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铰链结构、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05-17 20:22:3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属于铰链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铰链结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随着电子设备的不断发展,由于电子设备的可折叠性、便携性以及丰富多样的操作性,现已备受广大用户的喜爱。但同时用户对电子设备的期望值与要求也越来越高。例如,目前的柔性电子设备通常采用柔性显示屏配合铰链结构的形式进行弯折,但由于铰链结构中相邻的两个铰链单体之间可相对旋转,因此当柔性屏展开时其电子设备不稳,相邻的两个铰链单体易弯曲,导致铰链结构的平整度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3.鉴于此,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铰链结构,所述铰链结构包括:
4.铰链组件,所述铰链组件包括多个顺次转动连接的铰链单体,每个所述铰链单体包括铰链本体与限位部,所述铰链本体的一侧表面上开设有第一旋转空间,所述限位部设于所述第一旋转空间内,且所述限位部转动连接所述铰链本体;所述铰链本体相对的另一侧表面上开设有第二旋转空间;
5.对于相邻的两个所述铰链单体:第n个铰链单体与第n 1个铰链单体,所述第n个铰链单体中的部分所述限位部可从所述第n个铰链单体中的所述第一旋转空间旋转至所述第n 1个铰链单体中的所述第二旋转空间;其中,n为正整数。
6.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的铰链结构,通过设置铰链本体与限位部,在铰链本体的一侧表面上开设第一旋转空间,在铰链本体相对的另一侧表面上开设第二旋转空间,即第一旋转空间与第二旋转空间设于铰链本体的相对两侧。随后本技术可使限位部设于第一旋转空间内,且限位部转动连接铰链本体。这样的话对于相邻的两个铰链单体:第n个铰链单体与第n 1个铰链单体,第n个铰链单体中的第一旋转空间对应第n 1个铰链单体中的第二旋转空间设置时,所述第n个铰链单体中的部分所述限位部可从所述第n个铰链单体中的所述第一旋转空间旋转至所述第n 1个铰链单体中的所述第二旋转空间。即原本位于前一个铰链本体自身的部分限位部可旋转出并置于后一个铰链本体中,一个限位部可通过旋转同时设于两个相邻的铰链本体中,这样当铰链结构展开时便可利用限位部来限制相邻的两个铰链单体进行旋转,从而提高铰链结构的稳定性与平整度。
7.其中,所述第n个铰链单体中的部分所述限位部还可从所述第n 1个铰链单体中的所述第二旋转空间旋转至所述第n个铰链单体中的所述第一旋转空间。
8.其中,所述第一旋转空间连通所述第二旋转空间。
9.其中,所述铰链本体包括本体、及凸设于所述本体一侧的两个侧壁,所述本体与所述两个侧壁围设形成所述第一旋转空间与所述第二旋转空间。
10.其中,所述两个侧壁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铰链结构的弯折方向。
11.其中,所述铰链本体上还设有连通所述第一旋转空间与所述第二旋转空间的开
口,所述开口用于收容拨动件,所述拨动件的移动方向平行于多个所述铰链单体的排布方向,且所述拨动件移动时可抵接所述限位部并使所述限位部旋转。
12.其中,所述限位部靠近所述拨动件间的一侧开设有拨动槽,所述拨动槽用于在所述拨动件移动时容置至少部分所述拨动件。
13.其中,所述铰链本体包括主体部、以及凸设于所述主体部一端的凸出部,所述主体部相对的另一端开设有收容槽,所述主体部上还开设有贯穿所述收容槽的第一通孔,所述凸出部上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n个铰链单体中的至少部分所述凸出部设于所述第n 1个铰链单体中的所述收容槽内,且每个所述铰链单体还包括转轴,所述转轴贯穿所述第n个铰链单体中所述第二通孔、以及所述第n 1个铰链单体中的所述第一通孔。
14.其中,所述转轴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以及连接所述第一端的中部,所述第一端贯穿所述第一通孔,且所述第一端与所述主体部过盈配合;所述中部贯穿所述第二通孔,且所述中部与所述凸出部开设所述第二通孔的侧壁之间具有间隙。
15.其中,所述铰链结构还包括连接件,所述铰链结构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铰链组件,所述连接件连接于相邻的两个所述铰链组件的一端。
16.其中,所述铰链结构还包括多个支撑件,所述铰链结构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铰链组件,每个所述支撑件连接相邻的两个所述铰链组件中的所述铰链单体。
17.其中,所述铰链组件与所述支撑件围设形成收容空间。
18.本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19.壳体,所述壳体内具有容置空间;
20.设于所述容置空间内的旋转件;
21.柔性屏,所述柔性屏的一端连接所述旋转件;及
22.如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的铰链结构,所述铰链组件的一端连接所述旋转件,所述柔性屏连接所述铰链组件;所述铰链结构与所述柔性屏可在所述旋转件的旋转下使所述铰链结构与所述柔性屏伸出或收回所述容置空间,且当所述铰链结构伸出所述容置空间时,所述第n个铰链单体中的部分所述限位部可从所述第n个铰链单体中的所述第一旋转空间旋转至所述第n 1个铰链单体中的所述第二旋转空间。
