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集热装置及燃气灶具的制作方法

2022-05-17 10:10:3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燃烧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集热装置及燃气灶具。


背景技术:

2.为了提高燃气的利用率,减少灶具的热量流失,通常会在灶具燃烧器的外侧设置一个集热装置。集热装置通常由金属材料制成,而金属材料的导热性能好,因此集热装置的表面容易与外界的冷空气产生热交换。目前常用的集热装置通常分为单层结构和双层结构,传统单层结构的集热装置和外侧冷空气产生热交换的面积较大,容易造成热量流失,降低集热效果。传统双层结构的集热装置会在集热装置的内部设置封闭的隔热层,热空气聚集在隔热层中,外界冷空气在隔热层的下方流动,但由于隔热层的封闭板一般也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热量流失较快,从而降低集热装置的集热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灶具的集热装置集热效果较差的缺陷,提供一种集热装置及燃气灶具。
4.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集热装置,其包括环形的上集热罩、环形的下集热罩、上隔板和下隔板,所述上集热罩设置在所述下集热罩的开口处,并和所述下集热罩形成隔热腔,所述上隔板和所述下隔板在所述隔热腔中隔离出若干上下设置的空气隔热层;其中:所述上隔板的至少部分区域与所述上集热罩拟合,和/或,所述下隔板的至少部分区域与所述下集热罩拟合。
6.较佳地,所述上集热罩包括第一拟合部,所述上隔板包括第二拟合部,所述第一拟合部和所述第二拟合部等间距设置。
7.较佳地,所述第一拟合部和所述第二拟合部的间距在4-8mm之间;
8.较佳地,所述上隔板的外圈向下弯曲形成第一翻边,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下隔板之间具有间隙;所述上隔板的内圈向下弯曲形成第二翻边,所述第二翻边与所述下集热罩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二翻边与上集热罩的内圈的形状相拟合。
9.较佳地,所述上隔板的内圈设置有第一支脚,所述第一支脚与所述下集热罩焊接;所述第一支脚从靠近所述集热装置的中心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向上延伸;所述上隔板的内圈均布有四个所述第一支脚。
10.较佳地,所述上集热罩设有第一环状倾斜部,所述第一环状倾斜部自所述上集热罩的外侧向所述上集热罩的中心逐渐向下倾斜;所述上集热罩的内圈设有第一环状凸起部,所述第一环状凸起部中空且开口朝下;所述第一环状倾斜部和所述第一环状凸起部之间形成第一环状凹槽。所述上集热罩的外圈向下弯曲行成第三翻边。
11.较佳地,所述上隔板设有第二环状倾斜部,所述第二环状倾斜部自所述上隔板的外侧向所述上隔板的中心逐渐向下倾斜;所述上隔板的环体内缘设有第二环状凸起部,所
述第二环状凸起部中空且开口朝下;所述第二环状倾斜部和所述第二环状凸起部之间形成第二环状凹槽。
12.较佳地,所述下集热罩包括第三拟合部,所述下隔板包括第四拟合部,所述第三拟合部和所述第四拟合部等间距设置。
13.较佳地,所述下隔板的外圈向上弯曲形成第四翻边,所述第四翻边与所述下集热罩之间具有间隙。
14.较佳地,所述下隔板的外圈设有第二支脚,所述第二支脚与所述下集热罩的外圈焊接;所述第二支脚为水平板;所述下隔板的周向上均布有四个第二支脚;所述下集热罩的内圈与所述下集热罩之间具有间隙。
15.较佳地,所述下集热罩设有第三环状倾斜部,所述第三环状倾斜部自所述下集热罩的外侧向所述下集热罩的中心逐渐向下倾斜;所述下集热罩的环体内缘设有第四环状倾斜部,所述第四环状倾斜部自所述下集热罩的外侧向所述下集热罩的中心逐渐向上倾斜;所述第三环状倾斜部与所述第四环状倾斜部之间设有第三拟合部。所述下集热罩的外圈设有沿水平方向的第五翻边。
16.较佳地,所述下隔板设有第五环状倾斜部,所述第五环状倾斜部自所述下隔板的外侧向所述下隔板的中心逐渐向下倾斜;所述下隔板的内圈设有第四拟合部。
17.较佳地,所述集热装置还包括锅支脚;所述上集热罩、上隔板和下隔板分别设有一一对应的用于所述锅支脚穿过的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所述下集热罩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对应的承托部,所述承托部用于承托所述锅支脚。
18.较佳地,所述集热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中间隔板,所述中间隔板设置在所述上隔板和所述下隔板之间。所述中间隔板的外圈设有第三支脚,所述第三支脚与所述下集热罩的内圈焊接。
