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除雾系统及其控制方法与流程

2022-05-11 12:36:5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除雾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除雾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2.在日常生活中冰箱和冷藏展示柜起雾是一种正常现象,但起雾会对部分设备的玻璃部件形成遮挡,使设备内的情况无法得到实时的了解;雾气带来的水分也不利于设备的正常使用,长时间有雾的附着可能会加速设备的老化或者对设备的表面造成腐蚀。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4.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除雾系统。
5.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在于提供除雾系统的两种控制方法。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除雾系统,应用于冰箱或冷藏展示柜,所述冰箱或所述冷藏展示柜包括压缩机仓,其特征在于,包括: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用于发送除雾信号;所述压缩机仓设置第一通风孔和第二通风孔,所述压缩机仓内设置分流板和驱动装置;所述第一通风孔位于所述压缩机仓的第一面,所述第二通风孔位于所述压缩机仓的第二面,所述第二面垂直于所述冰箱或所述冷藏展示柜的门体伸出;所述驱动装置包括接收模块和推杆,所述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来自所述检测装置发送的所述除雾信号和驱动所述推杆;所述推杆用于:推动所述分流板;所述分流板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通风孔的开度。
7.通过本发明的除雾系统,其中,检测装置实现除雾系统的智能化,能自动检测冰箱或冷藏展示柜是否产生雾以决定是否发送除雾信号。在驱动装置接收除雾信号后,驱动分流装置,改变第一通风孔的开度,使空气经第二通风孔,第二通风孔由于垂直于应用该系统的设备伸出,空气离开压缩机仓后可以加快上述设备的外表面的空气流通速度,对上述设备的外表面进行除雾,避免上述设备长期处于潮湿的状态。在驱动装置不工作的状态下,压缩机仓内的空气只经第一通风孔离开压缩机仓,不通过第二通风孔,避免对应用该系统的设备造成负担。
8.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分流板设置第三通风孔,分流板一面设置斜面,所述分流板贴合所述第一通风孔所在面;所述推杆设置在所述斜面后方,与所述斜面形成一定的夹角;所述接收模块用于驱所述动推杆,从而推动所述斜面,以执行除雾流程。
9.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三通风孔可以使空气不受分流板的阻挡,直接经第一通风孔离开压缩机仓。推杆可以推动斜面,使接收模块间接完成对斜面的位置变化的控制,以执行除雾流程,完成对应用该系统的设备的外表面的除雾。
10.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除雾流程包括:所述检测装置发送所述除雾信号;所述接收模块接收到来自检测装置发送的所述除雾信号,驱动推杆向前运动以推动所述斜面,所述斜面带动分流板在所述推杆运动方向的垂直面内移动。
11.在该技术方案中,接收模块、推杆和分流板的连锁动作使第一通风孔和第三通风孔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导致空气经过第一通风孔和第三通风孔的流量减少,空气经第二通风孔的流量增加,实现对上述设备的除雾。
12.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检测装置包括摄像装置和处理模块,所述处理模块通过所述摄像装置获取的照片计算照片的能见度,所述处理模块判断所述能见度小于第一阈值时,发送除雾信号。
13.在该技术方案中,检测装置通过摄像装置可以获取照片,从照片的能见度可以获得摄像装置的能见度的大小,当能见度小于第一阈值时,可以向驱动装置发送除雾信号,提高除雾系统对被应用该系统的设备的起雾情况的检测能力,使除雾系统可以独立完成对上述设备的除雾。