23.本技术第二方面提供的电子设备,本技术第二方面提供的电子设备,通过采用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的铰链结构,可在铰链结构与柔性屏展开伸出容置空间时提高铰链结构的平整度。并且本技术通过增设旋转件,使所述柔性屏的一端连接所述旋转件,这样便可在旋转件的旋转下使所述铰链结构与所述柔性屏伸出或收回所述容置空间,从而实现柔性屏使用时伸出,不使用时收回。这样可提高电子设备的空间利用率,减小电子设备的整机尺寸,携带方便。
24.其中,当所述铰链结构收回所述容置空间时,所述第n个铰链单体中的部分所述限位部还可从所述第n 1个铰链单体中的所述第二旋转空间旋转至所述第n个铰链单体中的所述第一旋转空间。
25.其中,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设于所述容置空间内的拨动件,所述拨动件连接所述壳体,且所述拨动件的延伸方向与多个所述铰链单体的排布方向相交。
26.其中,所述铰链结构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铰链组件,所述柔性屏设于相邻的两个所述铰链组件之间。
27.其中,所述柔性屏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端部的中间部,所述第一端部连接所述旋转件,所述第二端部连接所述连接件。
28.其中,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补偿机构,所述补偿机构的一端连接所述连接件,所述补偿机构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端部;所述柔性屏具有弯折状态与展开状态,在所述弯折状态下,所述补偿机构在所述柔性屏的带动下进行位移;在所述展开状态下,所述柔性屏在所述补偿机构的带动下恢复原位。
29.其中,所述补偿机构包括弹性件,所述连接件设有容置槽,所述弹性件与所述第二端部均设于所述容置槽内。
30.其中,连接所述第二端部的所述弹性件的表面、与在所述弯折状态下所述弹性件受到的剪切力的方向平行。
31.其中,在所述展开状态下,所述第二端部背离所述活动端的一侧表面与所述弹性件背离所述活动端的一侧表面齐平。
32.其中,所述柔性屏设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中间部抵接所述支撑件。
33.其中,所述柔性屏相较于所述支撑件靠近所述旋转件。
附图说明
3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进行说明。
35.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铰链结构处于展开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6.图2为图1中的侧视图。
37.图3为图2中沿a-a方向的局部截面示意图。
38.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铰链结构处于弯折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9.图5为图4中的侧视图。
40.图6为图5中沿b-b方向的局部截面示意图。
41.图7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铰链结构与拨动件的配合示意图。
42.图8为图1中沿c-c方向的局部截面示意图。
43.图9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铰链单体的截面示意图。
44.图10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铰链结构朝向内弯折面弯折时的局部截面示意图。
45.图11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铰链单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46.图12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相邻的两个铰链单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47.图13为本技术又一实施方式中铰链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48.图14为本技术又一实施方式中铰链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49.图15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的柔性屏伸出容置空间时的示意图。
50.图16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的柔性屏收回容置空间时的示意图。
51.图17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的局部截面示意图。
