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隐藏式平板电脑多功能皮套的制作方法

2022-05-17 20:12:0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保护套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隐藏式平板电脑多功能皮套。


背景技术:

2.平板是一种小型、方便携带的个人电脑,以触摸屏作为基本的输入设备,它拥有的触摸屏允许用户通过触控笔或数字笔来进行作业而不是传统的键盘或鼠标。
3.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也逐渐加快,并且同一个品牌的每一代平板在外形上都有差别,保护套都需要重新购买新的符合平板的保护套,尤其是在跨品牌购买平板时,原先使用的保护壳无法再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隐藏式平板电脑多功能皮套。
5.为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隐藏式平板电脑多功能皮套,包括:
6.底板,其贴紧平板的背面,底板的下端成型有与平板卡接的第一卡接部;
7.盖板,其与底板固定连接,盖板位于底板远离平板的一侧上;
8.支架机构,其设置在底板上,底板上成型有供支撑机构容纳的凹槽,支架机构位于底板远离平板的一侧上;
9.固定机构,其数量为两组,两组固定机构呈对称状分布,两组固定机构均与底板连接,每组固定机构均位于底板远离平板的一侧上,两组固定机构分别与平板的两个拐角卡接。
10.进一步的,所述底板的外围成型有若干个圆形卡槽,若干个圆形卡槽的轴线均与平板相垂直,所述盖板上成型有若干个插入圆形卡槽的圆柱凸块,每个圆柱凸块均插入对应的圆形卡槽内。
11.进一步的,所述支架机构包括:
12.第一铰接栓,其呈水平状态,所述凹槽的底部上成型有两个第一铰接部,两个第一铰接部沿底板的长度方向间距设置,两个第一铰接部靠近底部的上部设置,第一铰接栓与两个第一铰接部固定连接;
13.第一支架板,其与平板相互平行,第一支架板的上端与第一铰接栓铰接;
14.第二铰接栓,其呈水平状态,所述凹槽的底部上成型有两个第二铰接部,两个第二铰接部沿底板的长度方向间距设置,两个第二铰接部靠近底部的下部设置,第二铰接栓与两个第二铰接部固定连接;
15.第二支架板,其与平板相互平行,第二支架板的下端与第二铰接栓铰接,并且第二支架板位于底板和第一支架板之间,第二支撑板的上成型有若干个条形通槽,每个条形通槽的长度方向均与平板的长度方向一致,若干个条形通槽沿平板的宽度方向等间距设置。
1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架板远离第一铰接栓的一端与底板的下端卡接,所述第一支架板靠近底部的一侧上成型有卡接凸条,底板上成型有与卡接凸条相匹配的卡接凹槽。
17.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机构包括:
18.卡接器,其呈倾斜状态,所述底板上成型有供卡接器容纳的条形凹槽,所述卡接器靠近平板的一侧成型有滑块,所述滑块呈圆柱状,所述底板上成型有供滑块滑动的条形滑槽,条形滑槽的长度方向与条形凹槽的长度方向一致,所述卡接器的上端成型有用于卡住平板拐角的第二卡接部;
19.松紧带,其长度方向与卡接器的长度方向一致,松紧带的上端与卡接器的下端固定连接,松紧带的下端与条形凹槽下端的底部固定连接;
20.限位块,其固定设置在底板上,限位块封堵设置于条形滑槽的上端开口处。
21.进一步的,所述盖板上成型有供第一支架板和第二支架板通过的通槽。
22.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是:其一,设置有支架结构,在未使用时可以进行收纳,不占空间,在使用时将其打开能够支撑平板,并且有多种支撑状态;
23.其二,每个固定机构都设置有卡接器和松紧带,通过松紧带的弹性连接,使得卡接器的拉伸距离可以根据实际平板的大小进行调节,适用于各种尺寸的平板。
附图说明
24.图1是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5.图2是实施例的底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6.图3是实施例的盖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7.图4是实施例的支架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8.图5是实施例的固定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9.图6是实施例的卡接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0.图7是实施例的支撑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1.图中标号为:1-底板;2-第一卡接部;3-盖板;4-支架机构;5-凹槽;6-固定机构;7-平板;8-圆形卡槽;9-圆柱凸块;10-第一铰接栓;11-第一铰接部;12-第一支架板;13-第二铰接栓;14-第二铰接部;15-第二支架板;16-条形通槽;17-卡接凸条;18-卡接凹槽;19-卡接器;20-条形凹槽;21-滑块;22-条形滑槽;23-第二卡接部;24-松紧带;25-限位块;26-通槽。