14.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推杆一端设置倒角;所述斜面与所述分流板形成一定夹角;其中,所述倒角与所述夹角相等。
15.在该技术方案中,倒角与斜面可以避免多次执行除雾流程会导致斜面局部位置发生损坏的情况。
16.根据本发明的一种除雾系统提供的第一控制方法,包括:在所述照片上获取若干个第一点的颜色分量;根据各个所述第一点的颜色分量计算各个所述第一点的能见度;判断所述若干个第一点的所述能见度小于第一阈值的个数大于第二阈值时,执行所述除雾流程。
17.在该技术方案中,根据获取的照片对起雾状况进行评估,可以根据起雾状况决定是否发送除雾信号,以决定是否进行除雾,可以避免除雾系统长时间处于除雾的状态,减少不必要的消耗。
18.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完成所述判断所述若干个点的所述能见度小于第一阈值的个数大于第二阈值时,进行除雾操作的步骤后,还包括二次除雾过程,所述二次除雾过程包括:获取与所述第一照片拍摄位置相同的第二照片;在所述第二照片获取若干个第二点的颜色分量,所述第二点与所述第一点的位置相同,计算每个所述第二点的能见度;判断所述若干个第二点的所述能见度小于第一阈值的个数大于第二阈值时,执行所述除雾流程,并再次执行二次除雾过程。判断所述若干个第二点的所述能见度小于第一阈值的个数小于或等于第二阈值时,停止执行所述除雾流程。
19.在该技术方案中,在第一控制方法执行完后获取相同的照片以对当前的起雾状况再次进行评估,可以了解第一控制方法的除雾效果,以确定是否进行再次除雾的操作。
20.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判断所述执行二次除雾过程的次数大于第三阈值时,下一次执行二次除雾过程时,上一次所有所述能见度小于第一阈值的点的颜色分量设为0。
21.在该技术方案中,对多次执行除雾流程后仍然没有效果的位置进行归零处理,可以避免其他白色物体造成的干扰,减少误判带来的消耗。
22.根据本发明提供的第二控制方法,包括:获取第三照片;在所述照片上获取若干个第三点的颜色分量;根据每个所述第三点的颜色分量计算每个所述第三点的能见度;计算所述若干个第三点能见度与在无雾的情况下的能见度的第一比值的第一平均值,根据所述第一平均值控制所述第一通风孔的开度。
23.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选取的第三点的能见度情况调整除雾流程的策略,可以减
少除雾流程中驱动推杆造成的消耗和对应用该系统的设备的负担。
24.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完成计算所述能见度与无雾的情况下的能见度的比值,根据所述比值控制所述第一通风孔的开度的步骤后,还包括复检过程,所述复检过程包括:获取与所述第三照片拍摄位置相同的第四照片;在所述第四照片获取若干个第四点的颜色分量,所述第四点与所述第三点的位置对应,计算每个所述第四点的能见度;计算所述若干个第四点能见度与在无雾的情况下的能见度的第二比值,计算第二比值的第二平均值;判断所述第二平均值大于所述第一平均值时,减小第一通风孔的开度,所述第二平均值替代所述第一平均值,并执行复检过程;判断所述第二平均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平均值时,设置第一通风孔的开度为最大开度。
25.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获取与第三照片相同位置的第四照片,对第二控制方法的除雾效果进行评估,除雾流程有除雾效果则再次执行除雾流程,若无效果则不再执行,避免由于其他环境因素多次执行除雾流程。
26.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除雾系统,根据除雾系统的检测装置对起雾状况的判断决定是否进行除雾,再通过驱动装置与分流装置的连锁动作,从而控制第一通风孔的开度,使空气经第二通风孔离开压缩机仓以完成除雾;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两种除雾系统控制方法,第一控制方法通过检测是否起雾以决定是否执行除雾流程,完成除雾,第二控制方法通过检测起雾的浓度大小对除雾流程的策略进行调整完成除雾。
附图说明
27.图1示出了应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除雾系统所应用的冷藏展示柜的正视图;