52.图18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53.图19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的柔性屏处于展开状态时的局部截面示意图。
54.图20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的柔性屏处于弯折状态时的局部截面示意
图。
55.图21为本技术另一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的局部截面示意图。
56.图22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的柔性屏收回容置空间时的局部截面示意图。
57.标号说明:
58.铰链结构-1,内弯折面-2,外弯折面-3,拨动件-4,铰链组件-10,铰链单体-20,第n个铰链单体-200,第n 1个铰链单体-201,铰链本体-21,本体-211,侧壁-212,第一旋转空间-211,第二旋转空间-212,开口-213,第一限位部-22,第二限位部-23,主体部-24,凸出部-25,第二通孔-251,收容槽-26,第一通孔-261,转轴-27,第一端-271,中部-272,限位部-28,拨动槽-281,连接件-30,容置槽-31,支撑件-40,收容空间-41,电子设备-50,壳体-60,容置空间-61,开关-62,旋转件-70,柔性屏-80,第一端部-81,第二端部-82,中间部-83,补偿机构-90,弹性件-91。
具体实施方式
59.以下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60.请一并参考图1-图6,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铰链结构处于展开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侧视图。图3为图2中沿a-a方向的局部截面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铰链结构处于弯折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的侧视图。图6为图5中沿b-b方向的局部截面示意图。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铰链结构1,所述铰链结构1包括铰链组件10,所述铰链组件10包括多个顺次转动连接的铰链单体20,每个所述铰链单体20包括铰链本体21与限位部28,所述铰链本体21的一侧表面上开设有第一旋转空间211,所述限位部28设于所述第一旋转空间211内,且所述限位部28转动连接所述铰链本体21;所述铰链本体21相对的另一侧表面上开设有第二旋转空间212。对于相邻的两个所述铰链单体20:第n个铰链单体200与第n 1个铰链单体201,所述第n个铰链单体200中的部分所述限位部28可从所述第n个铰链单体200中的所述第一旋转空间211旋转至所述第n 1个铰链单体201中的所述第二旋转空间212;其中,n为正整数。
61.本实施方式提供的铰链结构1可应用于各种设备之中,本实施方式以铰链结构1应用柔性电子设备50进行示意。其中柔性显示屏具有轻、薄、柔、艳,可弯曲、可折叠等优良特性。并且基于此,可以实现在使用时展开,不使用时收卷,大大缩小了产品体积,提高了可携带性。另外,在设备上设置铰链结构1的目的就是为了使该结构可进行弯曲或弯折,因此铰链结构1不是一直都处于展开状态,铰链结构1还具有弯折状态。但现有的铰链结构1在弯折时均可表现良好,具有较好的弯折性能。但在展平时由于受到重力或者外界的作用力的影响,铰链结构1仍然会发生少量弯折,因此降低了铰链结构1的稳定性与平整度。
62.本实施方式提供的铰链结构1包括铰链组件10,至于铰链组件1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本技术在此不进行限定。铰链组件10包括多个顺次转动连接的铰链单体20,即相邻的两个铰链单体20中的一个铰链单体20可绕着另一个铰链单体20进行转动。这样多个铰链单体20的转动最终导致了铰链结构1的弯折,也可以理解为,铰链结构1的弯折
是由多个铰链单体20的弯折组合而成的。
63.另外,每个铰链单体20包括铰链本体21与限位部28,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可通过限位部28与铰链本体21的配合来实现当铰链结构1处于展开状态时来提高铰链结构1的平整度。具体地,在铰链本体21的一侧表面上开设第一旋转空间211,在铰链本体21相对的另一侧表面上开设第二旋转空间212,即第一旋转空间211与第二旋转空间212设于铰链本体21的相对两侧。也可以理解为,在铰链本体21的一侧表面上开设一个槽,该槽形成第一旋转空间211,并在铰链本体21的相对面上开设另一个槽,该槽形成第二旋转空间212。可选地,相对设置的第一旋转空间211与第二旋转空间212可连通。或者,相对设置的第一旋转空间211与第二旋转空间212可间隔设置。本技术均以第一旋转空间211与第二旋转空间212可连通进行示意,当第一旋转空间211与第二旋转空间212连通时可以理解为在铰链本体21上开设一个贯穿孔,并使该贯穿孔贯穿铰链本体21相对的两个表面。即申请人人为地将一个完整的孔分成了两个连通的旋转空间。
