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电源插头线包覆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5-17 06:56:0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电源插头线包覆装置。


背景技术:

2.电线电缆用以传输电能,信息和实现电磁能转换的线材产品,广义的电线电缆亦简称为电缆,广义的电缆是指绝缘电缆,它可定义为:由下列部分组成的集合体,一根或多根绝缘线心,以及它们各自可能具有的包覆层,总保护层及外护层,电缆亦可有附加的没有绝缘的导体,用以传输电(磁)能,信息和实现电磁能转换的线材产品,电线电缆通常是由拉制、绞制、包覆三种工艺来制作完成的,因此,电线电缆生产工艺的改善是保证并提高其质量的基础。
3.在电线电缆的生产过程种,芯线包覆是一道重要工序。但是,现有的芯线包覆多采用人工穿设的方式,将芯线穿入中空的绝缘包皮中,操作繁琐,严重影响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是提供一种电源插头线包覆装置,便于芯线在两个绕线盘之间循环移动,有效避免芯线打结,提交芯线绞线效果,自动控制绕线盘的转动即可实现芯线绞线,操作简便,自动化程度高,有效提升生产效率。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电源插头线包覆装置,包括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上设有拉板,所述拉板上设有多个穿线套环,所述安装座上还设有两个相交处的切线相同的绕线盘,所述绕线盘上均周向设有绕线筒,所述安装座与两个绕线盘之间设有导向组件,通过所述导向组件带动绕线筒在两个绕线盘之间沿切线方向循环移动,所述绕线筒上设有穿线柱,所述安装座和两个绕线盘之间设有驱动机构,通过所述驱动机构带动两个绕线筒同步反向转动。
7.进一步地,所述导向组件包括支撑板、第一导向槽、第二导向槽以及导向块,所述支撑板固连于安装座上,两个所述绕线盘的外周分别位于第一导向槽和第二导向槽内,所述第一导向槽和第二导向槽的连接处连通并相切,所述导向块滑动配合于导向槽内,所述导向块由第一导向槽滑动至该连接处时沿切线方向由第一导向槽滑入第二导向槽内,并可第二导向槽的另一端滑入第一导向槽内,所述导向块与绕线筒固连。
8.进一步地,所述绕线盘上开设有呈半圆状的放置口,所述绕线筒位于放置口内。
9.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板上开设有位于第一导向槽和第二导向槽内侧的防脱口,所述防脱口的宽度大于第一导向槽或第二导向槽的宽度,所述防脱口内设有防脱块,所述防脱块与导向块固连。
10.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伺服电机、主齿轮、辅齿轮、第一齿轮以及第二齿轮,所述伺服电机设于安装座上,所述伺服电机上输出轴与主齿轮同轴固连,所述主齿轮的一侧与第一齿轮啮合,所述主齿轮的另一侧与辅齿轮啮合,所述辅齿轮转动连接于安装座上,所述辅齿轮的外侧与第二齿轮啮合,所述第一齿轮转动连接于支撑板上并与其中一个绕线
盘同轴固连,所述第二齿轮转动连接于支撑板上并与另一个绕线盘同轴固连。
11.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座上设有防护罩,所述防护罩上水平设置有两端贯通的防护筒,所述防护筒的一端与拉板正对,所述防护筒的另一端与两个绕线盘的连接处正对。
12.进一步地,所述导向块为菱形,所述导向块由第一导向槽滑动至该连接处,所述导向块的一端伸入第二导向槽内。
13.进一步地,所述拉板远离绕线盘的一侧开设有定位孔,所述定位孔上纵向开设有顶端贯通的定位口,所述定位孔内设有定位体,所述定位体的一端滑动配合于定位口内,所述穿线套环设于定位体上。
14.进一步地,所述定位体上设有把手。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6.1.便于芯线在两个绕线盘之间循环移动,有效避免芯线打结,提交芯线绞线效果,自动控制绕线盘的转动即可实现芯线绞线,操作简便,自动化程度高,有效提升生产效率。
17.2.便于保障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的同步转动并转向相反,从而带动两个绕线盘同步的反向转动,有效提升芯线的包覆稳定性,降低加工误差;通过设置的防脱块和防脱口,限制导向块的轴向移动,避免绕线盘轴向跳动,便于保证绕线盘的转动稳定性,有效提升绕线盘的连接稳定性。
18.3.通过定位口的内侧面对定位体进行单向限位,可拆装定位体,便于将绞线后的芯线产品取出;通过设置的把手,便于移动定位体。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电源插头线包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图1中的a处放大图;
21.图3为拉板的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定位体的结构示意图;
23.图5为驱动机构的结构剖视图;
24.图6为绕线盘的结构示意图;
25.图7为安装座的局部结构剖视图;
26.图8为导向块的结构示意图;
27.附图标记说明:
28.1、安装座;2、拉板;3、穿线套环;4、绕线盘;5、绕线筒;6、导向组件; 61、支撑板;62、第一导向槽;63、第二导向槽;64、导向块;7、穿线柱;8、驱动机构;81、伺服电机;82、主齿轮;83、辅齿轮;84、第一齿轮;85、第二齿轮; 9、放置口;10、防脱口;11、防脱块;12、防护罩;13、防护筒;14、定位孔;15、定位口;16、定位体;17、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30.如图1-8所示,一种电源插头线包覆装置,包括安装座1,安装座1上设有拉板2,拉板2上设有多个穿线套环3,安装座1上还设有两个相交处的切线相同的绕线盘4,绕线盘4上
均周向设有绕线筒5,安装座1与两个绕线盘4之间设有导向组件6,通过导向组件6带动绕线筒5在两个绕线盘4之间沿切线方向循环移动,绕线筒5上设有穿线柱7,安装座1和两个绕线盘4之间设有驱动机构8,通过驱动机构8带动两个绕线筒5同步反向转动。
31.如图1-8所示,本实施例中,导向组件6包括支撑板61、第一导向槽62、第二导向槽63以及导向块64,支撑板61固连于安装座1上,两个绕线盘4的外周分别位于第一导向槽62和第二导向槽63内,第一导向槽62和第二导向槽63的连接处连通并相切,导向块64滑动配合于导向槽内,导向块64由第一导向槽62滑动至该连接处时沿切线方向由第一导向槽62滑入第二导向槽63内,并可第二导向槽63 的另一端滑入第一导向槽62内,导向块64与绕线筒5固连;绕线盘4上开设有呈半圆状的放置口9,绕线筒5位于放置口9内。
32.如图1-8所示,芯线的中部穿过穿线套环3后将其两端于穿线柱7处固定,其中,放置口9的数量为三个并均匀设置在绕线盘4的周向,芯线的数量为至少三根,将其交替依次与绕线盘4上的绕线筒5相连,便于提升芯线的绞线效果;通过导向组件6带动绕线筒5在两个绕线盘4之间沿切线方向循环移动,当两个绕线盘4上的放置口9汇合于连接处时,在导向组件6的作用下带动第一导向槽62内的绕线筒 5滑入第二导向槽63内,并随后带动第二导向槽63内的绕线筒5滑入第一导向槽 62内,便于芯线在两个绕线盘4之间循环移动,有效避免芯线打结,提交芯线绞线效果,自动控制绕线盘4的转动即可实现芯线绞线,操作简便,自动化程度高,有效提升生产效率。
33.如图2、5、7所示,本实施例中,支撑板61上开设有位于第一导向槽62和第二导向槽63内侧的防脱口10,防脱口10的宽度大于第一导向槽62或第二导向槽 63的宽度,防脱口10内设有防脱块11,防脱块11与导向块64固连;驱动机构8 包括伺服电机81、主齿轮82、辅齿轮83、第一齿轮84以及第二齿轮85,伺服电机 81设于安装座1上,伺服电机81上输出轴与主齿轮82同轴固连,主齿轮82的一侧与第一齿轮84啮合,主齿轮82的另一侧与辅齿轮83啮合,辅齿轮83转动连接于安装座1上,辅齿轮83的外侧与第二齿轮85啮合,第一齿轮84转动连接于支撑板61上并与其中一个绕线盘4同轴固连,第二齿轮85转动连接于支撑板61上并与另一个绕线盘4同轴固连。
34.通过伺服电机81带动主齿轮82转动,当主齿轮82正向转动时,第一齿轮84 反向转动,由于设置的辅齿轮83,辅齿轮83与第一齿轮84同向转动,第二齿轮85 与辅齿轮83反向转动,从而使得第一齿轮84反向转动,便于保障第一齿轮84和第二齿轮85的同步转动并转向相反,从而带动两个绕线盘4同步的反向转动,有效提升芯线的包覆稳定性,降低加工误差;通过设置的防脱块11和防脱口10,限制导向块64的轴向移动,避免绕线盘4轴向跳动,便于保证绕线盘4的转动稳定性,有效提升绕线盘4的连接稳定性。
35.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安装座1上设有防护罩12,防护罩12上水平设置有两端贯通的防护筒13,防护筒13的一端与拉板2正对,防护筒13的另一端与两个绕线盘4的连接处正对。
36.芯线的中部穿设于防护筒13内,通过防护罩12对防护筒13进行支撑,便于防止灰尘进入芯线内部,有效提升芯线的加工洁净度。
37.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导向块64为菱形,导向块64由第一导向槽62滑动至该连接处,导向块64的一端伸入第二导向槽63内。
38.如图5-8所示,通过设置的菱形导向块64,当导向块64由第一导向槽62滑动至该连
接处时,该菱形的前端伸入第二导向槽63内,同理,当导向块64由第二导向槽63滑动至该连接处时,该菱形的前端伸入第一导向槽62内,便于在绕线盘4 转动时顺利带动绕线筒5在两个绕线盘4之间沿切线方向循环移动,提高芯线的缠绕效果,便于芯线均匀缠绕,有效提升芯线包覆效果。
39.如图3、4所示,本实施例中,拉板2远离绕线盘4的一侧开设有定位孔14,定位孔14上纵向开设有顶端贯通的定位口15,定位孔14内设有定位体16,定位体 16的一端滑动配合于定位口15内,穿线套环3设于定位体16上;定位体16上设有把手17。
40.将芯线穿设于穿线套环3上后,该芯线的两端连接于穿线柱7上,在穿线柱7 处调节该芯线的包裹长度,此时芯线的长度由穿线柱7和定位口15的内侧面之间的距离确定;通过定位口15的内侧面对定位体16进行单向限位,可拆装定位体16,便于将绞线后的芯线产品取出;通过设置的把手17,便于移动定位体16。
41.本实施例中的所有技术特征均可根据实际需要而进行自由组合。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现方案,除此之外,还包括其它方式实现,在不脱离本技术方案构思的前提下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