28.图2示出了应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除雾系统所应用的冷藏展示柜的剖视图;
29.图3示出了应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除雾系统所应用的冷藏展示柜在a处的细节放大图;
30.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除雾系统所应用的冷藏展示柜的分流板的结构示意图;
31.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除雾系统所应用的冷藏展示柜的压缩机仓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32.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一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33.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一控制方法的二次除雾过程的流程图;
34.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二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35.图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二控制方法的复检过程的流程图;
36.图10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除雾系统所应用的冷藏展示柜的部分结构的正视图;
37.图1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除雾系统所应用的冷藏展示柜的部分结构在a-a处的剖视图;
38.图1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除雾系统所应用的冷藏展示柜的部分结构在c处的细节放大图;
39.图1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除雾系统所应用的冷藏展示柜的部分结构的正视图;
40.图1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除雾系统所应用的冷藏展示柜的部分结构的在b-b处的剖视图;
41.图1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除雾系统所应用的冷藏展示柜的部分结构在d处的细节放大图;
42.其中,图1至图15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表所示:
43.附图标记部件名称附图标记部件名称1压缩机仓401倒角101风机402杆头102第一通风孔403推杆尾部103第二通风孔5摄像装置2分流板6冷藏展示柜201第三通风孔601压缩机203斜面602冷凝器4推杆603柜门
具体实施方式
44.为了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信号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45.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46.下面参照图1至图9描述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
47.如图1、图2和图3的一种冷藏展示柜,包括压缩机仓1、压缩机601、柜门603、风机101和冷凝器602。
48.其中,压缩机601和冷凝器602实现冷藏展示柜内部与外界的热交换,所以往往会产生大量的热,需要设置风机101为压缩机601和冷凝器602降温。
49.具体的,如图1和图2所示,以冷藏展示柜6为例,风机101保持工作状态,可以保持压缩机仓内的空气流通,对压缩机601个冷凝器602起散热作用。
50.由于制冷装置的制冷效果,导致柜门内外的温差较大,虽然大多时候会使用一些隔热措施,如使用双层玻璃的柜门,但在空气湿度较大的环境下,柜门外表面往往仍会产生雾。