64.随后本技术可使限位部28设于第一旋转空间211内,且限位部28转动连接铰链本体21,即限位部28可在第一旋转空间211内旋转。这样的话对于相邻的两个铰链单体20:第n个铰链单体200与第n 1个铰链单体201,第n个铰链单体200中的第一旋转空间211对应第n 1个铰链单体201中的第二旋转空间212设置时,所述第n个铰链单体200中的部分所述限位部28可从所述第n个铰链单体200中的所述第一旋转空间211旋转至所述第n 1个铰链单体201中的所述第二旋转空间212。也可以理解为,虽然限位部28可在第一旋转空间211内旋转,但在旋转的过程中限位部28不是一直均处于第一旋转空间211的,而是仅有部分限位部28一直均处于第一旋转空间211,而其余的限位部28在旋转的过程中会转出第一旋转空间211,从而旋转至相邻的铰链本体21中的第二旋转空间212。即一个限位部28可通过旋转同时设于两个相邻的铰链本体21中,这样不管是用户手持铰链结构1还是铰链结构1竖直向上展开,或者是以其他角度展开时,便可利用限位部28的旋转来同时位于相邻的两个铰链本体21中,从而来限制相邻的两个铰链单体20进行旋转,可提高铰链结构1在展开时的平整度,提高了铰链结构1的稳定性与可靠性,解决了铰链结构1易发生扭曲、变形、失稳、波动不能自锁等缺陷。
65.可选地,本实施方式还可使所述第n个铰链单体200中的部分所述限位部28还可从所述第n 1个铰链单体201中的所述第二旋转空间212旋转至所述第n个铰链单体200中的所述第一旋转空间211。当铰链结构1欲从展开状态回到弯折状态时(即有图3所示的结构变换到图6所示的结构),由于原本均位于第一旋转空间211内的限位部28通过旋转来限制了相邻的两个铰链单体20的旋转,使其无法进行弯折,因此本实施方式还可使所述第n个铰链单体200中的部分所述限位部28还可从所述第n 1个铰链单体201中的所述第二旋转空间212旋转至所述第n个铰链单体200中的所述第一旋转空间211。即使限位部28再回转回第一旋转空间211内,使限位部28均设于自身的铰链本体21中的第一旋转空间211内。这样限位部28便不会限制相邻的两个铰链单体20的旋转。
66.综上,本实施方式通过限位部28与铰链本体21之间的配合,当铰链结构1从弯折状态到展开状态时,使部分限位部28旋转至相邻的铰链本体21中,从而限制旋转的进行。当铰链结构1从展开状态到弯折状态时,使限位部28再回转回去,从而保证铰链结构1的正常弯折。
67.请再次参考图2、图5、以及图7,图7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铰链结构与拨动件的配合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铰链本体21上还设有连通所述第一旋转空间211与所述第二旋转空间212的开口213,所述开口213用于收容拨动件4,所述拨动件4的移动方向平行于多个所述铰链单体20的排布方向(如图2中d1所示的方向),且所述拨动件4移动时可抵接所述限位部28并使所述限位部28旋转。
68.上述内容介绍了可通过控制限位部28的旋转进而在铰链结构1展开时限制铰链结构1的旋转,在铰链结构1弯折时通过控制限位部28的旋转保证铰链结构1的正常旋转。所以如何控制限位部28的旋转成为了重要的内容。本技术可通过多种方式控制限位部28的旋转。例如本实施方式中,可在铰链本体21上还设有连通所述第一旋转空间211与所述第二旋转空间212的开口213。这样便可将第一旋转空间211、第二旋转空间212、以及开口213连通起来。其中开口213用于收容拨动件4,拨动件4就是用于拨动限位部28旋转的部件,将拨动件4通过开孔设于第一旋转空间211以及第二旋转空间212内,这样当拨动件4移动时便可抵接所述限位部28并使所述限位部28旋转。通过拨动件4控制限位部28旋转可降低限位部28的旋转难度。如图7所示,图7示意出了5个完整的铰链单体20,此时处于展开状态与弯折状态中的某一时刻,其中,以展开的过程为例,铰链结构1从上往下运动,最上面的两个的限位部28已被拨动件4旋转完毕,从而使一个限位部28位于两个铰链本体21内,从而限制铰链单体20的弯折。而中间的限位部28正处于被拨动件4拨动旋转的过程中。最下面的两个限位部28则还未被拨动件4旋转,处于自身的铰链本体21内,不会限制铰链单体20的弯折。当然了如果以弯折的过程为例,铰链结构1则从下往上运动,最下面的两个的限位部28已被拨动件4旋转完毕,从而处于自身的铰链本体21内,不会限制铰链单体20的弯折。而中间的限位部28正处于被拨动件4拨动旋转的过程中。最上面的两个限位部28则还未被拨动件4旋转,一个限位部28位于两个铰链本体21内,限制铰链单体20的弯折。
69.可选地,第一旋转空间211、第二旋转空间212、以及开口213均相互连通。当第一旋转空间211、第二旋转空间212、以及开口213相互连通时,可以理解为在铰链本体21上开设贯穿孔,并使该贯穿孔贯穿铰链本体21相对的两个表面、以及一个侧表面。即申请人人为地将一个完整的孔分成了三个部分。
70.进一步可选地,请再次参考图1,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铰链本体21包括本体211、及凸设于所述本体211一侧的两个侧壁212,所述本体211与所述两个侧壁212围设形成所述第一旋转空间211与所述第二旋转空间212。或者,所述本体211与所述两个侧壁212围设形成所述第一旋转空间211、所述第二旋转空间212、以及所述开口213。
71.进一步可选地,所述两个侧壁212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铰链结构1的弯折方向。这样可提高限位部28对铰链本体21的限位能力,进一步提高铰链结构1的稳定性与平整度。
72.可选地,拨动件4不是本技术提供的铰链结构1中的结构件,拨动件4为其他结构上的结构件,只是通过其他结构件上的拨动件4与本实施方式提供的铰链结构1进行配合,从而实现上述技术效果。
73.请再次参考图3、图6、以及图7,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限位部28靠近所述拨动件4间的一侧开设有拨动槽281,所述拨动槽281用于在所述拨动件4移动时容置至少部分所述拨动件4。
