合部141向第四板方向凸出,第四板13的第一配合部131向第二板方向凸出,第四板13的第一配合部131与第二板14的第一配合部141配合焊接而实现相对密封。第二板14的第三配合部143向第二换热区内凹设置。
51.第三板12的第二配合孔128与第四板13的第四配合孔138连通,第四板的第三配合孔137与第二板的第一孔147连通,即与第二换热区的第一孔道161连通,第二换热区的第一孔道161与连通口102通过第三板的第一配合孔127、第四板的第三配合孔137连通,连通口102另一侧连通节流元件20。第三板的第二配合孔128与第一换热区的第二孔道152连通;第三板12的主板面120与第四板13的第二主板面130’之间的空间与第三板的第一配合孔127连通或与连通口102连通,第三板12的主板面120与第四板13的第二主板面130’之间的空间与第四板的第三配合孔137连通;第四板13的第三配合孔137与第二板的第一孔147连通,即第四板13的第三配合孔137与第二换热区的第一孔道161连通;第二换热区的第一孔道161与连通口102之间通过第三板的第一配合孔127、第四板的第三配合孔137连通或者第二换热区的第一孔道161与连通口102之间通过第四板的第三配合孔137连通。
52.本实施例的连接件包括第一接口部43、第一连接部44、第二连接部45,第一接口部43设置有第一接口53,第一连接部44设置有第二接口54,第二连接部45设置第三接口55、第四接口56。在具体的汽车空调系统应用时,第一接口部43可以与压缩机的出口连通,第一连接部44的第二接口54可以与压缩机的回气口连通,第二连接部45的第三接口55可以与系统的蒸发器或节流元件等连通,第四接口56可以与系统的蒸发器的出口或汽液分离器的出口等连通。系统运行时,高温高压的冷媒可以从第一接口53流入连通的第二换热区16的第二孔道162(图中未示出),在第二换热区16与另一流体流道的相对低温的冷媒进行热交换,然后到第一孔道161,在第二换热区16的第一孔道161,冷媒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经第三接口55流到系统的蒸发器或经节流元件流到系统的蒸发器,或者经节流后分到两个蒸发器,在蒸发器蒸发后的冷媒经第四接口56,到第二换热区16的第四孔道164,并与另一流体流道的相对高温的冷媒进行热交换;另一部分冷媒经第二板的第一孔147、第四板13的第三配合孔137、第三板的第一主板面120与第四板的第二主板面130’之间的空间或第三板的第一配合孔127、经连通口102到节流元件20,经节流元件20节流后再到第一换热区的第一孔道151相对靠近节流元件侧的部分,在第一换热区15与另一流体流道的介质如冷却液热交换,到第一换热区的第二孔道152,并经第三板的第二配合孔128、第四板的第四配合孔138、第四板
的第一主板面130与第二板的主板面140之间的空间、第二板的第二孔148到第二换热区的第四孔道164,并与从第四孔道过来的冷媒汇合,经与第三孔道163连通的第二接口54流出并流向压缩机,当然也可以经由汽液分离器等部件后再回压缩机。该实施例的其他结构与方式可以参照上面的第三实施例。
53.上面实施例中冷媒连接的接口为四个,另外也可以是5个或6个,如系统具有两个蒸发器,其中两个接口分别通向这两个蒸发器或节流元件与蒸发器,和或两个接口分别与蒸发器出口连通。另外,连接件也可以是整体一体的结构,而不是如实施例的多个结合的方式。
54.上面的换热器可以用于换热组件,换热组件可以具有第一冷却液接口部41、第二冷却液接口部42,第一冷却液接口部41具有第一冷却液接口51、第二冷却液接口部42具有第二冷却液接口52,第一冷却液接口51与第二冷却液接口52通过第一换热区的冷却液流道连通,并能与另一流体流道即冷媒流道的介质进行热交换。第一冷却液接口部41、第二冷却液接口部42与换热器通过焊接固定连接,具体地第一冷却液接口部41、第二冷却液接口部42设置在相对靠近第一换热区的一侧,与换热器的边板焊接。上述组件的第一换热区的冷媒流道可以是单流程即从第一孔道151流向第二孔道152,另外也可以是三流程甚至五流程,如三流程时,第一换热区大致分为三部分,第一孔道151分为靠近节流元件的第一部分与相对靠近第三板的第二部分,第一孔道151的第二部分长于第一部分;第二孔道152分为靠近节流元件的第一部分与相对靠近第三板的第二部分,第二孔道152的第二部分短于第一部分;第一流程从第一孔道151的第一部分流向第二孔道152的第一部分,然后从第二孔道152第一部分相对靠近中间部分流向第一孔道的第二部分,再从第一孔道151的第二部分相对靠近第三板的部分流向第二孔道103的第二部分,所以上述实施例中只说明从第二孔道152流出。
