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智能控制电气自动化设备的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5-11 11:4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电气自动化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智能控制电气自动化设备的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电气信息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但由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业生产密切相关,发展非常迅速,现在也相对比较成熟。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触角伸向各行各业,小到一个开关的设计,大到宇航飞机的研究,都有它的身影。本专业生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技术、研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的工作,是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该领域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很大。据估计,随着国外大企业的进入,在这一专业领域将出现很大缺口,那时很可能出现人才供不应求的现象,电气自动化设备作为电气工程的衍生产物,其发生变得尤为重要,现需要一种能够智能控制电气自动化设备的检测装置,用于电气自动化设备的检测所需。
3.现有技术存在以下缺陷或问题:
4.1、现有的智能控制电气自动化设备的检测装置,不具备高效的输送结构,多采用人力进行,检测效率低,工作人员工作强度大;
5.2、现有的智能控制电气自动化设备的检测装置,不具备定位夹持功能,设备检测精度较低;
6.3、现有的智能控制电气自动化设备的检测装置,整体结构连接不够紧密,占地面积较大,使用不便;
7.4.现有的智能控制电气自动化设备的检测装置,不具备防护结构,待检测设备在检测过程中,易发生磕碰。


技术实现要素:

8.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智能控制电气自动化设备的检测装置,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所提出的问题。
9.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包括工作台主体,所述工作台主体前端面底部设置有侧板,所述工作台主体底部四端均设置有支柱,各组所述支柱之间设置有连接架,所述支柱与侧板之间设置有三角架,所述工作台主体内部设置有输送组件,所述输送组件端面设置有夹持端,所述侧板顶部端面设置有驱动箱,所述工作台主体顶部端面前后侧均设置有固定架,两组所述固定架之间设置有承载板,所述承载板前后端两侧均设置有固定螺栓,所述承载板底部端面设置有检测端,所述夹持端内部设有待检测设备。
10.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工作台主体包括凹槽以及安装槽,所述工作台主体端面中部开设有凹槽,所述输送组件设置在凹槽内部,所述工作台主体端面前后侧对
应固定架位置开设有安装槽。
11.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固定架包括安装部、卡槽以及安装螺孔,所述固定架底部固定连接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尺寸与安装槽相适配,两组所述固定架顶部端面内侧均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槽内部开设有安装螺孔,所述安装螺孔内壁螺纹与固定螺栓外壁螺纹相适配。
12.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承载板尺寸与固定架之间距离一致,所述承载板前后侧均固定连接有卡接部,所述卡接部尺寸与卡槽尺寸一致,所述承载板底部端面固定安装有检测端,所述检测端通过导线与外部电路之间存在有电性连接。
13.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输送组件包括转轴、衬板、输送辊、输送带以及输送平台,所述工作台主体内部插接有转轴,其中一组所述转轴向驱动箱内部延伸,各组所述转轴两侧位于工作台主体内部均固定连接有衬板,所述衬板之间设置有输送辊,所述输送辊外侧包覆设置有输送带,所述输送带端面设置有输送平台,所述输送平台顶部端面活动连接有夹持端。
14.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驱动箱包括安装座、驱动电机、联轴器、驱动轴以及主动锥形齿,所述驱动箱内部底端固定连接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顶部端面固定安装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输出端活动连接有联轴器,所述驱动电机输出端通过联轴器连接有驱动轴,所述驱动轴顶部通过焊接固定连接有主动锥形齿,所述转轴向驱动箱内部延伸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从动锥形齿,所述主动锥形齿与从动锥形齿相抵且啮合。
