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新型观光车防撞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05-06 04:31:3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观光车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型观光车防撞结构。


背景技术:

2.观光车是一种人们用于参观、观光、旅游的低速代步工具,其动力来源大多来自于蓄电池供电,有时观光车也用于货物的短距离运输,观光车采用电机作为驱动,这种观光车称为电动观光车,现存的观光车存在着以下的问题:
3.1.现存的观光车在使用时不方便进行防撞措施,导致游客乘坐时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4.2.现存观光车外露空间较大,在使用时不方便对乘坐游客进行防坠车保护措施,导致游客的安全不能得到保障。
5.针对上述问题,急需在原有新型观光车防撞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观光车防撞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现有的新型观光车防撞结构,不方便进行防撞措施,不方便对乘坐游客进行防坠车保护措施的问题。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观光车防撞结构,包括观光车主体和转轴,所述观光车主体外侧设置有壳体,且壳体上方固定有挡雨棚,并且壳体边侧连接有衔接片,所述衔接片边侧固定有防撞器,且防撞器外侧设置有第一缓冲层,并且第一缓冲层内侧连接有减振弹簧,所述减振弹簧边侧设置有软垫,且软垫外侧安装有缓冲槽,所述壳体内侧设置有第二缓冲层,且第二缓冲层内侧安装有座椅,并且座椅上方固定有扶手,所述转轴连接于扶手的边侧,且转轴边侧固定有连接杆,并且连接杆一端连接有卡扣。
8.优选的,所述壳体与挡雨棚采用焊接连接设置,且壳体与衔接片采用紧密贴合设置,并且衔接片与防撞器采用相互垂直设置。
9.优选的,所述第一缓冲层与防撞器采用紧密贴合设置,且第一缓冲层与减振弹簧采用相互垂直设置,并且减振弹簧与软垫的横向中心线重合设置。
10.优选的,所述缓冲槽与软垫采用嵌套连接设置,且缓冲槽壳体采用相互垂直设置。
11.优选的,所述第二缓冲层与壳体采用嵌套连接设置,且第二缓冲层与座椅采用相互平行设置,并且座椅与扶手采用焊接连接设置。
12.优选的,所述转轴与扶手采用紧密贴合设置,且转轴与连接杆采用可转动连接设置。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新型观光车防撞结构,方便进行防撞措施,方便对乘坐游客进行防坠车保护措施;
14.1.在使用该新型观光车防撞结构时,在发生碰撞时,碰撞产生的冲击力首先被车
头和车尾的第一缓冲层进行部分缓冲和抵消作用力,随后冲击力到达防撞器的内部,此时内部的减振弹簧可进行受压后回弹,对作用力进行抵消,并且减振弹簧受压收缩时一端抵住软垫,使冲击力被软垫抵消一部分,最后撞击冲击力到达第二缓冲层处进行抵消,最大程度的减少撞击造成的损害;
15.2.在使用该新型观光车防撞结构时,在使用观光车时,乘客坐在座椅处,两侧的扶手可供乘客乘坐时把持,通过转轴调整连接杆的角度,使其一端的卡扣卡合在前方座椅处的卡合处,使连接杆在座椅间对乘客位置进行限制,防止其在观光车运行过程中坠车,解决了现存观光车外露空间较大,在使用时不方便对乘坐游客进行防坠车保护措施的问题。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正视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侧视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20.图中:1、观光车主体;2、壳体;3、挡雨棚;4、衔接片;5、防撞器;6、第一缓冲层;7、减振弹簧;8、软垫;9、缓冲槽;10、第二缓冲层;11、座椅;12、扶手;13、转轴;14、连接杆;15、卡扣。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新型观光车防撞结构,包括观光车主体1、壳体2、挡雨棚3、衔接片4、防撞器5、第一缓冲层6、减振弹簧7、软垫8、缓冲槽9、第二缓冲层10、座椅11、扶手12、转轴13、连接杆14和卡扣15,观光车主体1外侧设置有壳体2,且壳体2上方固定有挡雨棚3,并且壳体2边侧连接有衔接片4,衔接片4边侧固定有防撞器5,且防撞器5外侧设置有第一缓冲层6,并且第一缓冲层6内侧连接有减振弹簧7,减振弹簧7边侧设置有软垫8,且软垫8外侧安装有缓冲槽9,壳体2内侧设置有第二缓冲层10,且第二缓冲层10内侧安装有座椅11,并且座椅11上方固定有扶手12,转轴13连接于扶手12的边侧,且转轴13边侧固定有连接杆14,并且连接杆14一端连接有卡扣15;
23.进一步的,壳体2与挡雨棚3采用焊接连接设置,且壳体2与衔接片4采用紧密贴合设置,并且衔接片4与防撞器5采用相互垂直设置,焊接连接设置增加了壳体2与挡雨棚3间的牢固性,紧密贴合设置增加了壳体2与衔接片4间的接触面积,相互垂直设置增加了衔接片4余防撞器5间的稳定性;
24.进一步的,第一缓冲层6与防撞器5采用紧密贴合设置,且第一缓冲层6与减振弹簧7采用相互垂直设置,并且减振弹簧7与软垫8的横向中心线重合设置,紧密贴合设置增加了第一缓冲层6与防撞器5间的接触面积,增加了缓冲防撞效果,相互垂直设置增加了第一缓冲层6与减振弹簧7间的稳定性,重合设置使发生撞击时减振弹簧7可通过软垫8减小分散冲
击力;
25.进一步的,缓冲槽9与软垫8采用嵌套连接设置,且缓冲槽9壳体2采用相互垂直设置,嵌套连接设置增加了整体覆盖的均匀性,相互垂直设置增加了缓冲槽9与壳体2间的稳定性;
26.进一步的,第二缓冲层10与壳体2采用嵌套连接设置,且第二缓冲层10与座椅11采用相互平行设置,并且座椅11与扶手12采用焊接连接设置,嵌套连接设置增加了整体覆盖的均匀性,相互平行设置增加了第二缓冲层10与座椅11间的稳定性,焊接连接设置增加了座椅11与扶手12间的牢固性;
27.进一步的,转轴13与扶手12采用紧密贴合设置,且转轴13与连接杆14采用可转动连接设置,紧密贴合设置增加了转轴13与扶手12间的接触面积,可转动连接设置使可通过转轴13调节连接杆14的角度。
28.工作原理:在使用该新型观光车防撞结构时,在发生碰撞时,碰撞产生的冲击力首先被车头和车尾的第一缓冲层6进行部分缓冲和抵消作用力,随后冲击力到达防撞器5的内部,此时内部的减振弹簧7可进行受压后回弹,对作用力进行抵消,并且减振弹簧7受压收缩时一端抵住软垫8,使冲击力被软垫8抵消一部分,最后撞击冲击力到达第二缓冲层10处进行抵消,最大程度的减少撞击造成的损害,在使用观光车时,乘客坐在座椅11处,两侧的扶手12可供乘客乘坐时把持,通过转轴13调整连接杆14的角度,使其一端的卡扣15卡合在前方座椅11处的卡合处,使连接杆14在座椅11间对乘客位置进行限制,防止其在观光车运行过程中坠车,解决了现存观光车外露空间较大,在使用时不方便对乘坐游客进行防坠车保护措施的问题。
29.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内容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的简单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