55.换热组件可以用于车用的热管理系统,热管理系统包括压缩机、换热组件、至少一个蒸发器以及第二换热器、贮液器或气液分离器、至少一个节流元件,热管理系统包括冷媒系统与冷却液系统,冷媒系统内流动的介质为冷媒,冷却液系统内流动的介质为冷却液,第一冷却液接口51与第二冷却液接口52通过第一换热区的冷却液流道连通,第一冷却液接口部101、第二冷却液接口部102可以是第一换热区的边板的一部分,也可以是单独加工并经焊接与第一换热区的边板和/或换热芯体固定,第一冷却液接口部、第二冷却液接口部还可以是以管接件方式与第一换热区固定在一起。第一换热区的冷媒流道包括第一孔道与第二孔道,冷却液流道与冷媒流道不连通。换热组件能使热管理系统安装连接方便,减少连接的管路,并且减小系统的体积。以该换热组件用于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为例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使用时这些部件是固定的,为了说明清楚,在本文的爆炸图中示出了冷媒的流动方式,这只是为了标示清楚以便说明。
56.该换热组件可以实现高温冷媒与低温冷媒的换热,降低高温冷媒的温度,从而提高效率,两部分的低温冷媒经换热组件的第二接口一起返回压缩机,可以减少管路的设置,系统连接简单方便。该换热组件另外的方式可以实现高温冷媒与部分低温冷媒的换热,降低高温冷媒的温度,又不会使冷媒回压缩机的温度过高,从而提高效率,系统连接简单方便。
57.本文中的流向只是为说明,而不能作为限制,也不是封闭的要求,可以在其中增加
其他部件如在压缩机前增加其他控制阀件等,如通向蒸发器包括在蒸发器前设置节流元件,甚至具有控制阀等;这些技术方案能够根据实际系统作变通,连通情况以具体技术方案为准。
58.本文中,两者连通或其他部件连通在本文中并不是封闭的描述,指的是这两者是连通的,也包括两者之间还具有其他部件如节流元件、分离器、控制阀、单向阀、换热器等等多种可能。本文中的连通方式并不是封闭的,如第一换热区的第二孔道与第二换热区的第一孔道通过某板的配合孔连通,这里指的是第一换热区的第二孔道与第二换热区的第一孔道之间的流道经过该配合孔,可以单独由该配合孔实现连通,也包括通过另一板的配合孔甚至可以包括两块板之间的空间等多种方式,其他类同。本文中为说明清楚,使用的序号如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只是为了区分清楚用描述方便,并不是指该零件一定需要有4个该结构,其可以只具有一个或两个该结构,如第三板包括第二配合部、第四配合部,指是是第三板包括这两个配合部,而不是第三板有四个配合部。在第二换热区作为中间换热器、第一换热区作为冷却器时,换热组件还需要具有节流元件,这样中间换热器过来的高温冷媒能经节流元件节流,在节流元件选用电子膨胀阀时,可以采用接管延伸的方式连通高温冷媒,如果采用节流管的形式,可以将节流管配置在第一孔道内实现。系统的应用方式不同,这些结构也可以相应变更。上述实施例中四块板的厚度与第一换热区的板片可以一样,四块板的外形大小类似,只是设置配合部、孔的位置等不同,另外也可以外形大小不同,如使第三板向外延伸,这样有利于区分识别。
59.另外,两块板之间相对设置并配合的配合部可以如实施例呈凸出结构,也可以在配合部之间增加配件如带孔的垫圈的方式,如第三板的第二配合部与第四板的第二配合部与其主体部相平即不是凸出的,为使两者配合焊接,在两者之间设置一个材质适宜的垫圈,使两者分别与垫圈焊接并实现两者焊接固定。换热器通过设置四块板,相邻的两块板之间的流道一个通过配合孔连通,另一个通过两块板之间的空间连通,使不同功能的两个换热区能相对方便地通过焊接形成一体化的结构,两个换热区之间通过板的配合部及配合孔的设置实现一体的带两个换热区结构的换热器,使第一换热区的第二孔道连通第二换热区的一个孔道,在不同的冷媒流向时只需要改变板的局部结构如改变板的配合部及用于导通的配合孔的方式即可实现不同的系统连通的需要,换热器的结构可以相对较小。
60.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非限制本发明所描述的技术方案,例如对“前”、“后”、“左”、“右”、“上”、“下”等方向性的界定,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发明进行修改、结合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方案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