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5-11 11:17:3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实施例涉及显示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显示装置在制造、测试与使用等过程中,由于摩擦容易产生静电,另外,空气、人体或其他带电物体中的静电也会转移至显示装置。在静电无法释放或者释放不充分时,积聚的静电会影响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甚至会对显示装置产生损伤。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4.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包括显示面板和散热膜,所述散热膜贴附于所述显示面板;所述散热膜包括胶层和金属层,所述胶层与所述显示面板连接,所述金属层设置于所述胶层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
5.所述胶层和所述金属层中的至少之一设置有导电部,所述导电部的一端与所述金属层连接,所述导电部的另一端与所述显示面板接触。
6.在上述实施例中的显示模组中,通过设置导电部,一方面能够直接将显示面板产生的热量通过导电部引导至金属层,从而提高热传导效率,能够改善由于胶层导热效率低导致的散热效果有限的问题;另一方面导电部能够将显示面板产生的静电引导至散热膜的金属层,避免静电影响显示面板的正常显示。
7.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金属层包括散热层本体和弯折部,所述散热层本体平行于所述胶层,所述弯折部自所述散热层本体延伸至所述显示面板,所述弯折部为所述导电部。
8.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胶层向所述显示面板的投影,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外周边缘内;所述散热层向所述显示面板的投影,与所述胶层向所述显示面板的投影重叠且外周边缘对齐;
9.所述弯折部与所述散热层本体的边缘侧边连接,并在所述胶层的外周区域延伸至所述显示面板。
10.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弯折部包括与所述显示面板接触的接触端,所述接触端包括与所述显示面板的对应边缘侧边对齐的对齐标识。
11.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对齐标识为所述接触端远离所述散热层本体的外侧边。
12.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显示面板的外周边缘包括四个依次首尾连接的边缘侧边,所述金属层对应至少两个所述边缘侧边设置有所述弯折部。
13.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沿同一所述边缘侧边,所述弯折部设置有至少两个。
14.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沿同一所述边缘侧边,所述外侧边的延伸距离与对应的所述边缘侧边长度的比例为1/20至3/4。
15.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胶层向所述显示面板的投影,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外周边缘内;所述散热层本体向所述显示面板的投影,在所述胶层向所述显示面板投影的外周边缘内;
16.所述弯折部与所述散热层本体的边缘侧边连接,并延伸至所述显示面板。
17.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胶层设置有避让所述弯折部的第一开槽。
18.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胶层包括外周边缘对齐的网格胶层和泡棉层,所述泡棉层与所述金属层连接,所述网格胶层设置于所述泡棉层远离所述金属层的一侧。
19.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网格胶层和所述泡棉层包括用于增强导电性的低阻抗材料,所述导电部为所述网格胶层和所述泡棉层。
20.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金属层为铜箔。
21.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显示面板为柔性显示面板,所述柔性显示面板包括柔性基板和贴附于所述柔性基板背侧的背膜,所述散热膜贴附于所述背膜远离所述柔性基板的一侧,所述导电部与所述背膜接触。
22.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柔性显示面板设置有用于标记弯折位置弯折标识,所述散热膜上设置有露出所述弯折标识的第二开槽。
23.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显示面板上设置有进行定位的定位标识,所述散热膜上设置有露出所述定位标识的第三开槽。
24.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同时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第一方面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
附图说明
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图1中柔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28.图3为图1中散热膜的结构示意图;
29.图4为图1中柔性显示面板和散热膜的配合示意图;
30.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31.图6为图5中散热膜的结构示意图;
32.图7为图5中柔性显示面板和散热膜的配合示意图;
33.图8为图7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34.附图标记说明:
35.1-柔性显示面板、11-第一侧边、12-第二侧边、13-第三侧边、14-第四侧边、2-背膜、3-金属层、31-散热层本体、32-弯折部、321-接触端、4-网格胶层、5-泡棉层、6-第三开槽、7-第二开槽、8-第一开槽。
具体实施方式
36.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显示模组包括柔性显示面板1和散热膜,该柔性显示面板1包括层叠设置的柔性基板、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缩写tft)层、发光器件和封装层。显示模组还包括位于封装层外侧的保护盖板,保护盖板与柔性显示面板1贴合,能够起到对柔性显示面板1保护的作用。
38.柔性基板为能够弯折变形的柔性板状结构,通常采用聚酰亚胺(polyimide,缩写pi)、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缩写pet)、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缩写p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缩写pmma)、以及聚醚砜树脂(polyether sulfone resin,缩写pes)中的至少一种材料制作。柔性基板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一表面,薄膜晶体管层、发光器件和封装层设置于柔性基板的第一表面,背膜2设置于柔性基板的第一表面,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之间的方向即该柔性基板的厚度方向,也是该柔性显示面板1的厚度方向。
39.背膜2用于保护和支撑该柔性显示面板1,背膜2通常包括背膜基材和背膜胶材,背膜胶材设置于背膜基材靠近柔性基板的一侧,背膜基材通过背膜胶材与柔性基板相连。其中,背膜基材可以选用高分子材料制作,例如采用与柔性基板相同的材料;背膜基材还可采用金属材料制作。背膜胶材用于通过粘性连接背膜基材和柔性显示面板1,可以选用压敏胶(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e,缩写psa)、透明光学胶(optically clear adhesive,缩写oca)和双面胶中的至少一种。
40.在上述柔性显示面板1中,发光器件可以为led(light-emitting diode,无机发光二极管)、mini led(次毫米发光二极管)、micro led(微米发光二极管)或oled(organic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发光器件的发光方向即为该柔性显示面板1的出光方向,该柔性显示面板1的出光方向与柔性显示面板1的厚度方向平行,也就是说,出光方向垂直于柔性基板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
41.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以沿出光方向向与出光方向垂直的平面内投影,描述柔性显示面板1和散热膜的形状,其中,由于显示面板的出光方向垂直于显示面板在出光位置的延伸面,因此沿出光方向向与出光方向垂直的平面内投影,也即沿显示面板的出光方向向显示面板的投影中。
42.柔性显示面板1可以为任意形状。图2为图1中柔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柔性显示面板1的形状为矩形,其外周边缘即矩形形状的边缘轮廓,包括四个依次首尾连接的边缘侧边,四个边缘侧边包括相对的第一侧边11和第二侧边12,以及相对的第三侧边13和第四侧边14。第三侧边1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侧边11和第二侧边12的同一端连接,第四侧边1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侧边11和第二侧边12的另一端连接。
43.以图2中方位为例,第一侧边11和第二侧边12为在左、右两侧纵向延伸的等长侧边,第三侧边13和第四侧边14为在上、下两侧横向延伸的等长侧边,且第一侧边11和第二侧边12相较于第三侧边13和第四侧边14更长。相邻边缘侧边之间可以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
圆弧、曲线等平滑过渡连接。背膜2的外周边缘与柔性显示面板1的外周边缘对齐,此处外周边缘的对齐是指两者形状大小相同,且重合设置,也就是说,背膜2的外周边缘具有与第一侧边11、第二侧边12、第三侧边13和第四侧边14分别对齐的边缘侧边。
44.散热膜设置于背膜2远离柔性基板一侧,用于将柔性显示面板1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引导至散热膜,散热膜将热量均匀地分布散开于整个散热膜,从而增大散热面积,提高散热效率,避免局部过热导致显示异常等多方面的不良问题。
45.图3为图1中散热膜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中柔性显示面板和散热膜的配合示意图,如图3和图4所示,该散热膜包括胶层和金属层3,胶层设置于金属层3和背膜2之间,用于将金属层3连接至背膜2,胶层可以为单层或者多层胶材组成,在本实施例中,胶层包括外周边缘对齐的网格胶层4和泡棉层5,泡棉层5与金属层3连接,网格胶层4设置于泡棉层5远离金属层3的一侧。
46.胶层的外周边缘位于柔性显示面板1的外周边缘内,且具有与柔性显示面板1对应边缘侧边平行的边缘侧边,也就是说,胶层和散热层本体31相对于显示面板为内缩设计。
47.金属层3包括散热层本体31和弯折部32,散热层本体31平行于胶层,散热层本体31的外周边缘与胶层的外周边缘对齐。弯折部32与散热层本体31的边缘侧边连接,并在胶层的外周区域延伸至柔性显示面板1与背膜2接触。本实施例中,金属层3选用铜箔,由于铜的散热性能和延展性较好,选用铜箔可以适用柔性显示面板1的弯折形变。在无需弯折的应用场景中,金属层3可以选用其它导电和散热性能较好的金属材料制作。
48.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在金属层3上设置与背膜2接触的弯折部32,一方面能够直接将柔性显示面板1产生的热量通过弯折部32引导至散热层本体31,从而提高热传导效率,能够改善由于胶层导热效率低导致的散热效果有限的问题。