74.本实施方式中,还可在所述限位部28靠近所述拨动件4间的一侧开设有拨动槽
281,该拨动槽281用于在所述拨动件4移动时容置至少部分所述拨动件4,从而降低拨动件4拨动限位部28的难度。
75.另外,本技术还提供了另一种铰链结构1,可防止铰链结构1因重力而弯折。请一并参考图8-图10,图8为图1中沿c-c方向的局部截面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铰链单体的截面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铰链结构朝向内弯折面弯折时的局部截面示意图。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铰链结构1,所述铰链结构1具有相对设置的内弯折面2与外弯折面3,所述铰链结构1包括铰链组件10,所述铰链组件10包括多个顺次转动连接的铰链单体20,每个所述铰链单体20包括铰链本体21、设于所述铰链本体21一端的第一限位部22、以及设于所述铰链本体21相对的另一端的第二限位部23。对于相邻的两个所述铰链单体20:第n个铰链单体200与第n 1个铰链单体201,第n个铰链单体200中的所述第一限位部22可抵接相邻的第n 1个铰链单体201中的所述第二限位部23且相互配合,以防止所述铰链结构1朝向所述外弯折面3弯折;其中,n为正整数。
76.在设备上设置铰链结构1的目的就是为了使该结构可进行弯曲或弯折,因此铰链结构1不是一直都处于展开状态,铰链结构1还具有弯折状态。因此所述铰链结构1具有相对设置的内弯折面2与外弯折面3,也可以理解为铰链结构1朝向内弯折面2进行弯折。可选地,所述铰链结构1可沿弯折方向(如图8与图10中d2所示的方向)进行弯折,所述弯折方向在竖直方向上分力的方向与重力的方向(如图8与图10中g所示的方向)相反。也可以理解为,本实施方式所指的内弯折面2即为铰链结构1的上表面,外弯折面3即为铰链结构1的下表面。
77.本实施方式提供的铰链结构1包括铰链组件10,至于铰链组件1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本技术在此不进行限定。铰链组件10包括多个顺次转动连接的铰链单体20,即相邻的两个铰链单体20中的一个铰链单体20可绕着另一个铰链单体20进行转动。这样多个铰链单体20的转动最终导致了铰链结构1的弯折,也可以理解为,铰链结构1的弯折是由多个铰链单体20的弯折组合而成的。
78.另外,每个铰链单体20包括铰链本体21、设于所述铰链本体21一端的第一限位部22、以及设于所述铰链本体21相对的另一端的第二限位部23。也可以理解为第一限位部22与第二限位部23设于铰链本体21的相对两端。本实施方式可通过第一限位部22与第二限位部23的相互配合来防止相邻的两个铰链单体20朝向所述外弯折面3弯折,进而防止铰链结构1朝向所述外弯折面3弯折,也可以理解为防止铰链结构1朝向重力的方向弯折,这样当用户手持铰链结构1以及应用铰链结构1的柔性显示设备时,可提高铰链结构1在展开时的平整度,提高了铰链结构1的稳定性与可靠性,解决了铰链结构1易发生扭曲、变形、失稳、波动不能自锁等缺陷。
79.至于第一限位部22与第二限位部23的位置关系、以及第一限位部22与第二限位部23如何配合来防止所述铰链结构1朝向所述外弯折面3弯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具体地,所述铰链组件10具有相对设置的固定端与自由端,所述第一限位部22相较于所述第二限位部23靠近所述自由端,且所述第一限位部22相较于所述第二限位部23靠近所述内弯折面2。
80.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限位部22与第二限位部23并不是在同一水平线上。第一限位部22靠近自由端,且靠近内弯折面2;第二弯折部靠近固定端,且靠近外弯折面3。其中,固定端指的是铰链组件10的一端会连接其他部件(例如后文的旋转件70),而自由端指的是铰
链组件10并未连接其他结构。因此,在重力的作用下,越远离固定端,或者说越靠近自由端,其力矩越大,越有向外弯折面3(即向下)弯折的趋势。如图2所示,图1可以理解为铰链结构1展开时的示意图。在图1中,铰链组件10的左端为固定端,右端为自由端,上面为内弯折面2,下面为外弯折面3。因此相邻的两个所述铰链单体20:第n个铰链单体200与第n 1个铰链单体201,第n个铰链单体200中的所述第一限位部22可抵接相邻的第n 1个铰链单体201中的所述第二限位部23,即第n 1个铰链单体201相较于第n个铰链单体200更靠近自由端,因此第n 1个铰链单体201相较于第n个铰链单体200会有向下弯折的趋势。但由于靠近自由端的第一限位部22靠近内弯折面2,靠近固定端的第二弯折面靠近外弯折面3。因此第n 1个铰链单体201的第二限位部23会抵住第n个铰链单体200中的第一限位部22,来防止第n 1个铰链单体201向下弯折。也可以简单理解为:在铰链组件10中,每个铰链单体20利用前一个铰链单体20中的第一限位部22来进行限位,防止其向下弯折,由于第一个铰链单体20固定连接其他部件,因此第一个铰链单体20不需要进行限位。
81.综上,本实施方式通过第一限位部22与第二限位部23的配合,可防止铰链结构1朝向重力的方向弯折,提高铰链结构1在展开时的平整度。另外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结构还可保证铰链结构1的正常弯折。如图10所示,当铰链结构1从展开状态到弯折状态时,相邻的两个铰链单体20的第一限位部22与第二限位部23并不会影响铰链结构1朝向内弯折面2弯折,保证了铰链结构1的正常弯折。