15.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输送平台包括滑槽、弹簧座以及牵引弹簧,所述输送平台端面四周均开设有滑槽,各组所述滑槽内壁均固定安装有弹簧座,各组所述弹簧座端面均固定连接有牵引弹簧。
16.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夹持端包括接触端以及滑块,所述夹持端设置有四组,各组所述夹持端底部均固定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尺寸与滑槽尺寸一致且存在有滑动连接,所述夹持端顶部内侧均固定连接有接触端,所述接触端采用硅胶材质构成。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智能控制电气自动化设备的检测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8.1、该一种智能控制电气自动化设备的检测装置,通过设置工作台主体以及凹槽,工作台主体包括凹槽以及安装槽,工作台主体端面中部开设有凹槽,输送组件设置在凹槽内部,工作台主体端面前后侧对应固定架位置开设有安装槽,通过设置凹槽,将输送组件收纳在工作台主体内部,使得该装置整体结构更加紧密,占地面积更小;
19.2、该一种智能控制电气自动化设备的检测装置,通过设置安装槽、固定架以及承载板,固定架包括安装部、卡槽以及安装螺孔,固定架底部固定连接有安装部,安装部尺寸与安装槽相适配,两组固定架顶部端面内侧均开设有卡槽,卡槽内部开设有安装螺孔,安装螺孔内壁螺纹与固定螺栓外壁螺纹相适配,承载板尺寸与固定架之间距离一致,承载板前后侧均固定连接有卡接部,卡接部尺寸与卡槽尺寸一致,承载板底部端面固定安装有检测端,检测端通过导线与外部电路之间存在有电性连接,首先通过安装槽,完成固定架的连接,随后通过卡槽与卡接部的连接,并通过固定螺栓即可完成承载板与固定架的连接,使得承载板得以更加稳固的安装在两组固定架之间,使得其底部检测端得以正常运作,对待检测设备进行检测;
20.3、该一种智能控制电气自动化设备的检测装置,通过设置输送组件以及驱动箱,输送组件包括转轴、衬板、输送辊、输送带以及输送平台,工作台主体内部插接有转轴,其中一组转轴向驱动箱内部延伸,各组转轴两侧位于工作台主体内部均固定连接有衬板,衬板之间设置有输送辊,输送辊外侧包覆设置有输送带,输送带端面设置有输送平台,输送平台顶部端面活动连接有夹持端,驱动箱包括安装座、驱动电机、联轴器、驱动轴以及主动锥形齿,驱动箱内部底端固定连接有安装座,安装座顶部端面固定安装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输出端活动连接有联轴器,驱动电机输出端通过联轴器连接有驱动轴,驱动轴顶部通过焊接固定连接有主动锥形齿,转轴向驱动箱内部延伸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从动锥形齿,主动锥形齿与从动锥形齿相抵且啮合,通过启动驱动电机,通过联轴器带动驱动轴以及主动锥形齿转动,从而带动从动锥形齿转动,使得转轴带动输送辊以及输送带转动,输送平台沿输送带运动的同时即可带动待检测设备移动,取代了人工操作,由输送组件将待检测设备移动至检测端下方,从而进行检测,使得该装置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快捷,提升检测效率;
21.4、该一种智能控制电气自动化设备的检测装置,通过设置输送平台以及夹持端,输送平台包括滑槽、弹簧座以及牵引弹簧,输送平台端面四周均开设有滑槽,各组滑槽内壁均固定安装有弹簧座,各组弹簧座端面均固定连接有牵引弹簧,夹持端包括接触端以及滑块,夹持端设置有四组,各组夹持端底部均固定连接有滑块,滑块尺寸与滑槽尺寸一致且存在有滑动连接,夹持端顶部内侧均固定连接有接触端,接触端采用硅胶材质构成,将待检测设备安装在四组夹持端之间,受重力的影响,各组夹持端底部滑块在牵引弹簧带动作用下,沿滑槽移动,即可完成待检测设备的安装,夹持端能够对待检测设备进行有效地的定位限位功能,提升检测精度,由于设置有接触端,起到防护作用,避免其在检测过程中发生磕碰,影响待检测设备检测效果。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发明a处结构剖析图;
24.图3为本发明整体结构侧面示意图;
25.图4为本发明b处结构内部示意图;
26.图5为本发明工作台主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27.图6为本发明固定架立体结构示意图;
28.图7为本发明承载板立体结构示意图;
29.图8为本发明输送平台结构俯视图;
30.图9为本发明输送平台立体结构示意图;
31.图10为本发明夹持端立体结构示意图。