49.另一方面,显示模组在制造、测试与使用等过程中,由于摩擦容易产生静电,另外,空气、人体或其他带电物体中的静电也会转移至显示模组。在静电无法释放或者释放不充分时,积聚的静电会影响柔性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甚至会对显示模组产生损伤。例如,在显示模组进行铜棒测试时,需采用铜棒在显示模组的保护盖板上摩擦,摩擦过程中保护盖板生成负电荷(静电),负电荷对tft层中的tft特性产生影响,从而造成显示不良。
50.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弯折部32能够将柔性显示面板1产生的静电(例如铜棒产生的负电荷)引导至散热膜,防止静电影响柔性显示面板1的正常显示,避免铜棒摩擦等测试产生静电造成的显示不良。
51.请继续参考图3和图4,弯折部32与背膜2接触的端部为接触端321,在散热膜与柔性显示面板1贴合位置满足设计要求时,接触端321远离散热层本体31的外侧边与对应位置的柔性显示面板1边缘侧边对齐;因此通过观察接触端321外侧边与柔性显示面板1边缘侧边是否对齐,判断散热膜与柔性显示面板1贴合位置是否符合要求,此种方法可以通过目视做到100%全检,提高检测效率和检测准确性,避免贴合偏位的样品流到客户端。
52.在上述实施例中,以接触端321的外侧边作为对齐标识,判断散热膜是否贴合准确,但是本技术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例如可以在接触端321与背膜2接触的平面上设置参考线、参考图案等对齐标识用于判断散热膜是否贴合准确。
53.为了进一步提高通过接触端321判断散热膜贴合是否符合要求的准确性,金属层3对应至少两个边缘侧边设置有弯折部32,与每个边缘侧边对应的弯折部32接触端321均设
置有对齐标识,通过至少两个边缘侧边与对应的接触端对齐标识进行对齐比对,相较于仅根据一个边缘侧边与接触端对齐标识进行对齐比对,由于对齐参考结构的增多,且处于不同位置,使得散热膜与柔性显示面板的对齐判断过程更为简单,判断结果更为准确。
54.进一步地,沿同一边缘侧边,弯折部32设置有至少两个,弯折部32的接触端321均设置有对齐标识。由于一条直线需要至少两个点定义,而更多的点能够定义的直线更为准确,因此通过在同一边缘侧边设置至少两个弯折部的方式,增加对齐参考结构的数目,提高柔性显示面板的准确性。
55.在另外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沿同一边缘侧边,弯折部外侧边的延伸有设定距离,此处设定距离与对应边缘侧边长度比例可以为1/20至3/4。如此设计,通过增加弯折部外侧边的长度,利用线段与线段之间的对比判断是否对齐,使得边缘侧边在与外侧边做对齐比对时,能够更为方便和准确。可以理解的,对齐标识延伸距离越长,数目越多,散热膜与柔性显示面板是否对齐判断越容易,判断结果越准确。
56.例如在以图4所示实施方式中,对应第一侧边11,自上向下设置有三个弯折部32,前两个弯折部32中接触端321的外侧边(对齐标识)沿第一侧边11的延伸长度相等,且较短;第三个弯折部32中接触端321的外侧边沿第一侧边11的延伸长度较长。在第三侧边13和第二侧边12上设置有一个弯折部32,弯折部32中接触端321的外侧边沿对应边缘侧边的延伸距离较长。
57.如此设计,多个对齐标识提供了多个判断基准,能够提高判断的准确性;而且,更多的弯折部32可以进一步提高散热膜的散热效率和静电导出效率。另外,更多不同位置的弯折部32使得散热膜与柔性显示面板1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更为均衡,避免散热膜由于一侧受力而翘起。
58.柔性显示面板1还设置有定位标识(mark)和弯折标识,定位标识用于对柔性显示面板1的定位,方便后续组装工序过程中确定柔性显示面板1的位置,提高组装精度,弯折标识用于标记弯折位置。散热膜对应设置有第三开槽6和第二开槽7,第三开槽6对应定位标识设置,以使定位标识正常露出。第二开槽7对应弯折标识设置,以使弯折标识正常露出。
59.在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三开槽6设置于靠近第一侧边11的位置,第二开槽7设置于靠近第二侧边12的位置。
60.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散热层本体31与胶层对齐设计,但是本技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散热膜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5中柔性显示面板和散热膜的配合示意图,图8为图7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如图5至图8所示,散热层本体31还可以相对于胶层内缩设置,胶层可以对应弯折部32设置第一开槽8,弯折部32通过第一开槽8向背膜2延伸。
61.在另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弯折部32可以自散热层本体31的边缘在胶层的下方延伸,然后在胶层的外周区域弯折朝向背膜2延伸。
62.网格胶层4和泡棉层5可以使用低阻抗材料增强导电性,例如掺杂导电粒子,加强静电导走能力,在此种情况下可以省去弯折部32,网格胶层4和泡棉层5即电连接柔性显示面板1和金属层3的导电部。
63.上述实施例以柔性显示面板为例进行描述,但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散热膜并不局限于此,例如还能够适用无法弯折形变的显示面板,例如oled显示面板和液晶显示面板。
在此种情况下可以省去背膜,而散热膜直接与显示面板接触。
64.本技术实施例同时提供了一种包含上述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可以为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显示器、触控显示一体机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装置,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65.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66.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67.此外,上文所描述的本技术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68.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技术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