82.可选地,请再次参考图8,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铰链结构1具有弯折状态(如图10所示的状态)与展开状态(如图8所示的状态),在所述展开状态下,所述第一限位部22靠近所述外弯折面3的一侧表面、以及所述第二限位部23靠近所述内弯折面2的一侧表面平行于水平方向。
83.本实施方式可使所述第一限位部22靠近所述外弯折面3的一侧表面、以及所述第二限位部23靠近所述内弯折面2的一侧表面平行于水平方向,即使第一限位部22的下表面,以及第二限位部23的上表面为水平面,这样可使第一限位部22与第二限位部23更好地进行水平抵接,从而提高铰链结构1的平整度,防止铰链单体20的弯折。
84.请一并参考图11-图12,图11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铰链单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相邻的两个铰链单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铰链本体21包括主体部24、以及凸设于所述主体部24一端的凸出部25,所述主体部24相对的另一端开设有收容槽26,所述主体部24上还开设有贯穿所述收容槽26的第一通孔261,所述凸出部25上开设有第二通孔251;所述第n个铰链单体200中的至少部分所述凸出部25设于所述第n 1个铰链单体201中的所述收容槽26内,且每个所述铰链单体20还包括转轴27,所述转轴27贯穿所述第n个铰链单体200中所述第二通孔251、以及所述第n 1个铰链单体201中的所述第一通孔261。
85.本实施方式的铰链本体21包括主体部24,主体部24的一端凸设有凸出部25,相对的另一端开设有收容槽26。收容槽26的侧壁212上开设有贯穿收容槽26的第一通孔261,凸出部25上开有第二通孔251。只需使至少部分凸出部25设于收容槽26内,并使第一通孔261正对应第二通孔251,随后利用转轴27贯穿所述第n个铰链单体200中所述第二通孔251、以及所述第n 1个铰链单体201中的所述第一通孔261,这样第n 1个铰链单体201便可绕着转轴27相对第n个铰链单体200进行转动。这样可降低铰链结构1的整体尺寸,并使相邻的两个
铰链单体20紧密设置。
86.可选地,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凸出部25构成所述第二限位部23,所述第一限位部22设于所述主体部24形成所述收容槽26的底壁上。上述提及的凸出部25便可构成第二限位部23,而第一限位部22则凸设于收容槽26的底壁上。进一步可选地,第一限位部22的延伸方向与收容槽26的侧壁212的延伸方向相同。也可以理解为,第一限位部22即为收容槽26的部分侧壁212,本实施方式只是人为地将收容槽26的侧壁212拆分开进行描述,将部分侧壁212看做成第一限位部22。另外,本技术只需使第一限位部22更靠近内弯折面2即可。进一步可选地,第一限位部22的表面与内弯折面2齐平。
87.请再次参考图3、图6、以及图7,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转轴27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271、以及连接所述第一端271的中部272,所述第一端271贯穿所述第一通孔261,且所述第一端271与所述主体部24过盈配合;所述中部272贯穿所述第二通孔251,且所述中部272与所述凸出部25开设所述第二通孔251的侧壁212之间具有间隙。
88.对于转轴27来说,转轴27会设于主体部24上的第一通孔261内,以及凸出部25上的第二通孔251内。对于转轴27设于不同的通孔内可设置不同的配合关系。转轴27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271与中部272,其中,相对设置的第一端271贯穿第一通孔261,中部272贯穿凸出部25。因此,本实施方式可使所述第一端271与所述主体部24过盈配合,从而提高转轴27与主体部24的连接性能。还可使中部272与所述凸出部25开设所述第二通孔251的侧壁212具有间隙,从而提高凸出部25绕转轴27旋转的旋转性能。
89.请一并参考图13,图13为本技术又一实施方式中铰链结构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铰链结构1还包括连接件30,所述铰链结构1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铰链组件10,所述连接件30连接于相邻的两个所述铰链组件10的一端。
90.当铰链组件10的数量为多个时,本实施方式还可增设连接件30,并使连接件30连接于相邻的两个所述铰链组件10的所述自由端。这样可利用连接件30将多个铰链组件10的自由端连接起来,提高铰链结构1的稳定性。
91.请一并参考图14,图14为本技术又一实施方式中铰链结构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铰链结构1还包括多个支撑件40,所述铰链结构1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铰链组件10,每个所述支撑件40连接相邻的两个所述铰链组件10中的所述铰链单体20。
92.当铰链组件10的数量为多个时,本实施方式还可增设支撑件40,使每个所述支撑件40连接相邻的两个所述铰链组件10中的所述铰链单体20。这样当铰链组件10包括多个铰链单体20时,支撑件40的数量也为多个,可进一步提高铰链结构1的稳定性。
