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具有脱氮功能的过滤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5-11 20:07:2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具有脱氮功能的过滤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业的快速发展,污水处理已成为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污水处理中,部分污水需要进行脱氮处理,现有的传统二沉池出水后单独设置加药脱氮单元及过滤单元,不仅投资大、运行费用高且操作复杂,加大了企业后续的运营难度及经济负担,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具有脱氮功能的过滤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具有脱氮功能的过滤装置,投资较小,成本较低,有效节省了企业的资金,降低了运营难度和经济负担,实用性较强,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脱氮功能的过滤装置,包括罐体和进污组件;
5.罐体:侧面底部设有架板,所述架板的底面均匀设有支腿,所述罐体的外侧设有进污组件,所述罐体的底部设有排出组件,所述罐体的底面设有反洗组件;
6.过滤组件:包括支环、托板、排水孔、圆框、石英砂层、活性炭层和沸石层,所述支环均匀设于罐体的内侧,所述托板设于支环的表面,所述排水孔均匀设于托板的表面,所述圆框设于托板的表面边缘处,所述石英砂层、活性炭层和沸石层从上到下依次置于各个托板上的圆框内。
7.其中:还包括plc控制器,所述plc控制器设于罐体的侧面,所述plc控制器的输入端与外部电源的输出端电连接。
8.进一步的,所述进污组件包括支板、限位环、进污管和第一电磁阀,所述支板均匀设于罐体的侧面,所述限位环设于支板的端部,所述进污管设于限位环内,且进污管的一端贯穿罐体的顶部,所述第一电磁阀设于进污管上靠近罐体顶部的一端,所述第一电磁阀的输入端与plc控制器的输出端电连接,进污组件可在第一电磁阀打开后,将污水通过进污管从罐体的顶部进入,使污水可以依次经过各个滤料,实现过滤。
9.进一步的,还包括安装座和压力计,所述安装座设于罐体的顶部,所述压力计设于安装座上,所述压力计的输出端与plc控制器的输入端电连接,压力计可在监测到罐体内的压力升高时,可自动开启外部的水泵,将外部的反洗水通过进水管通入罐体内,实现自动反洗。
10.进一步的,所述排出组件包括过滤排水管、第二电磁阀、反洗排水管和第三电磁阀,所述过滤排水管设于罐体的底面一侧,所述第二电磁阀设于过滤排水管上,所述反洗排水管设于罐体的侧面底部,所述第三电磁阀设于反洗排水管上,所述第二电磁阀和第三电磁阀的输入端分别与plc控制器的输出端电连接,排出组件可在第二电磁阀开启,第三电磁
阀关闭后,即可将过滤后的污水经过过滤排水管排出,第二电磁阀关闭,第三电磁阀开启后,反洗水即可通过反洗排水管排出。
11.进一步的,所述反洗组件包括安装板、支座、进水管和第四电磁阀,所述安装板设于罐体的底面,所述支座设于安装板的底端,所述进水管设于支座上,且进水管的一端贯穿罐体的底面中部,所述第四电磁阀设于进水管上靠近罐体底面的一侧,所述第四电磁阀的输入端与plc控制器的输出端电连接,反洗组件可通过开启第四电磁阀,同时关闭第二电磁阀和第三电磁阀,利用外部的水泵将清水加压后通过进水管从罐体的底部通入,使水由下到上依次经过沸石层、活性炭层和石英砂层,实现对各个滤料的反洗。
12.进一步的,还包括架杆和分流锥,所述架杆设于罐体的内侧顶部,所述分流锥设于架杆上与进污管对应的位置,分流锥可在污水从进污管进入罐体后,在分流锥的作用下,可实现污水的均匀散开,降低对石英砂层的冲击。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具有脱氮功能的过滤装置,具有以下好处:
14.1、本具有脱氮功能的过滤装置的过滤组件可在污水依次经过石英砂层、活性炭层和沸石层时,石英砂层和活性炭层可将污水中含有的悬浮物和部分有机物进行截留,实现初步过滤,经过沸石层时,利用沸石内部许多大小比较均匀的孔道和通道,可起到吸附氨氮的作用,即可实现脱氮。
15.2、本具有脱氮功能的过滤装置的反洗组件可在压力计监测到罐体内的压力升高时,可自动开启外部的水泵,将外部的反洗水通过进水管通入罐体内,同时开启第四电磁阀,并关闭第二电磁阀和第三电磁阀,反洗水由下到上依次经过沸石层、活性炭层和石英砂层,实现对各个滤料的反洗。
16.3、本具有脱氮功能的过滤装置的分流锥可在污水从进污管进入罐体后,在分流锥的作用下,可实现污水的均匀散开,降低对石英砂层的冲击。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剖面结构示意图。