具体实施方式
32.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技术手段以及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功能,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33.参考图1至图7所示,一种隐藏式平板电脑多功能皮套,包括:
34.底板1,其贴紧平板7的背面,底板1的下端成型有与平板7卡接的第一卡接部2;
35.盖板3,其与底板1固定连接,盖板3位于底板1远离平板7的一侧上;
36.支架机构4,其设置在底板1上,底板1上成型有供支撑机构容纳的凹槽5,支架机构4 位于底板1远离平板7的一侧上;
37.固定机构6,其数量为两组,两组固定机构6呈对称状分布,两组固定机构6均与底
板1 连接,每组固定机构6均位于底板1远离平板7的一侧上,两组固定机构6分别与平板7的两个拐角卡接。
38.整个实用新型的外部都套上有一层皮套,图中并未示出。
39.当需要给平板7安装保护套时,将底板1与平板7的背面相抵触,将平板7的下端卡入第一卡接部2,在通过两个固定机构6与平板7的上端的两个拐角卡接,从而将底部固定在平板7的背侧,支架机构4可以在使用平板7时,将平板7支撑在桌面上。
40.所述底板1的外围成型有若干个圆形卡槽8,若干个圆形卡槽8的轴线均与平板7相垂直,所述盖板3上成型有若干个插入圆形卡槽8的圆柱凸块9,每个圆柱凸块9均插入对应的圆形卡槽8内。
41.将每个圆柱凸块9插入对应的圆形卡槽8中,就将底板1和盖板3固定在一起。
42.所述支架机构4包括:
43.第一铰接栓10,其呈水平状态,所述凹槽5的底部上成型有两个第一铰接部11,两个第一铰接部11沿底板1的长度方向间距设置,两个第一铰接部11靠近底部的上部设置,第一铰接栓10与两个第一铰接部11固定连接;
44.第一支架板12,其与平板7相互平行,第一支架板12的上端与第一铰接栓10铰接;
45.第二铰接栓13,其呈水平状态,所述凹槽5的底部上成型有两个第二铰接部14,两个第二铰接部14沿底板1的长度方向间距设置,两个第二铰接部14靠近底部的下部设置,第二铰接栓13与两个第二铰接部14固定连接;
46.第二支架板15,其与平板7相互平行,第二支架板15的下端与第二铰接栓13铰接,并且第二支架板15位于底板1和第一支架板12之间,第二支架板15的上成型有若干个条形通槽16,每个条形通槽16的长度方向均与平板7的长度方向一致,若干个条形通槽16沿平板 7的宽度方向等间距设置。
47.所述第一支架板12远离第一铰接栓10的一端与底板1的下端卡接,所述第一支架板12 靠近底部的一侧上成型有卡接凸条17,底板1上成型有与卡接凸条17相匹配的卡接凹槽18。
48.当需要将平板7支撑在桌面上时,用手将第一支架板12的下端向远离第二支架板15的方向拨动,将卡接凸条17从卡接凹槽18内推出,将第一支架板12围绕第一铰接栓10旋转打开,没有了第一支架板12的束缚,第二支架板15也能够围绕第二铰接栓13旋转,将第一支架板12的下端插入条形通槽16内,第一支架板12、第二支架板15和底板1之间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结构,将第二支架板15抵触在桌面上,就能够支撑住平板7,第一支架板12 的下端插入不同的条形通槽16,平板7的倾斜角度不一样,可根据使用者的自身需求进行调节。
49.底板1上成型有方便手指拨动第一支架板12的矩形槽。
50.所述固定机构6包括:
51.卡接器19,其呈倾斜状态,所述底板1上成型有供卡接器19容纳的条形凹槽20,所述卡接器19靠近平板7的一侧成型有滑块21,所述滑块21呈圆柱状,所述底板1上成型有供滑块21滑动的条形滑槽22,条形滑槽22的长度方向与条形凹槽20的长度方向一致,所述卡接器19的上端成型有用于卡住平板7拐角的第二卡接部23;
52.松紧带24,其长度方向与卡接器19的长度方向一致,松紧带24的上端与卡接器19的下端固定连接,松紧带24的下端与条形凹槽20下端的底部固定连接;
53.限位块25,其固定设置在底板1上,限位块25封堵设置于条形滑槽22的上端开口处。
54.当安装时,将平板7的下端卡入第一卡接部2内,用手拉动第二卡接部23,松紧带24 被拉伸,条形凹槽20靠近卡接器19的一端为楔形部,在拉动卡接器19至楔形部时,卡接器19能够旋转,圆柱状的滑块21卡入条形滑槽22内,同时也能够旋转,用于在不同平板7的尺寸不一样,安装卡接器19时的倾斜角度不一样,此时卡接器19能够旋转去适应各种规格的平板7。
55.拉动卡接器19,滑块21在条形滑槽22内滑动,松紧带24被拉伸,将第二卡接部23拉至超过平板7的拐角,在松开卡接器19,在松紧带24的作用下,卡接器19会向恢复原位的方向移动,将平板7的拐角卡入第二卡接部23,第二卡接部23会紧紧卡住平板7的拐角。
56.限位块25能够防止滑块21从条形滑槽22内脱出。
57.所述盖板3上成型有供第一支架板12和第二支架板15通过的通槽26。
58.因为支架机构4在不使用时是呈收纳状态的,收纳状态的支架机构4位于盖板3和底板1 之间,因此需要在盖板3上开设通槽26,使得支架机构4在使用时,能够将第一支架板12 和第二支架板15拨出。
59.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或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