93.可选地,所述铰链组件10与所述支撑件40围设形成收容空间41。
94.本实施方式还可利用铰链组件10与支撑件40围设形成收容空间41,从而使柔性屏80或其他结构件设于收容空间41内,进而对柔性屏80背面以及四周进行有效的支撑和保护,保证柔性屏80不易损坏,提高了铰链结构1的使用寿命。
95.请一并参考图15-图16,图15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的柔性屏伸出容置空间时的示意图。图16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的柔性屏收回容置空间时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50,所述电子设备50包括壳体60,所述壳体60内具有容置空间61。设于所述容置空间61内的旋转件70。柔性屏80,所述柔性屏80的一端连接所述旋转件70。如本技术上述实施方式提供的铰链结构1,所述铰链组件10的一端连接所述旋转件
70,所述柔性屏80连接所述铰链组件10;所述铰链结构1与所述柔性屏80可在所述旋转件70的旋转下使所述铰链结构1与所述柔性屏80伸出或收回所述容置空间61,且当所述铰链结构1伸出所述容置空间61时,所述第n个铰链单体200中的部分所述限位部28可从所述第n个铰链单体200中的所述第一旋转空间211旋转至所述第n 1个铰链单体201中的所述第二旋转空间212。
96.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子设备50包括壳体60,壳体60内具有容置空间61,容置空间61用于收容电子设备50的结构件,例如旋转件70、以及柔性屏80。但柔性屏80不是一直设于容置空间61内的,柔性屏80连接铰链组件10,铰链组件10的固定端连接旋转件70。旋转件70可在容置空间61内进行旋转,因此当旋转件70旋转时,可带动所述铰链结构1与所述柔性屏80伸出或收回所述容置空间61,从而实现柔性屏80使用时伸出(如图1,5所示),不使用时收回(如图16所示)。这样可提高电子设备50的空间利用率,减小电子设备50的整机尺寸,携带方便。
97.另外,当柔性屏80收回容置空间61内时可以理解为休眠状态,此时柔性屏80不工作,且柔性屏80可在铰链结构1的帮助下进行良好的弯曲。而当柔性屏80伸出容置空间61时可以理解为工作状态,此时柔性屏80工作并显示画面,且柔性屏80在本技术上述实施方式提供的铰链结构1的帮助下提高平整度、以及稳定度。
98.可选地,可在壳体60上安装开关62,当电子设备50放置于台面上时,按下开关62时,柔性屏80在旋转件70以及铰链结构1的带动下自动伸出。不用时,再次按下开关62,柔性屏80在旋转件70以及铰链结构1的带动下自动收回。
99.可选地,当所述铰链结构1收回所述容置空间61时,所述第n个铰链单体200中的部分所述限位部28还可从所述第n 1个铰链单体201中的所述第二旋转空间212旋转至所述第n个铰链单体200中的所述第一旋转空间211。
100.当铰链结构1欲从展开状态回到弯折状态时,由于原本均位于第一旋转空间211内的限位部28通过旋转来限制了相邻的两个铰链单体20的旋转,使其无法进行弯折,因此本实施方式还可使所述第n个铰链单体200中的部分所述限位部28还可从所述第n 1个铰链单体201中的所述第二旋转空间212旋转至所述第n个铰链单体200中的所述第一旋转空间211。即使限位部28再回转回第一旋转空间211内,使限位部28均设于自身的铰链本体21中的第一旋转空间211内。这样限位部28便不会限制相邻的两个铰链单体20的旋转。
101.请一并参考图17,图17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的局部截面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子设备50还包括设于所述容置空间61内的拨动件4,所述拨动件4连接所述壳体60,且所述拨动件4的延伸方向与多个所述铰链单体20的排布方向相交。
102.上述内容介绍了拨动件4不属于铰链结构1的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拨动件4属于电子设备50的一部分,本实施方式可将拨动件4连接于壳体60的容置空间61内,且所述拨动件4的延伸方向与多个所述铰链单体20的排布方向相交。这样当铰链结构1伸出壳体60时,限位部28会相对拨动件4进行运动,从而在限位部28经过拨动件4时与拨动件4配合从而旋转。另外,将被动件设于容置空间61内还可提高电子设备50的外观性能。可选地,所述拨动件4的延伸方向垂直于多个所述铰链单体20的排布方向。
103.请一并参考图18,图18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铰链结构1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铰链组件10,所述柔性屏80设于相邻的两个所述
铰链组件10之间。
104.本实施方式中,可设置多个铰链组件10,并使所述柔性屏80设于相邻的两个所述铰链组件10之间。首先这样可通过增加铰链组件10的数量来进一步提高柔性屏80的弯折性能,以及在柔性屏80展开时的平整度。其次,将柔性屏80设于相邻的两个铰链组件10之间,还可利用铰链组件10来保护柔性屏80的侧壁212,提高柔性屏80的使用寿命。可选地,铰链组件10的数量为两个。
105.请再次参考图18,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柔性屏8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部81与第二端部82、以及连接所述第一端部81与所述第二端部82的中间部83,所述第一端部81连接所述旋转件70,所述第二端部82连接所述连接件30。