19.图中:1罐体、11plc控制器、12架板、13支腿、2进污组件、21支板、22限位环、23进污管、24第一电磁阀、3过滤组件、31支环、32托板、33排水孔、34圆框、35石英砂层、36活性炭层、37沸石层、4安装座、41压力计、5排出组件、51过滤排水管、52第二电磁阀、53反洗排水管、54第三电磁阀、6反洗组件、61安装板、62支座、63进水管、64第四电磁阀、7架杆、71分流锥。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1.请参阅图1-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具有脱氮功能的过滤装置,包括
罐体1和进污组件2;
22.罐体1:侧面底部设有架板12,架板12的底面均匀设有支腿13,罐体1的外侧设有进污组件2,进污组件2包括支板21、限位环22、进污管23和第一电磁阀24,支板21均匀设于罐体1的侧面,限位环22设于支板21的端部,进污管23设于限位环22内,且进污管23的一端贯穿罐体1的顶部,第一电磁阀24设于进污管23上靠近罐体1顶部的一端,第一电磁阀24的输入端与plc控制器11的输出端电连接,罐体1的底部设有排出组件5,排出组件5包括过滤排水管51、第二电磁阀52、反洗排水管53和第三电磁阀54,过滤排水管51设于罐体1的底面一侧,第二电磁阀52设于过滤排水管51上,反洗排水管53设于罐体1的侧面底部,第三电磁阀54设于反洗排水管53上,第二电磁阀52和第三电磁阀54的输入端分别与plc控制器11的输出端电连接,罐体1的底面设有反洗组件6,反洗组件6包括安装板61、支座62、进水管63和第四电磁阀64,安装板61设于罐体1的底面,支座62设于安装板61的底端,进水管63设于支座62上,且进水管63的一端贯穿罐体1的底面中部,第四电磁阀64设于进水管63上靠近罐体1底面的一侧,第四电磁阀64的输入端与plc控制器11的输出端电连接;
23.过滤组件3:包括支环31、托板32、排水孔33、圆框34、石英砂层35、活性炭层36和沸石层37,支环31均匀设于罐体1的内侧,托板32设于支环31的表面,排水孔33均匀设于托板32的表面,圆框34设于托板32的表面边缘处,石英砂层35、活性炭层36和沸石层37从上到下依次置于各个托板32上的圆框34内。
24.其中:还包括plc控制器11,plc控制器11设于罐体1的侧面,plc控制器11的输入端与外部电源的输出端电连接。
25.其中:还包括安装座4和压力计41,安装座4设于罐体1的顶部,压力计41设于安装座4上,压力计41的输出端与plc控制器11的输入端电连接;还包括架杆7和分流锥71,架杆7设于罐体1的内侧顶部,分流锥71设于架杆7上与进污管23对应的位置。
26.污水依次经过石英砂层35、活性炭层36和沸石层37时,石英砂层35和活性炭层36可将污水中含有的悬浮物和部分有机物进行截留,实现初步过滤,经过沸石层37时,利用沸石内部许多大小比较均匀的孔道和通道,可起到吸附氨氮的作用,即可实现脱氮过滤。
2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具有脱氮功能的过滤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首先,开启第一电磁阀24和第二电磁阀52,并使第三电磁阀54和第四电磁阀64处于关闭状态,将污水经过进污管23从罐体1的顶部通入,污水依次经过石英砂层35、活性炭层36和沸石层37时,石英砂层35和活性炭层36可将污水中含有的悬浮物和部分有机物进行截留,实现初步过滤,经过沸石层37时,利用沸石内部许多大小比较均匀的孔道和通道,可起到吸附氨氮的作用,即可实现脱氮,过滤后的水从过滤排水管51排出,压力计41监测到罐体1内的压力升高时,自动使第一电磁阀24、第二电磁阀52和第三电磁阀54处于关闭状态,自动开启外部的水泵,将外部的反洗水通过进水管63通入罐体1内,同时开启第四电磁阀64,反洗水由下到上依次经过沸石层37、活性炭层36和石英砂层35,实现对各个滤料的反洗,反洗完毕后,开启第三电磁阀54,即可将反洗水排出。
28.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实施例中所公开的plc控制器11核心芯片具体型号为西门子s7-300,第一电磁阀24、第二电磁阀52、第三电磁阀54和第四电磁阀64则可根据实际应用场景自由配置,第一电磁阀24、第二电磁阀52、第三电磁阀54和第四电磁阀64可选用直动式电磁阀。plc控制器控制第一电磁阀24、第二电磁阀52、第三电磁阀54和第四电磁阀64工作采
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方法。
2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