51.如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根据本发明提出的一个除雾系统,应用在前述的冷藏展示柜等制冷装置中,包括:检测装置,检测装置用于发送除雾信号;压缩机仓1设置第一通风孔102和第二通风孔103,压缩机仓1内设置分流板2和驱动装置;第一通风孔位于压缩机仓的第一面,第二通风孔位于压缩机仓的第二面,第二面垂直于冰箱或冷藏展示柜的门体伸出;驱动装置包括接收模块和推杆4,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来自检测装置发送的除雾信号和驱动推杆4;推杆4用于:推动分流板2;分流板2用于:控制第一通风孔102的开度。
52.具体的,检测装置用于对冷藏展示柜进行检测,当检测装置检测出冷藏展示柜发
生起雾现象时,发送除雾信号,反之则不发送。
53.示例性的,如图1和图2所示,检测装置包括摄像装置5和处理模块,处理模块通过摄像装置获取的照片计算照片的能见度,处理模块判断能见度小于第一阈值时,发送除雾信号。
54.具体的,检测装置通过摄像装置5获取雾的生成情况决定是否发送除雾信号。如图1和图2所示,以除雾系统应用于冷藏展示柜6为例,以柜门603作为起雾的检测对象,摄像装置5安装在可以拍摄到柜门603的位置,在拍摄得到的照片中选取的若干个点,标定上述若干个点在现实中与摄像装置5的最大距离,即无雾的状态下的若干个点最远处与摄像装置5之间的距离。如果有对象发生起雾的状况,雾气会对柜门进行遮挡,处理模块根据公式获得照片中上述若干各点的能见度v,其中,ic(y)为获取的照片中所有点的所有颜色通道,即r,g,b颜色通道,红色、绿色和蓝色的颜色通道的值形成的数组,ω(x)为以x点为中心的区域,即若干个以上述选取的点为中心的区域,一般选取与x点相邻的点形成的区域,min
y∈ω(x)
ic(y)为ic(y)数组中代表ω(x)区域的1个颜色通道的数组的最小值,min
c∈(r,g,b)
(min
y∈ω(x)
ic(y))代表为ic(y)数组中代表ω(x)区域的所有颜色通道的数组的最小值,d(x)为检测点最远处与摄像装置的实际距离,a为环境光强度值。由于冷藏展示柜6一般用于室内,且长时间接收稳定光源的照射,可以认为冷藏展示柜6处于一个稳定的光环境之中,即a为常数,由于所取的若干个点的位置不同,所以各点的第一阈值可能不同,在各点的d(x)的0.9倍到1倍中选取一个数值作为该点的第一阈值,当存在点的能见度小于第一阈值时,认定为柜门603起雾,需要进行除雾操作,检测装置即向接收模块发送除雾信号。具体检测对象仅为示例,不做限定。总之,通过摄像装置和处理模块可以完成对检测对象是否起雾的判断,以决定是否发送除雾信号。
55.压缩机仓1设置第一通风孔102和第二通风孔103,压缩机仓1内设置分流板22和驱动装置;第一通风孔位于压缩机仓的第一面,第二通风孔位于压缩机仓的第二面,第二面垂直于冰箱或冷藏展示柜的门体伸出。
56.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通风孔102和第二通风孔103均起为空气离开压缩机仓提供通道的作用,设置分流板2和驱动装置可以控制空气从第一通风孔102或者从第二通风孔103离开压缩机仓,其中第二面垂直于冰箱或冷藏展示柜的门体伸出,使第二通风孔103朝向门体,由于一般需要除雾的对象为门体,所以第二通风孔103可以使被压缩机加热的空气吹向需要除雾的门体。
57.驱动装置包括接收模块和推杆4,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来自检测装置发送的除雾信号和驱动推杆4;推杆4用于:推动分流板2;分流板2用于:控制第一通风孔102的开度。
58.推杆4包括推杆尾部403和杆头402,推杆尾部403与压缩机仓1固定连接,杆头朝向分流板2。推杆4的一种状态为:杆头402不与分流板2接触,此时第一通风孔102和第三通风孔201处于重叠状态,空气完全从第一通风孔102和第三通风孔201离开压缩机仓1。
59.推杆4的另一种状态为:杆头402推动分流板2,使第三通风孔201发生与第一通风孔102所在面平行的运动,第一通风孔102被分流板2遮挡,经第一通风孔102和第三通风孔201离开压缩机仓1的空气流量减小,经第二通风孔103离开压缩机仓1的空气流量增大。值
得一提的是,无论推杆4处于何种状态,第二通风孔103始终处于完全开放的状态。
60.分流板2一面设置斜面203,分流板2贴合第一通风孔102所在面;推杆4设置在斜面203后方,与斜面203形成一定的夹角;接收模块用于驱动推杆4推动斜面203,以执行除雾流程,除雾流程包括:检测装置发送除雾信号;接收模块接收到来自检测装置发送的除雾信号,驱动推杆4向前运动以推动斜面203,斜面203带动分流板2在推杆4运动方向的垂直面内移动。