32.图中:1、工作台主体;101、凹槽;102、安装槽;2、侧板;3、支柱;4、连接架;5、三角架;6、输送组件;601、转轴;6011、从动锥形齿;602、衬板;603、输送辊;604、输送带;605、输送平台;6051、滑槽;6052、弹簧座;6053、牵引弹簧;7、夹持端;701、接触端;702、滑块;8、驱动箱;801、安装座;802、驱动电机;803、联轴器;804、驱动轴;805、主动锥形齿;9、固定架;901、安装部;902、卡槽;903、安装螺孔;10、固定螺栓;11、承载板;1101、卡接部;12、检测端;13、待检测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4.请参阅图1-10,本实施方案中:包括工作台主体1,工作台主体1前端面底部设置有侧板2,工作台主体1底部四端均设置有支柱3,各组支柱3之间设置有连接架4,支柱3与侧板2之间设置有三角架5,工作台主体1内部设置有输送组件6,输送组件6端面设置有夹持端7,侧板2顶部端面设置有驱动箱8,工作台主体1顶部端面前后侧均设置有固定架9,两组固定架9之间设置有承载板11,承载板11前后端两侧均设置有固定螺栓10,承载板11底部端面设置有检测端12,夹持端7内部设有待检测设备13。
35.本实施例中,工作台主体1包括凹槽101以及安装槽102,工作台主体1端面中部开设有凹槽101,输送组件6设置在凹槽101内部,工作台主体1端面前后侧对应固定架9位置开设有安装槽102,通过设置凹槽101,将输送组件6收纳在工作台主体1内部,使得该装置整体结构更加紧密,占地面积更小;固定架9包括安装部901、卡槽902以及安装螺孔903,固定架9底部固定连接有安装部901,安装部901尺寸与安装槽102相适配,两组固定架9顶部端面内侧均开设有卡槽902,卡槽902内部开设有安装螺孔903,安装螺孔903内壁螺纹与固定螺栓10外壁螺纹相适配,承载板11尺寸与固定架9之间距离一致,承载板11前后侧均固定连接有卡接部1101,卡接部1101尺寸与卡槽902尺寸一致,承载板11底部端面固定安装有检测端12,检测端12通过导线与外部电路之间存在有电性连接,首先通过安装槽102,完成固定架9的连接,随后通过卡槽902与卡接部1101的连接,并通过固定螺栓10即可完成承载板11与固定架9的连接,使得承载板11得以更加稳固的安装在两组固定架9之间,使得其底部检测端12得以正常运作,对待检测设备13进行检测;输送组件6包括转轴601、衬板602、输送辊603、输送带604以及输送平台605,工作台主体1内部插接有转轴601,其中一组转轴601向驱动箱8内部延伸,各组转轴601两侧位于工作台主体1内部均固定连接有衬板602,衬板602之间设置有输送辊603,输送辊603外侧包覆设置有输送带604,输送带604端面设置有输送平台605,输送平台605顶部端面活动连接有夹持端7,驱动箱8包括安装座801、驱动电机802、联轴器803、驱动轴804以及主动锥形齿805,驱动箱8内部底端固定连接有安装座801,安装座801顶部端面固定安装有驱动电机802,驱动电机802输出端活动连接有联轴器803,驱动电机802输出端通过联轴器803连接有驱动轴804,驱动轴804顶部通过焊接固定连接有主动锥形齿805,转轴601向驱动箱8内部延伸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从动锥形齿6011,主动锥形齿805与从动锥形齿6011相抵且啮合,通过启动驱动电机802,通过联轴器803带动驱动轴804以及主动锥形齿805转动,从而带动从动锥形齿6011转动,使得转轴601带动输送辊603以及输送带604转动,输送平台605沿输送带604运动的同时即可带动待检测设备13移动,取代了人工操作,由输送组件6将待检测设备13移动至检测端12下方,从而进行检测,使得该装置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快捷,提升检测效率;输送平台605包括滑槽6051、弹簧座6052以及牵引弹簧6053,输送平台605端面四周均开设有滑槽6051,各组滑槽6051内壁均固定安装有弹簧座6052,各组弹簧座6052端面均固定连接有牵引弹簧6053,夹持端7包括接触端701以及滑块702,夹持端7设置有四组,各组夹持端7底部均固定连接有滑块702,滑块702尺寸与滑槽
6051尺寸一致且存在有滑动连接,夹持端7顶部内侧均固定连接有接触端701,接触端701采用硅胶材质构成,将待检测设备13安装在四组夹持端7之间,受重力的影响,各组夹持端7底部滑块702在牵引弹簧6053带动作用下,沿滑槽6051移动,即可完成待检测设备13的安装,夹持端7能够对待检测设备13进行有效地的定位限位功能,提升检测精度,由于设置有接触端701,起到防护作用,避免其在检测过程中发生磕碰,影响待检测设备13检测效果。
36.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首先通过安装槽102,完成固定架9的连接,随后通过卡槽902与卡接部1101的连接,并通过固定螺栓10即可完成承载板11与固定架9的连接,使得承载板11得以更加稳固的安装在两组固定架9之间,使得其底部检测端12得以正常运作,将待检测设备13安装在四组夹持端7之间,受重力的影响,各组夹持端7底部滑块702在牵引弹簧6053带动作用下,沿滑槽6051移动,即可完成待检测设备13的安装,夹持端7能够对待检测设备13进行有效地的定位限位功能,提升检测精度,由于设置有接触端701,接触端701与待检测设备13相接触,起到良好的防护作用,随后通过启动驱动电机802,通过联轴器803带动驱动轴804以及主动锥形齿805转动,从而带动从动锥形齿6011转动,使得转轴601带动输送辊603以及输送带604转动,输送平台605沿输送带604运动的同时即可带动待检测设备13移动,取代了人工操作,由输送组件6将待检测设备13移动至检测端12下方,再通过检测端12对待检测设备13进行检测。
37.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