106.本实施方式还可进一步使柔性屏80的第一端部81连接旋转件70,从而提高旋转件70带动柔性屏80伸出与收回容置空间61的能力。而第二端部82连接连接件30,可利用连接件30来提高柔性屏80与铰链组件10的稳定性,并利用连接件30来进一步保护柔性屏80的侧壁212,提高柔性屏80的使用寿命。
107.请一并参考图19-图20,图19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的柔性屏处于展开状态时的局部截面示意图。图20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的柔性屏处于弯折状态时的局部截面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子设备50还包括补偿机构90,所述补偿机构90的一端连接所述连接件30,所述补偿机构90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端部82;所述柔性屏80具有弯折状态(如图20所示)与展开状态(如图19所示),在所述弯折状态下,所述补偿机构90在所述柔性屏80的带动下进行位移;在所述展开状态下,所述柔性屏80在所述补偿机构90的带动下恢复原位。
108.当柔性屏80的第二端部82连接连接件30时,由于柔性屏80在弯曲时会与连接件30产生位置滑移(即产生长度差),进而导致柔性屏80与连接件30之间易断裂,从而降低了柔性屏80与连接件30的连接性能。因此,本实施方式增设了补偿机构90,使所述补偿机构90的一端连接所述连接件30,所述补偿机构90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端部82。并利用该补偿机构90在所述弯折状态下,所述补偿机构90在所述柔性屏80的带动下进行位移;在所述展开状态下,所述柔性屏80在所述补偿机构90的带动下恢复原位。这样便可利用补偿机构90来抵消柔性屏80在弯折时产生的位置滑移,从而提高柔性屏80与连接件30的连接性能。
109.可选地,所述补偿机构90包括弹性件91,所述连接件30设有容置槽31,所述弹性件91与所述第二端部82均设于所述容置槽31内。
110.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补偿机构90的具体结构。补偿机构90包括弹性件91,可选地,弹性件91包括但不限于弹簧。该弹性件91的弹性模量大,粘结性强,弹性件91的一侧粘结于容置槽31内,另一侧粘结第二端部82。这样将弹性件91与第二端部82均设于容置槽31内可不增加结构厚度,提高外观性能,稳定可靠,使用寿命长。
111.另外,当柔性屏80弯曲时,柔性屏80会相对连接件30产生位移差,从而带动弹性件91发生弹性变形。而当柔性屏80展开时,弹性件91还可在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带动柔性屏80复位。因此,通过采用弹性件91,一方面可允许一定的位置,使柔性屏80与连接件30不易断开,另一方面弹性回复力有利于柔性屏80滑移后进行复位。
112.进一步可选地,连接所述第二端部82的所述弹性件91的表面、与在所述弯折状态下所述弹性件91受到的剪切力的方向(如图20中f所示的方向)平行。
113.本实施方式可使剪切力方向平行于第二端部82的所述弹性件91的表面,这样可减小分力的存在,从而提高柔性屏80与弹性件91之间的连接性能。
114.进一步可选地,在所述展开状态下,所述第二端部82背离所述活动端的一侧表面与所述弹性件91背离所述活动端的一侧表面齐平。
115.本实施方式还可是第二端部82的表面与弹性件91的表面齐平,从而使得弹性件91粘结于第二端部82的边缘部分,减少第二端部82的浪费,提高第二端部82的连接性能,提高中间部83的面积,进而提高屏占比。
116.请一并参考图21,图21为本技术另一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的局部截面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柔性屏80设于所述收容空间41内,所述中间部83抵接所述支撑件40。
117.本实施方式还可使柔性屏80设于收容空间41内,且使所述中间部83抵接所述支撑件40,这样可利用支撑件40来有效保护柔性屏80的底部,进一步提高柔性屏80的使用寿命,有效提高触控灵敏性。另外,本技术可使第一端部81固定连接旋转件70,第二端部82粘结连接件30,但中间部83不贴合支撑件40,仅仅抵接支撑件40即可。
118.请一并参考图22,图22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的柔性屏收回容置空间1时的局部截面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柔性屏80相较于所述支撑件40靠近所述旋转件70。
119.本实施方式当柔性屏80与铰链组件10收容于容置空间61内时,可使所述柔性屏80相较于所述支撑件40靠近所述旋转件70,从而利用旋转件70与支撑件40来对柔性屏80的相对两侧进行有效地保护,进一步提高柔性屏80的使用寿命。
120.以上对本技术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与说明,以上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