61.可以理解的是,分流板2与第一通风孔102所在面贴合,使空气可以正常通过第一通风孔102和第三通风孔201离开压缩机仓1;同时需要减小第一通风孔102的开度时只需要分流板2动作即可完成,从而完成除雾流程。由于推杆4与斜面203形成了一定的夹角,推杆4在向前运动时,通过夹角对斜面203产生垂直于推杆4的运动方向的分力以执行除雾流程。通过上述的连锁动作,可以减小第一通风孔102的开度,完成除雾流程。
62.具体的,除雾系统的一个工作状态如下:如图1至图3所示,以冷藏展示柜6为例,以柜门603为检测是否起雾的对象。柜门603没有起雾,检测装置检测到柜门603没有起雾,不发出除雾信号,压缩机仓1内的推杆4、分流板2、第一通风孔102与第三通风孔201的状态如图10至图12所示,推杆4的杆头402不与分流板2接触,如图12所示,第一通风孔102和第三通风孔201处于重叠的状态,风机101推动的空气完全从第一通风孔103和第三通风孔201离开压缩机仓1。由于被推动的空气流速快,根据伯努利原理,第二通风孔103处的空气会被吸入压缩机仓1内,形成隔离层,避免压缩机601和冷凝器602产生的热量跟随空气经过第二通风孔103离开压缩机仓1吹向柜门603。
63.具体的,除雾系统的另一个工作状态如下:柜门603起雾,检测装置判断柜门603起雾,发出除雾信号,接收模块接收来自检测装置的除雾信号后,驱动推杆4,如图13至图15所示,推杆4向前运动,与斜面203接触,对斜面203产生推力,但分流板2设置在压缩机仓1内和第一通风孔102后,所以第一通风孔102所在面会限制分流板2继续向前运动,由于斜面203的接触部位与推杆4形成一定的角度,所以会对分流板2产生一个垂直于推杆4的运动方向的力,使分流板2开始在推杆4的运动方向的垂直面内移动,导致第一通风孔102与第三通风孔201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如图12和图15所示,分流板2向上运动,遮挡第一通风孔102,第一通风孔102与第三通风孔201结束重叠状态,第一通风孔102的开度减小,风机101推动的空气不能完全通过第一通风孔102离开压缩机仓1,空气通过第二通风孔103的流量开始增加,使靠近第二通风孔103的柜门603外表面出现雾气的位置附近的空气流通加快,雾开始蒸发,由于压缩机仓1内设置了压缩机601和冷凝器602,压缩机601和冷凝器602长时间处于工作状态产生大量的热,对压缩机仓1内的空气产生加热的作用,因此流动的空气具备较高的温度,可以提高雾的蒸发效果,实现除雾。冷藏展示柜仅为示例,具体应用该系统的设备不做限定。
64.可以理解的是,如图1和图2所示,以除雾系统应用于冷藏展示柜6为例,以柜门603作为起雾的检测对象,检测装置不仅能检测柜门603是否产生雾,也能判断雾的浓度,相关参数为能见度,某一点的能见度与雾的浓度呈正相关关系,即某一点的能见度越低,则该处的雾浓度越高,或者若干个点的能见度越低,说明柜门603上产生的雾浓度越高。对于柜门603而言,产生越高浓度的雾,需要更快的空气流通速度以促进雾的蒸发,即经第二通风孔103离开压缩机仓的空气流通速度应当越快。通过获取若干个点的能见度,能见度的计算方
法与上述实施例相同,不再赘述,再计算各点的能见度与其对应的无雾情况下的能见度的比值的平均值p,根据公式s=p
×
c计算第一平均值p下的第一通风孔102的通风面积s,c为第一通风孔102的最大通风面积,第一通风孔102的通风面积减少时,第二通风孔103的空气流量增加,反之亦然,据此可以完成根据雾浓度的大小调整第一通风孔102当前的通风面积,即越高雾浓度,第一通风孔102通风面积越小,相应地经第二通风孔103离开压缩机仓的空气流通速度越快,除雾的强度越高。通过上述实施例中的除雾流程可以完成第一通风孔102通风面积的改变,在除雾流程中对应能见度越低,除雾信号强度越强,强度越强的除雾信号使第一通风孔102通风面积的减小量越大,使第一通风孔102的通风面积可以根据能见度的大小而调整。通过控制第一通风孔102的通风面积可以控制第二通风孔103的空气流量,从而提高或降低除雾的强度;通过对不同的浓度的雾使用不同的除雾强度,减少了除雾时附带的热量对柜门603造成的负担。
65.可选的,在第二通风孔103的位置设置垂直于第二通风孔103所在面延伸的薄壁。以冷藏展示柜6为例,以柜门603为检测对象,由于空气被分流板2阻挡后会发生紊乱,即使通过第二通风孔103后也会存在部分空气在孔口处逃逸,不能吹向柜门603的外表面的情况。设置薄壁可以引导通过第二通风孔103的空气的流向,使空气能更集中的吹向柜门603,完成除雾。具体检测对象和冷藏展示柜仅为示例,不做限定。
66.进一步的,推杆4一端设置倒角401;斜面203与分流板2形成一定夹角;其中,倒角401与夹角相等。