19.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燃气灶具,其包括如上所述的集热装置。
20.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21.通过在上集热罩和下集热罩的隔热腔中设置上隔板和下隔板,隔离出若干上下设置的空气隔热层,各空气隔热层从上至下温度逐渐降低,行成温度梯度,从而实现多层保温,增加集热效果,提升热效率;同时由于上隔板和上集热罩部分区域拟合,下隔板和下集热罩部分区域拟合,使得其形成的空气隔热层内部的空气温差小,空气对流减少,进一步减少了热量损失,增加了集热效果。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爆炸图。
24.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俯视图。
25.图4为图3的a-a剖面图。
26.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燃气灶具的结构示意图。
27.附图标记说明:
28.上集热罩1
29.第一拟合部11
30.第一环状倾斜部12
31.第一环状凸起部13
32.第一环状凹槽14
33.第三翻边15
34.第一通孔16
35.下集热罩2
36.第三拟合部21
37.第三环状倾斜部22
38.第四环状倾斜部23
39.第五翻边24
40.承托部25
41.上隔板3
42.第二拟合部31
43.第一翻边32
44.第二翻边33
45.第一支脚34
46.第二环状倾斜部35
47.第二环状凸起部36
48.第二环状凹槽37
49.第二通孔38
50.下隔板4
51.第四拟合部41
52.第四翻边42
53.第二支脚43
54.第五环状倾斜部44
55.第三通孔45
56.空气隔热层5
57.锅支脚6
58.中间隔板7
59.第三支脚71
60.燃烧器8
61.面板9
62.集热装置10
具体实施方式
63.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但并不因此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在下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64.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集热装置10,其包括环形的上集热罩1、环形
的下集热罩2、上隔板3和下隔板4,上集热罩1设置在下集热罩2的开口处,并和下集热罩2形成隔热腔,上隔板3和下隔板4在隔热腔中隔离出若干上下设置的空气隔热层5;其中:上隔板3的至少部分区域与上集热罩1拟合,下隔板4的至少部分区域与下集热罩2拟合。
65.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拟合是指两个构件的形状相同且等间距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仅设置为上隔板3的至少部分区域与上集热罩1拟合,或者仅设置为下隔板4的至少部分区域与下集热罩2拟合。
66.本实施例通过在上集热罩1和下集热罩2的隔热腔中设置上隔板3和下隔板4,隔离出若干上下设置的空气隔热层5,各空气隔热层5从上至下温度逐渐降低,行成温度梯度,从而实现多层保温,增加集热效果,提升热效率;同时由于上隔板3和上集热罩1部分区域拟合,下隔板4和下集热罩2部分区域拟合,使得其形成的空气隔热层5内部的空气温差小,空气对流减少,进一步减少了热量损失,增加了集热效果。
67.在本实施例中,上集热罩1包括第一拟合部11,上隔板3包括第二拟合部31,第一拟合部11和第二拟合部31均设置为环形且等间距设置,从而使得上集热罩1和上隔板3之间的空气隔热层5的内部的空气温差较小,减少空气对流,增加即集热效果。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拟合部11和第二拟合部31也可以设置为弧形。
68.第一拟合部11和第二拟合部31的间距在4-8mm之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拟合部11和第二拟合部31的间距设置为6mm。间距如果设置的过大会导致空气隔热层5内部的空气温差过大,增加空气对流,降低集热效果;间距如果设置的过小,会导致空气隔热层5内部的空气过少,集热效果不明显。本实施例中将间距设为6mm,是一个较优的选择,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拟合部11和第二拟合部31的间距也可以设置为4mm或者8mm。
69.在本实施例中,上隔板3的外圈向下弯曲形成第一翻边32,第一翻边32竖直向下,使得相邻的空气隔热层5相对独立,减少空气隔热层5与外界冷空气的热交换,增加集热效果;第一翻边32与下隔板4之间具有间隙,上隔板3的内圈向下弯曲形成第二翻边33,第二翻边33与下集热罩2之间具有间隙,间隙的设置避免了相邻的空气隔热层5完全封闭,导致内外温差过大,产生危险;第二翻边33与上集热罩1的内圈的形状相拟合,使得相邻的空气隔热层5内部空气温差减小,空气对流减少,增加集热效果。