67.如图3所示,具体的,斜面203与分流板2形成夹角为斜面203与分流板2形成的锐角,推杆4设置倒角401,推杆4向前运动时,推杆4与斜面203接触时,通过斜面203与倒角401的接触完成推力的传递,由于二者形成的角度相等,且推杆4的末端所在面与分流板2平行,所以接触时倒角401与斜面203可以完全贴合,使推力均匀分布在与二者接触形成的线。总之,推杆4与斜面203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可以避免只对斜面203的部分位置造成推力,导致局部推力过大,导致斜面203的弯折。
68.以下所有的控制方法及控制方法的二次除雾过程和复检过程均以图1和图2中的冷藏展示柜6为例,检测柜门603是否起雾。
69.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上述除雾系统的第一控制方法,可以理解的是,由于起雾的条件与当时的湿度和温度紧密相连,当环境湿度和温度处于稳定的而且容易起雾的状态下,起雾的现象是会不间断的发生,除雾也需要相应地进行,可以设置一个时间间隔δt,每隔一个时间间隔δt便开始第一控制方法,以决定是否执行除雾流程。第一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70.获取第一照片。
71.具体的,第一照片的获取方式可以是通过摄像装置进行摄像,完成第一照片的获取。
72.在第一照片上获取若干个第一点的颜色分量。
73.如图1和图2所示,具体的,以冷藏展示柜6为例,检测柜门603是否起雾。在第一照片中选取n个第一点作为检测对象,其中n=1,2,3
……
n,第一点的选取方法为:将柜门603平均分割成k个部分,其中k=1,2,3
……
k,在每个部分中选取n/k个点作为检测对象。
74.根据各个第一点的颜色分量计算各个第一点的能见度。
75.具体的,根据公式获得照片中各选取点的能见度v,其中,ic(y)为获取的照片中所有点的所有颜色通道,即r,g,b颜色通道,红色、绿色和蓝色的颜色通道的值形成的数组,ω(x)为以x点为中心的区域,即以选取的点为中心的区域,一般选取与选取点相邻的点形成的区域,min
y∈ω(x)
ic(y)为ic(y)数组中代表ω(x)区域的1个颜色通道的数组的最小值,min
c∈(r,g,b)
(min
y∈ω(x)
ic(y))代表为ic(y)数组中代表ω(x)区域的所有颜色通道的数组的最小值,d(x)为检测点最远处与摄像装置的实际距离,a为环境光强度值。具体检测设备和装置仅为示例,不做限定。
76.判断若干个第一点的能见度小于第一阈值的个数大于第二阈值时,执行除雾流程。
77.具体的,由于选取的对象为点,可能存在偶然性,所以选取多个第一点,以多个第一点的表现,即第一点的能见度小于该第一点的第一阈值的个数为参考,如果能见度小于第一阈值的点的个数大于第二阈值,则表明柜门603已经起雾,需要执行除雾流程,除雾流程的执行方法与在前实施例中的相同,不再赘述。根据第一点的起雾个数为标准,判断是否需要进行除雾操作,可以实现除雾系统除雾的自动化。检测设备和装置仅为示例,不做限定。
78.可选的,每个部分的点的选取也可根据柜门603的起雾规律进行改变,如冰箱柜门的起雾位置一般为柜门靠近地面的位置,则可以先将柜门平均划分成上下两部分,下部为靠近地面的位置,再进行平均划分,从而提高选取的第一点的有效性。具体检测对象和划分方法仅为示例,不做限定。总之,通过柜门603的起雾规律对检测点的选取位置进行相应改变,可以提高选取点对柜门603的起雾情况的表达能力,实现自动除雾。
79.进一步的,如图7所示,完成判断若干个点的能见度小于第一阈值的个数大于第二阈值时,执行除雾流程的步骤后,还包括二次除雾过程,对该除雾流程进行评估以确保除雾效果。
80.二次除雾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81.获取与第一照片拍摄位置相同的第二照片;在第二照片获取若干个第二点的颜色分量,第二点与第一点的位置相同,计算每个第二点的能见度。
82.具体的,第二照片的获取方式可以是在与第一照片相同的拍摄位置获取第二照片。由于第一照片与第二照片的拍摄位置相同,所以两者的每个位置的点可以认为是不同时刻相同位置的点,评估这些点的能见度变化情况可以评估除雾流程的除雾效果。一般为计算各点的能见度以完成除雾效果的评估。各点的能见度的计算方法与上述实施例相同,不再赘述。
83.判断若干个第二点的能见度小于第一阈值的个数大于第二阈值时,发送除雾信号,并再次执行二次除雾过程。
84.可以理解的是,重复执行二次除雾流程可以对除雾效果不好的位置进行多次除雾,提高除雾系统的除雾效果。
85.判断若干个第二点的能见度小于第一阈值的个数小于或等于第二阈值时,停止执行除雾流程。