70.在本实施例中,上隔板3的内圈设置有第一支脚34,第一支脚34为片状,第一支脚34与下集热罩2焊接;第一支脚34从靠近集热装置10的中心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向上延伸;上隔板3的内圈均布有四个第一支脚34。第一支脚34的设置,使得上隔板3与下集热罩2的连接更加牢固。
71.在本实施例中,上集热罩1设有第一环状倾斜部12,第一环状倾斜部12自上集热罩1的外侧向上集热罩1的中心逐渐向下倾斜;上集热罩1的内圈设有第一环状凸起部13,第一环状凸起部13中空且开口朝下;第一环状倾斜部12和第一环状凸起部13之间形成第一环状凹槽14。上集热罩1的外圈向下弯曲行成第三翻边15。第一环状凹槽14的设置有利于收集在使用灶具的过程中洒落的食物材料等,第三翻边15的设置有利于相邻空气隔热层5的相对独立,避免了与外界过多的冷空气交换,减少热量损失。第三翻边15的设置使得相邻的空气隔热层5相对独立,减少了与外界冷空气的热交换,保证了集热效果。
72.在本实施例中,上隔板3设有第二环状倾斜部35,第二环状倾斜部35自上隔板3的外侧向上隔板3的中心逐渐向下倾斜;上隔板3的环体内缘设有第二环状凸起部36,第二环
状凸起部36中空且开口朝下;第二环状倾斜部35和第二环状凸起部36之间形成第二环状凹槽37。上隔板3的形状设置与上集热罩1相拟合,保证了上集热罩1和上隔板3的间距相等,使得上集热罩1和上隔板3之间的空气隔热层5的内部的空气温差减小,空气对流减少,减少了热量损失。
73.在本实施例中,下集热罩2包括第三拟合部21,下隔板4包括第四拟合部41,第三拟合部21和第四拟合部41均设置为环形且等间距设置,从而使得下集热罩2和下隔板4之间的空气隔热层5的内部的空气温差较小,减少空气对流,增加即集热效果。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三拟合部21和第四拟合部41也可以设置为弧形。
74.在本实施例中,下隔板4的外圈向上弯曲形成第四翻边42,第四翻边42竖直向上,使得相邻的空气隔热层5相对独立,减少空气隔热层5与外界冷空气的热交换,增加集热效果;第四翻边42与下集热罩2之间具有间隙,间隙的设置避免了相邻的空气隔热层5完全封闭,导致内外温差过大,产生危险。
75.在本实施例中,下隔板4的外圈设有第二支脚43,第二支脚43与下集热罩2的外圈焊接,第二支脚43为水平板,下隔板4的周向上均布有四个第二支脚43,第二支脚43的设置,使得上隔板3与下集热罩2的连接更加牢固。下集热罩2的内圈与下集热罩2之间具有间隙,间隙的设置避免了相邻的空气隔热层5完全封闭,产生危险。
76.在本实施例中,下集热罩2设有第三环状倾斜部22,第三环状倾斜部22自下集热罩2的外侧向下集热罩2的中心逐渐向下倾斜;下集热罩2的环体内缘设有第四环状倾斜部23,第四环状倾斜部23自下集热罩2的外侧向下集热罩2的中心逐渐向上倾斜;第三环状倾斜部22与第四环状倾斜部23之间设有第三拟合部21。下集热罩2的外圈设有沿水平方向的第五翻边24,第五翻边24的设置使得相邻的空气隔热层5相对独立,减少了与外界冷空气的热交换,保证了集热效果。
77.在本实施例中,下隔板4设有第五环状倾斜部44,第五环状倾斜部44自下隔板4的外侧向下隔板4的中心逐渐向下倾斜;下隔板4的内圈设有第四拟合部41。下隔板4的形状设置与下集热罩2相拟合,保证了下集热罩2和下隔板4的间距相等,使得下集热罩2和下隔板4之间的空气隔热层5的内部的空气温差减小,空气对流减少,减少了热量损失。
78.在本实施例中,集热装置10还包括锅支脚6;上集热罩1、上隔板3和下隔板4分别设有一一对应的用于锅支脚6穿过的第一通孔16、第二通孔38和第三通孔45;下集热罩2上设置有与第一通孔16、第二通孔38和第三通孔45对应的承托部25,承托部25用于承托锅支脚6。锅支脚6的设置方便锅的架设,同时也进一步将上集热罩1、上隔板3、下隔板4和下集热罩2进行连接,增加集热装置10的整体性。
79.在其他实施例中,集热装置10还包括中间隔板7,中间隔板7设置在上隔板3和下隔板4之间。中间隔板7用于在上隔板3和下隔板4之间隔离出更多的空气隔热层5,从而实现多个空气隔热层5的多级保温,增加集热效果。中间隔板7的外圈设有第三支脚71,第三支脚71与下集热罩2的内圈焊接。在其他实施例中,中间隔板7也可以设置为两个及以上。
80.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燃气灶具,如图5所示,该燃气灶具包括燃烧器8、面板9和如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集热装置10,集热装置10设置在燃烧器8的外围,通过集热装置10实现多层保温,增加集热效果,提升热效率;同时由于集热装置10的上隔板3和上集热罩1部分区域拟合,下隔板4和下集热罩2部分区域拟合,使得其形成的空气隔热层5内部的空气温差
小,空气对流减少,进一步减少了热量损失,增加了集热效果,有利于燃气燃烧产生的热量的充分利用。
81.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