86.可以理解的是,如果经过除雾流程后,多个第二点的能见度已经得到明显的改善,即仅有较少的第二点,其数量为小于或等于第二阈值,仍然存在能见度较低的情况,此时可以认为这些点是无效的测量点,忽略这些点的影响,减少由于这些点的存在造成除雾流程的多次进行。
87.进一步的,判断执行二次除雾过程的次数大于第三阈值时,下一次执行二次除雾过程时,上一次所有能见度小于第一阈值的点的颜色分量设为0。
88.可以理解的是,发白的东西,如残留在柜门603上的浑浊液体,白色的粉末等会对检测方法造成影响,使检测方法误判柜门603上有雾,从而错误地多次执行除雾流程,导致检测方法失效,也使柜门603长时间接受高温的空气吹拂,对其造成负担,通过将这些位置的颜色分量在下一个除雾过程中设置为0的操作,使第一控制方法会忽略这些可能存在干扰因素的东西的影响,只对其他区域进行检测,减少因为误判带来的消耗和提高第一控制方法的抗干扰能力。
89.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应用于上述除雾系统的第二控制方法,如图8所示,第二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90.获取第三照片;在照片上获取若干个第三点的颜色分量;根据每个第三点的颜色分量计算每个第三点的能见度;计算若干个第三点能见度与在无雾的情况下的能见度的第一比值的第一平均值,根据第一平均值控制第一通风孔的开度。
91.具体的,第三点的获取方法和其能见度的计算方法与上述实施例中第一点的获取方法和能见度的计算方法相同,不再赘述。获取第三点的能见度后,再计算各个第三点的能见度与其对应的无雾情况下的能见度的第一比值的第一平均值a1,根据公式α1=a1
×
α计算第一平均值a1下的第一通风孔的通风面积α1,α为第一通风孔的最大通风面积,第一通风孔的通风面积减少时,第二通风孔的空气流量增加,反之亦然。通过控制第一通风孔的通风面积可以控制第二通风孔的空气流量,从而提高或降低除雾的强度。通过对不同的浓度的雾使用不同的除雾强度,减少了除雾时附带的热量对柜门603造成的负担。
92.进一步的,如图9所示,完成计算能见度与无雾的情况下的能见度的第一比值的第一平均值,根据第一平均值控制第一通风孔的开度的步骤后,还包括复检过程,复检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93.获取与第三照片拍摄位置相同的第四照片;在第四照片获取若干个第四点的颜色分量,第四点与第三点的位置对应,计算每个第四点的能见度;计算若干个第四点能见度与在无雾的情况下的能见度的第二比值的第二平均值;判断第二平均值大于第一平均值,减小第一通风孔的开度,第二平均值替代第一平均值,并执行复检过程。
94.具体的,复检过程中的第四点的能见度计算方法与上述实施例相同,不再赘述。可以理解的是,对柜门603进行复检过程可以评估上一次除雾流程的除雾效果。第二平均值大于第一平均值时,表明检测点带有的雾浓度减少,即除雾流程产生了一定的效果,可以再次进行减少第一通风孔的开度,使第二通风孔处的空气流量增加,提高除雾流程的除雾能力,并再进行复检过程可以对该检测点又进行一次评估。
95.判断第二平均值小于或等于第一平均值时,设置第一通风孔的开度为最大开度。
96.可以理解的是,如果第二平均值小于第一平均值时,表明除雾流程的除雾效果不仅没有体现出来,甚至可能是导致柜门603上的雾的浓度增加的原因,此时不适宜再执行除
雾流程进行除雾,应及时忽略该点的影响,将第一通风孔的开度设置为最大开度,避免空气经第二通风孔离开压缩机仓,对柜门造成负担。
97.本发明提供一种除雾系统,根据除雾系统的检测装置对起雾状况的判断决定是否进行除雾,再通过驱动装置与分流装置的连锁动作,从而控制第一通风孔的开度,使空气经第二通风孔离开压缩机仓以完成除雾;本发明还提供两种除雾系统控制方法,第一控制方法通过检测是否起雾以决定是否执行除雾流程,完成除雾,第二控制方法通过检测起雾的浓度大小对除雾流程的策略进行调整完成除雾。
98.在本发明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和“若干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99.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100.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101.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